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取向的哲学反思*

2015-04-11李巧巧赵雁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心理健康教育哲学

李巧巧,赵雁林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取向的哲学反思*

李巧巧,赵雁林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汲取了新兴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丰富自身。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积极心理学取向、文化心理学取向、生态心理学取向和超个人心理学取向,蕴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当代哲学思潮的不同理解和诠释。对五种取向进行哲学反思,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综合、兼收并取和融合贯通。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取向;哲学;唯物辩证法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7.014

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哲学思潮风起云涌,从哲学中刚刚独立的心理学必然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哲学深刻地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各心理学学派的背后都可以追寻到某种哲学线索,体现了哲学流派与心理学学派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为心理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汲取了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来丰富自身,呈现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积极心理学取向、文化心理学取向、生态心理学取向和超个人心理学取向等五种发展路径,多元取向的路径特点蕴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于当代哲学思潮的不同理解和诠释。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尊严、价值与主体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注重对人的健康人格和内在价值的研究,强调尊严、价值和主体性,为心理健康教育灌输了丰富的人本主义精神。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认为,每一个体都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尊严,主张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对个体心理的充分尊重,多一些感情投入和价值关切,重视小样本和个案研究,通过个案法、谈话法、临床法等方式,达到对心理健康问题更清楚、更准确的感知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绝不能以专家和权威自居,应当放平心态,与教育对象进行直接平等的沟通,对其心理和行为表示理解与尊重,以增强教育的情境性和互动性。同时还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努力提升教育对象的自我调控能力,激发教育对象内心的自我实现意识和愿望。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以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为终极目标,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个性化心理引导和教育,较好地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存在主义哲学。哲学家萨特非常重视研究本质、尊严和自由,他主张“存在先于本质”。人是一种自为的、具有自我指导能力的特殊存在。凭借意识自由地做出选择是纯粹个人的事情,人的选择不同,所以本质也不同。萨特承认,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和行动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但只是限定具体的选择,而不能限定自由本身。自由任何时候都存在,甚至不选择也是一种自由。心理学家罗杰斯由此引申出“主观选择先于行为”的命题。他认为人的存在的特殊之处在于具有自我发展的潜力,他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建立了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人格发展动机理论,并倡导“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坚持把健康人格和完美人性作为研究对象,关注个体独有的人格特征,推崇尊严和价值,通过对意识经验进行客观如实的描述揭示心理问题的本质,使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趋近人性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利用存在主义哲学实现了对非人性化的行为主义的扬弃,进步明显但也存在缺陷。“来访者中心疗法”的问题在于,个体发展主要依靠自我实现,并不需要求诸于权威和规范,价值中立和非指导性的咨询原则可能造成对自由选择的放任,从而弱化咨询师的作用,也使该疗法对年龄较小或认知能力较差者帮助有限。由于过分强调需求层次、自我实现及高峰体验,强调先天因素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导致需求金字塔的顶端仅是自我实现。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发展人性与自我实现中的决定意义,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无法从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去考察个体心理或行为的意义,难以完整地诠释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以及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幸福、信念与主观能动性

积极心理学取向强调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体验,致力于挖掘人所固有的、潜在的正向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取向认为,教会人们避免心理疾病和走出心理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教会更大范围的人们获取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心理活动来源于生活,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引导人们产生信念,进一步引发积极动机。积极动机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面力量。积极心理学取向关注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产生与增加,努力开发人们潜在的积极的人格特质,增强幸福感,提升自我接纳能力,以实现心理健康的主动防御。因此,积极心理学取向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以强调个体积极的情绪体验、幸福能力的获得以及积极人格的培养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取向主要是建构主义思潮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结果。建构主义哲学的要旨是现实生活由人们自己创造。哲学家兼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不同发展阶段的认识结构并不相同,这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个体积极主动的认识建构过程。心理活动的主观建构决定了人们能够积极地体验并改造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指出,真实的幸福源自于人们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追求。塞利格曼与皮亚杰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取向认可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障碍或抑郁焦虑,还包含着对良好心理状态的正向理解,它倡导超越自身的不快乐,用更加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面对现实生活,通过主动建构增进健康,提升幸福感,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体繁荣。

积极心理学取向除了从建构主义哲学寻找理论依据,还吸收了功利主义、佛教的一些观点。由于这个原因,积极心理学取向没有牢固统一的哲学基础,而只是为了研究方便在哲学各领域寻找观点并加以拼凑。未经过深刻反思的观点拼凑使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概念和定义含混不清,甚至积极也出现了理解偏差。比如,人们欲求的事物是否就积极呢?不一定。我们知道,个体的幸福、快乐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积极追求人生意义过程中的副产品。积极不仅体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还要符合社会文化环境的要求。因此,尽管积极心理学取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点方向,但由于缺乏牢固统一的哲学基础,概念和定义上含混不清,预期的整合效应恐难实现,面临碎片化和边缘化的危险,有可能会沦为主流观点的附庸品。

三、文化心理学取向:意向、差异与文化多元性

文化心理学取向重视文化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学家斯维德认为,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意向性世界,要对这个意向性世界加以理解,必须了解其文化蕴涵。不同国家、民族、城乡、区域的文化,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心理植根于文化,既构成文化,又由文化构成。一切心理现象都具有文化属性。人在文化指引下寻求意义和价值,获取生活和行动的方向。文化心理学取向强调心理和文化之间互为依存、彼此衍生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是对心理现象中的文化差异予以关注,并力求给出恰当准确的解释,因此文化多元性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考量的方向。对文化的强调弥补了主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更趋完整。

心理健康教育对文化差异的关注得益于后现代哲学思潮。接受文化多元性突出体现了后现代哲学追求多元、解构和去中心的特质。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理解是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通常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由于文化语境不同,人们都严格地在自己所处的文化语境中对现实进行体悟,人的认知、情感、情绪、意志、行为等方面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而显著不同。文化差异将理解过程刻上主观烙印,甚至产生主观偏见。文化差异无法避免,所以要努力用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差异。总之,文化心理学取向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对文化差异可能忽视的缺陷,强调以多元化方法达到对复杂心理的理解和建构,拓展了从文化角度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道路、新维度。

文化心理学取向在关注文化差异的同时,还要注意多元文化的联系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移植于西方,文化多元性使西方理论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的情况。只有依托文化背景,涵纳多元文化,才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改造。看不到文化差异会犯主观思维错误,对文化差异过分强调则容易走向相对主义。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是后现代哲学的共同特点,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对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的宣扬,以至心理健康教育陷入相对主义的漩涡。多元文化不是鼓吹相对主义。文化的边界理应是开放的、模糊的、动态的。不同文化间有差异也有相似。文化不同并非就不可通约,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交流对话和相互理解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引入多元文化观点时既要注意实施本土化改造,还要保持对相对主义的警惕。

四、生态心理学取向:系统、平衡与动态性

生态心理学取向主张将心理健康问题纳入生态系统来研究。人是一种生态性存在,人的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生态性存在。生态危机与心理危机有相似之处,治愈地球与医治心灵也有相似之处。科技的发展使人与自然长期分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物质化的价值观加剧了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很多难以治愈的现代文明病出现了。事实上,人与自然共处同一系统,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主体,也是构成自然界的客体,人必须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相互理解的健康状态。借鉴生态的自我调节和恢复理论,心理健康工作者建立了生态系统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健康包括自我的平衡,也包括自我与环境的平衡。与生态系统相一致,心理健康追求的平衡是动态性的、可持续的。生态心理学取向将心理与环境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立足于环境的心理价值,从人的发展、心理疾患的治愈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等方面,阐明了环境对维护心理健康的意义,为心理健康教育又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生态心理学取向主要是受生态哲学的影响而形成。生态哲学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它不强求绝对的主客或主次之分,而强调事物相互联系和依赖的整体性。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将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而把世界当成对象物,这是传统发展观的致命缺失。人与自然是对象性的共存共生关系,人依赖自然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存。作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协调平衡的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为人类健康幸福谋福祉的目的,就要追求人与环境的系统化、自然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有机和谐。生态心理学取向强调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从分析转向应用,从而更具有实践意义。

生态心理学取向重视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更倾向于外成论的解释维度,有时会导致对内成论的忽视。心理活动虽然可以看作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但它与自然的生态系统有着明显区别。心理活动的主体是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介的,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社会性动物,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更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在生态系统心理治疗中,若个体的心理不能沉浸于治疗环境,仍被纷杂的物质利益吸引,心理治疗的效果将无法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质是自我的平衡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平衡统一,只有着眼于自身,回归自我,同时将宁静的自然环境带入到喧闹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求得心灵上的平衡和健康。因此,明确认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兼顾内成论的解释维度,是实施生态心理学取向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正确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基础。

五、超个人心理学取向:精神、意识与超越性

超个人心理学取向以追求人生意义和实现自我超越为主旨,核心是重视精神因素,弥补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从自我实现出发追求个体价值的人格发展动机理论的不足。当前,人类越来越多地追寻整体感和超脱感,渴望身心灵成长的生命体验,精神因素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备受关注。超个人心理学取向注重对个体意识如何超越自身,同广阔世界深度融合的问题进行探讨,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置于心理健康的中心位置。人具有自我意识,所以能够对现实的不完美进行反思,凭借人的实践能力完善自己,改造世界,使现实向着理想状态发展,这种超越是终其一生的人类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心理健康的关键问题被定位为寻找生命意义,如果找不到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包含着对超越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内在潜能和生命价值的最高实现。超个人心理学取向更新发展了沉思、静修、催眠等技术,拓展了对生命和人性的理解,有助于人们发挥健康潜能、增进身心灵成长,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

超个人心理学取向是生命哲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生命哲学倡导生命力和生命意识的绵延不绝,从生命意义出发探究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哲学家狄尔泰认为,生命永远是哲学的中心议题,他高度关注人的精神力量。人是一种能够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特殊生命体,意识是生命之源,生命过程一直伴随着心理的体验。生命不同于一般的客观存在,依靠探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达到对生命意义的领悟。生命是个体不断创造、更新、超越自我的过程,其意义必须由个体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生命的内核是精神追求,人类存在的最深层动机来自精神追求。拥有精神追求不仅符合人性要求,而且是心理健康的本质体现。超个人心理学取向强调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净化心灵的程度,将坚定意志和热切期盼与精神追求的内驱力相结合,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引导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直至超越生命。超个人心理学取向关注超越意识状态的心理体验,重视人的终极生命潜能的发挥,有助于心理问题的全面解决和身心灵的整体健康。

重视精神是超个人心理学取向的价值所在,但重视精神也成为超个人心理学取向引发争议的地方。精神追求在人性中处于首要地位,这种被引向极致的精神追求,某些时候可能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带入另一个极端。由于精神与神秘、宗教和致幻剂的接近,超个人心理学取向常常面临神秘主义、宗教主义和致幻剂体验的渗透。神秘、宗教和致幻剂易使人们失去判断,陷入纷乱、狂热、教条的信仰之中,对法西斯的崇拜、原教旨主义的狂热以及致幻剂的滥用都属于这种渗透。因而,超个人心理学取向在宣扬精神追求的同时,要注意随时与极端的神秘、宗教和致幻剂体验划清界限,否则会给心理健康教育招致巨大的危险。

上述五种心理健康教育取向分别汲取了当代哲学发展的某些新成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具体的理论支撑点。但是,由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动态性、多层次性和多元化,不同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只强调其中的某些成份,而忽视了其他因素。一种单一的理论不足以全面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对五种取向进行哲学反思,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综合、兼收并取和融合贯通。而要进一步完成这种整合,必须寻找一种整合性的哲学基础。现在看来,这个基础只能是唯物辩证法。因为只有辩证地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取向,依靠辩证唯物主义给科学整合提供的最一般准则,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以偏盖全和“一叶障目”的错误。

[参考文献]

[1] 赵春音.弘扬人文精神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14.

[2] 陈晓娟.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心理科学,2009(2):487-489.

[3] 田浩.文化心理学的双重内涵.心理科学进展,2006(5):795-799.

[4] 何文广.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10-113.

[5] 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9):124-127.

[收稿日期]2015-04-29

[作者简介]李巧巧(1981-),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赵雁林(1978-),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7-0060-04

Psychological Reflections on the Multiple Approaches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 Qiaoqiao,Zhao Yanlin

(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Abstract]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akes root in the rising psychological and abundant psychological theories.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on are immersed in the orientation of humanism psychology, positive psychology, cultural psychology, ecological psychology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reflections on these five orientations will carry forwar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achieve diversified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with integration and adaptation.

[Key words]mental health education;multiple approaches;philosophy;materialist dialectics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生命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GH-13019)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唯物辩证法心理健康教育哲学
菱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浅谈作业成本法——以哲学的视角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WADA运动员行踪报告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