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之乡村文化构建
2015-04-11宁淑丽
宁淑丽
中国梦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其理论内容和形式通俗易懂、贴近实际,深受老百姓的认同。文化的强大作用力、辐射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扎实这一基础。而建设文化强国的薄弱环节在农村,乡村文化与农村社会经济不协调,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强国的进程,更使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成为缺乏支撑的理想。因此,必须把握全局的同时也要各方面协调推进,从而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归纳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
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乡村文化建设也同样如此。乡村文化人才是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保证,是一支扎根基层、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实现农村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必须努力建成一支素质高、知识精、能力强的复合型队伍,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首先,大力调整农村文化行政管理队伍结构。基层文化站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知识不强,信息技能更是少之甚少,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力度不够,文化站的职能缺位严重。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于乡村文化事业,一方面方便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给乡村文化工作注入新鲜活力,文化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同时,乡村文化工作的复杂性要求管理人员应具备领导、组织等综合能力素质,需要不断更新业务知识结构和理念,提升业务水平。对投身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员应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考核,严把从业资格关。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突破以往用人理念,大胆任用一些思想素质、专业知识等综合能力高的文化青年。其次,充分发挥专业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做好指导、引导工作。专业文化人才是文化团体的主力军,是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支撑。由于基层文化活动的缺乏以及民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必须有一些专业文化团体深入广阔的农村,担负起指导农村业余团体和开展文化活动的职责。文化工作者可依剧本地的特色,立足于农村的实际,创造出服务和娱乐农民、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优秀作品。在此基础上,文化团体可依据自身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向外不断推广,带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再次,增强乡村文化领军人物的感召力。乡村文化领军人物是旗帜、标杆,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威信。作为乡村文化的先锋领导人物,更应该创造出具有感召力的优秀作品,通过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引领乡村文化风尚,带动乡村文化沿着正确的路线蓬勃发展。要充分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向农村宣传乡村文化的作用价值及自己的文化主张,加强宣传力度,让农村深切感知乡村文化蕴涵的价值。另外,不断深入农村基层,研究农村文化生活习惯和口味,创造出贴近农村实际,反应农村生活,服务农民群众的好作品。将先进文化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作品,娱乐受众的同时教化民众,从而增强民众的精神力量。
二、丰富农村文化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口味
中国乡村仍占多数人口,其文化欣赏水平有所差异,因此,农村文化形式应呈现多样化、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口味。具体而言,首先,在政策上倾向于不同文化形式的传播和普及。一方面,传统乡村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根基.要充分认识到传统农村文化内在的思想和精神价值,这些充满经验和智慧的优秀文化遗产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平稳推动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这些舶来品,我们也不应对其完全否定,应对其加强批判性地借鉴.依据本地的文化特色,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合理结合以实现外来文化的落地生根。同时,既要唱响主流文化,保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方向,又有非主流文化的繁荣兴旺,促使乡村社会成为各种文化各擅其场的文化大花园,以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口味。其次,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整合创新,做到常建常新。乡村文化有其深厚的内涵,既有许多值得后人继承发扬的民族精神,也有封建迷信等精神糟粕。在乡村文化整合创新的过程中,要突出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要始终坚持和体现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大力弘扬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以抵制消极文化对农民精神世界的腐化、侵蚀。另外,要强化乡村文化的个性特色。乡村文化自身蕴藏的丰富内涵是其他文化所不可比拟的,是文明的符号象征。基于此,我们要充分凸显乡村文化的个性化。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要相互借鉴吸收,同时也要彰显自身的特色。以地方人文景观为切入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着力开展农村特色文化,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和民族传统日子,开展各种特色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培养农民受众的文化素养,夯实群众基础
广大热爱和懂得欣赏乡村文化的群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支持。农民群众不仅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乡村文化建设成效的直接受益人。优秀的乡村文化作品需要农民群众的响应和支持,如果缺乏市场,作品将不会得以继承和推广。这就需要一批懂欣赏、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农民群众。当然,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多种力量、措施协调作业。首先,提升村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政府要定期对村民开展一些农业、法律、文艺等与农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讲座,同时,将优秀文艺团体下乡演出定期化、常态化。社会力量也要加入其中,加大人才、资金等社会资源的投入,以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向农民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知识信息,营造一种不断学习进步的氛围,通过村民自身周边社会环境去潜移默化的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激发农民的文化消费意识。近年来,城乡互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松动了城乡严重对立的局面,促进了现代文化活动在农村的传播。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还往往局限于风俗习惯上,现代文化活动层面上的消费支出少之甚少。甚至受封建迷信、色情文化等低俗文化的影响,有些村民的消费结构趋向于畸形,这无形中增强了合理现代文化消费意识在乡村社会的渗透、普及的难度。要不断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倾向,杜绝畸形消费。让农民真正意识到正确的消费观对充实日常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重大意义。同时,政府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种低俗文化的传播蔓延,净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给予一些正规、健康的文化场所和产业以政策优惠,保证其稳固、平稳发展。另外,要搞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切实让农民尝到文化消费所带来的效益,并由于收入水平的提升激发自身的文化需求,从而拉动文化消费意愿。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乡村文化建设平台
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农民文化活动高质量高品质开展的保证。近几年,国家不仅扩大对乡村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还通过转移支付补助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的县级普及。虽然基础设施的配置状况有巨大的改观,但仍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农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各方力量,打建好这一平台。首先,政府合理发挥主导与引导作用。政府应全面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比例。加快建成系统的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农民通过网络渠道可方便快捷的获取现代信息,也促使农民大众的思想、价值等随着发生变化。同时,要做好现有资源的整合工作。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要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将现有的设施灵活的运用起来。加强对现有设施资源功能性质的保障,避免挪作它用;对中小学、机关等单位的内部基础设施要适当的对外开放,为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其次,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支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放松对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限制,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政府文化部门与社会企业在建设乡村文化设施中存在利益共赢点,因此可相互联合,对一些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政府可吸收一些企业资金,这样既减轻了政府文化资金短缺的负担,也使企业获取冠名权,形象得以宣传,这种协作开发的运作方式使双方共同受益。市场化机制给我国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建设乡村文化设施也同样适用。鼓励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允许企业、个人等按照市场化机制的要求投身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多种力量共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国梦的提出向我们深刻阐释了中国未来的走向。它不仅是这届政府对全国大众的政治承诺,也是对全世界人民的和平宣言。乡村文化建设的复杂、见效慢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持久性,需要多方面统筹构建。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丰富农村文化形、培养农民受众的文化素质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营造适宜的乡村文化发展环境、推动伟大复兴梦想的早日实现有着重大意义。
[1]黄映晖、史亚军.如何搞好乡村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谌强.农村文化建设惠及亿万农民群众[N].光明日报,2008-10-07.
[3]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