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作品“走出去”策略研究
2015-04-11冯丽君
冯丽君
(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陕西商洛726000)
贾平凹作品“走出去”策略研究
冯丽君
(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陕西商洛726000)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贾平凹作品“走出去”对促进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贾平凹作品的译介,政府要加大投资和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翻译家通力合作,并做好译本的发行和宣传工作。
文化;贾平凹作品;译介
贾平凹是中国现当代文坛巨匠,是中国当代最具创新精神和影响力的作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贾平凹可以说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齐名。但是在世界文坛上,贾平凹及其作品的影响力却非常有限。尽管在国际上贾平凹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如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美娜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奖等,但是贾平凹作品在西方国家的翻译和传播还远远不够。在“文化强国”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贾平凹作品在西方国家的翻译和传播应该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战略之一。同时,贾平凹作品中蕴含着浓郁的陕西民俗和文化特征,贾平凹作品在国外的译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贾平凹作品在西方国家译介和传播的意义和现状,提出适合贾平凹作品走出去之译介策略。
一、贾平凹作品走出去之意义
在当今国际化发展的大局势下,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是展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契机。中国近几年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引进来的过多,走出去的过少,造成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因此,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关键就是弘扬中国文化,即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是翻译问题[1]。2012年12月6日,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人大会议中心举办,会议的主题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翻译工作。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唐家璇在会上发言指出翻译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与时俱进地不断加强和提高翻译工作,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2]10。而目前中国在翻译工作上存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严重不平衡,特别是在文学翻译方面,“中国高端翻译人才,尤其是优秀中译外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之一”[2]10。因此,目前中国翻译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对外翻译。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除了莫言本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运用精湛的文学创作技巧外,翻译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中国作家中莫言的作品翻译成外文的最多,翻译水平也最高[3]。贾平凹同莫言一样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坛巨匠,在国内两位作家的成就和影响不相上下。贾平凹是一位非常多产的作家,从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到今天,贾平凹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已有十余部,中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集也有几十卷,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有300多种。其作品数量之多,在国内的影响力之大,是一般作家难以比拟的。但是贾平凹作品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却相对有限,主要是因为其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非常有限。
二、贾平凹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现状
到目前为止,贾平凹翻译成英文的作品还不到十分之一。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贾平凹作品被译成英文并已经出版发行的包括散文10多篇,中短篇小说20多篇,长篇小说有《浮躁》和《古堡》2部,由西北大学胡宗锋教授与外籍教师罗宾合作英译的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已经完成,即将出版。
最早开始英译贾平凹作品的是中国文化部和外交部联合创办的国家级刊物《中国文学》,该期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学的杂志。期刊从1951年创刊到2001年停刊的50年间,为贾平凹作品的对外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英文版的《中国文学》向英美国家译介了很多贾平凹作品。但由于期刊篇幅所限,对贾平凹作品主要译介的是一些中短篇小说,如1978年第3期的《果林里》(The Young Man and His Apprentice)和《帮活》(A Helping Hand);1979年第4期的《满月儿》(Two Sisters)和第6期的《端阳》(Duan Yang);1980年第11期的《林曲》(The Song of the Forest),1983年第7期的《七巧儿》(Qiqiao'er)和《鸽子》(Shasha and the Pigeons),1987年第2期的《蒿子梅》(Artenesia);1993年第2期的《我的小桃树》(My Little Peach Tree)《秦腔》(Qinqiang)等。
1981年,《中国文学》的主编杨宪益先生倡议出版“熊猫”丛书,该丛书将《中国文学》杂志上已经译载过但还没有出过书的作品结集出版,并增加一些新译的作品。英译本的“熊猫丛书”系列出版了贾平凹的两部作品集《天狗》(The Heavenly Hound)[4]和《晚雨》(The Heavenly Rain)[5],以及一部散文集《老西安:废都斜阳》(Old Xi'an:Evening Glow of an Imperial City)[6]。
此外,国内出版的贾平凹作品英译本还有《贾平凹小说选》[7]以及一些中短篇小说英译本,如1989年《最好的中国故事》(Best Chinese Stories)[8]和1991年的《时机还未成熟: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及作品》(The Time Is Not Yet Ripe: Contemporary China's Best Writers and Their Stories)收入了《火纸》(Touch Paper)[9],1993年出版的《当代中国文学主题》(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中收入了贾平凹的《天狗》(Heavenly Hound)[10]。
贾平凹作品英译的另外一种渠道是由国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些译本。这些英译本主要是国外的一些汉学家或华裔学者对贾平凹作品的翻译,译作也主要是贾平凹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例如著名的英美文学研究家和翻译家朱虹教授英译并在1998年于美国出版的《中国西部》(The Chinese Western)[11]里收录了贾平凹的《人极》(A Family Chronicle of a Wooden Bowl Maker)和《木碗世家》(How Much Can a Man Bear?)。德国汉学家马汉茂等编译的《当代中国作家自画像》(Modern Chinese Writers:Self-Portrayals)[12]中收入了贾平凹的《即便是在商州生活也在变》(Life is Changing,Even in Hilly Shangzhou),同时汉学家吴漠订编译的《20世纪中国散文译作》(20th Century Chinese Essays in Translation)[13]中收录了贾平凹的《月迹》(Moon Traces)、《丑石》(The Ugly Rock)、《奕人》(Chess Plays)等的中英对照本。此外还有一些由中国学者翻译西方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译本,如西北大学的胡宗锋和刘晓峰两位教授合作英译的贾平凹中篇小说《黑氏》(The Country Wife)[14]2010年发表在美国期刊《新文学》(New Literature)上。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饺子馆》(Dumpling Restaurant)[15]和《猎人》(The Hunter)[16]的英译本也于2012年在美国出版。其中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英译的《浮躁》(Turbulence)[17]是目前贾平凹作品在西方国家翻译成就最高、最受读者欢迎的英译本,1988年该译本为贾平凹赢得了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从贾平凹作品的英译情况来看,贾平凹作品的英译主要集中在其早期创作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上,译本大多数是2000年以前出版发表的选刊,很少有成系列的译本或单译本。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翻译成英文并在国外广泛发行的只有《浮躁》和《古堡》(The Castle)[18]。作为我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贾平凹的代表作品《废都》《秦腔》《高老庄》《老生》等至今仍缺乏有影响力的英译本,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参考消息》驻纽约记者张熠柠最近在纽约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书店发现,英译版的中国文学在美国比较畅销的除了四大名著之外,现当代文学英译本主要有莫言、余华、刘慈欣等的作品,未曾见到有贾平凹作品的英译本[19]。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巨匠,贾平凹的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和传播竟然如此匮乏。可见,贾平凹作品译介是个亟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三、贾平凹作品走出去之译介策略
(一)加大政府的投资和宣传力度
汉英翻译是中国翻译的瓶颈,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瓶颈之一。中国要想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翻译作用不可忽略,尤其是要突破汉译英的这个瓶颈。目前,中国高校学翻译的学生很多,但真正能成为翻译人才的并不多,而且在中国的翻译界很多权威的翻译家都是英译汉的专家,翻译的成果也都是英译汉方面的,真正汉译英的专家和人才比较少,比较有份量的汉译英成果更少[2]10。很多中国的翻译家之所以不愿意从事汉译英翻译工作是因为汉译英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翻译出来的成果在国外有时候还很难发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政府机构应该加大对各高校汉译英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同时对从事汉英翻译的学者和翻译家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从而激励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去从事汉译英工作,让中国文学能够早日走出去。
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翻译活动,“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非常重要,其政策直接引导着整个翻译活动大方向,其决策对整个翻译活动和对外传播活动起着关键作用”[20]。一直以来,文学翻译基本上都是由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发行,这使得在国外“中国文学始终被归在学术化、专业化的角落”,普通读者对中国文学接触少,了解更少,很难实现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广泛传播。笔者认为,文学翻译不应该仅仅是学术交流,特别是在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文学翻译承担着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21]。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像贾平凹这类作家,除了作家本身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素养,其作品中还包含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其作品在国外的译介将会极大促进地方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国外读者阅读中国作品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搞学术研究,很多国外读者希望通过阅读中国作品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现实等。正如翻译家葛浩文所言:“美国读者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作品被翻译过来,他们认为能通过文学来看看中国的现实”[22]。因此,文学翻译工作不仅仅是学术出版机构的责任,更是政府机构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内容。贾平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作家,其作品又具有浓郁的陕西地方文化特色,可见,贾平凹作品的英译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陕西文化走出去都将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地方政府把贾平凹作品的翻译列为重点投资项目,加大投资和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主流出版社参与合作,保证翻译的质量和译本的发行。
(二)加强中外翻译者的合作
贾平凹是一位地方色彩很浓的乡土作家。贾平凹的作品中充满了地方文化和方言特色,对于不熟悉商州文化和方言的翻译家来说,不仅理解是个问题,找到恰当的英文表达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想翻译好贾平凹的作品,一方面要非常熟悉贾平凹作品中惯用的商州方言,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英文功底。一般的翻译家很难具备这两方面优势,除非是从小在陕西长大又有一定海外学习和生活背景的翻译家。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国内翻译家翻译出的作品在国外不畅销,而国外翻译家翻译的贾平凹作品却存在着文化缺失的遗憾。即使是著名的翻译家葛浩文英译的《浮躁》也有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读[23],所以要想让贾平凹的作品真正走出去,最好的方法是国内外出版社联合,由中外翻译家组成翻译团队合作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原文本中方言的正确理解,同时,又能使译文被英语国家的读者所接受。这种中西合璧的翻译模式对于译前的文本选择、原文理解、翻译策略,以及译后的编辑校对、出版发行、流通传播等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国著名的翻译学家葛浩文是目前英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成就最多、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家之一。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翻译了包括莫言、贾平凹等20多位作家的40多部作品,但是葛浩文也不是孤军奋战,他的多部译作,包括部分获奖作品,都是与他的夫人——台湾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的林丽君(Sylvia Li-chun Lin)教授合作完成的。他们的翻译团队被称作中西合璧的翻译“梦之队”。葛浩文承认即便是他自己单独署名的翻译作品,每次也必定要请林丽君教授先审阅,修订错译漏译或者提出修改意见之后,才会交给编辑。林丽君教授也认为合作翻译可以在各个方面为译文带来益处[24]。
可见,中西方翻译家合作翻译是翻译文学作品较为理想的一种方式。特别是翻译像贾平凹这类地方色彩很浓的作家作品时,中西合璧的翻译模式更是最佳选择。因为,中方翻译家能够较好地体会贾平凹作品中地方文化特色和方言词汇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感情色彩,而西方翻译家相比较来说更熟悉西方语言,因此能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恰当的译文。由西北大学教授胡宗锋和英国学者罗宾博士组成的翻译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共同历时三年英译的《废都》已基本完成,很快会出版发行[25]。胡宗锋教授在2014年“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同罗宾博士讲述了他们合作翻译的一些经历。笔者询问他有关翻译贾平凹作品的体会时,他表示翻译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但是他深刻感受到合作的益处,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地方特色的名称和方言时,他们总是反复琢磨、研究推敲,直到找到双方满意的译文。胡教授表示在翻译完《废都》之后,他们还要继续合作,争取尽可能多地翻译贾平凹作品。
(三)加强媒介的宣传工作
贾平凹作品要想真正走出去,还要加强媒介的宣传工作。具体可以通过影视、宣传片、演讲等形式加强同国外的交流,让影视带动贾平凹及其作品走向世界,通过民间文化交流和宣传活动让西方国家更多地了解贾平凹,了解贾平凹作品中的商州,从而产生阅读贾平凹作品的欲望。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功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莫言的作品之所以在英美国家畅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莫言的很多作品在国外搬上银幕受到关注之后,引发观众阅读其作品的欲望。同时,观众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也增加了对其作品内容的了解。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红高粱》在1988年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在国外搬上银幕后,很受西方人的欢迎,获得1988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电影的成功增加了莫言的知名度,也引发了翻译家对该作品翻译的兴趣。1993年《红高粱》的英译本在英美国家一上市就非常畅销。继《红高粱》之后,莫言的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在2002年被改编成电影《幸福时光》并由张艺谋执导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198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也被改编成电影《暖》在2003年上映后,获得了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等。这些电影作品在国外的上映提高了莫言在国外的知名度,也吸引了更多的翻译家翻译他的作品,更多的读者欣赏他的作品。可见,影视宣传对作家及其作品在国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宣传推介作用。此外,贾平凹作品英译本的推介还可以借鉴《狼图腾》的英译本在国外成功的传播经验。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执笔的《狼图腾》英译本获得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在该译本发行之际,出版公司举办了“内蒙古草原风情”展,以及“游牧文化与现代文明”研讨会等活动[26],吸引了读者的兴趣,使得该书一上市就很受欢迎。因此,建议贾平凹的作品能够通过影视、网络等渠道在国外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贾平凹本人也要积极参与国际上各种文学交流、宣传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贾平凹及其作品在国外的传播。
四、结语
贾平凹是我国现当代文坛中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乡土作家之一,其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对贾平凹作品在国外的译介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贾平凹的作品走向世界,也会促进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尽管目前贾平凹作品译介到国外的较少,影响也相对有限,但只要政府从思想上重视,加大对贾平凹作品翻译项目的投资,吸引国内外知名翻译家通力合作,并做好译本的发行和宣传工作,相信贾平凹作品就一定能够真正走向世界,赢得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贾平凹作品中的“商州”也一定会像福克纳作品中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和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一样被“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27],让世人熟知。
[1]许钧.翻译研究之用及可能的出路[J].中国翻译,2012 (1):5-12.
[2]徐曼.做好联通中国和世界的“桥”和“船”:全国翻译座谈会侧记[N].参考消息,2012-12-7(10).
[3]陶德言,徐曼.“翻译应成为促进文化走出去的积极因素”:专访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唐家璇[N].参考消息,2012-12-7(11).
[4]Jia Pingwa.The Heavenly Hound[M].Beijing: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91.
[5]Jia Pingwa.Heavenly Rain[M].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96.
[6]Jia Pingwa.Old Xi'an:Evening Glow of an Imperial Cit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7]贾平凹.贾平凹小说选:英汉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Gao Xiaosheng,Gu Hua.Best Chinese Stories,1949—1989[M].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89.
[9]Jia Pingwa.Touch Paper[M]//Yang Bian.Time is Not Ripe:Contemporary China's Best Writers and Their Storie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1:112-48.
[10]Jia Pingwa.Heavenly Hound[M].Chen Jianing. 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Beijing:New World Press,1993:244-259.
[11]Zhu Hong.The Chinese Western[M].NY: Ballantine,1988.
[12]Jia Pingwa.Life Is Changing,Even in Hily Shangzhou[M].Helmut Martin.Modern Chinese Writers:Self-Portrayals.Armonk,NY:M,E.Sharpe,1992:100-105.
[13]Woesler M.20th Century Chinese Essays in Translation[M].Bochum:Bochum UP,2000.
[14]Jia Pingwa.Dumpling Restaurant[M]//Zhang V H. The Girl Named Luo Shan and Other Stories.San Francisco,Calif:Long River Press,2012.
[15]Jia Pingwa.The Hunter[M]//Zhang V H.The Women from Horse Resting Villa and Other Stories.San Francisco,Calif.:Long River Press,2012.
[16]Jia Pingwa.The Country Wife[M].Hu Zongfeng Trans,New Literature,2010,77(1):89-145.
[17]Jia Pingwa.Turbulence[M].Howard Goldbatt Louisiana: LSU Press,1991.
[18]Jia Pingwa.The Castle[M].Luo Shaopin.Toronto: York Press,1997.
[19]张熠柠.中国文学名著在海外:美国“中国地盘”有待拓展[N].参考消息,2015-03-06(12).
[20]罗顺江,王松.从生态位原理看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翻译活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3):186-190.
[21]乔艳.论贾平凹作品的国外译介与传播[J].小说评论,2014(1):75-83.
[22]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45-46.
[23]孙一博,崔雅萍.文学翻译的文化误读——对葛浩文的英译本《浮躁》的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4):31-33.
[24]李文静.中国文学英译的合作、协商与文化传播[J].中国翻译,2012(1):57-60.
[25]石玉.“废都”完成英文翻译贾平凹:翻译时不删原文[EB/OL].[2013-8-7].http://book.ifeng.com/shuxun/ detail_2013_08/07/28358833_0.shtm l.
[26]谢稚.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J].理论月刊,2012(12):53-56.
[27]刘琛.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J].东岳论丛,2012,33(10):5-10.
(责任编辑:彭治民)
A Study on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Jia Pingwa's Works
FENG Li-jun
(Research Center of Shangluo Culture&Jia Pingwa,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726000,Shaanx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jia Pingwa's work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and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For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Jia Pingwa's works,it is important that government should intensify efforts for investment and promotion,try to attract famous foreign translators to work together with Chinese translators,and make a good preparation for the pub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culture;Jia Pingwa's works;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H315.9
A
1674-0033(2015)05-0007-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5.05.002
2015-07-25
2014年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4Z122)
冯丽君,女,山西运城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