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宜丰县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

2015-04-11黄丽丽卢江海莫吉炜

山西农经 2015年10期
关键词:山洪灾害措施

□黄丽丽 卢江海 莫吉炜

(1.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2.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 南昌330029)

1 概况

宜丰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九岭山脉东南缘。地处东经114°30′至115°08′、北纬28°17′至28°40′之间。东邻高安,西接万载,西北毗连铜鼓,北与修水、奉新接壤。境域东西长71km,南北宽51km,全县总面积1935km2。

1.1 气象、水文

宜丰县属中亚热带温暧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太阳辐射总量101.3kcal/cm2;年平均日照1634.8h,日照率为37%,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水量1781.4mm。

宜丰县境内水流多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县内主要河流有宜丰河、芳溪河、棠浦港及过境的锦江。宜丰河干流长72.9km,支流12条,流域面积776.6km2;芳溪河干流长61.5km,支流9条,流域面积405km2;棠浦港干流长65.5km,支流7条,流域面积567.1km2,宜丰县境内干流长39.3km,流域面积361km2。此外,县境内还有锦江和苏溪两支过境客水。全县大于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小流域有11条。

1.2 地形地貌

宜丰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海拨高度在45m至1480m之间,平均比降约2%。西北部为九岭山脉的黄岗山所盘踞,群山耸峙、河流切割,山峰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上;东北、西南和中部为山地过度到平原的丘陵、岗地地带;南部为河谷盆地,为本县的主要农耕区。

2 山洪灾害及成因分析

2.1 历史山洪灾害

根据宜丰县防汛办提供的历史洪水资料,重点收集建国以后历史洪水资料,对历史山洪灾害的描述主要有:1953年5月23日,全县普降大雨,6月4日又大雨滂沱,山洪暴发,先后两次洪水,淹没农田3302hm2,冲坏水利工程700余座、桥梁2座、房屋25间,淹死1人、溺毙耕牛4头。1973年7月宜丰县新昌镇敖桥村、陂下村、樟陂村、良田铺村、大桥村陂下河等地发生山洪灾害,倒塌房屋300多间,淹没耕地300hm2,经济损失600多万元。1988年5月30日,同安、花桥、棠浦、新庄普降特大暴雨,雨量高达293.3mm。花桥、棠浦集镇被淹,5乡共有43个村庄3461户15410人受淹。1998年6月宜丰县新庄镇新庄河洪水爆发,全镇受淹农田533hm2,村庄8个,人口1400人。2012年5月12日1时~20时,仅19h,全县平均降雨量就达177.1mm,特大暴雨造成全县13.7万人受灾,当日因灾转移人口481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107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309.8万元。

2.2 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山洪灾害的形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有降雨、地质地貌等,人为因素有植被破坏、陡坡开荒、村镇不合理建设和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2.2.1 自然因素。

(1)降雨

降雨尤其是高强度暴雨是引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和激发因素。宜丰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781.4mm,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由于九岭山脉和大围山的阻挡作用,降雨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少,一般山区多,丘陵盆地少。宜丰县的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雨量达到全年降水量的45%以上,另外,7~9月份,受台风影响,也可能产生局部的强降雨。集中强降雨由于历时短,强度大,极易形成山区河流洪水,从而引发山洪灾害。

(2)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也是影响山洪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区域的地貌又控制着山洪灾害的总体分布。

宜丰县处于九岭隆起和萍乐凹陷带的复合部分。构造体系以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为主。东西向构造为县内最古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早期以褶皱为主,晚期断裂发育。北东向构造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断裂,断裂带附近岩层强烈褶皱,多形成同斜褶曲。北北东向构造以规模较大的断陷盆地和断裂为主要特征。区域构造控制地貌的形成发育,宜丰县在构造运动上升区形成中山、低山地貌,山势险峻,沟谷深切,临空面发育,易发生山洪灾害。宜丰县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断裂带及其两侧风化层厚,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易发生崩滑灾害。

宜丰县内出露的地层以前震旦系、白垩系和第四系为主,石炭系、二迭系、三叠系、侏罗系次之。前震旦系展布于县域中部袁坑口—彭源一带以及西北部云峰尖—坪田一线,岩性以变余凝灰质细砂岩、粉砂岩、云英片岩、绢云母片岩等为主。县内出露的白垩系分布于宜丰盆地和大畲盆地,岩性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钙质夹泥质砂岩、厚层块状砂砾岩等。第四系以中更新统和全新统为主,在锦江及其支流沿岸和山间洼地的堆积物中形成棕红色粘土、亚粘土、砂土和砾石层。宜丰县岩石类型齐全,岩浆岩、变质岩、碳酸岩、一般碎屑岩和红色碎屑岩在全县均有分布。县内变质岩分布区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岩浆岩次之,其余岩土体分布区则较少发育。

2.2.2 人为因素。山洪灾害的发生除了自然因素以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为山洪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

(1)植被破坏。宜丰县有些地区,由于石方开采,植被遭到破坏,地面裸露,地表物质松散,一遇到暴雨,则快速汇流,形成急湍水流,致使溪河洪水灾害发生的机会增多、危害程度增大。

(2)陡坡垦殖。宜丰县有些地区耕地绝大部分分布在不同坡度的山坡上,给耕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产量相对较低,这些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耕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陡坡垦殖的现象屡有发生,从而增强了坡面土壤的侵蚀,加速了山洪的发展。

(3)村镇不合理建设。有些山区的村镇建设规划不合理,许多房屋和设施建造在河道两旁,洪水来袭,这些房屋和设施很容易被淹没,而且阻碍了山洪的下泄,加大了山洪灾害的危险程度。

(4)不良的生活习惯。有些地区居民房屋位于河道两旁,会将生活垃圾弃于河道中,长此以往,河道被侵占,河床被抬高,泄洪能力严重萎缩,极易形成山洪灾害。

3 山洪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宜丰县采取了一系列的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4条河流范围内通讯工具现有程控、无线电话、手机等,在6座中型水库分别设有水位、雨量采集站,如遇山洪灾害,县防汛指挥部能及时收集水雨情信息,并利用电话手机等与当地保持联系。县防指还制定了各部门防灾责任制,各级突抓基层的防灾责任制,建立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责任制,落实信息观测员。宜丰县的防灾非工程措施虽然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对山洪灾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缺乏足够的认识,主动防灾避灾意识不强。乡村的警报措施还很落后,而且水位雨量采集站设置数量还远远不够,尚未形成高效、健全的通信、报警网络。

3.2 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宜丰县内有中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20座,小(二)型水库96座。大部分工程都修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限制,建设标准不高,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老化失修严重,病险工程不断增多。宜丰县发生山洪灾害的频率较高,历年的山洪,使得各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河床被抬高、河道淤积现象严重,洪水过后,坡坝工程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全县共有河堤86.09km,少量的河堤防护和沟道治理,对本区域的山洪灾害不能完全地防御,全县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薄弱。

4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宜丰县山洪灾害的防治要根据宜丰县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全面规划,逐步治理,从根本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分为水利措施和水保措施。

4.1.1 水利措施。

(1)山洪沟治理

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建设等。

堤防建设:宜丰县的洪水具有汇流快,高水位历时短,涨势猛,洪峰流量大的特点,对沟口下游区及低洼地区造成的危害较大。堤防的建设,能疏导洪水使其顺利排入下一级河流水系,有效保护山洪沟两岸的防护对象,是防治山洪灾害的重点工程措施。

沟道疏浚工程:宜丰县有部分山洪沟含沙量大,应加大对此类型山洪沟的治理力度,将河道内阻水的淤泥、砂石、垃圾等清理出河道,降低河床,以恢复或扩大过水断面,从而提高行洪排涝能力。

排洪渠建设:每当暴雨来袭时,依山而建的村庄和集镇,受坡面洪水直接下泄的影响,加之自身产生的径流,时常受淹,为了将坡面洪水和自身径流及时排入河沟道,应建设排洪渠。

(2)水库除险加固

对存在病险的水库除险加固,消除病险,并不定期的进行检查,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从而保证水库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1.2 水保措施。宜丰县防治山洪灾害的水保措施主要是山坡治理工程措施以及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通过梯田建设,有效拦截降水减小径流;通过造林、种草增加植被覆盖,提高防冲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4.2 非工程措施

4.2.1 监测系统。

(1)布设雨量站

雨量站的布设,应当考虑分区控制、流域控制、地形控制等原则。自动雨量监测站原则上按照20km2/站~100km2/站的密度布设自动雨量监测站;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山洪灾害频发区适当加密站点。简易雨量站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布设,在居民比较分散,并且受山洪威胁较大的自然村可以适当增加。站点应尽量安装在流域中心、暴雨中心等有代表性的地段。结合宜丰县已有站点的情况,适量增加雨量站。

(2)布设水位站

水位站布设应考虑预警时效、影响区域、控制范围等因素综合确定。根据山洪灾害影响程度、范围和保护范围重要程度等实际情况确定,尽量在山洪沟河道出口、水库、山塘坝前和人口密集的防护目标上游。结合宜丰县已有站点的情况,适量增加水位站。

(3)预警系统

宜丰县山洪灾害预警平台通过短信、传真和电话等多种形式直接向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乡(镇)、村、水工程管理等单位的防汛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同时,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乡(镇)与村之间预警信息传输,主要手段有:无线广播预警系统、电话、警报器、锣等方式。对于人口居住较分散的村、组可使用传统的报警传输方式。常见的传统报警传输方式有手摇警报器、对讲机、高音喇叭、锣、鼓、号、信号弹等。

4.3 防灾预案编制

防灾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在对宜丰县的自然概况、历年洪灾、现有防御体系、灾害隐患点等情况全面摸清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宜丰县山洪灾害防灾预案,并制定防御山洪灾害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规划,逐步实施。防灾预案分为县级、乡(镇)级、村级共三级进行编制。

4.4 加强科普宣传

加大宜丰县对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印刷《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制作山洪灾害防御常识音像制品,设立警示牌、宣传牌、宣传栏等方式,普及有关法律法规以及防御知识,以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山洪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御能力。

结束语

宜丰县山洪灾害的形成与该县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决定宜丰县山洪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是降雨。宜丰县山洪灾害防治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认真落实防御山洪灾害的对策措施,逐步建成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防治体系。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普及教育工作,提高群众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1]邹翔,任洪玉.陕西省山洪灾害成因与分布规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25(3):50-52,81.

[2]魏志宏.泾川县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2,48(5):11-13.

猜你喜欢

山洪灾害措施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优雅地表达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遭遇暴雨山洪如何避险自救
湖北省山洪沟治理思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