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途径探索
2015-04-11隋姗姗李卉妍
隋姗姗 李卉妍
一、研究背景
2009年国务院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过去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的经济增长和民生建设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一个居住在海南岛、关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关心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质量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人力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的、能动的推动作用,为此人才培养的科学性问题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付玉梅、刘素娟、李均立、人行海口支行课题组结合旅游岛建设分别从文化产业、三农经济和金融建设等行业出发,对旅游岛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赵振宗从教育理念出发,通过中美学科建设的对比,提出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学生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断与时俱进提升个人生存质量技巧的能力。
综上所述,国际旅游岛建设是特殊宏观背景下对于人才培养问题提出的新挑战,面对一个区域性建设的新事物,大家普遍关注的是本行业、本部门的人才培养的个性问题,缺少宏观视野上的全局性、科学性的整体谋局。而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和海南人才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矛盾凸现,海南人才培养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主动适应并积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专门人才是高校办学的任务和宗旨。为此,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海南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关于国际旅游岛“人才”内涵的界定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是某个行业的兴起和繁荣,而是整个海南省全社会、各行业综合资源和实力的加强。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市场氛围多样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信息高度分化与综合、知识交叉融合更新快,这些都使得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其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多维性与复合性。这可以理解为,应该精通和掌握本专业岗位主要工作,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跨学科理论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参与竞争,并具备跨国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创新实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师资水平、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培训、学生身心素质教育等方面,都必须贴近上述人才发展需求,有必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包括理论学习能力、技术应用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心里能力等在内的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战略,从而通过综合化的培养,帮助学生成长,最终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心理素质、果断的决策能力、睿智的协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强大的适应能力的人才。而这样培养出的人才群体将具备强大的专业发展能力,将会形成一流的管理队伍和一流的服务队伍,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开拓进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行业创造社会效益。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匹配的精准度
从海南各高校的现状看,除海南大学之外的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属地方性院校,其办学应以能够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培养人才为主。旅游岛战略的提出后,各高校的确纷纷提出要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培育有海岛特色的人才培养特色,但现实情况是各高校的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决策并没有适时调整或调整不明显。专业设置依然求全不求新,求新不求特,求特不求优,不能适度调整融合,以培养新兴行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这种由于办学定位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无法根据市场实际需求重新明确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缺乏配合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人才培养特色,另加之专、本、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区分度低,不能按照办学层次培养各行业部门、岗位群、岗位层次所需的人才,这些都导致了人才培养与现实人才需求的矛盾,即培养目标的精准性缺失,人才培养的成果性较差。
2.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与社会行业接轨的创新性探索。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新一轮资源配置、资源争夺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使得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视域和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下的社会发展,对海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全新的要求。然而,海南省是一个年轻的省份,高校办学经验相对缺乏,对于人才培养的认识与经验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面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任务时,面对宏观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缺乏审时度势、开拓创新的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沿袭老路,没有将与社会行业接轨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进行海南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
3.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科学性。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在本土人才培养中,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面,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宽,课程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专业特点太普通,专业教育的层次性弱,实践实验课程的敷衍了事,海南各旅游院校的旅游类专业在教学方式上;海南各院校在同一或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无很大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侧重理论宣讲,千篇一律都是类似的内容,本科跟专科的课程、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使专业人才的类型及培养方向缺乏差异性、层次性和特色。理论教学的单方面侧重,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尝尝被忽视,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深厚,而实践实操能力却差强人意,不能尽快满足企业的需求。为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在教育领域必须改革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系列改革,关注企业需求,契合企业要求。顺应现今海南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客观要求。
四、海南国际旅游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1.精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海南高校应以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国家战略为导向,把握市场动态,以为海南、三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为契机,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战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所需人才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的转变及行业需求相适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根据国家战略和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新的产业增长点的需要以及学校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并不断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数量和结构适应学校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确保专业设置与定位紧贴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有较强的地方适应性,特别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配合海南紧缺人才的需要,逐步重点培育、发展和积累符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办学特色。
2.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走校企合作和国际化之路。国际旅游岛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当成是一项长期培养战略方案去实施,探索高校办学模式创新发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实有必要。经验告诉我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大特色是坚持校企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尽管国情、校情不同,但仍值得借鉴。企业内的实践教育是学校理论教育的完美补充,因此可以大胆提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应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落脚点。为此,高校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高校可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利用优势资源搭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并成为学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课程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条件。
3.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科学合理规划,也是对于人才培养的预期和理想设计,它有明确的目的性,将抽象的办学定位进行具体呈现。如前所述,创新应用型人才多维度和复合性的特点。多维度人才是指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复合性人才是指学术性、职业性和国际化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显然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要设计出区别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多维度与复合性的指向,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在夯实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和技能,不断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为此,课程体系由“基础课+通识课”、“学科课+专业课”、“实践课+实习”和“能力课与素质拓展”几个部分组成。“基础课+通识课”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健康体魄和各类工具的应用能力;“学科课+专业课”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必备知识、理论和能力并适度拓展相关学科专业相关知识与能力;“实践课+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强化专业技术技能和应用能力;“能力课与素质拓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具有较强的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部分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理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和同步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精准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目标,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等途径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未来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能够为实现国际旅游岛战略奠定人才基础,实现国际旅游岛发展人才战略的宏图。
[1]罗省贤.对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
[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课题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2,(7).
[3]唐纪平.海南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海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