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民办教育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
2015-04-11邱永成张伟李戈冯娜何泊均
邱永成,张伟,李戈,冯娜,何泊均
(1.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629000;2.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巴中636600)
如何营造民办教育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
邱永成1,2,张伟2,李戈2,冯娜2,何泊均2
(1.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629000;2.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巴中636600)
民办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蓬勃发展的现状有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作用。但要想促进民办教育的长久持续发展,还需要在分析其有利形势与不利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知相关的社会环境、研究相应对策。本文从国家政策、社会舆论、民办教育者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发展的动力与阻力,力求为民办教育能继续发挥其对教育的助推作用提出建设性意见,真正为营造民办教育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出实用性对策与建议。
民办教育;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环境;民办教育者
我国民办教育之所以能够在时代变化中形成如此大的市场规模,保持良好稳健的发展势头,离不开其生存的社会环境。而正是在分析社会环境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影响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更全面的探究其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并从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真正探索出营造其良好社会环境的有效途径。
1 民办教育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2014年7月发布的《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4.90万所,招生1494.52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4078.31万人。其中民办高校718所(含独立学院292所),比上年增加11所;在校生557.52万人,比上年增加24.34万人。综合我国教育部每年发布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民办教育虽然不及公办教育的发展规模,但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各省市由于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地域性人文意识,地方对于民办教育相关政策等各种基础性因素的不同,由而形成了各地民办教育的地域发展差异,使得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呈现区域性特征。以各省民办高校为例,华北地区:北京10所,天津1所,河北18所;华东地区:上海18所,江苏26所,浙江14所;华南地区:广东36所,广西12所,海南7所;西南地区:重庆16所,四川23所,贵州3所;西北地区:陕西18所,甘肃2所,青海3所。由数据显示可以发现民办高校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省市数量较少。另外,从办学特点上也有地域性的差异。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出现的四大现象。[1]其一,“西安现象”,万人民办大学颇具规模。其二,“江西现象”,为经济大省培养和输送技术人才。其三,“浙江现象”,改制院校和独立学院、民办院校高起点办学。其四,“广东现象”,多元办学体制。
四川民办教育的发展一直走在西南地区的前列,民办教育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虽然与其它有长足发展的省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其发展速度、规模都呈现出新的生命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其中四川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等民办高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些学校在办学章程的执行,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反,还有相当部分的民办高校没能很好处理投资人与学校运行管理权限、职责的关系,责权不分。要么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事务,要么投资不到位,更有甚者,把办学与经营企业简单地等同起来,过分看重办学的经济效益。在四川这类实例还不在少数,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在法律规范方面,四川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而制定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列三十六条,适用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保障了四川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政策上,分管教育的相关部门召开会议研究和探索在新形势下民办高等学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发展,办出特色,培养更多“四有”合格人才。并议定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所有民办高校将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实施分类管理制度。
2 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很多,其中,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是民办教育存在的基础;国家政策导向和有序监管是发展的保障;举办者的社会责任是办学的根本;社会各阶层的认可是成功的标志。
2.1 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首先,民办教育满足了教育市场的需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新兴行业增多。社会新的发展形式提出了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公办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市场多样化专业化的需要,而民办教育正好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分担教育压力,探索新的教育路径。
再者民办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扩大了社会选择范围。民办教育有其自己的办学特点,其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大多都不同于公办学校。所以其办学的灵活性多样性正好对口社会民众新的教育需求。
2.2 国家政策的导向
国家政策环境总体上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的支持与规范。《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是我国发展和规范民办教育事业的基本法律和法规。一直保障并规范着民办教育的良性发展。二是政府政策性倾向与扶持。国家根据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对民办教育实施了政策上的扶持,如划拨资金支持其办学,合理放宽市场准入,实行政策优惠等。三是国家的重视与发展规划。国家一直将民办教育纳入国家的长期发展计划中,与教育的未来紧密相关。放眼于民办教育的未来,有着具有前瞻性的统筹规划,紧密联系着教育体制与教育形式的新走向。
根据目前的民办教育办学、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国家政策扶持的力度较小而由此产生很多相关问题。首先,要有国家相关的政策才能让民办院校在政策的引导下合理的分析自身发展的环境,做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找到投资发展新方向。另外,公办与民办校很大的不公平在于国家对于两类院校的扶持力度不一样。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投资,远远低于对公办院校的政策性支持。例如大部份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待遇上不能享受到与公办院校相同的社会保障。另外,国家对于优质办学的公办学校采取的是学历学位权威认可的态度,而社会上对于部份民办学校是没有相应的政策的。学生没有相应的保障,所以也会间接导致生源的流失。
2.3 政府监管力度
日前国家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政府、人大等有关权利机构对民办高校是否是在依法办学,缺乏监督机制。对民办高校办学章程的执行情况处于无监管状态,特别是办学自主权、办学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方面监管力度更为缺乏。因而,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状况、学校运营体制等问题全凭投资人的办学理念和对民办教育的兴趣决定,这就造成了目前四川民办教育良莠不齐、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状。这严重影响了民办院校的良性、健康发展。国家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均尚在酝酿中。部分地区进行了改革试点,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试点成果及其可推广性仍需实践检验。对改革试点中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和重要政策走向,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2.4 民办教育举办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民办教育举办者的办学态度,办学理念是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社会环境因素。如何办学,选择什么样的办学模式,奉行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都是需要民办教育者逐步确立慎重抉择的。民办教育实施者根据社会教育需求能够朝有利于民众利益的方向办学,有为人民群众办好教育的责任担当。
2.5 社会各阶层认可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争取社会大众对于民办教育新的认识与改观也是社会环境因素之一,人民群众要客观公正的认识其功能性的一面。民众的自主意识增强,思想开放,逐步形成自主选择教育模式,以自身需求为学习目的的新的学习观念。社会各界应该对民办教育举办者要多一些理解,学生也应该踊跃报考民办学校,家长要自觉维护民办学校的社会声誉,学校教师更应该为在民办学校工作而自豪。
3 如何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为民办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规范管理,其次是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最后是民办教育的举办者更要切实负起办学的责任。
3.1 加大政府政策扶持与监管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范着我国民办教育的有序发展,其对于民办教育有着监督、管制、保护的作用,同时对于民办教育机构的创办法人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从而缩小了市场准入口径。所以,针对市场供需关系与教育发展新的形式,应该适当放宽市场准入,让更多的民办机构能够度过成长中的薄弱期。
民办教育因其各方面的局限性与不成熟性,更需要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才能实现其投资形式多样化、师资力量保障化、权威认可、成果激励化。而相比公办学校而言,民办院校的办学环境有更多硬性的标准与要求,从而规范也限制了民办院校的长足发展。政府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办学情况,出台相应的有效政策,大力扶持民办教育,营造民办教育良好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一,政府应该加大对民办院校的办学投资力度,在经济上保障民办教育能得到支撑并有稳健的发展资本;
第二,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体现民办教育办学专业审批的公平性,让民办教育的专业多样化,实用化,由而促进其长足发展,提高其专业性与兼容性;
第三,政府在对民办院校的科研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上也应该有相应的政策保障,以促进其科研竞争力的发展;
第四,对于民办教育实施者的保护政策也是必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要实现师资待遇平等化、保障化,切实维护教师权益,保障教师的利益,实现与公办院校教育者享有同等社会权利与社会保障;另外政策上应鼓励并给予民办院校的教育者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保障和公办院校教育者的同等受宜权;在教师的社会保障方面也要与公办政策同步,切实维护民办教育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第五,在生均拨款方面,应该体现政策多元化,针对民办院校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条件实现与公办院校同等的享受国家生均补贴的权益,由而解决民办教育办学资金紧张,办学保障缺失的问题。
第六,政府要监督民办院校是否依法办学,并在民办院校的运营中加强执法。政府要在民办教育发展中一直参与指导与监管的工作,严格规范民办院校办学。
第七,加大对民办院校内部组织结构,管理,院校内部运行的监管。将民办教育这一市场化的产物规范化,正规化。严格管制民办院校招收生源的恶性竞争,防范市场性的不良反映,使民办教育提高公信度,健康有序的发展。
3.2 争取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民办教育是服务于大众的,社会大众也是其存在的根源所在。只有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支持,走人民群众路线,才能得到长远发展。而现今社会由于部份民办学校的办学理念偏离了为大众服务的思想内核,在办学实践中以利益的获取为办学目标,忽视办学质量,故在社会大众心中留下了负面印像。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建议如下。
第一,民办学校应该端正办学思想,本着以办学特色来形成社会效益的理念,而非纯盈利性办学。用行动说话,赢得大众支持与信任。
第二,加大民办教育宣传,鉴证民办教育成效,让人民明确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以弥补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
大众的监督能够让民办教育朝着更利于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方向发展,能够让民办教育主体加强自省自律,让其发展更适应于社会需要,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校内设置大众监督机构,并保证阳光办学,建立大众评议平台,让大众参与学校发展决策中。让人民说话,让大众监督。
另外,民办教育本身也是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故更要借力于社会。
首先,要探索各种资源利用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采用不同的利用与学习模式。如鼓动社会各界的资金捐赠,学生奖学金资助,教学设备投入等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民办院校能够有强大的社会力量作后盾,更长久的致力于学院的发展。再者,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最重要的是与企业的互动。多层面、多形式的展示民办教育的教学教育成果,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利用各种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吸收企业的优质硬件资源;
第三,拓宽民办院校与社会各界的交流途径,实现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在民办院校设立企业挂名的实践点,在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研究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培养学生为企业服务的责任感。
3.3 民办院校举办者的社会责任
民办院校举办者的办学目的、办学理念决定着民办院校的社会角色与总体走向,影响着院校长期稳定发展与办学行为有效化。
民办教育举办者应该始终秉承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始终以为社会大众服务,为教育分流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为自身责任意识。经济效益只能作为办学的附属价值,而非主导理念,正确认识民办教育的社会功能。另外,作为教育力量新源泉,要有与时俱进,创新开拓的发展意识,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不断更新办学思想,以新理念探索新出路。
民办院校的办学模式是民办院校发展新的突破点。由于民办教育的办学政策环境、社会资源与公办院校有所不同,而每个地域的民办教育发展水平也有差异,所以应该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根据民办院校目前已有的办学模式来看,最主要的模式创新还是取决于办学主体、资金来源、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新探索,由此探索出两种新的办学模式。第一,社会大众学习性集资办学,这其中包括社会民众,企事业单位投资,社会捐赠等。鼓励社会大众、企事业单位零散投资。社会民众投资要设定最低标准。以一年作为周期,根据投入资金数额享受在院校学习技术,学会为止的权益,此权益可转让;企事业单位投资则享有培送单位职工学习技术,考评职业证书等权益,如果参与了院校的科研项目亦可以得到相应报酬。第二,民办院校工作者入股办学。民办院校的领导管理者,教职员工每人都可入股,可以直接出资,也可以将工资的50%作为院校投资资金。年终根据院校收益情况分红,但需保留盈利的30%作为储备金。
民办院校要有新的发展,必需走出自己的道路。
第一,走政府试点教育新型化道路。民办院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成为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重要基地。争取政府教育改革试点新的机会,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新生力量。
第二走民办教育与公办交流合作的道路。学习借鉴公办教育丰富的办学经验,主动与公办院校达成协议,互派特色专业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合理利用公办学院的优势资源,包括教学设备,教师团队,教研经验等。
第三,走知识向产业转化的道路。开拓路径,引进、参与更多社会企业项目,根据会环境与学科特点立项,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发、探索、施行的所有环节。将课程教学内容应用于实践中,逐步实现特色专业的知识产业化,并定期举办项目成果展与报告会,增强民办院校吸纳新项目的能力。
第四,走职业技能培训的道路。与各大专业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保持合作,为其员工提供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培训。由此探知各专业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实际现状,不断解决实践操作问题。从而应用于教学,不断根据社会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再以企事业单位为试点基地,检测技术应用成效。
第五,走民办院校品牌化道路。以四川民办高校为例,成都东软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四川城市职业学院都是民办教育高校中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成功代表。这类院校有自身的影响力,有社会大众口碑,也形成了学院的品牌效应。民办教育要多元化发展,就应该走品牌化道路。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引入权威评估机制,利用院校特色与专业的教学科研实力形成社会影响力,真正竖立文化品牌。
当民办院校获得了社会认可,有了较好的发展趋势时,民办教育举办者就应该致力于稳中求进,稳中创新的办学方针。要不断总结办学经验,不断分析类比同等院校或是公办院校的发展态势。由此,更好的夯实办学基础。
另外,打好基础的同时,更要谋求院校的长足发展。第一要不断分析市场,分析招生现状,确保生源稳定并有所突破;第二要分析其它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对比自身办学资源中进行学习借鉴,以保证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第三要分析调查学院学生就业情况,社会人才需求方向与类别,就业技能要求等,由而能更好的适应时代需要,对口培养高素质人才。
民办院校的管理应该实行多元化由而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管理方法,有自己的管理风格与特色。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发展方向来设定管理制度,实行硬性管制与弹性管理双管齐下的新型管理模式,做到因校制宜。硬性管理是指国家的法律法规,民办院校的办学必需依法、合法、守法。弹性管理则是指学院领导、投资者分权管理,社会大众监督管理。学院负责人主管学院建设,院系专业开设等内务问题,投资者分管学院的校企合作,办学资金筹集与投放等工作。社会大众则监督办学的理念执行,并反馈办学的社会效应。由此软硬兼施,内外并管,使民办院校发展有了保障有了规范,更正规化更规范化,更有发展后劲。
4 结语
教育关系民族兴衰,是强国兴国的保证。民办教育的作用,所以更需要明确其发展的形式与走向,由而从国家战略高度、政府宏观角度来加以重视。只有在国家政策、社会舆论、民办教育者三个围度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才能更好的创建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积极、理性地促进民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E B/O L].新华网,2004-03-18
[2]林海英.加大改革和扶持力度营造民办高校发展的良好环境高等教育系统论[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3]孙杰夫.论民办教育发展环境的营造[J].辽宁教育研究所,2005,(12).
[4]王文源.如何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政策环境[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6):65-66.
[5]董圣足,卢丽琼.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及其改善[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1):1-6.
[6]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报告[R].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信息网,2013,(6).
[7]韩春蓉.搞好民办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四川民办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4,(2).
[8]吴绍芬.民办教育的办学模式[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9]吴绍芬.民办学校办学模式的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2004,(2).
How toCreateaGood SocialEnvironmentfor theDevelopmentofPrivateEducation
Q I UYongcheng1,Z H A N G Wei2,L I G e2,F E N G N a2,H E B o j un2
(1.S 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 ol lege,S uining S ichuan629000 2.B a z 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 ol lege,B a z hong S ichuan636600)
P rivat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 tant and indispensable force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its booming is promoted by various factors.I n order to promot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ducation,the favorable situation and adverse conditions should be analy z ed,releva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studied.This paper analy z es themotive forceand resistanceof its development f romthree aspects,namely national pol icy,publ ic opinion,privateeducation researchers,inorder toput forward practicalmeasuresand suggestions.
P rivate E ducation;S ocial E nvironment;N ational P ol icy E nvironment;P rivate E ducation R esearchers
G522.72
A
1672-2094(2015)03-0092-05
责任编辑:邓荣华
2015-03-21
四川省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编号:15SB0487);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2015年重点科研课题(编号:15S M X A019)。
邱永成(1957-),男,四川射洪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机械、高职教育等。
张伟(1973-),男,四川巴中人,巴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