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在商州的诗歌创作探析

2015-04-11弋朝乐

商洛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商山商州李白

弋朝乐

(1.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2.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李白在商州的诗歌创作探析

弋朝乐1,2

(1.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2.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时经过了商州。在商州的创作中以吟咏四皓的内容居多。商州经历和四皓的事迹对李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他在此后的诗歌创作不仅批判奸佞小人,而且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批判唐玄宗的荒淫昏聩导致贤才失路,国家动荡;同时也对李白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他不再仅仅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寄托于社会的认可,而且更加注重才华、人格的价值,追求自我完善,他的价值追求发生了由外向内的转变。

李白;商州;四皓

长安东南出武关,自古以来就是秦楚的交通要道,这条通道的大部分都在商州境内。商州紧连长安,唐时从事政治活动的很多士人都从这里走过,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大量描绘商山洛水、风土人情的诗歌。同时,商州的商山还是四皓的隐居之处,所以在吟诵商州的诗歌中又多有与四皓有关的内容。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求仕的过程中经历过商州,并游览过商州城西的仙娥峰,探访过四皓墓,在这里留下了一些诗歌,此后又多次在诗中回忆起商州经历。纵观李白的诗歌,在行经商州之前,其中少有四皓的痕迹,但在商州经历之后的诗歌中却多有四皓出现。所以,李白的商州经历虽然短暂,所作诗歌的数量也不多,但却对他此后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一、李白行经商州及其在商州的诗歌创作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叙述当时的情景曰“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1]1445李白受到了“商山四皓”那样的待遇,在朝中供奉翰林,得意一时。然而不久就受到排挤,为玄宗所疏远,在天宝三载(744)春天离开长安。

李白在《答杜秀才五松见赠》一诗中曾回忆过这次出京的经历:“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商山道为唐代蓝田武关道的主要环节,出长安,经蓝田到仙娥驿,即至商州治所之上洛县。仙娥驿在州西十里仙娥峰,州南有四皓驿,九十里至商洛县(今商洛镇,在龙驹寨西二十里),东南经桃花驿、层峰驿,亦九十里至武关[2]648-653。李白有诗《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石娥溪即仙娥溪,在仙娥峰下。又有诗《过四皓墓》,四皓墓在丹凤县商镇,即严耕望先生所说的商洛镇。从这些诗歌来看,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蓝田至商州,再东南出武关。在商州期间游览过石娥溪,拜访过四皓墓。“李白出京路线走的是商州大道”[3]41。

在离开长安时,他写下了一首《别韦少府》[1]743:

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洗心句溪月,清耳敬亭猿。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诗在开头便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境,一方面想要追寻商山四皓,但另一方面又对皇帝充满了眷恋。他表达了自己追寻四皓、过隐居生活的愿望。这时李白是把四皓当作隐士来看的,他一方面对官场有着怀恋,但另一方面在经受了打击之后又对官场产生了厌倦情绪,所以他要回到宣城,像四皓那样远离尘世喧嚣,用句溪清澈的流水、皎洁的圆月去澄澈心肺。

到了商州后,他在这里做了短暂的停留,受邀游览了商州城西的仙娥峰,写下了《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还在这里和山人对饮,写下了《山人劝酒》;并且探访了四皓墓,写下了《过四皓墓》《商山四皓》,后三首诗都是集中吟诵商山四皓的作品。

在功名和归隐这对矛盾的冲击下,此时李白的心境是复杂而低沉的,这种情绪在《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1]935-936这首游览诗里有所流露。诗云[1]935-936:

裴公有仙标,拔俗数千丈。澹荡沧洲云,飘飖紫霞想。剖竹商洛间,政成心已闲。萧条出世表,冥寂闭玄关。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褰帷对云峰,扬袂指松雪。暂出东城边,遂游西岩前。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溪傍饶名花,石上有好月。命驾归去来,露华生翠苔。淹留惜将晚,复听清猿哀。

诗序中说“时欲东游,遂有此赠”,说明作者此时想要离开商州东归。石娥溪在商州城西十里,唐时设有驿站,上有仙娥峰,下临丹江,形势险峻,景色秀美。白居易在《仙娥峰下作》一诗中写道:“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4]8400韩琮《题商山店》中写道:“商山驿路几经过,未到仙娥见谢娥。”[4]6605可见是当时商州的一大胜景。

李白在商州时游览过这里,并在诗中描绘了这里的景象。仙娥峰高峻雄伟,石娥溪水如瀑布一般喷薄轰鸣,尽显豪放之气。还写到溪旁山花,石上明月,翠苔清露。诗中抒发了李白对石娥溪美景的喜爱与留恋,但在诗尾表达了思乡之情,流露出伤感之意——“淹留惜将晚,复听清猿哀”。商山的美景,主人的盛情虽能使他一时忘却忧愁,却无法让他真正地“开心颜”。

商州道山高林深,道路崎岖,多有奇险的景致,唐代诗人对此多有吟诵,如李端《送马尊师》“南入商山松路深,石床溪水昼阴阴。”[4]3264孟郊《送卢虔端公守复州》“商山无平路,楚水有惊潈。”[4]4258韩愈描绘蓝田与商州交界处的景象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4]3867甚至韩琮在《题商山店》中还写到了一段颇有风情的经历:“商山驿路几经过,未到仙娥见谢娥。红锦机头抛皓腕,绿云鬟下送横波。佯嗔阿母留宾客,暗为王孙换绮罗。碧涧门前一条水,岂知平地有天河。”白居易的《仙娥峰下作》更是对商山的景致和人情做了高度概括与赞美:“向无如此物,安足留四皓?”

李白说自己“一生好入名山游”,但这次虽然受到了裴使君的款待,他却没有在商山洛水间寻奇探幽,仅仅去了一下最为出名的仙娥峰,没有在旅途中留下其他的游览诗。反倒是一个人在月夜探访了荒草凄凄的四皓墓。在商州创作的四首诗中三首都是吟咏四皓,政治上的失意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漂泊感与挫败感,无心去留连美景,而是想从四皓那里寻求心灵的慰藉。

李白在此之前的诗中很少有四皓的痕迹,但在商州吟咏四皓之后,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了四皓。十多年后写的《答杜秀才五松见赠》回忆了当年的经历,其中说:“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1]904在《赠潘侍御论钱少阳》一诗中评论钱少阳,就以四皓为标杆:“眉如松雪齐四皓”[1]589,《秋夜独坐怀故山》中以“顾无苍生望,空爱紫芝荣”[1]1080来表达他的无奈;在《东武吟》中写自己“吾寻黄绮翁”[1]312;在流放夜郎时写“荣乐一如此,商山老紫芝。”[1]900

紫芝,是商州山中的一种植物,又称商芝。其幼芽蜷曲,似鸡爪又像拳头,又叫鸡爪、拳芽。四皓隐居商山时以之为食,相传为四皓所作的《采芝操》中写道[5]850-851:

皓天嗟嗟,深谷逶迤。树林莫莫,高山崔嵬。岩居穴处,以为幄茵。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往矣,吾当安归?

所以后人把紫芝也看做四皓的象征。李白在经历商州前不可能不知道四皓,但诗中几乎没有触及。但在这之后,多次以四皓来抒情,这说明了在商州的经历与创作,尤其是在商州对四皓的吟咏与认识给了他心灵上很大的触动与冲击,也逐渐对他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影响。

二、李白在商州的四皓诗创作

四皓是秦末汉初的四位著名隐士,“四皓遁秦,古之逸民”[6]4260。为了躲避秦朝暴政,他们隐居商山。汉朝建立后,他们避而不出,不接受刘邦的招致,原因是“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7]2047他们害怕在这位给读书人帽子里便溺的君主手下为官,无法保持自己的人格与尊严。后刘邦欲废太子,吕后用张良之计以厚礼卑辞迎来四老以从太子,使得刘邦感慨太子“羽翼已成,难动矣”,遂消除了废太子的念头。

历来人们对四皓“安刘”的功业和功成身退的高洁姿态大加称颂,白居易就在《答四皓庙》诗中称其“心不画一计,口不吐一词。暗定天下本,遂安刘氏危。”[4]4695

李白在即将踏上商山道的时候四皓进入了他的视野,一方面可以说是“触景生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有意地从四皓那里寻求认同感。

到商州后,李白探访了四皓墓,写了《过四皓墓》[1]1032:

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

当年不发一语便安定了汉家江山的四位“神仙”已然不在了,留下的只有已经湮没在荒草之中的坟墓,陪伴着这四位老人的只有寒月、凄风、冷雨,四位高士的长眠之处早已无人过问,只有木魅、山精在这里兴风作浪,诗中充满了荒凉凄惨的气息。诗的末尾说“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显然是借古伤今:如今的自己也像四皓一样,空有一身安邦济世的才华,却被山妖狐精中伤,落得一个凄惨悲凉的结局。这首凭吊四皓的诗实际上寄托了李白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愤懑与不平。

另外还有一首《山人劝酒》,诗云[1]227: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欻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

这首诗“殆亦过商山时怀古而作也”[8]56,诗中的情绪不像上首那样低沉,更多地呈现出轻快之气。作者在商州山中与一老者对饮,直把这位居于云海松林、皓发须眉的老者当作了躲避秦时暴政的四皓。四皓不屑于在乱世中争名逐利,隐于商山,择时而出,在稳定了汉家江山之后,再归隐山林,这种不慕富贵的品性可与巢父许由并肩。李白在诗中写四皓“各守麋鹿志,泛若云无情”,反复强调的是他们自由自在,不为功名牵累的高远姿态。山人与他喝酒喝得“相欢”,他和这个“四皓”意气相倾。

同时,他还写了一首《商山四皓》,诗云[1]1031:

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秦人失金镜,汉祖升紫极。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窅冥合元化,茫昧信难测。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则。

这首诗偏重于歌颂四皓的功绩。刘邦宠爱戚夫人,欲废太子之时,四皓应邀而出,仅仅站于太子身后便使得刘邦打消了易储念头,消弭了一场宫廷血斗。李白不仅赞颂四皓建立的安邦固国的不世之功,而且赞赏他们“舒卷在胸臆”,进退由我,立功之后能够飘然身退。与前几首诗不同的是,这首诗中不仅写了四皓功成、隐退,还写到四皓在“龙虎方战争”时的“休息”。也就是说李白注意到了四皓在处与出上的选择:战乱不休、君主轻侮这都不是出的好时机,只有遇到“明圣”时才出山辅佐。四皓对于出处时机的选择表现出理智的思考和深邃的政治眼光,这对于一味歌唱理想的李白来说无疑启发很大,虽然在这首诗里表现得并不明显,但随着阅历的积累,他的认识会不断加深,这从他后来批判玄宗的诗作中可以得到印证。

在商州,李白凭吊了四皓的坟墓,追怀了四皓的事迹,还与像四皓一样的商州“山人”对饮,他对四皓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多层面的。作为一个官场的失意者,他借四皓墓“荒凉千古迹”的遭遇发泄自己不为赏识的愤懑与不平,把四皓当作避世的隐士,表示自己要像四皓一样归隐山林,这是他厌倦黑暗污浊官场情绪的反映。在《山人劝酒》中,四皓被具体化为商州“山人”,在与山人对饮的过程中他亲临其境,感受到了四皓如闲云野鹤般的高逸之姿。心境也从悲愤趋向洒脱,将自己与四皓并举,赞扬四皓自由自在的心性,用四皓“泛若云无情”的生活追求来消解心中的不平。在《商山四皓》一诗中,他对理想、现实开始有了理性的认识,虽然这种认识还不很明晰。

从悲愤狂热到趋于平和洒脱,再到冷静与理智,商州的经历和商山四皓带给了李白不小的冲击与影响。

三、商州经历及四皓对李白思想认识的冲击

李白在商州的经历以及他在商州创作四皓诗的过程也是他对四皓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同时,这些认识也对他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

(一)对李白社会观的冲击

李白在开元年间第一次入长安求仕时充满了自信甚至是狂妄,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9]3533-3534他自比为高飞冲天的鸿鹄和为孟尝君经营三窟的冯谖,认为此去一定成功,所以“永辞君侯”。他认为长安的王公大人都会像孟尝君那样礼贤下士,这无疑是把社会过于理想化了。

之后在长安求仕无果,但他仍自信不减,四处干谒。在《赠郭季鹰》中写道:“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耻将鸡并禽,长与凤为群。一击九千刃,相期凌紫氛。”在《与韩荆州书》中写道:“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9]3533他相信只要能得到引荐,自己就一定能高飞九天,因而对他人持一概不屑的态度,斥之为群鸡而自比为凤凰。“但韩朝宗看到这种目无馀子的游士口吻,可能就会退避三舍,至少不敢径行推荐了。”[10]92

这种狂傲一直延续到第二次入长安,奉诏入京时他激动且自负地咏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大鹏自许,嘲笑那些藩篱之间的鼠鷃之辈。在长安也确实受到了皇帝非凡的礼遇,出入宫廷,扈从池苑,似乎已经得到了无上的荣耀和泼天的富贵。在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他还在《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津津有味地写下了当时那段荣光的经历,诗云[1]587: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翰林秉笔迴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食黄金盘。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此时,李白对社会的认识带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对唐玄宗也充满了幻想。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报效君主,建功立业。所以在《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一诗中满心欢喜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1]485。不仅要自己有所作为,还想提携朋友。在《温泉侍从归逢故人》一诗中写道:“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1]486这些诗歌正是他踌躇满志、酣畅得意甚至忘乎所以心情的写照。

但李白在长安时创作了《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温泉侍从归逢故人》《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宫中行乐词八首》等很多与皇帝娱乐相关的诗歌,玄宗也并没有让李白参政议政,只是将他当作点缀享乐生活的一个宫廷弄臣看待,正如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中所指出的那样:“唐玄宗眼里的李白,实际上和音乐师李龟年,歌舞团的梨园弟子,是同等的材料。”[11]62

在大一统的政治环境里,已经不具备吕望、鲁仲连那样建功立业的政治环境,但替皇帝点缀升平并不是李白的理想,他对此已经感到失望,并产生了归隐之心。如他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诗中所说:“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1]652。

虽有不平,甚至产生归隐之心,但处在政治斗争漩涡中的李白还没有发现令其不遇的真正原因。他感受到的只是大臣亲近之间的争宠斗狠,如他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中写道:“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1]1113,把自己不受宠信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小人陷害。

走在商山道中,离开了那个冰霜剑戟的战场,对整个事件的反思才会更加全面深刻。在《商山四皓》一诗中,李白梳理了四皓的政治生涯:“龙虎战争”时,他们选择了“休息”;秦君暴虐,他们选择隐居;汉高祖轻侮,他们避而不出;“明圣”出现时,他们选择出山,得以一朝成功。从这个过程来看,四皓的英明之处还在于懂得择主而事,贤才能否被赏识,取决于君主是否贤明。四皓这种择明君而事的政治远见和理性精神对李白的政治狂热形成了很大冲击,有助于他拨开臣子争宠的迷雾,进而触及贤良失势的根源。

在此后的诗作中,李白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时,不再一味抨击奸佞,同时打破了对皇帝美好的幻想。如他在《单父东楼秋送族弟沈之秦》中写道“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1]787他以忠心不改的屈原自比,相应的唐玄宗就成了昏聩不灵、近奸佞远忠良的楚怀王。他在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怒时,也不再只痛骂那些佞臣,而是直指皇帝。如其《古风》其三十六有云:“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1]134他改造了卞和献玉的典故,称“良宝终见弃”,以良宝自喻,显然把玄宗比作了有眼无珠的楚王。在《古风》其五十八中写道:“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1]154把唐玄宗与楚襄王类比,斥责他荒淫无道,将会导致天下动乱。对于安史之乱,李白的指责更为尖锐,如《古风》其五十一:“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1]148他把玄宗比作殷纣王、楚怀王这两个公认的昏君,认为安史之乱就是因为玄宗宠信后妃,贤愚不分,才导致天下大乱。“他以屈原自喻,而他此时的诗歌,正是屈原精神的再现。”[12]178屈原精神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佞臣昏君的抨击。

这些关注现实、具有理性色彩的作品大量地出现在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其原因是随着局势的恶化以及李白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深广,他对天下混乱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个人的失意,国家的动乱,表面原因是奸人当道,而根本原因在于皇帝非贤。这种认识上的深化与他在商州的经历以及商山四皓带给他的冲击不无关系。

(二)对李白价值观的冲击

李白一生都没有放弃功成身退的理想,经常以鲁仲连、吕尚、范蠡自比,他追求的是立功,立德。而在盛唐大一统的社会环境里,他没有“谈笑静胡沙”的立功用武之地,所以他的“功”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功名地位,这从他的《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食黄金盘。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1]587这些描写很明显带有炫耀色彩,他觉得自己终于摆脱了微贱的地位,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现在都来依附亲近,地位的升迁满足了他的心理要求。

李白的终极目标是功成身退,建立在成功之后的身退代表了不贪图富贵的高逸之姿,即立德。但立功这种相对低层次要求却总不得满足,所以李白写了很多隐居的诗。天宝前期这是以退为进,以隐求仕的手段,他在《赠裴十四》中写得很明白:“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1]487

他认为自己的价值体现在君主的恩宠与信任,这实质上是种外向的价值追求方式,因为价值实现的决定因素不在自己而在于皇帝。但生不逢时,碰上了一个如纣王一般昏聩的君王,李白的这种理想自然只能破灭。

但在《商山四皓》中,他赞赏四皓“舒卷在胸臆”,他们从心所欲,去留任我的高士之风、自由之态给了李白很大启发,所以他写“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把自由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他在《过四皓墓》中写“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认为像四皓那样不屈尊俯就,保持个人节操同样能得到历史的认可。

虽然李白一生都没有放弃对功名的追求,但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高傲姿态,“任华谓李白‘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13]115-116。在出长安后所写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1]913他以严陵为标榜,不愿意在君主面前低头,一方面是对长安弄臣身份的一种反击,也是对他个人价值追求的标榜。他要保持一种卓然独立的人格,要向四皓那样,即使是皇帝也不能使他低头。

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李白写道“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原因是“折杨皇华合流俗……楚地由来贱奇璞。”在这个鸡犬当道、蹇驴得志的俗世里,英俊沉下僚,贤者处蒿莱。他在《东武吟》中又写道:“才力犹可依,不惭世上雄。”他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建立功业,没有获得高官厚禄,但并不是自己没有才华,而是生不逢时。自己的才华不输于任何一个盖世英雄,所以没有建立功业并没有什么值得惭愧。这正应和了左思《咏史》诗中所写的“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14]733。从社会角度来说,贵贱的区别在于社会地位,但从人格角度来看,贵贱的区别在于才华品性。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他的才华往往并不相符,以社会地位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是短浅卑俗的,只有人格的魅力与价值才是永久不灭的。

李白表达的正是不以社会地位论成败的价值观,正是他重视人格力量,珍视自我才华的体现,可以说他的价值观念已不仅仅是外向的了。他说“吾寻黄皓翁”,即要像四皓那样进退自如,从容洒脱,保持气节,在完善自我中实现价值。他在《秋夜独坐怀故山》中写道:“顾无苍生望,空爱紫芝荣。”苍生代表的是立功,紫芝则代表了自我完善,济苍生的愿望落空了,但可以爱紫芝、茂品性。四皓有经天纬地的才华在身,追求的是去留任我的自由与独立,并没有汲汲于功名富贵,成功也只是因为恰逢时机。以四皓自比,肯定个人的才华与品行,虽然始终有点苦涩的味道,但毕竟从四皓身上获得了一些价值认同。

李白的价值观经历了从向外的、获取外在肯定到向内的、自我肯定的转变,这种心理上的转变既是社会现实的逼迫,也有包括四皓在内的那些隐士的冲击与影响。

晚年时,李白回忆当年遭谗出京,走在商州道上的心情,在《答杜秀才五松见赠》一诗中写道:“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这是经过时间沉积之后,他以冷静的态度回忆了遭谗言诋毁而出京的经历和当时的心境。商州经历以及商山道上的心情对李白来说印象深刻,影响深远。王贞白在《商山》一诗中说:“商山名利路”[4]8137。李白在这条名利路上奔波、跌撞,跌撞中四皓进入了他的视野,进入他的心灵,给他对社会、对自我的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李白虽然只是在这条伤心路上稍作逗留,但在商州的经历与创作对他的人生、思想与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5.

[3]郁贤皓.李白丛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4]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3.

[10]周勋初.李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郭沫若.李白与杜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

[12]李从军.李白三入长安考[M]//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

[13]詹锳.李白诗论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刘小燕)

Analysis of Li Bai's Poems on Shangzhou

YI Chao-le
(1.School of Literature,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Shaanxi;2.School of Language and Cutural Communication,Shangluo 726000,Shaanxi)

Li Bai passed Shangzhou when he was isolated by influential officials and aristocrats and left Chang'an.When staying at Shangzhou,he created poems which are mainly about four hermits living in Shang Mountain.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four hermits strengthened his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In his later process of poetry creation,he not only criticized those sycophant and vile persons,but criticized Emperor Xuan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whose dissolute and fatuous behaviors led to consequences that talented persons lost opportunities to exert their talents and the country became turbulent.Besides,Li Bai's poetry creation on the four hermits also contributed to Li Bai′s change of values.He no longer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 value c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social recognition,but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talent,value of personality and self-perfection.From then on,he began to pursue intrinsic value.

Li Bai;Shangzhou;four hermits

I207.22

A

1674-0033(2015)05-0043-06

10.13440/j.slxy.1674-0033.2015.05.009

2015-06-28

弋朝乐,男,陕西洛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猜你喜欢

商山商州李白
商山四皓
陕西商州:产业脱贫促增收按下小康快进键
商山『四皓』柏
《商州三录》民俗多样性的叙事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敢担当
——商州实干
诗的舞蹈(外一则)——温庭筠《商山早行》
商州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