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设计能力
2015-04-11杜文超卢媛
杜文超,卢媛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福建 漳州363000)
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设计能力
杜文超,卢媛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福建 漳州363000)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人们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设计中生态设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对环境设计的教学提出了生态理论方面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生态理念的分析,针对学生状况,让学生接触、感知进而学习生态环境;运用生态设计案例讲解及增设有关生态设计理念的课程,将生态设计和生态理念融入环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及进行相关生态设计的目的。
课程教学改革;生态理念;生态设计
环境设计与生态设计之间的关系是既统一又矛盾。环境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又能影响环境设计。环境设计理论的内涵就是营造一个适合人居的生态环境,但在以往的设计中,人们凭借能力去改变生态环境的案例居多,忽视了生态本身的情况;与此相对应的是,生态理念会促进环境设计理论的创新,使设计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态。生态设计就是环境设计理论和生态理论两种理论融合的产物,是理论的实践体现。一个优秀的生态设计可以体现正能量,引导人们去关注环境、关注生态,改变人们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提高人们的美学修养,最后达到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
1.环境设计的定义
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环境、环境艺术、设计等三个元素的内容,因此要理解环境设计的含义,就要理解三个元素的内涵。
1.1 环境
环境是针对某一特定事物,以及特定事物周围的相关事物,通常将特定事物定义为主体,将其周围的相关事物定义为课题,环境的概念中包含着相对的意思。按照研究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将环境分为原始环境、改造环境、人聚环境三个方面。
1.2 环境艺术方面
艺术是一种精神现象,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象[1]。研究艺术精神层面的两门学科,分别是心理学和哲学,最终形成了艺术哲学和艺术心理学。研究艺术社会现象的学科,最终形成了艺术设计学。而对艺术研究方法来看,可以从宗教、伦理、艺术家、艺术品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相关的联系。
环境艺术就是运用艺术中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原则的相关知识,依据特定的自然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改造等手段,结合人工元素和自然元素的关系,将材料和科技融合起来,以此来弥补自然原有的缺憾,以满足人们生理和情感的需求,并能够使人们产生焕然一新的感觉。
1.3 环境设计方面
环境设计是指针对一定的环境进行再开发,合理考虑环境的生态型、建筑小品、植物、动物等相关元素,依据美学原理和生态原理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环境设计比较注重建筑的室内外环境艺术气氛的营造、规划细节的落实与完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环境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环境设计具有整体性、多元性、人文性等特征。
2.生态理念和生态设计的概念、价值取向及基本原则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生态指的是生物的原始状态,生态学就是研究原始生物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如今,人们将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成为生态事物。
2.1 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特指的是人的观念,人对周围一切环境的观念,研究的内容主要指人类与周围一切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设计的生态理念具有持续性、循环性、高效性、多样性、舒适性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2.2 生态设计的概念
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是指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并作为设计的方面去研究。生态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生态设计是人类对工业时代时破坏生态环境的反思,是进步的标志。
2.3 生态理念的价值取向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环境设计除了具有功能性的特征外,还肩负着传播美学、重视生态系统的责任。基于生态视野下的环境设计应树立生态价值观,尊重自然,强调人和自然的平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改变以人类利益为主和经济增长为指标的价值观,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理念下的环境设计价值观不再以人的利益为中心,而是对人的行为加以控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为了环境设计的长久发展,应建立的生态理念必须包含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应形成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设计离不开环境。
2.3.1 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分为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生态价值观就是处理生态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是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传统环境设计的价值观以人类为中心,破环了自然的生态性,在今后的环境设计中,必须以生态价值观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强化人作为整个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有责任去维护自然界系统整体的稳定平衡,设计应该对其他物种和个体负责,保证整个生态链的完整性。
2.3.2 生态伦理观
生态伦理观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生态伦理观有四个特点:一是社会价值优先于个人价值;二是具有强制性;三是扩展了道德的范围,超越了人与人的关系;四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3.3 生态美学观
环境设计美学观应改变以往追求物质的满足,讲究环境与地位相称的方式,树立以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观,以生态美学观作为设计的指导观点。生态美学观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的一种观点。从日常经验事实看,美是由物的某些属性特征引起的,凡是具有这种属性特征的事物都应该能够引起美,生态美学观就是从寻找生态圈中的具有这种属性的事物开始,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亲和关系。美学家李泽厚和黑格尔都对生态美学进行过思考,认为“人化的自然也是美”。
2.4 生态理念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环境设计作品生态性的考察不能只从形式上去考察,还需要从功能性、人文性、效率性、生态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自然为本的原则、最优化利用原则、共生原则、科技创新原则、艺术美原则等。
3.设计观念的培养方式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为了维护生态持续性而提出的一个观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使学生从开始认识自然自然的美入手,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观。通过这种生态观念的学习,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教会学生从自然界中寻找设计元素,创作更好的生态性的作品。
3.1 感知生态环境
生态指各种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循环不息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同时也指它们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应主动的去感知生态,这种感知不是走马观花的去看大自然,而是发自内心的去倾听自然,感知风、光、声等相关内容。
3.2 接触生态环境
学生在学校期间,每天都在忙着上课及完成相应的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触自然,这样就闭塞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可以开一些实践课程,使学生主动到生态环境中去寻找设计灵感,去寻找适合自己作品的材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生态设计?什么样的材料才适合生态设计?同时,教师也要在设置作业的时候针对生态理论和生态设计案例详细讲解,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生态理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3 学习生态环境
色彩、纹理、材质、结构等知识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重点,而人类最早的艺术创造很可能是来自于对自然的模仿并进行相应的提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鼓励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并对环境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提炼,达到向生态环境学习的目的。
3.4 生态设计案例讲解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对案例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指导学生提前阅读,并在讲完案例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可以根据生态设计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一个可以研究的文案,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
3.5 增设有关生态设计理念的课程
生态理论课以及生态设计课应该是高校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进专业课或者公共选修课中,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理解生态设计的必要性,但是,生态设计课程体系又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努力,在教材方面、设备方面、案例方面都进行认真的设计,将最新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授课中,知识内容采取由浅入深、由大到小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领悟到相关的内容。
4.结论
生态设计课程是一个系统,一个体系。在教学中,要将相关的知识点贯通与整个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相关的法规及设计手法。除了教师的正常授课外,还要积极引进或者请进来社会上针对生态设计比较优秀的专家或者学者,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使相关的案例及知识能够及时更新。最后,鼓励学生根据生态设计的知识点,设计具体的作品并参加相关的赛事,增强学生对生态设计的兴趣。
生态设计是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作为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开设相关的课程,并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培养一批具有生态理念的学生,为生态设计的发展提供帮助。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培养具有生态理念和生态设计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是专业的发展目标,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1]刘纲纪.艺术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0第一版
[2]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09第一版
[3]吴健.以促进就业和社会适应性为导向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6)
[4]陈晓扬,赵思毅,朱小棣.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9,(3)
[5]夏燕靖.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合理课程结构的成因探讨与分析 [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3)
[6]陈勇军.艺术类高校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有关问题的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6)
[7]陈勇军,彭奇奇.对艺术类高校校园网公共信息建设的思考[J].中国报业,2012,(6)
编辑:林军
G642.0
:B
:2095-7327(2015)-06-0181-03
杜文超(1981-),男,河南周口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室内外空间及园林景观设计。卢媛(1988-),女,福建龙岩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