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研究新范式:扎根理论再审视

2015-04-11

关键词:质性扎根研究者

王 红 利

(郑州轻工业学院 教务处, 郑州 450002)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源于1967年芝加哥大学巴尼·格拉泽和哥伦比亚大学安塞尔姆·施特劳斯两位学者的一项共同研究。[1]224该研究方法在当时的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纷纷加入扎根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使得该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管理学、健康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当然,在教育研究领域,扎根理论也作为一种新的范式,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学科教学、学生思维、大学生创业就业等问题的研究。在扎根理论研究与运用的热潮中,也出现了盲目追从的现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从教育研究新范式视角,对扎根理论进行再审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扎根理论的嬗变

扎根理论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是在巴尼·格拉泽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1967年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它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其突破点是把认识论批评与行动的实践准则相结合,提出质性分析系统化拥有自己的逻辑后,是能够产生理论的。随着扎根理论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该理论的嬗变过程实际上就是三大流派的形成过程。

(一)经典扎根理论。格拉泽和施特劳斯作为扎根理论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经典扎根理论的代表,不管是他们在1967年所倡导的“基于数据的研究中发展理论,而不是从已用的理论中演绎可验证性的假设”,还是到二十年后的1987年所提出的“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出现在质性材料上是发展一个理论,无需要委托任何形式的资料”,都在表明扎根理论作为质性研究方法,其重点和核心就在于发展理论。

(二)程序化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最早由施特劳斯和科宾在1990年提出,主要提倡运用归纳的方式方法,对资料进行收集,对已经系统化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由此发掘、发展暂时已验证过的结论。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理论的发展同资料收集及分析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程序化扎根理论的核心是预先设定研究领域,在设定的研究领域中产生理论,而不是去验证预设的理论。

(三)建构型扎根理论。建构型扎根理论由建构主义理论家卡麦兹提出,该理论流派明确提出研究过程是互动和流动的,数据收集的方法取决于研究问题,研究者本身也同样是研究内容之一,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和分析都是社会建构的。其重点和核心是通过比较分析进行连续的抽象,分析研究者本身和生成性分析的互动,当然也包含了研究者的解释。

三大扎根理论流派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流程中的编码过程,经典扎根理论把编码过程分为实质性和理论性两个编码步骤;程序化扎根理论则把编码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开放性、主轴和选择性的编码。建构型扎根理论尽管没有提出明确的编码步骤,但非常强调研究者自身在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比如要具备对资料提问的能力,要具有与被研究者发生互动的能力,要具有对其行为意义进行解释的能力,要具有在资料和初稿之间反复询问的能力。当然,扎根理论三大流派在某种程度上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都承认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都采用归纳性的方法,其目的都是在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可见,扎根理论的嬗变过程不仅仅是产生不同流派的过程,更是对扎根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学会掌握和运用不同流派的优势,掌握扎根理论不同流派的本质和共同之处,更好地为教育研究领域的具体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的流程

在扎根理论研究中,诸多学者都非常注重其研究流程的设计,这也是扎根理论区别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的关键部分。凯西·卡麦兹在其所著的《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一书中,把扎根理论的研究流程分为九个阶段:研究难题以及开放性研究问题——初始编码(数据搜集)——初始备忘录(把代码提升为尝试性类属)——聚焦编码——高级备忘录(完善概念类属)——理论抽样(寻找具体的新数据)——对备忘录进行分类——整合备忘录(画概念图)——撰写初稿等。下面主要对教育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的主要流程予以梳理。

第一,确定教育研究问题。在教育研究中,运用扎根理论进行问题确定时,需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探索性的、不确定的,或是有争议的、有意义的;二是研究问题一定不能提出假设性的结论。教育领域当中的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都是教育研究领域有重要意义、值得永恒研究探索的问题,因此,都是可以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

第二,收集教育情境资料。教育研究运用扎根理论要获得丰富的数据,必须要有扎根理论本源所寻求的“厚描”,比如要记内容丰富的观察笔记,要收集研究对象书面的个人陈述,以及详细访谈内容等。在建构数据时,鉴于教育学科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特点,必须注意以下方面:在关注研究对象语言的同时,更要关注其行动和过程;要对行动的背景、场景和情境进行仔细描述;要认真记录教育活动的主体、时间、原因、过程;要积极寻找解释收集数据的方法;要关注研究对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具体字眼或词语。此外,访谈尤其是深度访谈在教育研究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集数据方法,深度访谈的重点在于如何调动研究对象的“说”,因此,就需要通过设计开放的、非判决式的问题,鼓励研究对象说出意料之外的故事。深度访谈的规则是研究者要学会聆听,而不是追根问底。以对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问题研究为例,除了收集已有的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方面的文献外,最重要的是要利用访谈,对某一个地区或某几个地区的中小学校长进行深度访谈,以获取第一手的定性资料。

第三,教育实践中进行编码。编码是扎根理论中生成理论的关键环节,它直接连接着数据收集和解释数据的形成,确定数据中发生的情况必须通过编码才能实现。因此,在教育研究中,更要充分利用编码的功能和作用。编码至少包括初始编码和聚焦编码两个阶段,初始编码应该紧贴数据,可根据所搜集数据的类型、抽象水平等采用逐词编码、逐行编码、逐个事件编码的多种编码方式。聚焦编码在初始编码基础上进行,通过聚焦编码,可以综合和解释更大范围的数据,能够判断哪些初始编码最能充分地分析数据。比如针对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初始编码就可涉及到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班级管理、师生关系、评教手段、考评方式、教学环境、校内外环境、评教指标体系等诸多范畴。而到了聚焦编码阶段,则可以归类为教学安排、良好关系、考评机制、教学环境、评教标准等范畴。可以说,教育研究中的编码也同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意料之外的想法会在编码过程中不断地生成。

第四,撰写备忘录。备忘录撰写是扎根理论的一个关键方法,备忘录不但能达到把聚焦编码提升为概念类属的目的,而且能够在数据与数、数据与代码、数据代码与其他代码、代码与类属以及类属和概念之间进行比较。在教育研究中,撰写备忘录是数据搜集和论文草稿之间的中间步骤,通过不断撰写备忘录,有助于提高教育研究的抽象水平,使教育研究者的思路更加清晰。备忘录撰写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让研究者自由地探索对于类属的想法,有助于确定类属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不完善的类属,发现分析中的漏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备忘录生成必须自然成文,不能机械堆积。备忘录撰写的结果将直接走向理论抽样。

第五,理论抽样饱和与分类。扎根理论中的理论抽样实际上就是通过抽样形成类属的属性,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获取数据来帮助研究者澄清类属,为了概念和理论的发展。从数据出发、建构关于数据的尝试性想法,然后通过进一步的经验探究来检验这些想法,可以说都是理论抽样的主要内容。教育研究通过理论抽样,可以让研究者详细阐明类属的意义,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定义类属之中的漏洞。当所收集的新数据不再能产生新的理论,抽样不再形成新的属性,也不再揭示核心理论类属新的属性时,就达到了类属的理论饱和状态。

第六,撰写及修改草稿。扎根理论的潜在力量在于它的分析力度,它使得意义、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建构方式变得理论化,通过整合性分析把备忘录进行整理,实际上为撰写草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教育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撰写草稿的过程,可以使教育研究者看到类属之间更为清晰的联系,发现更多的意义,产生更多的与数据相关的想法,从而形成确定的论点,以及支撑论点的相关论证。在形成草稿时,教育研究者还必须思考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草稿中类属的定义是不是完整,主要类属是否已经提升为概念,是否扩展了分析范围,加深了分析深度,研究者本身是否在类属之间,在类属和属性之间是否建有强有力的理论联系,等等。将主要类属作为各部分的标题也是撰写草稿很有用的方法之一。

三、对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反思

扎根理论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离不开它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是,作为起始于国外的质性研究方法,也有它自身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因此,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教育问题研究时,要正确审视它的优势和局限性,这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关键。

(一)扎根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特色

第一,资料分析融合于数据收集进程中。扎根理论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收集不同类型的数据,可以依据研究问题采用不同的数据收集策略。同其他质性研究不同,扎根理论运用在教育研究中的资料收集和分析,不是截然分离的前后两个阶段和环节,不是在搜集完资料之后再进行资料分析,而是相互融合、相互缠绕的过程。扎根理论强调分析代码和类属的建构来自数据,而不是来自预想的逻辑演绎假设,在搜集数据过程中,要不断使用比较的方法,而且每个阶段都要进行比较,由此,在数据分析和收集的相互融合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第二,采用小样本理论抽样方法。教育研究在采用扎根理论和其他质性研究方法时的采样数量是完全不同的,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时,为了数据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以便获得更多的数据支撑,最大程度地推广研究成果,往往在研究对象的数量选择上力求最大样本。但在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时,为了方便和保证对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一般不采用大样本,而采用小样本。在具体方法上,一般不采用其他研究方法常用的随机抽样,而是采取理论抽样,即通过以往经验或相关文献查阅,以形成与理论相关的概念为基础,选取对象,选择的对象能够体现出与理论具有相关性的人物或事件,并且在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时,可以将从资料中产生的初步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比如笔者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地方文化融合课程情况调查时,就尝试采用扎根理论的小样本理论抽样的方法。

第三,具有严密的编码流程。教育研究中运用扎根理论编码是有严密流程的,而且是层层推进的。首先要进行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主要针对的是收集的所有原始资料,其实质就是将原始资料打散、揉碎,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进行组合和归类,其具体步骤为赋予现象标签——发现类属——命名类属——概念化类属,这也是研究者对资料筛选、优化的过程。其次是主轴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进行,它的对象是第一个层次形成的概念化类属,其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发现并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在对某一概念类属进行深入研究时,要考虑和关注其他类属与此类属的关系,从而使各种不同类属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和具体。同时,研究者还要分辨和确定主要类属和次要类属。因此,主轴式编码的实质是用类属和关系的形式将研究资料组织起来。最后才是核心编码。核心编码是在开放性编码和主轴式编码基础上产生的,研究者在前两个层次编码基础上,在概念类属中就会逐渐出现一个包含高的、抽象度高的词组,成为一个核心类属,核心类属在所有类属中占中心地位,可以说是研究资料的高度概括,由此,才能产生一个理论的初始模型。随后,教育研究者通过继续收集资料,验证编码出的理论,针对理论的缺口,做填补工作,使所形成的理论更具备概念上的周密性和准确性。

第四,保持理论的开放性。扎根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构建理论,在不断构建理论的过程中,扎根理论通过向下抓住基础,向上进行抽象,同时深入经验之中,避免固有印象的途径,让研究者保持理论的开放性。因此,教育研究者需要保持对教育理论的高度敏感性,不管是在搜集和分析资料阶段,还是在编码阶段,或是在撰写备忘录阶段,都要时时对已有的理论、现有的理论、不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性,随时捕捉有助于建构理论的新线索。

第五,架起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在教育研究中,由于研究者往往具有获得所谓比较客观的知识或理论的倾向,这就使得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为保持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有意或无意地与教育实践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扎根理论的运用,研究者不仅全程参与教育实践过程,而且还要融入自身的情感体现等更加丰富的资料,有效地填补理论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的裂隙,避免它们之间的严重脱节,使其得出的结论更令人信服。可以说,扎根理论研究架起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缩短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距离。

(二)扎根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局限性

第一,过于注重理论建构。扎根理论的整个研究流程是一个不断建构理论的过程,但实际上,不管是在前期收集资料,中期编码,还是后期的撰写草稿环节,教育研究者都要真实参与其中,所产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对研究结论都是非常有用的,但在研究过程中却往往容易被忽略掉。同时,研究过程中为了不断建构理论,往往忽视对所研究现象本质的深刻揭示。

第二,建构理论的普适性不够。扎根理论研究的特点之一便是采用小样本抽样,这同样也成为其局限性的一个方面,扎根理论是建立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讲,小样本抽样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在实际研究中,不是所有选取的小样本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依据不具有典型性的小样本所建构的理论,其普适性是不够的。此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扎根理论所要求的理论饱和是有困难的,因为真正符合理论饱和的样本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在研究中往往会存在没有饱和的时候就被认为是类属已经饱和了,这是必须要清醒认识的一个问题。

第三,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度不够深入。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架构理论和实践之间桥梁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但其理论建构是自下而上的,其建构理论所运用的建构主义与实地调研的实证研究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致使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不够深入。

第四,运用中如何有效实现本土化问题。扎根理论是源于国外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引入我国后,如何有效实现本土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其理论实质的认识和把握是有差别的,在实践领域的运用也有所不同。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更多地集中于编码环节。因此,扎根理论实际上对研究主体的素养要求是比较高的,否则就容易陷入从经验到经验的怪圈,难以完成理论的升华,从而失去扎根理论中生成与发展理论的实质。

综上所述,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扎实的研究方法论、层层深入的研究流程,尤其因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和特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研究领域。但在运用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对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重新审视和再认识,有利于准确把握扎根理论的实质和运用效果,有助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效能。

[1] 田霖.扎根理论述评及其实际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

[2] 王红霞.中小学名校长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22).

[3] 吴晔.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关键特征及影响因素[J].教育与职业,2014,(9).

[4] (英)凯西·卡麦兹著.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5] 董金秋.主轴编码方法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社会学,2011,(2).

猜你喜欢

质性扎根研究者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