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中漫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15-04-11李红英李春芳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保罗模态交际

李红英,李春芳

(1.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221008;2.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215009)

《云中漫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李红英1,李春芳2

(1.徐州医学院公共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221008;2.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215009)

本文基于视觉交际语法,对《云中漫步》节选片段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通过探讨图像模态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的构建过程,揭示出多模态话语交际背后深层文化价值观的相互撕裂、碰撞。

《云中漫步》;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分析;文化价值观

1.引言

二十一世纪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多种交际媒介迎运而生,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交融现象。在交际过程中,意义构建不再单纯地局限于语言符号,而是通过多种社会符号协同作用,共同创建。换言之,除语言之外其他交际媒介或手段,如声音、色彩、线条、空间布局也可以用来建构和表达概念[1]。多种交际媒介的使用,使得人类交际从单一模态形式,过渡到了多种模态形式,也就是多模态形式。事实上,在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作为交际的一种内在特征,多模态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1。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90年代起,语言研究者把研究的焦点视角从语言系统、语义结构、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等等扩展到了语言之外的社会符号,如:图像、声音、动漫、颜色意义概念的构建研究。其代表人物Kress和Van Leeuwen(1996/2006)首度提出了多模态语篇概念,并基于韩礼德的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创建了视觉交际语法,建构出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框架。此后,多模态话语分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研究集中在多模态理论的理据考察、修补、扩展和完善,如:张德禄(2009)、朱永生(2007);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如:李毅(2010)、罗玉芝(2011)以及运用多模态理论进行文本分析。作为一种适用性较强的分析工具,多模态话语分析更适合用来分析模态特征凸显的电影作品。因为电影是集语言、图觉、声觉、感觉、触觉于一体的典型的多模态体裁,通过各种媒体之间的交相使用,形成强化、交叠、内包、独立或依赖的关系,协同完成电影语篇的意义构建,从而更好诠释作品的主题内涵、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等。鉴于此,本文拟从《云中漫步》中选取片段作为研究对象,从视觉模态进行分析,以期挖掘出潜藏于话语交际背后的矛盾冲突过程中所彰显的主流价值观念。

2.模态界定和多模态话语综合分析理论框架

模态是指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色彩、音乐等符号系统,即“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3]462。模态和人的感官相互联系,人类通过五种感知觉通道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形成多种交际模态,即多模态。具体地说,“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4]24。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继承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性和功能性的观点,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具有意义潜势、系统性和概念、人际、语篇三大功能意义,同时受语境因素制约。Kress&van Leeuwen通过分析图像符号在语篇中的作用,建构了视觉交际语法。他们认为和语言符号一样,图像中的视觉符号能够阐释现实世界与人们内心世界的活动,建立和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其内部本身也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功能在视觉交际语法中实现为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互动意义(interactive meaning)、构图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范围涵盖视觉图像、颜色语法、版面设计等[5]47-105。国内学者张德禄[6]27-28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功之上,建构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文化层面是由人的思维模式、处世哲学、生活习惯以及一切社会的潜规则所组成的意识形态,它是使得多模态话语交际称为可能的关键层面。交际层面上,交际双方受到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等语境因素的制约。话语意义层面包括受语域特征所制约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不同的模态形式相互关联,在形式层面共同体现话语意义。

3.多模态视域下的文化价值冲突

《云中漫步》描述的是一段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保罗.萨顿,孤儿,二战退伍后,遭遇到现实爱财的妻子的冷遇。陷于社会变化带来的迷惘之中的保罗,选择外出推销售巧克力,以便更好地思考未来和人生。途中,保罗结识了维多利亚,一个怀孕后遭男友抛弃的墨西哥姑娘。出于善意和同情,保罗假伴成维多利亚的丈夫,陪伴她回到葡萄园,使其免受家人责难。在陪伴维多利亚与家人抗争的日子里,两人日渐生情,可是家庭的责任迫使保罗最终选择离开。妻子的背叛和婚约的解除,给了保罗情感选择的自由,他重返云乡。一场意外的火灾把整个葡萄园燃烧为废墟,当所有人痛苦绝望之际,保罗找到了老葡萄树之根,依然鲜活——象征家族历史依然兴旺、绵延流长。在美丽邂逅,牺牲自我、执着相伴的过程中,保罗找到了真爱,完成了圆梦、寻根之旅。然而,作为外来文化符号的象征,保罗的闯入,不仅给维多利亚的父亲和家人带来震动,而且对葡萄庄园墨西哥原本根深蒂固的、传统的、以过去为导向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荡。电影故事情节在饱和的色调、玄幻的图景、精彩的对白和丰富的人物表情中,通过多种模态的交叠、强化、协同、扩充,在潜在流动的文化价值观激烈的冲突和碰撞中,推动、发展、跌宕起伏从而达到高潮。下面拟截取电影28’48’’-30’20’’的片段,即保罗初到葡萄园 ,首次参加家宴,在餐桌上和维多利亚父亲之间的一段对话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这段录像看作是由先后出现的人物图式构成一个完整事件的图像,进行图像、颜色语法的模态分析,以期揭示出交际话语背后的深层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

3.1 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

视觉交际语法认为,图像的再现意义指不同图像之间或同一图像不用部分之间存在的概念关系。它对应着功能语法中的概念意义,即视觉图像能够像语言一样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中的人、地点、事物以及人类内心世界的活动,主要参与的部分相当于及物系统的动作者(actor),受主要动作者影响的人或物为目标(goal),表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为环境(circumstance)。再现意义可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叙事再现表达的是发展中的动作、事件、变化的过程与瞬间的空间安排。各参与者通过相互作用来表达彼此的关系,具体呈现方式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心理过程,其中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可分为及物和不及物的。概念再现表达的是图像的类别、意义与结构,各参与者通过各自的属性、类别和特征来体现彼此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概括的、稳定的、无时间限制的概念,具体呈现方式为及物性系统中的关系和存在过程。矢量(vector)为叙事图像的标志,在叙事再现的行动中,动作者常被看作发出矢量的参与者而处于突出位置。

本段图像事件发生的场景为葡萄庄园宴会所在地:奢华的装饰、古色古香的餐桌、典雅别致式样各异的烛台、丰富的水果、各式各样的酒杯:高脚的、圆形的、低脚的、长型的。图像中表征人物分为三组:奶奶/爷爷;父亲/母亲;女儿/保罗。故事情节的进展是通过画面切换,镜头转换角度来进行的。通过一系列镜头再现了餐桌上、用餐这段时间内表征人物的一组连续表演,表演是基于对话形式之上的。在大约1’30’’的对话过程中,发生了5次话轮转换:父亲—保罗,女儿—父亲,母亲—保罗,父亲—保罗,女儿—父亲。从视角语法来看,五轮对话表述的故事完全可以通过图像构建。人、物、环境、背景音乐等图式构成图像,每组图像体现的事件串在一起就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三组表征人物、象征传统与辉煌历史的烛台、餐具、烛光、空间结构加上背景音乐,把询问保罗家庭历史的故事事件中,表征人物的高低语境下文化价值的冲突、纠葛不清、复杂缠绕的心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保罗和父亲构建的事件图像,是叙事图像。图像中包含了两个矢量,表达双重命题。矢量是指任何被引向特定空间、时间、甚至情感方向的力,在叙事结构中通常表现为图像中的元素形成对斜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图像中父亲位于右半边,占据整个左半边图像位置的是两只烛台。一只充满上下图面的特写的而又含混不清的大大的烛台,一只有着清晰全景的小烛台,上面点燃着蜡烛。父亲在寻求信息的时候,头部倾斜上扬,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斜视上方。而保罗则居于图像的中心,左右分别是是不完整的烛台图像,柔和的烛光,衬托出保罗随和、平淡的面部表情,保罗目光平视父亲。保罗和父亲均为图像的动作者,二者视线交汇,彼此之间构成矢量连接,体现了行动和反应过程。同样地,在女儿与父亲,保罗与母亲的图像事件中,也通过目光交流,以寻求、提供信息,形成矢量体现行动和反应过程。表征人物既是图像事件的参与者,也是不同图像之间的动态参与者。在不同的行动和反应过程中,既有动作者(发话人),又有目标(受话人),体现为典型的物质过程。

3.2 视觉图像的互动意义

图像语法的互动意义指图像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人物和图像解读者之间所完成的交际意义,建立的社会关系。图像主要是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权势关系和情态四个要素来实现其互动意义的。图像在传达意义的时候都有一个图像行为(image act),这种图像行为是由表征参与者的凝视系统来实现的。凝视系统可以分为两种:索求和提供[7]117。五组图像中正在交际的参与者的目光分别相互指向交际对象,其他参与者的目光也分别聚焦在交际对象身上,表征参与者没有和观看者之间进行目光交流,不存在意识上的接触,图像表征者和图像观看者之间没有建立起人际关系,这些事件图像只是给观看者提供信息,形成情节,再由一个个情节串成完整的故事事件。

五组图像表征者之间和图像观看者之间的权势关系是通过“视角”来体现的。图像是以正面角度取景的,图像表征者母亲和保罗,以及祖父母和保罗之间的目光都是平视交流,说明母亲、祖父母以一种平等、接纳、友好的态度对待保罗,并试图通过视觉交际让保罗融入到他们家庭之中。只有父亲的目光是仰视的,体现出父亲在交际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以及对保罗作为准女婿身份的敌视和拒绝。同时平视视角的取景还表明,设计者或图像制作者想希望在事件参与者(过程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建立起一一对等关系,让观众更好地融入故事叙述之中,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对故事中人的情感心理感同身受。

功能语法认为情态指人们对自身关注的世界所做陈述的可信度和真实度,它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基于此,Kress&Van Leeuwen从八个视觉标记出发:色彩饱和度、色彩协调度、语境化、色彩区分度、再现、深度、照明,探讨图像中情态的现实意义量值高低。图像语法情态包括高感官情态、中感官情态和低感官情态。高感官情态指图像中使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如:红、黑、蓝、绿等;中感官情态指图像色彩不太饱和,如:水洗或飘逸的水粉;低饱和度指图像是黑白的[8]5。整个事件组图的背景颜色是黑色,由于烛光点缀,由背景的昏暗到餐桌上的明亮,实现了从最大数量的不同明亮程度到明暗区分明显,明亮柔和的烛光照亮了表征参与者的面部,实现了从最笼统、最抽象的背景到对餐桌上图像参与者细节最大限度的再现。由浑浊不清的餐桌外部空间环境过渡到烛光照明下餐桌细物的摆放等细节,实现了从没有背景到极为细致的背景的语境化过程。在色彩的选择上,以高饱和度的色彩为主:黑色背景、女性表征者红色的着装、男性表征者红色的领带、橘黄的灯光,配合小部分的的饱和度色彩白色和米色。组图情态的现实意义量值由低向高逐渐过渡,体现出高情态。各种高情态手段的选用,凸显出图像事件的真实、可靠和逼真性,给交际参与者营造亲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体验到在表面祥和温馨的话语语境下,潜流着的文化价值的冲突与较量。

3.3 构图意义

图像的构图意义可以根据同一图像中的不同图素以及不同图像图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如:上、下、前、后、中心、边缘关系等版面设计情况来实现的。实现构图意义的三种资源手段为: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e)、显著度(salience)、取景(framing),信息值是通过图式在图像中放置的位置而实现的。图式在整体图像被放置的位置包括: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中心-边缘结构,处于什么位置决定了图式的角色关系。如功能语法的信息结构一样,左右放置的图像结构为:已知信息+未知信息,左边为常识性的旧信息,右边为有争议的新信息。上下放置的图像结构,则表明上方和下方具有不同的信息值。置于上方的图式表明信息是 “理想的”,而下方的则代表“真实的”信息。理想信息指信息的理想化或概括性的实质,属于信息显著部分;真实信息指特定的,细节性才比较实际的信息。

事件组图中,表征人物维多利亚和保罗作为图式在图像中的位置表现为中心边缘结构,两人物均以上半身特写镜头居于图像中心,边缘是图式烛台的部分图素。中心边缘结构使二者图像信息前景化,在高饱和度色彩和色调值的对比下,达到最大显著性。让观众更聚焦于获取男、女主人公自身的信息、他们的情感发展、价值取向、文化中心,而根本忽略边缘物体所承载的信息:女人公家庭的价值观、传统的思维模式等等。而其他表征人物在图像的位置均体现为左右结构。父亲、母亲、奶奶均居于图像右边位置,左边为放大的虚幻烛台和实物小烛台。从左右结构提供的信息值来看,左边的蜡烛、烛台是人们常见之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传统大家庭中,常被看作是家庭传统的象征之物,隐喻着家庭历史的源远流长,这也是图像表征者和图像观看者的共享信息。右边图像表征人物具有双重身份,首先是家庭传统的代表和守护者,其次才是图像交际语法的参与者。这些图像提供的信息是不确定的,有待争议和讨论的。作为具有四百多年家族历史大家庭的家长,他们是传统保守之人、有着极其强烈的家族观念和种族意识,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中,更注重家族过去的的辉煌、家族历史的源远流长,讲究门当户对,以家庭为中心,甚至为了家族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他们的价值观念核心体现出典型的以过去为导向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在这种大的文化语境背景下,作为家庭文化价值取向符号的代表—父亲,对象征外来文化符号的入侵者保罗,怀着敌视对立的态度,才会轻蔑说出“Mmm.Wherever it is?”(哼,什么鬼地方?)和 “Oh,what brought you up,the fairies?”(奥,谁把你养大的,仙女吗?),故意违背交际过程中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采用偏离常规的语义表达进行争斗。而另一方面,虽然他们一直坚守传统价值观念,但在新的生存环境下受当下社会潜在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他们恪守的东西可能也在慢慢地流失,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新的处世哲学、改变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图像表征者他们提供的信息值是不确定的、变化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云中漫步》节选片段的视觉模态,其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的构建,取决于文化层面语境配置因素的制约,通过对图像、色彩、色度值、明暗度、高低情态值的不同选择,相互协同,共同实现的。同时揭示出其多模态话语意义构建背后,高低语境交流方式的冲突、过去导向和未来导向两大相左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构图意义建构过程中左-右结构和中心-边缘结构的对比,让观众欣赏唯美爱情故事同时,更能够体验电影作品传递的深层文化价值观相互撕裂、相互撞击的矛盾纠葛。

[1]Forceville,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6.

[2]Matthiessen,Christian M.I.M.The multimodal page:A systemicfunctional exploration [A].In Terry D.Royce&Wendy L.Bowcher(eds.).New Direc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C].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7.

[3]Forceville,C.Metaphors in Pictures and Multimodal representations[C]//R.W.Gibbs,Jr.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4][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5][7][9]Kress,G.&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M]. London:Routledge,2006.

[8]李战子.多模态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9.

编辑:冯惟榘

H03

:A

:2095-7327(2015)-06-0148-05

李红英(1972-),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李春芳(1969-),女,江苏徐州人,苏州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2014SJB553)、教育部科研项目(14YJA74006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保罗模态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参考译文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