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面临的困境及展望
2015-04-11作灵芝冯维
作灵芝 冯维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面临的困境及展望
作灵芝 冯维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中会面临康复效果不明显、康复场所和资金以及康复课程及教师的缺乏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落实国家的政策、完善康复中心建设、加强与医院或高效的合作、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培训和开展家校合作的模式等。
言语-语言康复;展望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能力,普通儿童能够在自然的成长环境中获得基本的母语语言能力,而一些特殊儿童由于身心障碍导致在成长过程不能形成基本的语言能力,从而产生言语-语言障碍。语言障碍主要指由于脑性瘫痪、自闭症和语言环境脱离等原因所导致的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障碍,一般临床表现为语言理解障碍、语言表达障碍、语言理解和表达的混合性障碍、语言信息处理问题和语言韵律问题等。
言语-语言康复在医学上也称作言语-语言治疗,是指对语言障碍患者进行与目标相适应的检测、治疗评价和提供必要指导、训练,以期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社会交往能力。最初的言语-语言康复是基于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功能康复,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三大障碍类型,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外,脑瘫、自闭症、多动症、情绪行为障碍和学习障碍等类别的特殊学生不断增多。已有研究表明,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脑瘫、自闭症及语言发育迟缓等类型的特殊儿童都存在言语语言障碍。有研究指出,当前国内关于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研究人员主要来自医院、高校、特殊学校和康复机构,其中,在91篇关于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相关文献中,43篇文献的第一作者来自高校,占总数的47.3%,居于首位;第二大类研究人员为医院工作者,共发表27篇文献,占总数的30.0%;而特殊学校和康复机构的第一作者人数相对较少,分别占总数的12.1% 和11.0%。
在过去,特殊儿童的言语-语言康复主要在医院的康复科中进行,这样割裂了教育与康复,医院中有康复却没有教育,而特殊学校中有教育却没有康复。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更多中重度障碍的特殊儿童能够进入特殊学校学习,特殊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特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地与医疗,心理、工程技术和社会工作者合作,综合地运用教育、医学等多种技术与手段,对特殊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有效地促进了特殊学生身心更好的发展。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面临的困境
特殊教育学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开展言语-语言康复上会面临以下问题。
(一)康复介入较迟,导致康复效果不明显。特殊儿童父母缺乏早期言语-语言干预意识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特殊儿童入学年龄偏大,错过言语-语言干预的最佳年龄导致干预效果不明显。有研究指出,语言干预训练对语言发育不良儿童有效果,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疗程越长,效果越稳定。当前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一项对江苏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都是近几年里创办的。在这些学前班任教的老师中,真正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懂得特殊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大部分班级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活动安排也不够科学合理。
(二)言语-语言康复资源的缺乏。无论是特殊儿童的言语-语言康复还是其他的类型的康复都是一项高消费的教育活动,它需要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提供支持,其中外部资源包括干预的场所和干预设备,内部资源包括言语-语言干预课程及专业的干预教师。
1.康复场所和资金的缺乏。外部的硬件设施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干预中心以及干预设备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言语-语言康复的成效。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场所具有严格的要求。特殊学校的康复用房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对象的特殊性、干预训练的阶段性和特定康复器材的配置等;同时,言语-语言干预中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设备,这些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特殊教育学校资金的短缺使得无法为言语-语言干预提供设备,这些条件都限制了特殊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
2.缺乏标准的言语-语言康复课程指导。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三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一些亮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在课程内容上,既注意课程门类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大体一致,又注意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增设专门课程,但方案并未对各类障碍的康复提供详细的课程指导。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各培智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系统的语言康复内容。现今培智学生的语言康复内容一般照搬或截选语文课程内容,语言康复内容普遍缺少内在连续性,且内容的编排体现不出“康复与教育结合”的语言康复思想。
3.专业化的言语-语言康复教师短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对象范围的扩大,言语康复需求和康复人才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的康复教师的缺乏是制约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重要因素。面对言语障碍人群这个庞大的群体,我国从事言听康复的人员仅0.45万。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程度还不高,据教育部2007年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的统计数据显示,在34990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只有18976位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仅占54%。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当前对言语-语言治疗师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我国语言治疗师的培养起步较晚,开始于医疗院校的康复专业发展到一些高校建立言语听力学专业。
(三)特殊儿童父母对言语-语言康复技能的缺乏。家庭是特殊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态度和对康复训练的支持程度会影响到特殊儿童康复的效果。有研究者通过个案研究指出,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在西部地区,专业人员对家庭定期培训或入户指导的条件不具备,在多数地方即使设有专门进行家庭指导的人员,但因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指导水平不高,存在概念不清、内容局限、方法僵化以及工作思路刻板等问题。
二、培智学校言语-语言康复未来展望
教育和康复相结合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几个方面的建设来实现转型。
(一)在政策层面上,落实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自我国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来,普通中小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已经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殊教育是一项高投入的教育,它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东部地区的特殊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康复技术上都已达到成熟。在未来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中可以通过落实国家的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加强东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联系,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提供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贫困地区任教、任职,帮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西部地区的学校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到东部地区进行进修,共同努力促进西部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完善学校康复中心的建设。康复中心是特殊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场所,康复中心的设备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康复活动的开展以及康复的成效。康复中心建设是进行特殊学校进行康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完善康复中心的言语-语言康复的仪器、辅助工具、教具等是康复必备的条件。其次,康复课程、教材、诊断评估测量工具、图书等是进行康复的软件设施。第三,是对中心科学的管理机制,康复中心的正常运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中心的仪器保护、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等都需要有严格的规定。
(三)加强与医院或高效的合作。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康复是借鉴医学领域的康复理念,医学领域中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发展都已成熟,因此,特殊学校加强与医院的合作能够获得专业的言语-语言治疗师的指导,同时也可以改善教育与康复割裂的局面。另外,在一些高校已开展了关于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的专业,加强与高校的和做能够获得专业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指导,同时,高校开展的语言康复是从教育训练的角度起步,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去找到合适的语言康复方式。
(四)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培训。当前,我国还尚未建立语言治疗师的资格认证制度,相应的培训机构也还正在发展之中,语言康复师的短缺与需求的矛盾在近期内还会继续存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支持,开展了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借鉴其他学校康复的经验。同时,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机构以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注重对特殊教育教师理论知识也要兼顾教师的操作技能,在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应向“双师型”的转型,既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技能;既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又了解多种特殊儿童康复知识。
(五)开展家校合作的康复模式。家校合作是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特殊学校言语-语言康复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家庭对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支持不足。家庭在特殊学生康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但是特殊学生康复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而且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来配合学校康复工作的开展。家庭成员对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的意识、康复的支持态度以及参与康复的程度都是影响语言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特殊学校应形成以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为中心,学校康复与家庭康复相结合的康复模式。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已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对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带来了挑战,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寻求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其他学校及机构的合作,借鉴一些康复活动开展较早,经验较丰富的学校的经验发展自己。同时,特殊教育教师要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就必须积极参与各类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仅具有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
[1]卢红云,白银婷,黄昭鸣等.特殊儿童早期语言干预方法[J].社会福利,2011(1):42.
[2]吴海生,蔡来舟.实用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
[3]金野.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的理沦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10-15.
[4]范佳露.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12).1185.
[5]李黎红.聚焦“医教结合”[J].现代特殊教育,2011(2):4.
[6]毕海静,毕海滨.语言发育不良儿童54例病因分析[J].中国实用医学,2008(7):151.
[7]谈秀菁,尹坚勤.江苏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5(4):19.
[8]张翼,汤朝晖,王竹等.特殊教育学校康复用房设计要点[J].华中建筑,2012(12):57-61.
[9]陈庆.特殊教育学校辅具配置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61-62.
[10]白银婷.培智学校低学段语言康复课程开发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
[11]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12]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9):2-7.
[13]赵捷,张文京.试论特殊教育学校中语言治疗师的培养[J].现代特殊教育,2011(5):14.
[14]张悦,曲丹.家长参与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1(22):26-27.
[15]陶烨.听障儿童学前语言康复训练个案分析—以萨提亚模式介入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 郑丽娟]
G760
A
2095-0438(2015)10-0123-03
2015-08-10
作灵芝(1988-),女,云南红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冯维(1957-),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特殊青少年心理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