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理论与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视域*
2015-04-11裴学进
裴学进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在这场复杂性运动中,以新的方法论为特色的复杂性的光芒照亮了分析还原方法的死角,各门传统学科又焕发了青春 。”[1]5复杂性理论以其内蕴着整体性、非线性、关系性等思维方式而为人们提供一种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新角度,尤其是对还原论的超越和扬弃,从而迅速确立、日益彰显其在当今及未来在针对复杂性研究对象中的独特优势。“复杂性科学将为众多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1]27,因而它为建构三维整合型视域提供了一定思维启发。
一、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视域中的复杂性理论
复杂性理论,又称复杂性科学、复杂性思维、复杂性研究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名称,三种称谓在本质上大同小异。因此,本文对此不加以严格区分,都称之为复杂性理论。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理论,是从整体论角度,作为传统科学研究中还原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是比较少见的以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对象作为自己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
复杂性理论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一是克服、弥补传统科学研究中长期存在,并产生过很大的历史价值的还原论的局限性,是对还原论、简单性思维的一种“扬弃”和“超越”。正如埃德加·莫兰指出的:“人类存在同时是物理的、生物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但是人类本性的这种复杂的统一性在教育中由于学科的划分被完全瓦解了,现在必须恢复这个含义,使得无论在何处的每个人同时了解和意识到他的复杂的本性。”[2]7这种整体、非线性的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自身的复杂属性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其二是契合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今后,向宏观、交叉和复杂的整体化趋势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系统科学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传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引起科学思维的一场革命。而复杂性科学产生标志着系统运动的深入。”[1]25就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属性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不同学科间彼此割裂、互不衔接的简单性研究,而要建立一种与其属性相适应的把自然、社会、人文等学科、多种视角有机整合起来的复杂性研究。“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引者注)进行研究,就决不能运用简单性、单向性和线性思维模式,而应充分借鉴和应用复杂性研究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思路。”[3]
就本文论题而言,复杂性理论基本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
1.整体思维。从整体角度来把握研究对象属性,而非把肢解于整体的部分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直接诉诸于整体,通过研究整体的性质和结构,获取对属性认识的方法;因为“整体具有一些性质和属性是各部分在彼此孤立情况所没有的”[2]26。当然也不能忽略部分中也有整体性,只是不能像还原论那样,把整体肢解为部分,把整体简化为部分,并以对部分的研究成果来推论对整体的认识。这意味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要从其自身包括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组成有机整体中来研究它,不能肢解式、分解式研究其中一个方面,并用这一方面研究成果来推论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2.关系思维(对象和环境一体化)。与机械论坚持的使研究对象孤立、脱离于它的环境观点相反。复杂性理论认为个体(研究对象)只有在与环境的关系中才能得以解释定义与描述和认识。“对于孤立的信息或资料的认识是不够的。必须把信息和资料放置在它们的背景使他们获得意义。”[2]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引入中国后,已经被强大中华文化所涵化,并因此内在凝结着中国文化的某些品格,从而与西方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文化层面的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高等学校场域内,心理健康与高等教育互相移植和嫁接而成一门新科学,因此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环境中。因此,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上述因素就是其内在规定的环境组成部分。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必须从关系角度,适当考虑并顾及上述环境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相影响;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非线性思维。在原初数学语境中,线性是指直线性,非线性就是非直线性,即曲线性。将此蕴涵延伸到科学研究活动中,就形成线性思维。其基本观点为:事物间只存在单一因果关系,因此一事物的变化只是引起另一事物量的变化,即一因一果、两因素之间单向的解释方式。其内在假设是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数量上比例常数。“传统科学在还原论的指导下,都假定其研究对象各种关系是呈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处理起来简单。”[1]75与之相对应,复杂性理论中非线性思维认为:事物之间的关系则不是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事物发展往往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性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绝大多数是因果不等当性。今天心理健康活动发展的非线性特征日益得到确证。这也就提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需要扭转、克服、摒弃长期存在用一种单一因素来线性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局面和弊端,而要倡导、鼓励用多元因素来非线性分析大学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规律等。
4.方法多样性。不固守,也不偏重某种研究方法,兼容多种方法。具体包括:整体中仿真、分析和演绎方法、定性和定量方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分裂、相隔阂的现象,可借助复杂性理论指引尽早得到消除。实现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融合,从而促进方法体系、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属性三者契合度显著提高。
二、复杂性理论与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视域逻辑关联
复杂性理论与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视域逻辑关联包括物质基础和理论驱力。
(一)物质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复杂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环境,以大学生为对象,心理健康与高等教育互相移植和嫁接而成一门新科学,因而有机蕴含着心理健康、高等教育(教育的一个分支)两个方面本质属性,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各自具有复杂性的基础上融合成一个更高层次复杂性活动。
1.心理健康的复杂性。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比,是个具有生物、社会、文化多重属性,多个方面(感知、情绪、意志、行为、人格和社会功能等),内隐性程度高、客观指标少等特点的一个复合体。特别是随着健康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医学模式。与此同时,心理健康客观的复杂性逐渐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和持续研究。
2.高等教育(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内在凝结着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高等教育的复杂性源自教育的复杂性。因为“复杂性成为教育系统中的本然存在特性和基本存在样态”[3]。而高等教育复杂性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诸要素与社会的种种联系和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规定性,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包括社会属性、育人属性、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等。”[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高校场域内,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环境依托,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广义),是心理健康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因而它内在汇聚了心理健康、高等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多重复杂属性。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复杂性呼唤着以复杂性理论为指引来建立三维整合型视域。如此,才能按照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
(二)理论驱动力:当前研究视角分裂性倾向明显
促使及时建立整合型研究视域的理论驱动力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研究视角存在一定的分裂倾向。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队伍的学科背景主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三种等。有的研究者侧重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实务方面的探索(简称为“问题解决”),往往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内深度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的研究者偏重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学理等方面的探究(简称为“理论聚焦”)。长期以来这两类的研究处于割裂的状态,以致形成了以下图景:偏重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者对其实践运行、技术操作等方面关照、关怀相对不足,而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实务为选题的研究成果理论层次往往不够。这种情形,客观上制约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整体发展。
因此,急需从实现两者互相促进,以复杂性理论为指引而建立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是在有效满足上述重要需求的迫切时刻“应运而生”的,实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聚焦”与“问题解决”的统一。藉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聚焦”所取得的成果可充分支持、支撑其“问题解决”的有效开展,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探索中所累积的难题、焦点则为其“理论聚焦”的深化提供了实践动力和感性素材。因为“社会问题从未使自己服从于某个学科的逻辑,或者按照某些专家的意图来呈现自己。如果哪门学科的专家敢于断言一种社会问题的性质,那么他必定高估了自己的神性,而低估了问题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无限性’。总之社会问题,总是整体性给予的,每一件事都是联系的多个因素之中的一环,我们无法使现实问题按照学科来给予或者提出”[5]。
三、复杂性理论对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视域的启发
(一)理念与内涵层面
根据国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余年所累积、丰富、凝结而成的复杂属性为物质基础,以复杂性理论为指引,所建构的研究视域应该是政治、科学、规范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深度整合而成一个整体研究视域(简称“三维整合型”视域)。它也是复杂性理论在理念、思维方式层面对建构一个遵循发展规律、体现我国国情、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研究视域的启发。
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既从三个不同视角观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实现了有机统一,它“是一种有机共生,而不是随意的‘凑合’”。政治维度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属性,科学维度注重其理论的专业属性,规范维度诉求的是其实践(技术)的标准性。政治性是内在支持与制约着科学性和规范性,它是科学性与规范性得以发挥作用的“无形之手”和空间边界。科学性是把政治性的(抽象)文化意蕴转化为规范性操作的理论原理。没有科学性,政治性就会成为束之高阁的抽象物,规范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规范性是保证政治性的文化意蕴、科学性的理论原理在实践中得到合乎文化、合乎规律地体现和执行的技术系统。如果只是有了科学性而没有相应规范性,则科学性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
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充分发挥其各种形式的规训作用,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性的目标。这样的体系符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质特点。我们要通过上述理论体系来重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体系,以方法体系来彰显理论体系的独特性,促进三者之间契合度显著提升。
(二)战略与策略层面
1.及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治属性作出新的阐释。在2001年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性内涵界定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当前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已经与14年前的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要求相差较远。另外,伴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1世纪初从普及拓展向专业化发展的跃升,在实践中蕴涵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规约实践开展的政治属性所追求的(社会)效应性价值和潜藏于其中并决定实践发展的科学属性所诉求的规范性价值之间的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潜滋暗长的征兆。这在深层次上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快速发展。
有鉴于此,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在理论和政策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治性内涵作出新的阐释,如在坚持方向指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等。与此同时,把政治性发展的重点移位于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协同提供目标导向、动力支持和条件保障,从而在更高层次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在积极发挥三维整合型视域的规训作用中深化其建构。制约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建构或自发生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独有的学科规训的“依凭”(即本文中三维整合型视域,也即类似“范式”)。目前它只是相关专业学位点(主要是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而已。
虽然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非独立学科,但为了满足当前现实迫切需要,要以初步建构的三维整合型视域来规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发展,直至促进其跃升到独立的学科阶段,届时三维整合型视域也演进到其成熟期,藉此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积极发挥三维整合型视域的规训作用来深化、推进对三维视域的建构。又要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来支撑、巩固处在发轫期的三维整合型视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协同推进三维整合型视域自身的建构与规训作用的发挥。
根据现实需要,适宜广泛开展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以科学建构三维整合型视域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训提供基础,以积极发挥三维整合型视域规训作用来深化三维整合型视域的建构进程,检验、反馈其建构的成效,达到两者良性互动。
3.尽快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体系。当前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在运行系统层面是在高校内部健全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的体制;在队伍层面是实行职业强制准入的基础上,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在活动层面是尝试制定核心工作模块的参考标准、操作指南等。
第一,健全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的体制。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高校唯一承担管理机构、教学机构、服务机构和研究机构等多重职能的机构。目前高校内还没有一个机构能完全履行承担上述职能。因此,只有健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属性相一致的运行体制,设立单独的机构,以此为基础才能有效履行其职能。
第二,推行职业准入制度与完善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20余年实践后的今天,在有关职业强制准入的条件逐渐趋紧的背景下,应该尽早借鉴有关职业(如医生、法律等)强制职业准入制度的有益经验,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及时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制职业准入制,并逐步提高其准入条件。此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急需大量中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应合理借鉴国外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通行做法,完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重点是凸显高校特点,注重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为这项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三,制定基本工作模块的参考标准。累积到今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块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尤其是团体咨询)、课堂教学(包括必修和选修)、心理普测、心理危机干预、从业人员的督导和精神病(特别是非确诊精神病)学生的管理等。各高校在开展上述工作过程中,基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具体实务流程、操作方法方面差别较大,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至今国家有关部门或专业组织还没有制定一套关于上述工作的操作指南。为此,要发挥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智库作用,按照“满足现实急需,渐进稳妥”原则来制定核心模块技术指南。
[1]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司晓红,吴东方.复杂性理论与教育的复杂性研究[J].教育研究,2007(11):59.
[4]李枭鹰.从大学称谓变化看高等教育属性嬗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01.
[5]罗卫东.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新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0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