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院校艺术类公选课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探究

2015-04-11刘聪伟孟娟娟

关键词:影视院校艺术

刘聪伟 孟娟娟

一、理工院校中影视公选课现状分析

影视艺术课程在理工类院校中为通识类课程,多以学校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而当今社会的现状是“影视超越了艺术的范畴,作为一种文化普遍存在,越来越影响着大众生活。”这就要求在教学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培养独立的分析能力。

不过,在理工院校中艺术类课程在教学体系中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以《影视视听语言》公选课为例,其所出现的问题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学生为了修学分,选择一门容易的课程;单凭兴趣选课,如发现课程内容与兴趣相左,便迅速失去耐心;只当选修课是课余调剂;多数学生存在一种“短视”行为,忽略了自身修养的完整建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非专业老师讲授,缺少实践经验;教师容易出现懈怠现象;课程课时数偏少,对于影视课程来说影片观摩就需要占据大量的课时;缺少相应的课程体系、学科建设的支持;学校缺少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师生对于艺术教育的不重视;缺少艺术氛围的营造。

根据以上所列项目我们可以归为学校层面的问题、教师层面的问题和学生层面三大类问题。接下来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更深入分析。

二、教师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粘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首先要通过改变教学手段来达到推动教学改革的目的。相较于国内影视课程的教材来说,国外的书籍大量运用图片,这可以让学生阅读更加轻松。同时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抛开相对枯燥的文字,大量运用图片、视频等视觉性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PPT、图片、影视片段、多媒体都可以被大量应用,将相对枯燥的理论和知识点融入到影像当中,在观影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概念。但是,这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观摩影片,在有限的课时内,如果是边看边讲必然会影响观影的流畅性,例如:在讲解剪辑的节奏时,经常停顿就会造成学生对于影片节奏的感知混乱;如果是看完全片,往往需要两个小时甚至更久,而下一次上课要在一星期以后,到时学生是否还记得影片中间的细节,这是个问题。例如利用历史视角来阐述时可以将一系列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节点串联起来——电影的发明与卢米埃尔兄弟;爱森斯坦和《战舰波将金号》;有声影片与《爵士歌手》,甚至是影片创作的历史背景、摄制过程等。当学生在观摩影片之前对于作品的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那么他的理解就会相对深入一些。同时尽量将影片进行大段分割,通常是按照“场”或者“段落”为单位来划分,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尽量少的出现割裂感,他们所看到的片段都是按照相对完整的剧情段落呈现出来的,片段时长为10—25分钟不等(10分钟通常在影片中是设立第一个情节点并引起观众兴趣的时间),接着对影片进行必要的解读,例如特写镜头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摄影机的运动方式对于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蒙太奇组接的运用;影片节奏的把握等。通过具体的影片来讲解相对比较枯燥和专业的概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课下看完某部影片,课上针对其观影时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

在完成了理论的学习之后,要适当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对于所讲授内容有切实的感受。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制约因素,教师无法完成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拍摄等教学活动,只有把实际拍摄当做作业布置在课余时间完成。根据经验可以在开始时将拍摄要求、内容、主题预留给学生,让大家有一个思考的过程。随着课程的进行,通常进度过半时,学生由于具有了一定量的理论知识,开始分组进行拍摄。此时教师需要用一定量的时间给大家讲解摄像机、相机、手机的参数特点和拍摄手段以及如何运用个人电脑对所拍素材进行后期剪辑等技术性问题;随堂演示例如: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如何拍摄的、人物运动如何保持轴线原则、后期剪辑时应注意景别的因素等(如有条件教师可以借鉴mooc视频的形式,将技术性的知识进行录制,让学生课下观看)。这个环节是提高学生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事实证明,增加实践环节,即使是在课下完成作品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加。同时,实践作业要跟成绩挂钩,并且通过光盘的形式提交,如有时间可以在课上统一观看所拍作业,反馈效果会更好。

教育学家钱布里斯看来“学习一门课的目的不是掌握大量事例,而是获得一种洞察力,要获得专家的透视能力,鉴赏家的品味,学者的评价能力,和科学家的分析能力。”这样看来,影视艺术公选课的定位不是让学生局限于影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解读一部影片、如何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准。

二、如何使学生端正选课动机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在选课过程当中,学生往往是为了修学分而选择艺术类课程,这样从一开始就具有目的性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旷课、迟到、早退、玩手机等。其实,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选修课当中,缓解这一问题除了从教师层面来解决外,还要从学生层面来处理:第一,由于在线选课系统的广泛应用,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出现随意性的特点。学校选课系统应在学生选课时进行适当引导,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和备注,对考核方式进行说明,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选择课程,避免了盲目性;第二,在选课前,系统应设置选课测试,用来考查学生是否能够选择这门课;第三,学生自身应端正态度,选择自己真正所想要了解的课程,避免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没有收获的情况发生;第四,加强课堂纪律管理,适当的增加考核难度。

在影视选修课的实际教学当中,学生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很多学生仅仅把课堂当做影院,在课程满意度的评价环节往往也是由此因素决定的。在对待比较“枯燥”的理论和内容方面,学生往往是没有书籍,不做笔记,注意力不集中,寄希望于期末考试时利用网络或者抄袭来完成课程。这种狭隘的课程学习态度或者说对艺术的理解偏差导致了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审美层次普遍停留在表象刺激层面,“一些学生失去了对于艺术应有的理解阐释能力,患上了艺术失语症”。其体现出来的就是学生对于影片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具有视觉刺激性的影片、具有强烈娱乐搞笑元素的影片;而缺乏对大师影片、类型影片、经典影片的系统观摩和分析。这就导致了学生观影流于娱乐化,对于自身的审美提高和艺术品位没有任何帮助。

如何提升学生对于影片的选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和熏陶,通过对观看影片的选择无形中提升个体的审美水平。例如:可以先从学生有兴趣的好莱坞类型片开始介入,将科幻片、动作片、喜剧片、战争片、黑帮片等类型片的特点、元素、模式、拍摄等信息进行系统梳理;然后可以增加大师电影所占的比重、对在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影片进行分析;最后可以加入一些电影理论和流派的内容。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脱离简单的观影“娱乐”功能,通过观影能够进入到分析、反思、凝练的高度。

三、学校应注重对于学生影视艺术素质的培养

“影像化”已经是当今社会信息交流的发展趋势,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目前的移动媒体,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固定的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到移动交互式的信息共享,“影像化”则越来越处于重要位置。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则是学校教育的重大缺失。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多种类的影视课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软硬件的缺失。艺术教育具有自身的特质,影视艺术教育又更加依赖于软硬件的支撑,普通理工类院校缺少影视类甚至艺术类书籍、没有专门的观片室或者放映厅、缺乏或者没有影视拍摄编辑设备等,这就从基础上制约了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只靠教师从书本上摘抄一些理论概念,缺乏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自然不会对此课程产生兴趣;第二,艺术类课程体系的不完善。针对于影视类课程设置来说,单纯的《影视鉴赏》课完全不能建立起学生的审美体系,而需要《电影史》《艺术概论》等一系列课程的支撑,而作为选修课来说,此类课程既缺乏教师,又得不到学校高层的重视,还没有相应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反映在学生层面,自然难于建立起正确的审美体系;第三,校园缺少艺术氛围。理工类院校侧重学术报告、科研活动的举办,而缺乏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就算每年举办一些文艺类活动,也不免流于自娱自乐的嫌疑。而校园整体艺术氛围的营造需要的是多方面力量的集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举办校园摄影展、美术展、影像大赛、设计作品征集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使校园艺术氛围的营造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国家从19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将影视课程纳入到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它是对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是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当今的大学是要培养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个体,而艺术教育正是让人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个长期建立的过程,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公选课体系的完善是重要保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称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蒋佳.浅谈高校公共影视课程开设现状[J].电影评介,2013,(19).

[2]孙冬梅.理工院校艺术教学实施藩篱及其跨越[J].中国大学教学,2013,(4).

[3]张步中.农理工院校大学生电影鉴赏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影视院校艺术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纸的艺术
影视风起
影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