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荀鹤诗歌中的仁政思想和民本理念

2015-04-11刘园园

关键词:民本仁政儒家思想

刘园园

(南通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杜荀鹤诗歌中的仁政思想和民本理念

(南通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杜荀鹤是唐末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儒家的民本思想渗透于其诗歌与创作当中,其诗歌体现出儒家的仁政思想和民本理念,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强烈的民本精神。

关键词:杜荀鹤; 儒家思想; 仁政; 民本

一、杜荀鹤诗歌中的仁政思想

仁政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儒家认为统治者应该待民宽厚,并施予恩惠,以利于赢得民心。这一学说最早由孔子提出,孔子曰“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他主张君主应该“为政以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他明确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孟子曰:“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在孟子看来,统治者施行仁政,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杜荀鹤自幼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其诗云“诗书犹满架,弟侄未为军”(《乱后归山》),“君诗通大雅,吟觉古风生”(《读友人诗》),“吾宗不谒谒诗宗,常仰门风继国风”(《投从书补阙》),儒家仁政思想对其影响深刻。儒家士人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辅佐帝王、济世安民是唐代文人普遍的人生理想。杜荀鹤“七岁知好学,资颖豪迈,志存经史”(《嘉靖池州府志》)。他一生追求功名,并非只为谋取荣华富贵,而是始终心怀天下。“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谋身”(《秋宿山馆》),“共有人间事,须怀济物心”(《与友人对酒吟》),“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自叙》),“济物”就是济世安民。他的《乱后归山》:“山犬眠红叶,樵童唱白云。此心非此志,终拟致明君。”这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脉相承。杜荀鹤信奉儒家伦理道德,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远分天子命”的忠君之臣。而要实现这种政治理想,只能寄希望于科举取士,傅璇琮先生说:“科举制度的发展,使争取科举及第成为获得政治地位或保持世袭门第的重要途径。”[2](P327)然而唐末官场腐败,科举乱象丛生,私人请托之风愈演愈烈,“进士科当唐之晚节,尤为浮薄,世所共患”[3](P623)。杜荀鹤苦读苦吟,期望以诗名博得功名,“闭户十年专笔砚”(《投江上崔尚书》),“寒烧枯叶夜论文”(《哭山友》)。他自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投李给事》),“四海内无容足地,一生中有苦心诗”(《冬末自长沙游桂岭留献所知》)。尽管他常年为仕途奔波,身心饱受摧残,生活极为困窘,却苦吟不辍,以诗为业,只为一朝能“蟾宫折桂”有所作为。

自咸通十一年(870)始,杜荀鹤开始应进士考试,却连败科场,屡试不第。直到昭宗大顺二年(891),才得以于“裴贽侍郎下第八人登科”(辛文房《唐才子传》)取中进士,此时他已年近五旬。但由于时危世乱,杜荀鹤并没有被授予实际官职,故只得归还故里。杜荀鹤理想受挫,失望愤懑,冷酷的现实打破了他“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的自信。他慨叹自己“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痛感“侯门深如海”(《与友人对酒吟》)。他在《春宫怨》中写道:“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谁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讽刺了朝廷轻贱人才的现象,怀才不遇之心与对官场的鄙弃之感溢于言表。

杜荀鹤历经人世沧桑,怀抱辅君治世的理想,虽然仕途坎坷,但仍不忘为民请愿,关心民众疾苦,不愿做一个碌碌无为的苟且之人,“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自叙》)。他袭承了儒家济世救物的信条,又打破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框架,撇开了个人的得失忧愤,穷困之时也不敢忘国忧。[4]他将目光投注到社会现实,以手中的笔来反映人民的痛苦,抨击时弊,指陈民瘼,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儒家文化倡导家国一体的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战争对国家安定和百姓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中央集权被打破,藩镇割据痼疾难改、病入膏肓。强大的藩镇时常同朝廷发生战争,各藩镇之间又相互吞并,加之农民起义不断,导致到处生灵涂炭,百业凋零,民不聊生。《旧唐书》记载:“中和二年,宣歙观察使窦病,彦以兵袭取之。遂为观察使,朝廷因而命之。”官军杀人抢夺,等同盗贼,到处都是“田无禾苗,邑无烟火”,“白骨遍地,萧疏弥望”(《资治通鉴》卷二五七)的惨象。

杜荀鹤出于儒家的仁政理念,一生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并在其诗歌中对藩镇叛军祸乱国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和鞭挞。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郡侯逐出浑闲事,正是銮舆幸蜀年。”叛军“遍收宝货”,“乱杀平人”,拆古寺,开荒坟,倒行逆施,胡作非为,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诗人不仅愤怒谴责了造成人间悲剧的叛军,还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认为正是僖宗当年的追求游玩享乐、荒芜朝政才导致藩镇叛乱的不可收拾。在《自江西归九华》中,杜荀鹤写道:“无衣织女桑犹小,阙食农夫麦未黄。”反映了战乱导致农事荒芜,民生多艰的境况。杜荀鹤长年奔波于外,触目都是“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的灾难,到处呈现出“九土如今尽用兵”(《战后书事寄同志》),“农夫背上题军号,贾客船头插战旗”(《赠秋浦张明府》)的战乱景象,四海之内已没有一块净土,人民已完全失去了生活的平静与安宁。诗人控诉官兵如同盗贼的无耻行径,对乱世之中的无家可归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如“干戈侵帝里, 流落向天涯”(《江南逢李先辈》),“兵戈到处弄性命, 礼乐向人生是非”(《乱后逢李昭象叙别》)。面对残破的社会景象,诗人不禁心生触动“几州户口看成血,一旦天心却许和”(《将入关安陆遇兵寇》),抒发了他对和平的向往。

二、杜荀鹤诗歌中的民本理念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民本是一切仁政的核心和基础。孔子主张爱民、惠民,他提出“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认为“苛政猛于虎也”,劝谏统治者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孟子的民本思想更加鲜明,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他主张薄赋养民,“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统治者应“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者有恒心”,“养生送死无憾”,以争取民众对国家的支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对民本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贞观政要》提出“国以民为本”,“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咦腹,腹饱而身毙”。

晚唐社会,政治黑暗,“贪臣聚敛以固宠,奸吏因缘而弄法”(《对策》),朝廷乌烟瘴气,混乱不堪,民力凋敝,“海内困穷,处处流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鳏寡孤独者不得存,老幼疾病者不得养”(《对策》),人民对于统治阶级是“畏之如豺狼,恶之如仇敌”(《对策》)。杜荀鹤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关注民生,谴责贪官污吏,反对横征暴敛,提倡统治者轻徭薄赋,倡导仁政爱民,写下了许多关心民生疾苦,系怀国家安危的诗文。

晚唐除了藩镇割据外,还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两大痼疾,皇权日渐衰微。皇帝不理政事,奢侈享乐。懿宗“好音乐宴游,殿前供奉乐工常近五百人,每月宴设不减十余,水陆皆备,听乐观优,不知厌倦,赐与动及千缗。……每行幸,内外诸司怠从者十余万人,所费不可胜计”,其奢侈程度可谓唐末诸帝之冠。上行下效,各级官员更是贪赃枉法,食民而肥。

在《再经胡城县》中,杜荀鹤深刻揭露了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去年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怨声。今年来县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揭露贪官污吏用无辜百姓的鲜血染红他们晋升的红袍。“县宰”的“朱绂”既是生灵血染成,县民“无口不怨声”,也是“县宰”一手造成的。在《蚕妇》中他替年年桑蚕却仍饱受饥饿之苦、身着苎麻的蚕妇不平:“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他的《塞上伤战士》:“战士说辛勤,书生不忍闻。三边远天子,一命信将军。野火烧人骨,阴风卷阵云。其如禁城里,何以重要勋。”揭露了边庭将帅一味邀功,不顾战士死活,而士兵却只能“一命信将军”。在《题所居村舍》一诗中:“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描绘了战乱后的农村凋敝和农民痛苦。

杜荀鹤对盘剥百姓的贪官污吏无比痛恨,对其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他同情被军阀和赋税压得无法喘息的百姓,渴望仁政爱民的好官出现。在《献池州牧》一诗中,他称赞了战乱之后招抚流民的池州刺史:“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总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另如:“九土雄狮竟若何?未如良牧与天和。月留清俸资家少,岁计阴功及物多。四野绿云笼稼穑,千山明月静干戈。行人耳满新安事,尽是无愁父老歌”(《献新安于尚书》)“海涨兵荒后,为官合动情。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送人宰吴县》)。他认为官吏要清廉爱民,让百姓过上安定快乐的生活。

唐自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弱,为了支撑帝国大厦,满足自己奢侈享乐的需要,唐王朝加重了赋税的征收,藩镇和各级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5](P286)“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旧唐书·懿宗纪》),“处处流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旧唐书·刘蕡传》)。《资治通鉴》卷二五二记载:“贫者硙蓬实为面,蓄槐叶为齑;或更衰羸,亦难收拾,常年不稔,则散之邻境。今所在皆饥,无所依投,坐守乡闾,待尽沟壑。其蠲免余税,实无可征。而州县以有上供及三司钱,督促甚急,动加捶挞。虽撤屋伐木、雇妻鬻子,止可供所由酒食之费,未得至于府库也。或租税之外,更有他徭。……百姓实无生计。”

杜荀鹤的《山中寡妇》真实地反映了在官府藩镇繁重徭役赋税下劳动人民无法生存的悲惨厄运:“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山中寡妇因丈夫死于战火,自己逃到深山,独居茅棚,形容枯槁,官府及爪牙对孤苦可怜的寡妇也不放过,尽管桑林伐尽,田园荒芜,但仍旧征收赋税,残酷榨取,达到敲骨吸髓的程度。杜荀鹤有关民生疾苦的诗作真实而又生动。因此,蔡正孙称其“备言民生之憔悴,国政之烦苛,可谓尽其情矣。采民风者观之,其能动心否乎”(《诗林广记》卷九)。

又如,在《乱后逢村叟》中,诗人描写了战后农村的萧条和因战争丧子的老翁的痛苦:“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鸡犬星散,子孙断绝,无依无靠,贫病交加,百姓遭遇悲惨至此,朝廷却“还似平宁征赋税”,丝毫没有怜悯体恤之心。面对如此惨景,杜荀鹤疾呼:“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伤硖石县病叟》)一个“勒”字,矛头直指王家;他渴望解民于倒悬,劝诫统治者要轻徭薄赋:“乱世人多事,耕桑或失时。不闻宽赋敛,因此转流离。”(《送人宰德清》)“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饥!”(《田翁》)。

三、结语

综上所述,杜荀鹤一生积极入仕,追求功名,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践行儒家思想。杜荀鹤出身农家,生逢乱世,仕途坎坷,生活困顿,对民生困苦和现实生活有深刻体会,他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上,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统治者荼毒生灵的丑恶行径,为百姓请命,其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深刻地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和民本理念。

参考文献:

[1](唐)杜荀鹤.杜荀鹤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杨庆宁.浅谈杜荀鹤诗歌创作及其“晚唐格”[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1):86-90.

[5]胡嗣坤,罗琴.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5.

Benevolent Governance Thoughts and

People-oriented Concept in Du Xunhe’s Poetry

LIU Yuan-yu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Du Xunhe was an outstanding poet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wa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since childhood, so Confucian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penetrated into his poetry and writing. Du Xunhe’s poetry strongly reflects benevolent governance thoughts and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Confucianism. Thus his poetry is full of social connotation and strong people-oriented spirit.

Key words:Du Xunhe; Confucianism; benevolent governance; people-oriented

作者简介:刘园园(1989—),女,河南洛阳人,南通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唐池州石埭人,晚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唐风集》传世。杜荀鹤以儒者自居,“儒为君子儒,儒道不妨孤”(《将归山逢友人》),“此身虽残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投长沙裴侍郎》),儒家仁政思想和民本理念在他的人生观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杜荀鹤受儒家诗教观的影响,怀着济世安民的政治理想,在其诗作中抨击藩镇割据,谴责贪官污吏,反对横征暴敛,同情百姓疾苦,深刻地揭露了唐末的政治黑暗,并反映了民生困苦。顾云在《唐风集序》中评其诗作云:“其雅丽清苦激越之句,能使贪吏廉,邪臣正,父慈子孝,兄良弟顺,人伦纲纪备矣。”[1]

收稿日期:2015-10-09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5)06—0091—04

猜你喜欢

民本仁政儒家思想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儒家思想与书法
孟子说仁德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