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5-04-11金莉
金莉
(扬州市培智学校 江苏扬州 225001)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金莉
(扬州市培智学校 江苏扬州 225001)
目前培智学校教学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智障程度重、残疾类型多,给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得有效”已成为培智学校教师的共识。文章从教学内容、策略以及评价三方面来阐述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实践证明,教材内容的选择强调实用性,教学策略的运用突出适宜性和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过程性,是开展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有效教学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将语文学科贯之以“生活语文”,此课程成为培智学校一门一般性课程(即必修课程之一),强调应与生活紧密联系。《方案》中指出:“生活语文”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生活自理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强调实用性
(一)紧密联系生活,进行增删补改。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依据。[1]面对培智学校教学对象智障程度的加重、残疾类型的增多,“教什么”比“怎么教”还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教育部正组织相关人员研制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在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尚未出台,统编教材还没到位时,很多学校至今使用的仍是人教版培智语文教材,这套教材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编写的,使用对象为轻度智障生,但因体系完整,仍成为部分培智学校主打教材。一些省、市特殊教育相关部门、学校陆续编写了培智语文地方校本教材,凸显地方特色。
如何让人教版培智语文教材内容能紧跟时代发展,又能适应日趋变化的学生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能力以及生活需要,适时对现用老版统编教材进行增、删、补、改,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个需性。教者可以增加补充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学习内容,充分借鉴普通学校、同行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有选择地为生所用。如苏教版普通学校低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五课诗歌《家》,内容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学生喜爱,可以作为培智学校低年级生活语文学习内容;而对于现有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陈旧题材则删除或改编,如人教版培智语文《少年宫》一课描写的是课外时间学生到少年宫参加兴趣班活动的内容,对于智障生而言,此课学习内容远离他们的实际生活,陌生而枯燥,学习效果自然是低效甚而无效。如以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区生活为核心编写校本化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会更好,例《我们的学校》一课:
我们的学校是扬州市培智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古运河畔,在广陵路的最东面,学校的地址是北河下67号。学校里有感统训练室、音乐室、美工室……一间间教室、训练用房都非常整洁、漂亮。我爱我的学校。
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及社区生活学习语文,学生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
(二)立足学生需要,编写生本教材。目前培智学校受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影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面对差异明显、需要不同的学生,使用统一教材显然不适,这就需要培智学校教师立足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编写适宜的教材。只有切实满足了学生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不竭的动力。[2]以笔者所在培智学校三年级为例,本班共有十名学生,其中两名轻度智障生和三名中度智障生,有一定的识字和阅读能力;重度智障生五名,学习能力较弱,并伴有语言障碍、自闭症等,与人沟通困难。如何让这些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笔者在编写生本教材时,学习内容做到同中有异,各有所需。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学生们学习《认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一课,文本中选用的插图是学生活动中的照片,因为真实场景的再现,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看图学短文:端午节到了;同学们在诵读有关端午节的童谣;老师和妈妈在包粽子;我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看图认识生字:粽子、龙舟、端午。而无语言沟通能力的学生则利用沟通板上的图片识别时令性食品:粽子。不同的学习内容、目标及要求,会兼顾个体差异,让学生们在各自的最近学习发展区内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教学策略的运用突出适宜性
(一)活动教学,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愉快教育的源泉,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的不竭动力。[1](P235)智障生注意力易涣散,学习持续时间短,缺乏有意注意,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符合他们年龄特征、有趣的教学活动,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生活语文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游戏活动进行教学,寓教于乐。如在识字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听掌声找朋友”“看手势读生字”等游戏;一篇课文生字学完了,就在班级中开展“生字擂台赛”,默写全对者奖励一颗星,满五颗星兑换奖品。丰富多彩的游戏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二)直观教学,丰富感知。智障生抽象思维能力低,在教学中借助直观的教具、语言、动作和表情,充分让学生接触、观察和模仿,丰富其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如教《会变的影子》一课时,智障生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及对不同光照影子的长短几乎没有感性认识,为了让学生对影子在光照下有不同变化有直观认识,笔者将教学空间从课堂延伸到操场,让学生们现场观察阳光下自己的影子变化,通过直观感受知道了物体在阳光下的照射下都有影子,了解了影子会因光线强弱、照射角度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情境教学是培智学校常常采用的方法之一。语文情境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或制造与语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迅速而准确地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1](P74)情境教学能将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愉悦身心、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出发,利用实物展示情境、运用图画再现情境、通过活动演示情境、结合生活展示情境、借助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入趣、入情和入境。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笔者边范读课文时边播放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学生们看到优美的画面后仿佛置身于风景秀丽的桂林之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绿、清、静。
(四)实践体验,加深理解。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句话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去实践体验。
在人教版培智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的第18课《啄木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医生飞来,落在老树上。他用长长的嘴巴这里敲敲,那里敲敲,找到了生虫子地方,就啄一个洞。伸进长舌头,把虫子一个一个地钩出来,吃完虫子就飞走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啄木鸟吃虫子的经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伸出手来,和教者一起表演啄木鸟给大树治病的过程,由于学生通过演示亲身体验了“飞、落、敲、找、啄、伸、钩”等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所以一下子解决了对字词、句的理解,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当然,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策略远不止这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科教育研究所王荣生博士认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教学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是无效。[3]
三、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过程性
(一)评价目的。
1.了解学生的发展起点。从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生活语文教育训练的内容包括语言沟通、识字与阅读、写字与习作三个方面。[5]这三个方面涵盖了听说读写的基本内容。因此生活语文评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技能和知识发展情况,这样便于教师教在学生的起点上。
2.确定学生的训练目标。智障生智力程度不一,很难用一份试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6]我们可以通过搜集智力障碍儿童的日常学习情况来分析和评价儿童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及日常评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学生的训练目标。
3.调整学生的训练过程。教师根据过程性评价得到及时的反馈,从而对所教内容适时进行调整。笔者在对一名重度智障且伴有听障的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发现其能指认沟通板上的表示基本需要的图片,因此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训练重点,即利用沟通板表示自己的基本需要,这样训练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评价内容。生活语文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张文京主编的《特殊儿童生活教育》一书中已列举了具体评价内容“语言沟通”:语前能力(适应性反应)具备非语言沟通能力、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等;“识字与阅读”:具备前阅读能力、会认读常用汉字、对名词的阅读、对动词的阅读、对其他常用词的阅读、对简单句的阅读、对疑问句的认读、能朗读课文、认识常用标点符号,体会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气、能理解课文、认读拼音、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等;“写字与习作”:具备写前能力、能书写笔画(说出部首、数笔画)、写简单汉字(写自己的名字)、书写词语(或组词)、书写句子(补充完整句子)、写一段话、写留言条、写病、事假条、写个人资料、写信等。
(三)评估标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评价可根据以上三大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评估,笔者借鉴学校生活适应评价标准,即五级评分标准:完成掌握的为4分,偶尔需要帮助的为3分,需要部分帮助的为2分,需要大部分帮助的为1分,不能完成的为0分。
(四)评价形式。
1.从单一走向多元。《方案》中指出: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在不同层面的发展。生活语文学习评价应从单一试卷评价走向多元综合评价,从课堂走向课外、家庭和社会,做到笔试和口试、实践相结合,全面综合了解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2.从静态走向动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信件、QQ、微信等迅速成为人们主要的交流工具。教师可以利用通讯技术记录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与结果。如在评价过程中,可用手机微信拍摄反映学生进步或发展的照片、视频,及时上传到家长的微信中,让评价形式变纸质为影像,即从静态到动态,便于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教育教学训练情况,以期配合学校训练,达到最优效果。
[1]赵佩霞.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73,235,74.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13.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4]马红英,谭和平.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5.
[5]张文京.特殊儿童生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1-123.
[6]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7.
[责任编辑 刘金荣]
G764
A
2095-0438(2015)10-0074-03
2015-07-24
金莉(1971-),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市培智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智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