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奥林匹克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途径
2015-04-11祖苇
祖 苇
(天津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天津 300387)
大学奥林匹克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其具有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宗旨等教育内容,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体育运动的文明成果,是鲜活的实现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奥林匹克教育可以拓展大学生理解文化的视野,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大学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体系
与传统奥林匹克教育重在强调体育人文教育不同,现代奥林匹克教育体系的构建,其核心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绿色、科技、人文三种理念和实践,即所谓“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部分内容。这些奥林匹克本身具有的以及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所体现出来文化、科学与社会价值,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文化的角度看,奥林匹克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资源。一般而言,文化具有三层的含义:其一是观念的、精神的层面;其二是制度的、规范的层次;其三是外显的器物层次。具体到奥林匹克文化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规范和奥林匹克的物质表征。《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1]1这里所讲的奥运精神,内容丰富,意蕴深长。例如,培养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更快、更高、更强”精神,鼓励参与体育运动的“参加比取胜更重要”的思想以及超越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限制的去私利性,使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世界和平、团结、友谊的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设立以来,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有效的管理,使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各项体育运动项目的交流、学习,提高人类运动的技能,强身健体,愉快生活,并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如奥林匹克竞赛规程、规则等各种规章制度。奥林匹克的物质表征,如场馆、仪式、徽章、建筑以及展览等,这些奥林匹克精神的外在表现,形象地传达了奥林匹克文化所表达的信息。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奥林匹克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深度了解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其丰富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大学生接受全面的教育,掌握历史分析方法。首先以历史线索将奥林匹克运动展现出来,宏观再现奥林匹克盛典的大事件,纵向勾勒出历史上每一届奥运会的基本状况;同时横向地描述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如奥林匹克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这些历史事实、历史事件等客观材料,成为大学生分析问题、增长能力的鲜活素材。其次,奥林匹克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奥林匹克教育内容,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史、奥林匹克人物、奥林匹克技术、奥林匹克与社会等,获取和接受有关历史观、道德观、社会观、科学观、体育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奥林匹克教育也是通往全面教育的一条道路。再次,从具体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看,它还是大学生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虽然奥林匹克运动主张“重在参与”,提倡“参加比取胜更重要”,但奥林匹克运动不衰的魅力也包括对人类极限的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以及创造奇迹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说,人类在体育运动的探索中能有所突破,既有人生信念的支撑,又有科技力量的支持,是人文和科技赋予人类前进的动力。
二、大学奥林匹克教育体系的构建
大学奥林匹克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导向系统和规范。目标决定行为,行为指向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林匹克教育体系主要内容的构成取决于目标定位是否准确。
(一)大学奥林匹克教育的目标定位。基于奥林匹克教育在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考虑到大学生对奥林匹克教育的需求,以及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各方面条件等,大学奥林匹克教育的目标应设定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教育观念上,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增强体魄,将体育健康教育、道德情操、团结协作和服务社会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超越体育教育的单一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在教育方法上,将奥林匹克哲学和奥林匹克史贯穿到奥林匹克基本理论、技能和体育人文教育的过程中,这样,既可以夯实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可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升华大学生对奥林匹克和社会的认知。第三,在教育目的上,理解奥林匹克教育的精神实质,澄清局部的、片断介绍以及对奥林匹克知识的肢解式的教育方式,要从文化教育的高度全面理解奥林匹克的系统理论和主张,在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通过奥林匹克教育体系的重构,实现体育与文化的高度融合。
(二)大学奥林匹克教育体系的模块设计。大学奥林匹克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我们可以设计成三个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相互贯通的功能模块。
第一,以历史为线索的奥林匹克运动史。自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办第一届奥运会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变迁与发展,即将在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迎来第三十一届奥运会。回顾这三十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从纵向上看,奥林匹克运动史就是一部奥林匹克思想史。当初,它的创始人顾拜旦恢复奥运会的主要意图,就是在吸收和承继希腊哲学和古代奥运、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人类和平与理想社会的基础上,形成其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思想。[2]事实上,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希望通过体育加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增长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尽管这期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原拟举办的第六届(1916年)、第十二届(1940年)、第十三届(1944年)未能如期举行。但顾拜旦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者们,不遗余力地践行原初所确定的宗旨,成功地把全球五大洲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告诉我们,每个年代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政治、社会、科学和技术方面进步的标志,而这一切都会对我们的奥林匹克运动产生重大影响。无论何时,我们都力图与时俱进,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使自己的行动与世界同步,引入和接受新的思想。”[3]36奥林匹克思想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妇女参加体育运动、大众体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论题纳入其中,发展和丰富了奥林匹克思想,引导了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从横向上看,奥林匹克运动史还是一部动态发展的社会史。历史上的奥林匹克运动,其开展的程度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我们理解奥林匹克是从普遍主义的立场上出发的,要求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不论种族的、宗教的、政治的、性别的。”[4]也就是说,反对一切的文化霸权主义。然而,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从象征意义看,运动员的选拔与国家利益和国家荣誉有关。的确,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运动的体育是无国界的,但体育运动员是有国籍的。不仅如此,奥林匹克举办地的选择,奥林匹克火炬的传递,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以及奥运场馆的设计与建设,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国家对奥运会的重视程度,赞助商对奥运会的支持,等等,所展现的社会元素,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
第二,以组织为特征的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从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管理看,其组织设计、组织结构、组织行为与组织功能等,是奥林匹克运动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一般而言,组织设计要充分考虑各种“权变”因素的影响。组织设计合理与否,影响着组织活动的轨迹,也就是说它会影响到个人行为、组织行为,甚至影响到奥林匹克运动的顺利开展。而组织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的功能,直接影响到奥林匹克运动目标的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结构体系,包括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家奥委会三部分,它们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5]国际奥委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决定有关奥林匹克运动问题,并把奥林匹克价值引入生活。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国际奥委会每一次工作重点的确定和工作重心的转移,都体现出奥林匹克主义建设和平世界的追求。例如,《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就是一份国际奥委会以负责任的态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实践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和行动纲领。这份议程,与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决议相吻合,保护生态也理所当然地被纳入到奥林匹克教育内容之中。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作为项目的全球管理组织,是管理世界范围的一个或几个项目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由各国家层面的项目管理组织组成。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其所管辖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5]除此之外,传播奥林匹克主义和实施奥林匹克教育也是联合会的重点工作之一。例如,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有一个常规做法,就是为所有体育组织提供一个论坛,每年度就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交流。其中,教育、21世纪的奥林匹克主义、体育运动与教育等都曾是重要的交流议题。国家奥委会的任务是“依照奥林匹克宪章在各自国家发展和维护奥林匹克运动”,“促进奥林匹克主义在学校和大学的体育教学计划中传播”。[1]20国家奥委会在履行国际奥委会赋予它的各项任务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虽然不同国别的国家奥委会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建立全国奥林匹克学院、奥林匹克博物馆以及开展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文化教育活动,则一定是每一个国家的奥委会都必须完成的任务。
第三,以文化为特征的奥林匹克人文教育。奥林匹克是产生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发扬光大奥林匹克精神的场所。无论是谁,投身于奥林匹克事业中,参与奥林匹克活动,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通过“道德力量、教育价值和美学观念”[6]的文化塑造,将使人的身心得到锻炼。(1)精神典范。顾拜旦认为:“体育不只是肢体运动,更应该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和教育青年。”[7]1因此,理解奥林匹克运动,不能抱有狭隘的竞技比赛,或者片面的锦标主义,应该从观念上、精神上领悟奥林匹克的意义。拖着缠满绷带的伤腿,蹒跚而坚定地向比赛终点进发的“伟大的最后一名”阿克瓦立,就诠释了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的奋斗精神。[8]这种优秀的精神气质和品格,使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道德英雄。(2)榜样的作用。青年人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一方面是来自于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是对英雄的崇拜。榜样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年轻人通过效仿、学习、吸收、内化等环节,使他们养成一种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且得到全面均衡发展的生活态度,并向后辈传达这种精神信念。(3)实践美学,美学即教育。顾拜旦认为,美和尊严是古奥运会最光辉之处,当年的奥运会除了体育竞赛之外,“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哲学家、诗人、艺术家、历史学家、作家等人士交流的活动场所。奥林匹克运动会提供了思想交流和交锋的理想场所。艺术家们也从体育活动所包涵的形体美中获得各种创作的灵感。”[6]总之,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塑造人的作用,正如鲁思5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指出的:“生长于任何社会的绝大部分个人,不管其制度的特异性如何,总是毫无疑问地认定了社会所指定的行为”,“大多数人由于其天赋的巨大可塑性,而被塑造成了他们文化所要求的那种形式,在社会塑造力量的作用下,他们完全可以得到改造。”[9]241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特别强调,大学应该谋求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的道路,主动承担起教育青年,改造青年,培养青年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责任。
(三)大学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奥林匹克教育模块设计是大学实施奥林匹克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而大学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是奥林匹克教育模块的扩充和具体化。为了实现奥林匹克教育的既定目标,就要求其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体系完整,既能体现历史的真实,又能形成合逻辑的解释,同时,还要实现编目以及内容上的创新。
具体来说,大学奥林匹克教育体系三大模块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历史模块主要通过如下课程实现教育目的:奥林匹克运动的渊源、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体育的发展、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组织模块由如下主要课程构成:奥林匹克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竞技(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大型综合运动会)、奥林匹克功能(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科技功能等);奥林匹克文化模块内容包括: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格言等)、奥林匹克制度与规范(包括奥林匹克章程、国际奥委会的选举、奥林匹克奖励、反兴奋剂运动等)、奥林匹克标识(奥林匹克会旗、徽章、仪式、文化活动等)。
(四)大学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一,开设奥林匹克教育课程。根据奥林匹克教育体系的相关教育内容,在高校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最有效的方式是将此课程定为指定选修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使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有深入的理解,从而能以奥林匹克主义的价值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开展奥林匹克运动教育的基本形式。第二,现场体验与间接参与。现场体验是将大学生奥林匹克教育直接带入奥林匹克运动情景中,现场感受和体验奥林匹克运动。间接参与可以通过参观奥林匹克博物馆,让大学生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史,从中增长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知。第三,开展奥林匹克专题讲座。聘请国内外奥林匹克专家或者杰出运动员代表,讲授他们对某一专业问题的理解和参与奥林匹克的体会,用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大学生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趣,带动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第四,开展奥林匹克主题活动。在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积极开展以奥林匹克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群体和竞赛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让大学生感受与体验奥林匹克运动的乐趣。同时,辅助形式多样的奥林匹克典型事迹报告会,加深大学生对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理解。
[1] 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1.
[2] 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3,(4).
[3]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奥林匹克回忆[M].孟宪臣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 何振梁.奥林匹克的普遍价值与多文化世界[J].体育文化导刊,2002,(2).
[5] 李圣鑫.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全景分析[J].运动,2012,(41).
[6] 何振梁.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文化与教育[J].体育文史,2000,(5).
[7]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8] 任海.永远的人文奥运[J].人民论坛,2001,(8).
[9] (美)鲁思5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张燕,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