APP下载

从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看“以新闻为本位”理念的消解

2015-04-11黄仲李琦

视听 2015年9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新闻学党报

□ 黄仲 李琦

一、“以新闻为本位”的内涵及其提出

“以新闻为本位”即“以新闻为本”或“新闻本位”,是指一切新闻活动都要以新闻本身为要素,本着对新闻负责的态度,按照新闻活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来从事新闻研究和实践。

一九一九年徐宝璜集结其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讲义,写成了在我国新闻界被誉为“破天荒”(蔡元培语)之作的《新闻学》一书,在书中徐宝璜写道“新闻纸之职务”有六:“为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供道德,及振兴商业。而前三者,尤为重要。”①从其先后顺序及徐宝璜在末一句的强调我们可以看出,新闻纸的首要职务便是“供给新闻”。他写道:“以真正之新闻,供给社会,乃新闻纸之重要职务,亦于社会有极大之关系。”②而“供给新闻”为首要即“以新闻为本位”。由此不难看出,作为国内第一部新闻学著作的《新闻学》其出发点便是新闻本位。

同样,作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专任导师,《京报》创办者兼社长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的开篇便主旨鲜明地提出:“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重要原料厥新闻。”③

作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先行者和集大成者,徐宝璜和邵飘萍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提出了“以新闻为本位”的理念,他们强调“以真正之新闻,供给社会”,颠覆了自晚清梁启超以来“重舆论宣传而轻新闻”的办报理念,这在当时的新闻界乃至整个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二、《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对“以新闻为本位”理念的消解

“五四”以后,“以新闻为本位”的理念经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等大家的推崇和应用,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更是给“以新闻为本位”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空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局走向的改变,这一理念逐渐受到质疑和否定。

(一)博古时期《解放日报》“以新闻为本位”理念的应用

由博古担任社长的《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版面编排如下:头版是国际新闻,第二版是国内新闻,第三版是边区新闻,第四版为延安本地新闻。就“纯新闻”的角度和今天的办报观念看来,如此编排并无可非议之处。但在当时这显然是不符合延安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是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和党中央的要求的。“显然,博古是以上海面向社会的综合性大报的新闻理念和苏联《真理报》的模式,在延安办党中央的机关报,‘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理念被置于宣传党的政策的党报主要任务之上。”④

(二)《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针对《解放日报》改版,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否定了博古时期《解放日报》“以新闻为本位”理念

在延安整风时期,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将博古时期的版面改成:头版是边区新闻,第二版是国内新闻,第三版是国际新闻,第四版为副刊。而陆定一《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在此一年多后写成,正是针对《解放日报》改版,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在批判的基础上,否定了博古时期《解放日报》“以新闻为本位”理念。

在《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的开篇,陆定一就旗帜鲜明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依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解释它,而不作任何曲解或增减。”⑤“只有无产阶级由于它是最进步的生产者的阶级,能够老老实实地理解事物,按其本来面目而不加以任何曲解,任何添加和减损,不但这样,而且它能够反对一切不老实,反对一切曲解。”⑥“在新闻事业方面,我们的观点也是老老实实的观点。”⑦

陆定一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选择“办报之主者”为切入点观察新闻,他提出“我们”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是老老实实的观点,从而为文中接下来对“资产阶级”的“不大老老实实”的观点的批判,提供了理论依据。可见,陆定一眼中的“办报之主者”,是有所区别的。对办报者进行“唯物”和“唯心”、“革命”和“非革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划分,并赞扬“唯物”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报道,反对“唯心”的、“非革命”的、“资产阶级”的新闻报道。同时,从文章的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陆定一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这里的“我们”是一种身份的界定和自我认同,是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对报刊之作为进行阐述的。

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向党报模式发展。对于《解放日报》的党报化,陈力丹曾指出:“要构建党报理念,首先得批判围绕‘以新闻为本位’形成的种种观点。”⑧关于这一点,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是这样阐述的:“了解这套从旧社会里带来的思想意识和新闻学理论,懂得它的谬误在哪里,对于我们,曾经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真正与这一套坏东西作斗争,还是《解放日报》去年四月改版才开始,这是在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与不正确的新闻学理论和实践作斗争,就同时丰富和发展了我们自己的关于新闻学的实践和理论。”⑨这一段话中用到的如“坏东西”、“不正确的新闻学理论和实践”等,放在当时的语境中是可以很好地理解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词句以及其要表达的观点,树立了党报理念和其他办报理念的对立,在客观上否定并消解了“以新闻为本位”的理念。

(三)重新确立党报理念,批判“时宜性”和“一般性”

改版前的《解放日报》新闻的来源多为各国的电讯稿,所报道之新闻与边区人们的生活关系也并不是那么地紧密。改版后,这一状况有了彻底的改变。

关于新闻的本源,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陆定一指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⑩接下来又指出“唯心论”者的观点:“新闻学理论中的唯心论,是很早就有的。唯心论者对于新闻的定义,认为新闻是某种‘性质’的本身,新闻的本质乃是某种渺渺茫茫的东西。这就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中所谓‘性质说’。最早的‘性质说’认为‘新闻乃是时宜性与一般性之本身’。”(11)他认为,新闻的“性质”是由报道的事实决定,而兴趣是有阶级性的。接着以“桃色新闻”和“黄色新闻”为例,指出上述“这种唯心论的‘性质说’歪曲了客观现实,一方面,一点积极作用也没有;另一方面,天天去玄而又玄地研究这个‘性’或那个‘性’,就一世也不会有结果,必致流入脱离事实,向壁虚造,无病呻吟,夸夸其谈。”(12)

实际上,戈公振认为:“内容为一般的,则兴味亦为一般的,此为自然之结果,固不必强为分别也。”(13)另外,徐宝璜在《新闻纸与社会之需要》一文中论述到:“应设法以最新鲜之事实供给读者。盖新闻易老,其价值与鲜鱼之味同。鲜鱼过时稍久,则失其味,新闻登布稍迟,其价值不失亦损矣。”(14)两人主张的是“新闻乃是时宜性与一般性之本身”这一理念,强调的仍然是事实本身。

可见,陆定一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性质说”进行批判有一定的道理,但对于“时宜性”和“一般性”的全盘否定,偏离了新闻的本质。毕竟,注重“时宜性”和“一般性”的新闻,并不见得总是或者说都是“坏的”。

在关于新闻如何能真实方面,陆定一认为:“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报纸,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15)“一方面,发动组织和教育那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联的非专业的记者,积极地为报纸工作,向报纸报道他自己亲身参与的事实,因为它们亲身参与这些事实,而且与人民血肉相联,因此它们会报道真实的新闻;另一方面,教育专业的记者做人民的公仆,对于那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联的人们,要做学生又做先生。做学生,就是说向它们请教事实的真相,以他们为师来了解事实,来检查新闻的真实性;做先生,就是在技术上帮助他们,使他们用口头或书面报告的事实,写成了完全的新闻。”(16)陆定一接着说到:“这条路线,这个方针,就是《解放日报》的建设报纸的路线和方针。只有共产党的党报,才能这样建设自己的报纸。”(17)

陆定一用到了“人民”一词,但并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的界定和解释。当然,可以想见,文章语境下的“人民”即指广大的无产阶级者,特别是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农民,以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各阶层人士。以“人民”作为事实及新闻的来源,认为只有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陆定一进一步补充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即事实的新闻不但应该有革命的立场,还必须为“人民”服务,与“人民”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没有错,贴近根据地群众的生活,对于获取他们中间的新闻,并保证其真实性,有很大的裨益。联系当时实际,这一理念对于根据地的建设,党的事业的发展及党报的改进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但就“新闻本位”理念来说,新闻的真实,是指报道事实的真实。我们知道,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即使多数新闻被认为是真实的,一定程度也只能说是一种主观化的真实。很显然,陆定一在这里所说的新闻真实,是在构建党报理念的过程中进行论证的,带有“主观化”的味道。确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群众性,走群众路线,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真实的新闻。但新闻真实并不仅仅只是或者只能是从“人民”的生活中得到界定。只要遵循着新闻发生的规律,进行如实的探寻和报道,就可以不断地接近新闻真实。而这可以是从同“人民”的密切联系中得到,也可以是从其他方面得到。

三、小结

在解决党与党报的关系问题上,陆定一的文章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总结并提升了《解放日报》改版的经验,为构建党报理念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其对新闻定义的界定,对法西斯主义的新闻理论的批判,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直到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也存在些许的瑕疵,比如,“对于新闻常识的批判,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诸如新闻要求新、及时、有趣味等等,属于对新闻行业的社会性认识,无所谓阶级不阶级”。(18)

当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再看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所作分析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文中所作的对比和论证,亦纯粹是学术意义上的分析。回顾以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为标志的1943年前后的新闻思想和理念,希望在感受经典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向前发展。

注释:

①②(14)徐宝璜.新闻学[A].老北大讲义-第二辑[C].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6,97,89

③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A].新闻文存[C].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385

④⑧(18)陈力丹.新启蒙与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A].陈力丹自选集——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C].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0,86,89

⑤⑥⑦⑨⑩(11)(12)(15)(16)(17)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A].陆定一文集[C].人民出版社,1992:321,321,322,322,323,324,326,327,328,328

(1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11

1.哈艳秋,王启祥.五四时期的新闻本位思想探析[J].现代传播,2009(6):41—44

2.李良荣.艰难的转身: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共和国 60 年新闻媒体[J].国际新闻界,2009(9):6—8

3.钟颖.再论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J].新闻知识,2004(2):36—38

4.刘惊海.新闻立报:新形势下党报改革路径探析[J].中国记者,2010(2):27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新闻学党报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