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首制度论略
2015-04-11付开镜
付 开 镜
(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 南宁 530001)
中国古代的传首制度,可能源于战争中的军功制度。计算军功的大小,以斩首多少为最重要的标准。如秦末跟随刘邦起义的樊哙,斩首十五级,被赐爵国大夫;傅宽斩首十二级,被赐爵卿。要贯彻这种以斩首数量进行军功奖励的制度,就要在战斗中保留敌人的首级,并在评比军功时予以上交。因此,军功制需要战士保留敌人首级,并从战场上带回。而要完成传首的任务,需要在保留敌人头颅的同时,还要求把敌人的头颅传送到国家政治的重心所在地。因此,传首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制度和法律制度,这种制度不仅证实了斩首的真实性,而且也达到了斩首的宣传性和惩戒性目的。
从文献记载来看,周武王灭商时,曾把商纣的头颅斩下挂在旗杆上,以起到宣传和威慑的双重效果。这说明至迟在周初,人们已相当重视对敌方重要人物头颅的利用问题。当然,商纣的首级仅是在殷地展示,还没有远传,故而,还不是真正的传首。不过,最迟到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传首制度已经形成。荆柯刺秦王,曾函樊於期之首,以期得到秦始皇的召见。而燕太子丹被杀后,也曾被传首到咸阳。本文就中国古代被传首的身份类型、被传之首的去向、传首制度的原因进行简要论述。
一、中国正史所载被传首者的身份类型
中国古代被传首的人物,一般都是相当重要的敌对人物,故而有“传首”之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被传首者的身份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六种:
(1)篡权称帝者。中国古代篡权者的人数不多,但影响极大,如王莽一度代汉,因为代汉之后不能解决社会矛盾,引发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军占领长安并杀死王莽。王莽被杀后,其首被传到宛——当时反抗王莽政权的更始帝所在处。
(2)反叛中央的地方官员。这类人数量极多,他们被斩杀后,常会被传首到国家的政治中心。如东汉初庞萌反,被击杀后,传首洛阳。三国曹魏镇守淮南的镇南将军毌丘俭,因为反司马师而被杀,也被传首京都。此后主持淮南军政大事的诸葛诞再反,败亡后为胡奋斩,也被传首洛阳。而首施两端的孟达,叛蜀降魏,及魏文帝死,又欲降蜀,被司马懿斩杀后,也被传首洛阳。还如东晋时,“征西督护萧敬文作乱,杀征虏将军杨谨,据涪城,自号益州牧。桓温使督护邓遐助周抚讨之,不能拔,引退。温又令梁州刺史司马勋等会抚伐之。“敬文固守,自二月至于八月,乃出降,抚斩之,传首京师。”[1]1583还如南齐陈显达造反,被杀后,也被传首建康。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3)反抗政府的起义首领。如东汉末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病死后,被剖棺戮尸,传首京师。东晋时卢循、徐道覆起事,后均被刘裕斩杀,传首京师。还如南朝刘宋时,僧侣僧强起事,自称为帝,土豪蔡伯宠起兵应之,攻陷北徐州。北兖州刺史、沈庆之讨之,“斩伯宠、僧强,传其首。”[2]1500又,益州谯纵叛立,朝廷派遣大军征讨,“朱龄石平蜀,斩伪蜀王谯纵,传首京师。”[3]31唐末黄巢自杀后,也被斩首,后“献于行在,诏以首献于庙”[4]6461。
(4)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反叛国王或敌国中的重要人员。如西汉元帝时,陈汤为西域副校尉,矫发西域诸国兵四万人,诛斩反抗汉朝的郅支单于,传首长安。甘延寿、陈汤上书称:“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5]3015王莽初,发句骊兵以伐匈奴,其人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战死。“莽令其将严尤击之,诱句骊侯驺入塞,斩之,传首长安。”[6]2814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交阯女子徵侧及其妹徵贰反,攻郡。十八年,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明年,斩徵侧、徵贰,传首洛阳”[6]838。永平元年(58年),“姑复夷复叛,益州刺史发兵讨破之,斩其渠帅,传首京师。”[6]02853延光四年(125年)秋,西域长史东汉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车师后部王军,大破之,首虏八千余人,马畜五万余头,并“捕得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将至索班没处斩之,以报其耻,传首京师”[6]1590。
(5)被诬陷杀害的政府官员或自任地方官职者。有些被传首者,并非中央政府的旨意,而是地方上的反叛者,他们杀害了政府官员后,诬陷其反叛而传首中央。有些地方官员,并非中央政府任命,而是强占地方官位,其他地方官员会借机除之,传首中央。《晋书·武帝纪》载:“益州牙门张弘诬其刺史皇甫晏反,杀之,传首京师。”同书又载:初,敦煌太守尹璩卒,州以敦煌令梁澄领太守事,议郎令狐丰废澄,自领郡事。丰死,弟宏代之。至咸宁二年(276年),“凉州刺史杨欣斩宏,传首洛阳。”[1]66
二、传首的目的地与所传之首的最后去向
(1)传首的目的地。一般而言,传首的目的地,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所在地,即京师所在地。为何要把敌对者的头颅传到国家的政治中心?其一,在于让国家最高领导人确信敌首被斩的事实;其二,在于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的所在地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传首到此,可以发挥最佳的政治效果。因此,从史书所载看,中国古代传首的目的地,以长安、洛阳、建康等作为皇朝首都的城市为主。
如王莽的头是先“传首诣宛”[6]9,这是因为当时宛系反对王莽的政治中心。当然,为了嫁祸及讨好对方,有时某个政府也会把敌方重要人物的头颅传到邻国去。如关羽被吴俘杀后,孙权把关羽的头颅传到洛阳,以示友好。孙权传关羽之首给曹操,可取得曹操的好感,想通过得到曹操的支持以减轻来自刘备的军事压力。
又如,隋末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擒获后,“乃以槛车载化及至大陆县城下,数其弑逆,并二子承基、承趾皆斩之,传首于突厥义城公主,枭之虏庭。”[7]2657义城公主,系隋炀帝宗族之女,以和亲而嫁突厥,窦建德欲依附突厥争霸中原,故而讨好义城公主,以取得突厥的支持。
还如,五代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于天福六年(941年)冬反叛,被杀后,其首也被传到契丹。史载:安重荣为杜重威兵马打败后,独与十余骑奔还,以牛马革为甲,驱州人守城以待。杜重威兵城下,重荣裨将自城西水碾门引官军以入,杀守城二万余人。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8]585送其首到契丹之因,在于后晋石敬瑭曾以儿皇帝的身份臣服于契丹,而安重荣为边州节度使,对契丹采取了强硬的政策,“每见蕃使,必以箕踞慢骂。会有美稜。数十骑由其境内,交言不逊,因尽杀之,契丹主大怒,责让朝廷。”[9]1302
还如,南宋韩侂胄、苏师旦之首,则是由南宋权臣送到金国,以示和好。此外,也有传首到非首都之地的个案。如洪秀全死后被斩首,其首被传及各省。
(2)被传之首的最后去向。在起到了验证和宣传效果之后,头颅多数可能被随意掩埋。如西汉时郅支单于被传首长安后,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王商建议“方盛夏,首足异门而出。宜县十日乃埋之。”[5]3015仅有少数头颅会被其友人、部属等安葬下来。如东汉末年,幽州刺史刘虞被公孙瓒诬陷欲同袁绍相谋称帝,“斩其于蓟,亲欲传首京师,而刘虞故吏尾敦于路劫虞首归葬之。”[6]2357
不过,有些头颅,则被漆后保留下来。这些被漆头颅者,多是罪恶极大者。其中最为著名者为建立新朝的外戚王莽和南朝梁代乱梁称帝的羯人侯景。
王莽之首,从东汉一直保留到西晋惠帝元康年间,后因一场大火而被毁。可见,王莽之首在当时是作为重要的“文物”保存下来的。据《晋书》载,王莽之首,被储在洛阳的国家武库之中。武库即兵器库,由武库令主管。汉朝武库令为六百石官,属执金吾管辖,西晋武库令属卫尉管辖。这次大火发生在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十月庚寅,当时宰辅张华疑有乱,先命固守,然后救火。结果造成“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屐,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万人器械,一时荡尽”[1]805。据《太平御览》卷864载王隐《晋书》,此次武库发生火灾的原因“是工匠盗库中,恐罪,乃投烛着麻膏中火燃。”[10]967如若不是这场大火,王莽的头颅肯定还会保留下去。因此可以推断,王莽之首,在东汉时一直保存在洛阳的国家武库之中,而曹魏代汉后,其首依然作为国家的重要文物保存下来。
侯景原是东魏丞相高欢的亲信大将。及高欢死,不服高洋统辖,公然造反,兵败而降梁,后因梁武帝想用其交换为北齐所俘的萧渊明,而孤注一掷,率兵攻入建康,幽死萧衍称帝,并肆意杀害人民。是为侯景乱梁。侯景把富饶的江东弄成一片废墟,罪恶滔天,故而被杀后,王僧辩截其二手送北齐文宣帝,以示助杀仇敌。王僧辩此举,意在结好北齐。而又传首江陵,“以盐五斗置腹中,送于建康,暴之于市。百姓争取屠脍羹食皆尽,并溧阳主亦预食例。景焚骨扬灰,曾罗其祸者,乃以灰和酒饮之。首至江陵,元帝命枭于市三日,然后煮而漆之,以付武库。”[2]2016—2017侯景被漆之首最后流落何处,史无明载。元帝迁都江陵,侯景之首可能也被移至江陵,最后在西魏攻占江陵后,为人所弃,或为元帝所烧毁。
其他被漆首者,有南朝刘宋的臧质。史载:臧质被斩后,其首“传京都”,录尚书江夏王臣义恭、左仆射臣宏等奏曰:“臧质底弃下才,而藉遇深重,穷愚悖常,构煽凶逆,变至滔天,志图泯夏,违恩叛德,罪过恒科。枭首之宪,有国通典,惩戾思永,去恶宜深。臣等参议,须辜日限意,使依汉王莽事例,漆其头首,藏于武库,庶为鉴戒,昭示将来。”[3]1921皇帝诏可。
还有五代后梁末帝朱友贞之首。史载:龙德三年(923年),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围困开封,梁末帝朱友贞自杀而死,开封府尹王瓒投降。李存勖进城后下令“收梁主尸,备槥椟,权厝于佛寺,漆首,函送于郊社”[9]795。
又有南宋丞相韩侂胄、苏师旦之首被漆。韩、苏二人积极北伐,但因用兵不当,损失甚重。开禧三年(1207年),奸臣史弥远等人谋杀韩侂胄,掌握了南宋的大权。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按照金国的要求,开韩侂胄、苏师旦之棺,割下头颅,送给金朝。金朝大肆宣传一番后,“漆其首藏之军器库。”[11]2173
还有一些小人物,因所行之事影响大也被漆首。如北齐文襄帝高澄被厨奴兰京等人刺死,兰京被杀后也被漆首。兰京是南梁大将军兰钦之子,被俘入东魏,入高澄府中作厨奴。兰钦曾多次派人携重金以求赎回儿子,高澄皆不答应。兰京怀恨在心,孤注一掷,刺杀了高澄。高洋活捉兰京后,亲自脔割兰京。史称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八月:“文襄遇贼,帝在城东双堂,事出仓卒,内外震骇。帝神色不变,指麾部分,自脔斩群贼而漆其首,秘不发丧。徐言奴反,大将军被伤,无大苦也。”[7]244
三、传首制度形成之原因
(1)验明正身。所谓验明正身,就是要验明被杀者的真假。传首的目的地,一般都是国家首都或者国王、皇帝所在之处。因此,传首的第一目的,就是首先要让政局最高当权者确认被传首者身份的真实性。而验明正身,最好的办法是头颅。因为头颅五官是辨别人的基本方式。
(2)方便传送。为什么要用传首的形式而不是用传全尸的形式?原因在于,用传首代替传其人或传其全尸,在于人首的五官具全,完全可以进行身份辨认,而且传首比传全身轻便。因此,如果是传送其尸,会大大加重运送者的负担,延迟传送的时效。而且人的身体,因温度的升高,极易腐败,难以传送。
(3)保障安全。传首远比押送活口方便和安全,这也是传首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敌方的重要人物来说,押运活口有较大的困难。要严格控制,以防有人劫持。但人死而不可复生,故可避免劫持事件的发生。如北魏普泰年间,崔社客反于海岱,李浑带兵围剿,生擒崔社客,“斩首送洛”[12]394。当然,对敌方重要人物,并非全部都用传首的方式,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生俘的敌方重要人物,可用槛车押送。如刘裕灭南燕、后秦,南燕主慕容超、后秦主姚泓均为刘裕送到建康斩首。还如,北齐河南行台尚书右仆射、领军大将军皮景和,平乘氏县郑子饶之乱,等等, “斩首二千余级,生擒子饶,送就师烹之”[12]538,也是传送活人。不过,这种槛车传送敌方重要人物的方法,其前提是具有绝对的安全把握。故而,这种传送方法,使用的相对不多。
(4)告示天下。传首的另一大功能,就是可达到宣传之目的:一是宣传战果;二是警示天下;三是安抚人心;四是展示战绩。因此,展示敌人的首级,就成为最好的选择,不仅起到了让人信服的效果,而且起到了震摄的作用。王莽之首传到南阳,更始帝命“悬莽首于宛城市”[6]227。曹操与吕布作战,占领徐州。活捉吕布及陈宫、高顺后,皆缢杀之,“传首许市”。[6]2452把吕布等人传首到许,不是验明正身,而是为了进行宣传告示,显示武功。南朝陈名将吴明彻攻克叛将王琳所驻守的寿阳城后,斩杀王琳,“传首京师,枭于朱雀航”,[13]85并“悬之于市”[2]435。陈朝的叛将章大宝,被生擒送都,“于路死,传首枭于朱雀航。”[13]184叛将熊昙朗“走入村中,村民斩之,传首京师,悬于朱雀观。”[13]478叛将周迪逃往山中后出猎,被伏兵斩杀,“传首京都,枭于朱雀观三日”[13]483,“悬首于木上曰枭”[14]227。显然,枭首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敌方首领的首级,达到安定人心的效果。
南宋时,韩侂胄、苏师旦被奸臣史弥远送到金国后,金人大为兴奋,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接收仪式。《金史·完颜匡传》载:“泰和八年闰四月乙未,宋献韩侂胄、苏师旦首函至元帅府,匡遣平南抚军上将军纥石烈贞以侂胄、师旦首函露布以闻。五月丁未,遣户部尚书高汝砺、礼部尚书张行简奏告天地,武卫军都指挥使徒单镛奏告太庙,御史中丞孟铸告社稷。是日,上御应天门,立黄麾仗,受宋馘。尚书省奏露布,亲王百官起居上表称贺。献馘庙社,以露布颁中外。竿侂胄、师旦首并二人画像于通衢,百姓纵观。”[11]2172—2173
(5)邀功请赏。传首也有邀功请赏的目的。如有些人为得奖赏,特意传首政府并未认可的敌方首领。《后汉书·哀牢传》:建初元年,哀牢王类牢与守令忿争,遂杀守令而反叛,攻越巂唐城。太守王寻奔楪榆。哀牢三千余人攻博南,燔烧民舍。肃宗募发越巂、益州、永昌夷汉九千人讨之。明年春,邪龙县昆明夷卤承等应募,率种人与诸郡兵击类牢于博南,大破斩之。“传首洛阳,赐卤承帛万匹,封为破虏傍邑侯。”[6]2851
(6)讨好异国。如上所述,传首最为重要的目的地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故而,传首最为主要的目的还是让中原皇朝最高权力机构得到最可靠的敌方信息。但是,有些传首行为,不是传首中原皇于国家最高领导机构所在的首都等地,而是传到异国去,即从中原或汉人政权中传入少数民族政权去。这是为何?从历史上看,传首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中,其主要的目的是讨好异国。如南宋把韩侂胄、苏师旦之首传至金国,其意就是为了讨好金国,以图签订和约,求得一时的偏安。
传首制度的存在,与古代农业社会落后的科学技术存在密切的关系。三代以降,一直到清朝中期,中国社会均以农业立国,信息传播的手段,均依靠传统方式进行,因此,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宣传的有效性,传首制度就成为一项符合政治需求的重要的制度而长期存在。清朝中后期,传首制度依然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洪秀全所建太平天国失败后,洪秀全已死,但其尸依然被戮,并“传首各省”[15]800。其后,领导农民起义的首领齐王氏、姚之富投崖死后,也被“传首三省”[15]11156。
而到了晚清,随着西方现代通讯、照相技术的使用,重要的敌人被杀后,可很快为中央政府所知,并通过新的传播工具广泛传播开来。加以西方人性化惩治罪犯制度的传播,这种残酷的制度最终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1] 房玄龄.晋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 李延寿.南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沈约.宋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 范晔.后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 李延寿.北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 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9] 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 李昉.太平御览:第七册卷864[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1] 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 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3] 姚思廉.陈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4] 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