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玩具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1990—2013年我国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2016-01-26蒋路易郭力平白洁琼

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玩具

蒋路易 郭力平 白洁琼

(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系, 上海 200062)



我国玩具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1990—2013年我国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上海200062)

摘要:文章从总体趋势、研究力量、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等角度,对我国1990—2013年间以“玩具”为主题的硕博士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发现:(1)2006年后,数量上呈“总体增长,局部波动”的趋势;(2)关注此类研究的研究机构层次与学科领域种类日益丰富;(3)研究方法上,不同选题的研究表现出一定的偏好,但缺乏有效联合;(4)研究对象上,侧重玩具企业、儿童玩具及其益智功能,并逐步向其他方面拓展;(5)研究主题上,玩具设计和玩具企业管理占据主体地位,且鲜有文章从教育类视角研究玩具设计。

关键词:发展现状与趋势; 玩具; 硕博士论文; 文献计量分析

郭力平(1970—),男,湖南益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洁琼(1991—),女,山西太原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在读硕士。

一、引言

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全球约有七成玩具由中国制造,但长期以来,我国玩具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品牌,研究力量相对薄弱,致使中国玩具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科技迅猛发展,劳动力成本日益提升,玩具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仅聚焦于玩具的设计与制造,玩具产业的创新与转型,也聚焦于玩具的应用领域和使用情况。

根据玩具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发现,自90年代后,玩具主题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逐渐出现,并日益增多。在研究主题上紧扣当前玩具研究热点,在研究方法上也体现了当前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代表了我国玩具研究的水平,能够准确地反映我国玩具研究发展现状和趋势。而已有研究者虽对我国近年玩具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分析深度和广度相对欠缺,因此,针对玩具主题硕博士学位论文,需要利用量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更客观的总结,并提出建议,为玩具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在对1990—2013年间,以玩具为主题的硕博士论文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即分析归纳其总体发展特征、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选题的基础上,总结玩具研究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当然,我们的统计和分析都是建立在所收集的硕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不排除因早年资料的缺失而造成的研究缺失。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网络数据库高级检索的方式,在主题是“玩具”的前提下,搜索关键词或题名是“玩具、玩学具、玩教具、教玩具、游戏材料、装备、配备、游乐设施、投放、积木、玩偶”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同时排除以下几类:第一,单纯的教具和学具;第二,排除广义的儿童产品和书籍;第三,排除虽以玩具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但与玩具主题无关的文章。最终得到300篇有效论文,以总体趋势、研究力量、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为分析单位,进行分类和数量统计,试图揭示玩具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现有问题。

三、研究结果

(一)总体数量变化特征

1990—2013年,收录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玩具主题硕博士学位论文,已达300篇,从总体上看,在数量上呈现出“总体增长,局部波动”的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年度变化图

首先,根据篇目数量,本研究认为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90—2005年为起步阶段,每年研究篇数均在10篇以下,累计17篇,占论文总数的5.7%;2006—2008年为快速增长阶段, 2007年较2006年增加17篇,增幅高达121%,且出现了两篇玩具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较前年增加11篇,总数高达42篇;2009—2013年为稳步发展阶段,5年共196篇,年均39篇,2011年达到24年以来的峰值51篇后,略有下降。

其次,2006年后,玩具主题的硕博士论文在总体数量增加的同时,表现出局部波动。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一现象,本研究统计了2006—2013年间不同研究选题的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并将本年数量与前年同类论文的数量进行比较,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06—2011年各年份不同研究选题论文数量统计及其与前年的差异统计表

注:较前年的差异,指该年某选题论文数量与前一年同类选题论文数量的差异,其中,“+”表示数量增加,“-”表示数量减少。

2006—2007年,共增加1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与管理选题(增加8篇)、设计选题(增加5篇)以及工程与技术(增加3篇)的论文,教育与心理的论文数量有所减少; 2007—2008年,共增加11篇,主要集中在设计选题(增加13篇)的论文,其他选题的论文数量有所减少; 2010—2011年,共增加12篇,主要集中在设计选题(增加15篇)的论文,其他选题的论文数量有所减少。

(二)研究力量的分布特征

本研究中,对研究力量的分析主要包括研究机构、学科领域和指导力量。如表2所示。

表2 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所属高校层次及学科类型统计表

1.研究机构

首先,“985”和“211”工程学校始终是玩具研究的主力军。从总体数量上看,“985”高校中玩具主题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量最多,高达109篇,“211”工程次之,共99篇,这两类高校的论文总数占总体论文数量的69.3%,而其他非重点院校的论文数量尚不及其一半,只有92篇。经统计,发现数量最多的前三所研究机构分别是:第一,江南大学数量,共19篇,发表时间在2004—2013年间,2008年多达7篇,2009年4篇,其他年份2篇以下,侧重玩具设计;第二,南京师范大学,共17篇,发表时间在2007—2013年间,2011年5篇,2007、2013年4篇,其他年份3篇以下,侧重玩具设计;第三,中山大学,共15篇,发表时间在2006—2011年间,2009年5篇,2011年4篇,其他年份2篇以下,侧重玩具企业。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玩具研究的高校层次也不断拓宽。1990—2005年间,研究玩具的学位论文很少,且“985”工程高校是研究的主体。2006年起,“985”和“211”工程以外的非重点院校也开始出现了玩具主题的硕士论文,并在历年的发展中,逐步增多。可见研究力量中,研究机构的突破单一层次,逐步丰富。

最后,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所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艺术(设计)类领域,非重点院校的硕博士研究玩具占据主体地位,高达63篇,“211”工程高校次之,达56篇;在理工类、教育心理类和管理类领域,“985”工程高校占据主体地位,分别为13篇、11篇和48篇。

2.学科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者本身的主修专业反映其学位论文所属的学科领域,因此,本研究统计了300篇硕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所属专业,并依据教育部的学科领域标准,分别统计艺术、理工、教育与心理、经管、文史哲和法医农等六大类中的数量,如图2所示。

图2 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作者专业学科类型分布图

其中,艺术、经管、理工、教育与心理学四大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较多,文史哲和法医农领域的论文数量较少,且艺术领域中的论文数量比重将近一半,可见艺术领域更为关注玩具研究,成为该研究主题的中坚力量,具体表现为:

第一,151篇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属于艺术领域,占50.3%,主要以设计艺术学和艺术学为主,研究主题包括玩具的外观设计、功能与特性设计、结构与系统设计、材质设计以及整体设计等;第二,82篇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属于经管领域,占27.3%,在诸如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子学科中,其研究主题更倾向于玩具企业;第三,29篇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属于理工学领域,占9.7%,其中,工学领域中诸如计算机软件、化学工程等二级学科,其研究主题主要以玩具,尤其是智能玩具、科技玩具和交互式玩具的制造技术和实现要素为主;第四,22篇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属于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占7.3%。

3.指导力量

据统计,300篇硕博士论文中,95%以上的论文只有一位指导老师,且以教授或副教授级别为主。其中,除38篇无法统计的论文外,教授级别的指导老师为212位,副教授级别的指导老师为47位,研究员3位。

(三)研究方法

整理发现,每项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中均有3—4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但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研究提炼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并进行统计,得表3。

表3 不同研究主题中的研究方法统计

注:其他包括建模、电路、函数、技术开发等方法。

首先,案例研究和设计实例研究方法的使用非常广泛。其中,案例包括案例分析和例证,即一方面说明玩具设计中的种种问题或观点,另一方面以某种玩具相关的案例为对象,进行研究。而设计实例则是运用该研究主张的设计途径和概念,设计出一个实例进行分析。这类方法主要是设计类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者使用较多。这说明对于玩具相关的研究,更加侧重于联系实践,而非仅仅提出理论假设或言论,但在玩具设计主题的研究中,将近四分之三的研究缺乏具体的设计流程,也没有将所设计的玩具投入使用并进行调整。

其次,各个研究主题都呈现出一定的研究方法偏好。玩具设计主题的研究,偏好案例研究法和调研法;玩具企业经管主题则偏好案例研究法;教育心理应用主题偏好调研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工程与技术主题则偏好建模、电路、函数、技术开发等方法。这在体现差异性的同时,也表现出研究方法缺乏更全面的联合。

再次,质性研究方法偏多,其中文献法有待深入,据统计,所参考的文献主要包括著作、期刊、史料、政府报告以及网络资源,且国内文献的参考数目远远高于国外文献。个案研究法、访谈、观察法的运用较为普遍,通常情况下是结合在一起使用。

最后,量性研究法的使用,以问卷为主,一般使用于现状调查和市场调研,通过测量、评估或实验产生的量化数据偏少。

(四)研究对象

1.以玩具和玩具企业为主

总体来看,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研究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玩具、玩具企业和产业集群、政府行为和政策、玩具创新人员及其他。

表4 玩具主题论文研究对象年度变化分布表

注:其他是指玩具产品质量检疫机构、玩具租赁平台、玩具供应链、玩具工业历史/玩具广告/玩具图书馆等。

首先,自2004年起玩具本体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总计201篇;玩具企业的研究出现于90年代,且从2007年开始急剧增多,总计76篇,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2.玩具本体研究的具体分类

经统计,以玩具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共有202篇,其中,针对动物进行的玩具研究有4篇;针对特殊人群的玩具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仅有5篇,且以针对自闭症和残疾儿童玩具进行设计为主;其余193的研究对象均为普通人群玩具,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统计得表5。

表5 普通人群玩具子分类表

注释:本表没有将特殊人群和动物的玩具统计进来。

第一,按照玩具的功能类分,包括益智教育、情感娱乐、健身、装饰等四大类,其论文篇数依次为51篇、 28篇、15篇、24篇。说明玩具的益智与教育功能和情感娱乐功能是研究热点。“其他”类的53篇论文,指的是难以按照功能进行分类的论文,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所研究的玩具功能比较综合,无法细分;第二,研究不强调玩具功能,而是从玩具的材质、结构、制造技术、检测技术等其他方面进行研究。

第二,按照玩具使用人群的年龄来分,可分为婴儿期玩具、幼儿期玩具、学童玩具、儿童玩具、青少年玩具、成人玩具和老年人玩具。其中,婴儿期玩具为4篇,幼儿期玩具为44篇,成人玩具为8篇,老年人玩具为13篇,青少年玩具为4篇,学童玩具为2篇,没有明确年龄划分的儿童玩具为62篇,此外,有56篇并没有对研究对象做出具体的年龄划分。

第三,按照玩具的发展阶段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现代玩具和传统玩具。其中,现代玩具有171篇,传统玩具有22篇。对于传统玩具的研究多为对其造型、功能、玩法的再度挖掘,赋予适当新鲜的元素和新的生命力,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3.交互性玩具和高科技玩具

表6 交互性玩具和高科技玩具数量年度变化

交互性玩具是基于交互性设计的玩具,这类玩具更注重玩具与使用者的互动,为玩具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模式。而高科技玩具是将新技术融入玩具设计中,包括语音识别、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无线互联技术、新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纳米材料等技术,使玩具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从表6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交互性玩具和高科技玩具的研究数量日益增加。对于高科技和交互性玩具的研究逐渐进入高校研究者的视野,并且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期成为玩具主题研究热点。

根据某电动汽车的市场定位,在参考了市场上同类型车的设计后,确定了以电动机作为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整车参数和动力性、经济性参数见表1、表2。

(五)研究主题

图3 各年份不同研究角度的论文数量统计(篇)

本文对300篇硕博士论文进行研究角度上的分类统计,将研究角度分为设计,经济与管理、教育与心理、工程与技术和其他五大类。其中,玩具设计主要包括玩具造型、色彩、功能、包装以及结合互动、情感、心理、治疗等各种理念的设计方法、原则或理念的探究;玩具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包括玩具企业或行业中的发展模式、出口、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玩具在教育心理的应用,主要包括指玩具在各个教育或心理领域的应用、功能等;工程和技术主要包括玩具材料中的有毒化学成分、安全的玩具材料的研发与运用、人机工程的研究等;其他是指除上述分类外的其他角度,如玩具文化探究。

1.总体概况

首先,研究选题以“玩具设计”和“玩具企业经营管理”为主。300篇玩具主题的硕博士论文中,以玩具设计为选题的论文有137篇,以玩具企业经营管理为选题的论文有98篇,以玩具在教育心理的应用为选题的论文有27篇,以玩具工程与技术为选题有17篇。由此可见,少有研究是从教育与心理、工程与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对从教育与心理角度研究玩具的探究还远远不够,应当更加深入和广泛。

其次,从各个年份来看,以玩具设计为选题的论文是从2005年开始出现的,当时仅2篇,2008年起数量剧增,高达22篇,虽在2009和2010年有所回落,分别为17和14篇,但在2011至2013年数量又回升至较高水平,均在20篇以上,其中,2011年该研究角度的硕博士学术论文数量最多,高达29篇。从经济与管理这一角度入手的文章,在1990年至2006年的16年里,数量极少,均在0—3篇之间浮动,2007起数量剧增,并在2010年达到最高水平,达19篇,2011年后逐步回落。从教育和心理角度入手的文章偏少,1990至2013年的24年间,论文数量均在0—4篇间浮动,2006年和2012年达到最高值4。从工程和技术入手的学术论文,是在2005年开始出现的,24年间,均在0—6篇浮动,2009年达到最高。

2.具体分析

(1)“玩具设计”选题

在137篇以“玩具设计”为选题的硕博士学术论文中,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从工业设计的性质与内容划分,可分为式样(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工艺设计(侧重材质、器械)。根据实际情况,本文对这一分类进行了微调:外观设计,即色彩、造型、配饰等的设计;功能与特性设计,即玩具的安全性、教育性、交互性、益智性、情绪调节性等诸多功能与特性的设计;结构与系统设计,即玩具的物理结构、运行系统等的设计;材料设计,即玩具材料比较与选择方面的研究;而整体设计,即论文研究的是玩具的整体,包括外观、结构、材质、功能等,至少设计两方面以上的设计,其他则是除此之外的所有设计,例如玩具主题设计、设计比较和无形化设计等。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设计学”研究主题下子类的论文数量统计(篇)

首先,经统计,该选题论文中有74篇从整体设计入手,有38篇从功能与特性入手,有15篇从外观设计入手,有4篇从材料设计入手,有3篇从结构与系统入手,3篇从其他的设计角度入手。

可见,大多数设计类的文章在研究中,更加偏好从整体上探索玩具设计的方法、要素、途径和设计方案。根据统计结果,其研究过程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期刊、著作或硕博士论文,也包括史料;第二步市场调研,主要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分析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市场需求;第三步设计要素、设计方法或途径的分析与归纳,包括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第四步进行设计实践,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亦或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或评估,在这一步中,大多数文章都没有给出具体的设计过程,也没有将玩具产品投入使用并修改。

其次是从功能与特性入手的研究,这类研究集中于玩具的某一功能或特性进行研究。经统计,关注交互性的论文篇数为13篇,关注情感性的论文篇数是7篇,关注安全性的论文篇数是5篇,关注矫治训练功能的为5篇,关注体验性的论文篇数是4篇,关于情商教育、教育性、趣味性、审美功能的论文篇数均为1篇。可见在功能与特性中,目前大家更为关注交互性这一热点,而对于教育性的研究则比较少。

再次是从外观角度入手的研究。经统计,关注造型的论文为6篇,关注包装的论文为3篇,关注色彩和感官的论文各为2篇,关注视觉传达和感性的研究各为1篇。可见,目前,硕博士论文中主要关注的是外观,主要是造型,尤其是比较国内外玩具造型以及传统玩具造型在现代的发展与应用。

此外,从年份的角度分析,2004年以前并没有设计学的硕博士论文,这主要是与这一专业的硕士学位的设置有关。2008年以后这类硕博士论文的数量剧增,并保持均衡发展。

(2)“玩具企业的经营管理”选题

以“玩具企业的经营管理”为选题的硕博士论文有98篇,本文根据其研究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从出口、管理发展与经营、营销与市场、品牌与创新、产业集群和其他六个角度进行统计。

图5 “经济与管理”研究主题下子类的论文数量统计(篇)

经统计,从管理发展与经营角度入手的论文为32篇,从出口入手的论文为21篇,从销售与市场入手的论文为17篇,从品牌与创新角度入手的论文为8篇,从产业集群角度入手的论文为6篇,而其他角度的论文为14篇。

可见,在这一角度中,大家更为关注的依然是玩具企业、产业或行业的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管理模式等,部分文章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与措施,部分文章从技术的角度建构了相关模型,用于管理或评估。其次,是出口类的研究,由于中国加入WTO后,在出口贸易上遭遇了贸易壁垒问题。因此,很多硕博士论文在那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对于玩具出口也进行了很多探索,通过建模、现状分析,从玩具企业本身和政府层面提出了策略和建议。再次,是从销售与市场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这些文章关注的是如何提升玩具的销售量,主要分析了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

三、分析与讨论

(一)我国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数量的总体变化

24年来,我国各高校以玩具为主题的硕博士论文的总体数量,在2006年以后,呈现“总体增长,局部波动”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变化,促使经管领域玩具研究日益增加。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低廉的生产成本,逐步成为全球玩具生产中心,玩具业快速发展。同时,又面临着种种问题:(1)玩具产业生产能力与自主设计开发能力不对等。长期以来,中国玩具业属于以代工生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出口数额庞大,但几乎是以OEM 贴标形式进入国际市场。核心技术和品牌创新的缺乏,成为玩具产业自主研发摸索阶段的首要挑战。(2)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遭遇了诸多贸易壁垒。加之欧盟、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不断修改玩具安全标准及其相关法律,使主要依靠出口的中国玩具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尤其是2007年的美泰玩具大规模召回事件,对我国玩具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引起了经管领域研究者的密切关注,2006—2007年,关于玩具出口的研究论文数量激增。(3)国内玩具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国外越来越严格的技术标准、产品质量、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等要求,各企业纷纷转向内地市场进行开拓,但生产成本上升、管理结构和模式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显。此外,2007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对我国玩具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玩具企业急需更具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之,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促使众多玩具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致力于玩具企业战略转型和品牌创新之路的研究。

第二,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兴起,使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得以扩招,促使设计领域玩具研究日益增多。部分高校增设设计艺术学、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硕士点,另有一些高校研究生院开设了玩具设计方向,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硕博士毕业生结合时代热点话题,对玩具设计和制造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玩具设计主题的学位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但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虽然随着科学玩具观的逐步建立,玩具“教育价值”受到广泛关注,开拓了从教育视角研究玩具的新视角,但教育领域中玩具主题的学位论文并无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玩具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不高;第二,教育玩具研究的指导力量相当薄弱,少有教授或副教授从事玩具方向的教育研究;第三,在教育领域,更关注玩的主体即儿童的“玩的过程和言行表现”,而非“玩的材料”即玩具本身。

(二)我国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研究力量的状况

我国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研究力量的特征主要有三点:(1)关注玩具的专业和学科类型逐年增加。2004年以前只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工业设计、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4种专业的研究者有发表玩具主题学位论文,2005年开始逐渐丰富,至今有六大领域涉足玩具研究。(2)高校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增多。(3)不同层次高校的研究生开始关注玩具研究。

同时,玩具主题学位论文存在各层次研究机构的数量分布和各学科领域的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第一,“985”和“211”工程院校的论文数量远多于非重点院校。

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硕士点和博士点集中于“211”和“985”高校。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又经1984年和1986年两次国务院批准32所高等学校试办研究生院,截至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56所研究生院承担了全国76%的博士和55%的硕士培养任务,而这56所研究生院均为“985”、“211”工程院校。因此,我国的硕士点的设置最早并且多集中于此,相应地,在这些高校中研究玩具的硕博士论文也会比其他院校更多。但自2006年起,非“211”和“985”的高校也开始出现了玩具主题的硕士论文,并且数量逐步增加。

第二,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数量不均衡,艺术类领域研究最多,教育心理研究相对较少。

这与不同学科领域专业在设置时间和数量上的差异有关。事实上,经管类的硕士学位设置较早,而设计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设置相对较晚。因此,体现在玩具主题论文上,一直以来都是经管类领域研究玩具企业的论文较为丰富。但我们同样发现,设计学的硕博士论文在玩具设计方面的研究最为丰富,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说明设计学领域对玩具设计给予了很高的关注。而教育学,尤其是学前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发展最晚,因此在玩具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

第三,“985”高校侧重经管类领域。艺术领域研究力量水平不够高,研究者多分布在非重点院校。

企业与高校的联合研究,导致侧重点的倾斜。20世纪80年代至今,沿海地区玩具企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为龙头,多个地区齐头并进的产业布局。进入21世纪,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出口贸易技术壁垒等造成的冲击,玩具企业开始寻求与高校合作,我国沿海省份的“985”重点高校,比如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有更多硕士论文致力于研究玩具企业的品牌创新与转型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更多的研究都集中于玩具企业的管理、企业品牌的创新和市场营销策略上,而玩具企业的转型真正要依靠的是玩具本身设计和创意上的创新以及质量上的提升。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与之密切相关的三大领域中,艺术类领域研究力量层次并不高,理工类、教育心理类的研究不多且不够深入,可见在玩具创意设计、高科技支持技术的实现以及幼儿园、家庭中玩具的使用这些方面,高水平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其次,关于高级玩具设计人才培养的研究也相当缺乏。国内设有玩具制造与设计专业的知名学校,鲜有玩具主题的硕博士论文。究其缘由,首先,培养机制较为薄弱,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少有高校开设该专业,而在仅有的学校中,以专科为主,例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天津科技大学(本科)、长沙师范学校(专科)、湖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科)等。其次,我国玩具专业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都相对薄弱。事实上,中国玩具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更需要既有动手操作能力又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端玩具设计人才,而高级玩具设计师的培养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材欠缺统一标准、实训场地有限,这些都制约着玩具制造与设计专业的发展。

(三)我国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研究对象的状况

1.研究对象主要是玩具和玩具企业,关于玩具创意人员的培养研究不足。24年来我国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集中在玩具和玩具企业上。但玩具创意人员的培养也是玩具创意设计的核心,应该予以更多的重视。

2.玩具功能的拓展和使用群体的拓展。一方面,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更加关注玩具的益智教育功能和情感功能。这说明玩具不再只玩乐,而是作为开发智力、进行早期教育的有效工具。玩具面向的群体从儿童、青少年拓展到成年人和老年人。另一方面,玩具也不再只属于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同样需要玩具。青年人需要玩具用来装饰环境,手办玩具、动漫玩具更是成为一种时尚;中年人通过玩玩具调节紧张的大脑缓解压力;老年人需要玩具重拾童趣、强身健体,消除晚年生活的寂寞。这使得玩具集娱乐、休闲、科技、教育、健身以及辅助治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使得“玩具”有了新的价值,可以说这是玩具研究的一大进步,

3.关于科技玩具和交互玩具的研究反映近年来玩具流行趋势。现代世界科技飞跃发展,所以高科技、高智能化、仿生技术、电脑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微型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产品造型技术、现代环保技术等,不断渗透到玩具设计开发中,玩具的高科技智能玩具和交互玩具,满足了人们对玩具的个性化、趣味性的要求。玩具主题硕博士论文中,交互式玩具和高科技玩具的研究数量逐年增加,也反映出高校硕博士对于玩具市场最新动态和趋势的关注。

(四)研究方法的状况

研究发现,各领域的研究方法虽然日益丰富,平均每项研究都会使用3种以上的研究方法,且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实践,但仍然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质化研究偏多,量化研究偏少,方法单一。以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质化研究居多,但在量化研究中,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实验法、测量评估等严密的科学方法使用偏少,其原因主要是受研究主题的影响。目前,玩具类主题的研究集中于玩具设计理论(设计原则、要素、方法等)、企业管理策略以及玩具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其中,玩具设计和企业管理主题虽然涉及了设计实例或管理实践活动,但只是研究的一小部分,且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呈现。因此,这些主题都偏向于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在研究方法上自然也呈现出“以质为主”的现象。

2.案例研究法的使用相当广泛,但不够深入。经分析,各类研究中,案例研究主要包括案例分析和例证,即一方面用以说明玩具设计中的种种问题或观点,另一方面以某种玩具相关的案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第一,玩具研究起步晚,其理论体系并不完善,且玩具种类众多,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往往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玩具设计和玩具企业的相关研究中,离不开经典案例的分析,尤其是在玩具企业管理的研究中,往往与某一玩具企业合作,针对该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第二,受玩具力量的影响,由于目前的研究主力集中于艺术设计和经管专业的研究者,因此,其对案例研究法的偏好对玩具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文献分析不深入,理论依据不扎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多数的硕博士论文中,虽然提及了文献法,但实际上只停留在文献查阅和简单梳理的水平,并没有对文献进行深刻的分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献研究法。第二,相同或类似主题的玩具研究中,其参考文献的角度非常相似,例如在“儿童玩具设计”的研究中,均分析梳理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尤以皮亚杰理论为多),儿童对色彩、感官、造型、材质等方面的偏好理论,玩具的概念和分类理论等,以及消费心理理论等。第三,虽然一小部分研究在理论依据中结合了问卷、访谈等市场调研,但是其调研的对象以具有购买力的家长、教师、教育机构为主,并非儿童,因此从“促进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其研究结果势必产生一定的偏差。

4.各研究主题中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偏好。在“玩具设计”主题的研究中,主要以调研法为主,且调研对象以具备一定购买力的成人为主;在玩具企业主题的研究中,主要以案例研究法为主,包括个案研究和多个案例的分析比较;在“玩具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题的研究中,则以问卷、访谈、观察等调研法为主。其原因主要是受研究习惯和研究内容的影响。

(五)研究主题的状况

1.研究主题与热点主要集中于玩具设计和玩具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而玩具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以教育者的角度对玩具进行的研究则偏少。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家对玩具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深入挖掘玩具的教育价值和作用。教育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课程体系、教学策略等主题上,而小学、中学的应试教育中,对于教玩具的涉及也非常少。第二,在教育类专业中,学前教育对玩具、教具的使用最为频繁。但学前教育在我国发展晚,而且学前教育的研究中,最先关注的也是课程、教师、儿童发展、教学策略等,对于玩具和游戏的关注相对较晚。第三,设计类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很关注玩具,因为他们的专业就是设计各种物件,但他们更为关注“如何实现玩具的功能、结构或外观”,即研究的是“如何制造一个玩具”的问题。第四,经济管理类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玩具企业、产业或者行业的销售、运行、管理、监管、出口等主题,这类研究关注的不是玩具本身。

2.大多数设计类的文章在研究中,更加偏好从整体上探索玩具设计的方法、要素、途径和设计方案。

3.另有大部分文章是从玩具功能与特性入手的,尤其关注益智性、交互性、情感性、安全性的功能与特性。其主要是受到消费市场和家长观念的影响,目前家长日益重视早期教育,重视通过玩来提升儿童的智商,促进儿童全方位能力的提高。

4.教育研究者对玩具主题研究的缺乏。玩具的益智性、教育性已经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但目前的研究力量却以设计学研究者为主,缺乏教育研究者的参与和研究,这对于玩具益智性功能的发展是不利的。

四、结语

从1990—2013年的硕博士论文来看,我国目前的玩具研究经历了从衰弱到兴起再迅速发展的过程,研究力量和研究对象日益丰富,但从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来看,各大专业领域各自为政,呈现出“纵横联合”的发展趋势。

第一,设计类专业的研究者,解决的是“如何实现具备某种玩具或玩具的某种特性”的问题。主要针对不同种类的玩具进行设计方法上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偏好使用市场调研与设计实例相结合的方法,而在文献查阅和理论分析上缺乏深刻性,大多停留于关键理论的简单梳理,尤其是在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功能上,并未真正落实。第二,教育心理类专业的研究者,解决的是玩具如何被使用或应用,以及存在哪些缺陷的问题。主要针对不同玩具应用机构或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如何使用玩具的研究,分析不足并提出建议。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第三,经管类专业的研究者,解决的是如何优化企业发展的问题。集中于对玩具企业进行管理营售、出口贸易、品牌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中偏好使用案例研究法,包括以某个玩具企业为个案进行研究和列举典型企业或玩具产品作为例证进行分析两种主要方式。也有部分研究者采用SWOT等分析法、建模、评估测量等方式进行研究。

事实上,各大专业领域相辅相成。设计学需要依托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优化玩具的教育功能,而玩具企业发展,依托于玩具设计,根据教育心理学进行玩具设计和生产。不同专业领域、甚至研究机构的合作是必然的趋势。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Developmental Situation and Trends on Chinese Toys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Master’s Theses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etween 1990 to 2013

JIANG Lu-yi, GUO Li-ping, BAI Jie-qio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inese master’s theses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which focus on the “toys” in 1990 to 2013 by analyzing the overall trend, research strength, research object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topics, an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1) After 2006, the number of master’s theses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increases with local fluctuations; (2)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levels and the species of disciplines of related researches have become abundant; (3) Different topics’ researches have showed different preference in research methods with the lack of effective joint; (4) Mainly, the objects of the researches are mainly toy companies, children’s toys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In the meantime, they gradually expand to other areas; (5) Most of the researches focused on toy design and toy enterprise management, while few researches paid attention to toy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Key words:developmental situation and trends; toys; master’s theses and doctoral dissertations; bibliometric analysis

作者简介:蒋路易(1989—),女,浙江宁波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在读硕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机制研究”(AHA110004)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图分类号:G2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5)06—0110—11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分析玩具
睡不着觉的玩具(下)
平衡玩具
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中国棚户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视域下的中国苗族姓名研究现状
我国风险分析方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