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顺应论的电影字幕翻译

2015-04-11周书梅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玛拉字幕译者

周书梅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基于顺应论的电影字幕翻译

周书梅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语言顺应论对电影字幕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字幕翻译中,译者不仅要顺应于译入语的语言结构特征,还要顺应于其文化语境和人物性格等方面。与一般翻译文本不同,字幕翻译具有瞬时性、空间性和无注性等特点,译者应把握好电影作品的语言风格。归根结底,译者要顺应于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翻译出简洁易懂,通俗流畅的译文,将影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入语观众,以便他们能理解和欣赏影片。

顺应论;字幕翻译;文化语境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影视作品互相广泛传播,促进了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加速了电影产业全球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电影字幕翻译,作为沟通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字幕翻译就是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翻译成译入语并叠印在屏幕下方,字幕和画面同时播放。本文拟根据电影字幕的特点,来探讨语言顺应论对影视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

一、顺应理论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性理论。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他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使用语言时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目的,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顺应性也不会存在,顺应性是最为核心的一环,语言的顺应性主要指语言使用者能够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以便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一语言特征。Verschueren认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等方面。根据语言顺应论,要使用语言就要进行语言选择,只有选择恰当的语言,才能获得语言使用的预期效果。

二、顺应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根据Verschueren,语言的使用是不断做出顺应选择的过程。翻译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顺应,选择恰当的语言。因此,顺应论可以用来指导和解释翻译活动,同样,影视字幕翻译也可以根据顺应论来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同一般翻译文本相比,字幕翻译有它本身的特殊性。字幕翻译是译者在有限的空间中用文字展现原影片中瞬间而过的信息。鉴于电影字幕的空间性和瞬时性这两个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原文语句的长短,字幕的更替与演员的对白及画面的变化要保持一致,字幕对白的翻译必须顾及对话的速度和密度,而且译文必须通俗流畅,意义明了,雅俗共赏,必须满足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和理解要求。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译者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而且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字幕翻译不仅要实现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准确传递影片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选择语言时,译者一方面要顺应译入语的语言结构特征,另一方面要顺应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将源语影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入语观众,以便他们能准确理解影片要传达的信息,获得和源语观众相似的收视效果。

(一)语言结构的顺应

根据顺应论,译者在选择语言时,要顺应于译入语的语言结构特征。从英语和汉语句法来看,英语造句几乎离不开连接词、各类关系词和介词等,多以长句、复杂句为主,注重显性连接,注重形合;而汉语没有英语所常用的关系词,很少用到形式连接手段,汉语注重隐性连贯和逻辑事理顺序,重意合而不重形合,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隐含在字里行间,介词和连词常常省略不用,尤其是口语,用了反而适得其反,显得多余。

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顺应译入语的这些语言特征,同时还要考虑电影字幕瞬时性和空间性的特征,对译文进行简化处理,在追求简洁时要保持准确性。译者可根据源语对剧情传达的关联性和译入语观众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源语字幕进行压缩、简化,以突出最重要的信息。例如《乱世佳人》中的一句台词:

Scarlet:Why don’t you say it,you coward?You’re afraid to marry me.You’d rather live with that silly little fool who can’t open her mouth except to say “yes”“no”, and raise a houseful of mealy-mouthed brats just like her!

思嘉:你这个胆小鬼,不敢娶我。你宁愿娶那个听话的傻瓜,然后生群傻孩子。

在上例中,台词的场景是思嘉在十二橡树园对阿希礼表白遭到拒绝后,十分愤怒,语速加快,而影片中的原语太长,译者省略了一些具体的词句,将英文中的定语从句压缩成了一个形容词“听话的”,保留了基本信息,实现了从英语形合到汉语意合的转换,顺应了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而且也准确地表达了原语的意义。

(二)文化语境的顺应

电影字幕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层面,还包含文化层面。语言扎根于文化,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移植。英语和汉语中许多表层指称意义相同的词语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译者必须考虑这类词语所负载的文化意义。电影作品中涉及两种文化的差异之处比比皆是,字幕翻译必须处理好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跨越文化障碍,消除文化隔阂,帮助观众跨越跨文化差异。

源语文化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有不同的内涵,译者可根据原影片要传递的文化信息,采用相近的形象来替换。在电影《魂断蓝桥》中,有这样几句对白:

Kitty:Oh,Captain!Captain!Oh wait a minute!I’m Kitty—Myra’s friend.Where do you want to meet her?

Roy:What?Myra?Oh,how do you do?

Kitty:I do very well,thank you,but where do you want to meet her?

Roy:Well,I—but she a—she refused—

Kitty:Oh,take no notice—the old dragon made her write that.

凯蒂:哎,上尉!哎,上尉!等一等!我是,凯蒂——玛拉的朋友,你想在哪儿见她?

罗依:什么,玛拉?噢,你好吗?

凯蒂:我很好,谢谢。那你打算在哪儿等她?

罗依:嗯,我——不过她——她拒绝了——

凯蒂:哦,你别在意——是夫人让她那么写的。

军官罗依和芭蕾舞演员玛拉一见钟情,观看完玛拉演出的《天鹅湖》后,想邀请她共进晚餐,却遭到了剧院经理笛洛娃夫人的反对,玛拉被迫写了回绝信,玛拉的好朋友凯蒂约见了罗依,说出了实情。因为笛洛娃夫人管教严厉,独断专行,凯蒂称她为“old dragon”。在此例中,注意dragon的文化含义。在汉语言文化中,“龙”是“王权、至尊”的象征,常用来比喻天下奇才,英雄俊杰;在英语文化中,dragon是个贬义词,意指丑陋、邪恶之怪物,还用来比喻凶狠的人或严厉、凶恶的女监护人。若翻译为 “夫人”,就传达不了“old dragon”隐含的文化意义。因此,在翻译时,最好选用与影片意思相近而且又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文化内涵词,此处用“母大虫”或“母夜叉”来替代“夫人”,更生动、形象地传递了“old dragon”的文化信息。

源语文化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者不常见,译者可顺应于译入语文化,采用意译手段,省略其中的文化形象。

电影《阿甘正传》中,童年的阿甘是一个弱智的少年,同学们都很歧视阿甘,只有一个叫珍妮的女孩对他很友好,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阿甘在独白中说了这样一句话:“From that day on,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rry and m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在西方文化中,豌豆和胡萝卜经常搭配在一起做菜,用来比喻两人关系十分亲密,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很形象、地道,但是如果直译为“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是豌豆和胡萝卜一样。”,鉴于电影的瞬时性和无注性,中国观众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是怎样一种关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如果意译成“形影不离”,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欣赏影片要传达的信息。

(三)人物性格的顺应

字幕翻译绝非单纯的字幕语言转换,在翻译之前,译者要储备大量相关信息,比如作品的创作背景、文本特征、对白特点、人物性格等。在同一部影视作品中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是司空见惯的事,人物的性格、气质、身份地位、文化背景等是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应当以不同风格的语言为之打上不同的印记,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不同,英雄豪杰与市井小人有别。林黛玉开口便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刘姥姥脱口而出的则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性格鲜明的人物使用的语言个性化也强。为了实现语言的性格化,译者要透彻理解原影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设身处地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顺应人物当时的心理特征,结合原台词背后的动作,把握人物语言的真正含义,在斟词酌句时顺应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傲慢与偏见》有这样一句台词:

Lydia:oh!I am not afraid;for though I am the youngest, I am the tallest.

莉迪雅:对这一点我毫不担忧。我的年龄虽然倒数第一,但我的个头却是最高的。(译文一)

莉迪雅:哦!我才不担心呢。我尽管年纪最小,个子却最高。(译文二)

如前所述,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在《傲慢与偏见》这部电影中,16岁的莉迪雅是班内特家最小的女儿,由于母亲的宠爱和娇惯,思想幼稚,行为轻狂放纵,译文一把“I am not afraid”译成“对这一点我毫不担忧”,这样文绉绉的话不像是出自轻狂的莉迪雅之口。译文二则顺应于原文的人物特征,恰当地体现了莉迪雅的性格,符合电影对白口语化的特征。

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地位、素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人物的语言也各具特色,描写宝黛的词语岂能与刻画薛蟠的言辞相提并论。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顺应于源语影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情感因素,恰当地把握个体语言特色,使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生动、形象,忠实地再现源语影片的艺术特色,最大限度地帮助观众理解和欣赏影片。

三、结束语

语用顺应论对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用来指导并解释字幕翻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顺应论,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顺应于译入语的语言结构特点,还要顺应于其文化语境以及影片中人物性格特征等因素。鉴于字幕翻译的空间性、瞬时性和无注性等特点,译者要按照译入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特点,调整语句结构,译出地道的、简洁易懂的、容易被译入语观众接受的译文,将影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入语观众,以便他们能理解影片要传达的信息,能欣赏影片所带来的艺术性和美感,获得和源语观众相似的收视效果。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Edward Arnold (Publishers)Limited,1999;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杜志峰、李瑶、陈刚.基础影视翻译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编辑:冯惟榘

H059

:A

:2095-7327(2015)-06-0159-03

周书梅(1972— ),女,山东聊城人,硕士,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玛拉字幕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安娜·露易莎·阿玛拉尔诗选
请坐在我旁边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