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探究

2015-04-11张琦袁东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全球化科技

张琦,袁东

(1齐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202;2齐鲁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2)

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探究

张琦1,袁东2

(1齐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202;2齐鲁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2)

本文研究了科技创新全球化的概况和趋势,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对科技创新全球化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描述,指出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具有时代的特征。其次提出影响科技创新全球化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将长期存在。接下来从催生先进生产力、一整套的传导机制和规律和主导着全球化进程等方面,论述科技创新全球化的特点和特殊意义。

全球化;科技创新;特征

一、科技创新的含义及内容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变化的总根源和总动力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同理,全球化作为新兴事物的出现和发展的总根源和总动力,就是科技创新全球化。科技创新全球化,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和主要形态的全球性表现。它是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以信息技术为突破,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和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国际化市场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的总和。它从根本上保证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全球共同化的发展。

科技创新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而且是与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能力。二是系统性,它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和某一环节,还包括了研究能力、决策能力、工程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和全球化能力。三是创造性,这既是它的本质特征,又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四是市场性,它是在市场根本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催发和开拓了新的市场需求。五是前沿性,现代科技的创新总是在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发端处和最前沿进行研究,率先突破,从而推动全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大突破、大发展,推动全人类更加走向全球化。六是全球性,比如因特网就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的全球性。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因特网.就无法想象今天和未来的全球化。七是本原性,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科技创新决定了全球化的出现和未来。

二、科技创新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本身最根本的冲动性和最强烈的革命性,就是创新化。没有创新,不仅是它自身的生命结束,而且整个人类社会也因此而结束。我们所研究的科技创新,是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技创新。20世纪的后半期和21世纪初以信息革命化为代表,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与生物技术社会的到来为标志,人类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的重大革命推动力量,使全球化进人了加速和升华的全新时代,其表现如下:

(一)科技创新带来全球加速度发展和革命性变革以及创造出巨额财富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指数增长的现实和趋势。根据估算与分析,科技知识的总量在近30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总和还要多。科技知识的教育培训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仅美国各公司培训费在20世纪80年代就达到800亿美元,而到了2000年则翻了一番,达到1600亿美元。 科技投入的增长更是令人瞠目结舌,20世纪60年代全世界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比20世纪初增长了400倍。 发达国家的科研经费通常占到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3%。科学技术的人员队伍迅速壮大,美国每10年翻一番,这说明创新的知识劳动在2l世纪成为人类劳动普遍的形态。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作用,到20世纪末所出现的新技术革命则使得这一世纪的后10年所创造的财富超过过去19个世纪的总和,从而推动了全球化的出现与发展。

(二)科技创新带来全球多角度化和高度综合化

科技创新的高度分化,宏观、微观更加深化,又高度综合,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科学与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技术越来越依靠科学,把一种新知识运用到产品和工艺中夫的时间正在非常迅速地缩短,科学正在变成技术,高技术群正是包含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新的突破是线性的、多角度的,新的融合是互补、合炼、集成和系统的。从未来情况看,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伴随着共振现象和共鸣作用,将会产生爆炸性波及的效果。具体地讲,一是不同学科和技术之间的横向联合、交叉渗透明显加强,出现了大批交叉学科;二是形成了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为目标的新兴综合学科;三是涌现出了超越学科门类的横断学科;四是“需求型”技术不断地出现,使“科学性”技术日趋减少;五是科学观念、科研方法和科技管理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深刻变化。

(三)科技创新体现在学科领域的全球性集成化和超大集成化,形成科学技术群和高组织化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越发展,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方面遇到的问题日益复杂,涉及范围之广、问题程度之深、解决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绝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胜任的,必须依靠多学科综合合力和总体优势,这就从根本上推动着科学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提高,形成了人才荟萃、梯队合理、知识密集、优势互补、协调合作、合力攻关的高度集成化、高组织化的科技创新的新形势。

(四)科技创新表现为以数字化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化为基础的信息化

科学技术的数学化。各门学科日益把数学和数学方法作为本学科从量和质的方面解释其本质和规律的重要工具及表达方式。即使是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也是如此。这不仅因为当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日益精细和抽象化而更加需要数学,而且因为数学本身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以数学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发展和应用,使科学技术走向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创新时代。

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知识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存储和传递,用离散的数学量表示现实世界的模子的量,使信息数字化,成为信息的崭新载体,推动了信息化的产生,同时虚拟化的全球趋势,又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为国家、全球实力的象征。现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网络化社会、生物社会的各种说法遮天蔽日、层出不穷,就充分证明了科技创新在这方面的全球表现。

(五)科技创新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的共同化,导致经济全球共同化

这里所指的共同化,主要是指在四者之间的渗透、交叉、融合中产生出来的组织形式的统一。一是四者的共同化在内在的性质上相互融通,不仅出现了“科学的技术化”,而且出现了“技术的科学化”;不仅深化了更高科技层面上的 “生产管理”,而且出现了与此相适应的“知识管理”,四者之间出现了融为共同化的重大趋势。二是四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使科研成果——技术——管理——直接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管理作为其中的“中锋”,有效地将规律上的周期缩短,转化为客观现实的周期缩短。这样的共同化才真正催生了科技创新的快速化。三是四者之间相互融合的共同化催生了新的组织形式,产生出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等多要素集成的新的组织形式,成为“科学工业综合体”、“学习型组织”等等。这种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彻底改变了历史上的传统形态,以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作用又反过来推动着共同化组织形式的创新。

(六)科技创新表现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更加紧密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当代全球社会出现的任何重大问题,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质,这种问题的高度综合性质,要求各门学科多方面合作。二是因为自然科学原则上很难解决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任何重大的综合问题,不仅具有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方面,而且有社会心理、人的发展的另一方面。因此,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和融合,解决综合问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三是因为从主体的行为能力而言,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只能作为主体的硬能力和硬竞争力,而如果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和发展,主体便会缺乏软能力和软竞争力。历史证明,软能力和软竞争力有时候比硬能力和硬竞争力更为重要。有了它,就可能是“事半功倍”;没有了它,就可能是“事倍功半”。四是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既离不开自然科学技术,又离不开社会背景和文化根基,要创造人类的现代文明,就必须有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五是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除了自然科学技术推动的方面外,还有人文关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要自由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只有自然科学技术,而没有人文社会科学。

总的看,科技创新全球化应包括四大基础理论和五大基本模型。四大基础理论即是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理论;五大基本模型即是宇宙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物质结构的夸克——轻子模型、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图灵计算机模型,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

三、科技创新成为决定全球化的革命性力量

生产力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标志,新时代之所以区别于旧时代,就在于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又正好是科技创新的过程和成果。因此,科技创新催生了先进生产力,从而催生了新的全球化。

全球化作为新兴事物,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全球化时代,以高新技术群作为科技系统,以人力资本的独特作用作为未来发展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全新的知识生产力。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以机器大生产为先进生产力的时代早已经被以知识经济的、智能化的先进生产力所代替,这样,世界性也就让位于全球化了。因此,正是科技创新成为全球化的第一推动力和根本原因,否则,全球化是不可想象的。

(一)科技创新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对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出现了群体突破的态势,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常态和趋势。二是各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特别是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使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学科的交叉领域,科技创新越来越综合化。三是科技发展与经济、教育、社会、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渗透,互为促进,高度融合,成为一种全新的有机合成体,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突飞猛进的重要力量。四是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是由科技创新决定的,这是因为科技创新大大催化了国际分工,使当代生产、交换、消费的规模、速度和结构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消费全球化的共同化趋势。五是全球经济快速增长是由科技创新决定的。如前所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近10年,美国有2/3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关, 而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 ent)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产值和出口中的份额翻了一番多,达到20%—25%,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则连续登上了8万亿元、9万亿元、10万亿元人民币的三大台阶。六是全球经济结构是由科技创新决定的。发达国家,制造业比例不断下降,服务业比例不断上升,工业化社会正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七是科技创新领跑了全球范围的新经济,特别是美国的新经济和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发展。这场新经济使全球经济质量的两个指标走向新形态。八是原始性。自主性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因此,各国都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突破原始性创新,建立起国家创新能力和体系。

(二)科技创新对全球化革命性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一整套的传导机制和规律上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知识又难以让创新者隐瞒和保密,因此,投资的积极性内生地由技术溢出所决定。技术溢出使得后代的研究者比起前辈能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创新之实际成本的下降阻止了利润的下降趋势,于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内生地带来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技术溢出及效应是全球性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交往的手段和方式,强化了各国互通贸易的动机和促成世界贸易共同化的成果,使各国经济互相日益开放,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使全球经济向人性化方面发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实现了生产、贸易、金融的全球化。这样的运动过程带来了全球人财物、信息资源能力的前所未有的大流动、大分化、大分层,从本质上讲却带来了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文化也开始走向全球化。在此基础上,全球政治、各种力量也同步发生了大震荡、大分裂、大重合,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在这样的传导规律和趋势下,一方面人们正在创造全球化并享受着其成果,另一方面,飞速变化却带来一系列人类过去从未像现在这样遇到过的全球问题。而这些问题根本上构成了人类社会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共同利益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重要性、可能性。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所能解决的,必须依靠新的全球秩序来解决。这样,科技创新带来的全球的多元化与传统的一元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人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创新出新的共同性,以适应这些大变化带来的多元化。通过合作进步,克服过去残酷竞争的两败俱伤的局面,找到大家都能赢的游戏规则,以实现全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人人共享全球化的成果,让全球化造福于全人类。全球化的第一推动力和根本原因就是全球的科技创新。

(三)科技创新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

一是科技创新是整个全球化的基础和根源,更是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说,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了科技创新,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全球化的内在性质和发展趋势。二是科技创新还在加速发展,其速度令人惊叹,其变化令人怀疑,其发展令人无法预测,未来世界真正难以想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程参与。三是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竞争的根本核心和战略重点。四是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具有自我开发、自我创新动力机制和源泉力量。五是某些技术时代可以跨越,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后发优势的可能。

[1]王忠福.俄罗斯科技体制转型与科技创新研究[D].辽宁大学,2013.

[2]姜丽华.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3]许艳华.全球化视域下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历程和战略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25-28.

[4]隋映辉.创新全球化:科技产业范式及结构转变[J].管理学刊,2012,03:56-60.

[5]杨超.大型国有企业科技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6]黄星君.关于科技创新生态化的若干论证[D].武汉科技大学,2004.

[7]周娟美.科技创新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D].山西大学, 2006.

[8]马佳美.我国政府科技创新政策导向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9]令军辉.科技创新与我国的经济增长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

[10]刘敏.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11]范飞.科技创新活动的哲学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7.

[12]程兴国.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技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3]陈方旻.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14]占毅.关于科技创新体系建构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4.

[15]王欣.论可持续科技创新[D].吉林大学,2004.

[16]费利群.自主创新文化与创新型国家建设[J].理论学刊,2013,10:62-67.

[17]孙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18]闫巧丽.当代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人才管理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

[19]陈杰.基于PCA、DEA的浙江省科技创新系统综合评价[D].浙江工商大学,2010.

[20]谢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2007,01:105-107.

[21]翁建明,张建军.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建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05:78-81.

[22]马欣员.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政策发展研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3,06:26-29.

[23]杨逢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上海的科技创新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02:64-66.

[24]黄晓霞.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科技发展的对策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35-40.

[25]王志慧.浅论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与人文关系[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0:4.

[26]韩健鹏.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进步与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问题探讨[A].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7.

[27]傅建球.科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桂海论丛,2002,06:52-55.

[28]许晖.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2,06:17-20.

[29]董岩.经济全球化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0]周叔莲,王伟光.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管理世界,2001,05:70-78+89-216.

编辑:崔月华

TP31

:A

:2095-7327(2015)-06-0089-05

张琦(1960-),男,山东济南人,齐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编辑学研究。袁东(1979-),男,山东济南人,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全球化科技
笔中“黑科技”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科技助我来看云
全球化陷阱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