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数字“七”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

2015-04-11阮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数字

从数字“七”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

阮娟

(运城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山西运城044000)

[摘要]数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能够折射出社会和时代特征。由于语言和民族心理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同一数字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数字文化观。文章从数字文化观角度出发,基于数字“七”在中西方文化中象征意义的差异,从宗教渊源、谐音文化和审美心理几个方面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七”在中国既有祥瑞的寓意,又有不吉利的含义;但在西方,“七”是一个神秘的、备受人们喜爱的数字。

[关键词]数字“七”;数字文化观;象征意义;中西方文化

[收稿日期]2015-02-16

[作者简介]阮娟(1984-),女,山西夏县人,运城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英语教学法。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5.032

[中图分类号]G04

数字是数目的标记,是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符号。它在科学领域的作用是计算,但在文化领域又是一种语言表达,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吉凶区分和褒贬意义。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和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其内涵,增加了其色彩。数字的流行好恶涉及风俗、习惯、心理、哲学、文学等各个方面,包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带有某种深刻的含义。数字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不同的语言和民族文化背景,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寓意,形成不同的数字文化观。因此,从数字观即可看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 中西方数字文化观的差异解析

中国人的数字文化观带有一种神秘色彩,他们用“心中有数”“滥竽充数”“说话不算数”等词语来说明某种现象;用“天数已定”“劫数难逃”等词语来预测一个人的旦夕祸福。而西方人的数字文化观却是从自然界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的本原是数,数是人类思想的向导,万物间的和谐秩序与密切联系是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构成的。下文试以数字“七”为例,从数字文化观的视角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国文化中的数字“七”

在中国古代,“七”有伟大高尚、如意祥瑞的意义,常常和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壮举”“伟绩”联系在一起。比如:人类始祖女娲神通广大,用七天完成了化生万物的过程,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玉帝的小女儿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佳话;神仙炼丹都需要七七四十九天等等。在中国古老的河洛图中,“七”主夏、南方、水和将相,都是兴盛、好运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推崇七经,立七庙供奉七代祖先,提倡七种祭祀,把日月和五行政治化,称为七政;道家认为人身上有三魂七魄,即灵魂、觉魂、生魂和喜、怒、哀、惧、爱、恶、欲;佛教徒修行方式有“打七”,以七天为一周期专心参究,佛寺中建塔以单数层居多,其中以七层为最多,故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语。

在天文星象学上,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北斗七星。《甘石星经》中有这样描述:“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皇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把北斗星斗柄的变化作为判断季节的标志之一。所以,“七”在中国古代也是一个玄数。

此外,“七”还是一种文体名,是指作品中写了七件事,如西汉枚乘的《七发》,东汉张衡的《七辩》,三国曹植的《七启》,西晋张协的《七命》和左思的《七讽》等。中国古人还喜以“七”去统称某些有共同特点的组合。魏晋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等七人以文章名世,人称“前七子”;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等七人也以文章名重一时,人称“后七子”。古时谓人有“七窍”,即耳、目、口、鼻七孔。中医学上有“七方”“七伤”。“七声”“七宫”是中国古代音乐名词。“开门七件事”指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是在汉语言中,由于“七”的谐音为“气”或“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便尽量避开与“七”相关的数字和日期。给人送礼时忌讳七件或七样,饭桌上的菜决不能是七盘,人们在挑选良辰吉日时,不挑七、十七或二十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崇尚偶成的审美心理,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习俗。“七出”是封建时代休妻的七种理由,即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而中国祭奠死者,是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来计算的,从第一个七天开始分别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总而言之,人们是把“七”和“死”拴在了一起。

汉语中与“七”有关的熟语常带有贬义,如:七拉八扯,七病八痛,横七竖八,乱七八糟,七死八活,三寸鸟、七寸嘴,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七斤面粉调三斤浆糊——糊里糊涂,七寸脚装三寸鞋——硬装。可见“七”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

(二)西方文化中的数字“七”

在西方文化中,“七”是一个神秘而备受人们喜爱的数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天圆地方”说中推测,天由七层静止不动的透明球体构成,日、月、星辰固定其上。这个学说统治了欧洲一千多年,当时人们认为“天有七重,地有九重”68。九重地狱是最苦的地方,而七重天堂为极乐世界。

在希腊神话中也有数字“七”。比如:普勒阿得斯七仙女,她们是擎天神阿特拉斯和大洋女神普勒俄涅的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克里特国王米诺斯每九年要给克里特怪兽贡献七对童男童女;有名的典故“七雄攻打忒拜”也是其中一例。

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七”的出现频率最高。在基督教的《圣经》中,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且在那场毁灭性的大洪水到来之前,告诫诺亚上方舟时要带上各种畜类和飞鸟,数目分别为七公七母;夏娃是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魔鬼撒旦的原身是七个头的火龙;土地耕种后第七年歇息;耶稣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有七乘七十次之多;圣母玛利亚有七件快乐的事情和七件悲伤的事情。

在道德和法律方面,“七”是一个极受重视的数字,很多道德和行为规范术语都与之相关。例如:七大美德:信任、希望、仁慈、公正、毅力、节制、谨慎;七宗罪:骄傲、易怒、懒惰、贪婪、善妒、贪食、淫欲。

在日常生活中有“幸运之七”的表达。如美国生产的第一代喷气式波音客机的代号是707,后来又相继出现波音727、737、747等;丹麦安徒生有篇著名童话叫《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风靡全球的英国间谍系列影片中男主角詹姆斯·邦德的代号是007。

与汉语相反,英语中含有“七”的习语大多带有褒义,而且数量众多。根据蔡忠元的考证,在所有带数字的英语习语中,包含“七(seven)”的习语数量排名第四,仅次于“一(one)”“二(two)”和“三(three)”,这进一步说明了数字“七”在西方文化中的受欢迎程度。

二、 数字“七”背后的中西方文化解读

综上所述,数字“七”在中西文化中都具有神秘色彩,但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中国,“七”既象征着美好,又隐含着晦气,人们对“七”恐惧多于敬仰。而在西方,“七”则是绝对幸运的数字,它意味着神圣、吉利和美妙。通过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文化表象下所潜藏的不同原因。

(一)宗教渊源

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七”之所以有伟大高尚、如意祥瑞的涵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传统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中有维卫佛、式佛、随叶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七佛。传说释迦牟尼佛一出生就落地行走七步,前六步表示六道,而第七步表示悟道,所以“七”寓意超脱,有圆满之意,它代表东、南、西、北、上、下和中间。佛教中“七”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七方便、七知、七圣财、七逆、七处善、七处八会、七聚、七音、七海等。

在西方文化中,数字“七”的幸运吉利源于基督教的推崇。上帝耶和华用七天创造了宇宙万物,因此数字“七”与基督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仅在《圣经启示录》中提到的“七”就有:亚细亚的七座教堂、七个烛台、七颗星、七把号、圣座前面的七个精灵、七个瓶子、七次瘟疫、七头怪兽、一只七眼羔羊等。由此看出,尽管渊源不同,但数字“七”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神秘美好的一面。而“七”在中国文化中隐含晦气主要是因为谐音文化。

(二)谐音文化

由于任何语言的语音结构都是有限的,而客观对象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语音结构去表现无限的客观对象,便有了同音词,故谐音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蕴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因此,谐音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

谐音文化在汉语言中的运用极其广泛,而数字是这种文化最充分最直接的一种体现形式,因此数字不仅有数量或数目上的语义,更包含着种种或褒或贬、或吉或凶的外延意义。如“六”音似“禄”,象征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八”因与“发”谐音,曾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明星数字”;“九”与“久”同音,便有了天长地久、长长久久之意。而“四”谐音“死”,使人产生不吉利的联想,并且遭人忌讳。从这个角度看,“七”因谐音“气”或“去”成为中国人恐惧胜于崇拜的一个数字。但在西方文化中,数字谐音并没有产生如此丰富的联想意义,数字文化更多地是源于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

(三)审美心理

中西方数字观的异同还取决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审美心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崇尚偶成、讲究均衡、追求对称,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易经》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描述。《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表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喜欢将事物一分为二的特点,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崇尚偶数。因此,和奇数词“七”有关的成语大多含有贬义,如“七手八脚” “七零八落”“七拼八凑”等;而“四通八达”“八面玲珑”“十全十美”等含有偶数词的成语却备受人们喜爱。

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崇尚奇数(除十三外),以不和谐为美,这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学说,他们喜欢将事物一分为三以示吉利,由此人们思维中便形成了“唯三是取”的三分思维模式。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三”是一个既完美又和谐的数字,也是统一和差异的结合体。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认为,神喜欢单数。莎士比亚名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主角福斯塔夫说道:“我希望单数是吉利的……,人家说单数是用来占卜生、死、机缘的。”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送花讲究成单不成双,成双会被认为招致厄运。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社会认为“three(三)”“seven(七)”等都是完美和谐的数字。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约定俗成表达观念的符号,是文化的载体,而数字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因此解读人们对数字的联想意义能了解不同的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数字是早期文明的重要象征和代表,各个民族对它都有着崇拜和敬仰之情。但是在共通的基础上,人类文明又是多元自主发展的,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明发展轨迹。由此看来,数字“七”是人类文明多元化自主发展的一种体现,是对各个民族多样文化的一种折射。

通过分析比较数字“七”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认知,发现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理据。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数字“七”既崇拜又禁忌;在西方文化中,“七”象征着崇高、神圣和吉祥,是个备受人喜爱的数字。二者的异同是源于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宗教渊源、谐音现象和审美心理,而对比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 颜静,王宜杰.从数字“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科教文汇,2010(3):51-52.

[2] 徐梁峰.中西方数字文化内涵比较.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116.

[3] 王晓澎,孟子敏.数字里的中国文化.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112.

[4] 孙晓.中德数字文化的比较.电影评价,2012(7):105-107.

[5] 周海洋.英语中的吉利数字与不吉利数字.第二课堂,2005(1):53-54.

[6] 刘卫红.英汉数字的吉凶象征及其文化根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5):80-82.

[7] 张锐.文化空缺视域下的汉英数字文化对比.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

[8] 宋柏年,施宝义.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6.

A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ven

Ruan Juan

(DepartmentofCollegeEnglishTeaching,YunchengUniversity,Yuncheng044000,China)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思维逻辑研究”(13AZX002);中央编译局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在思维方式上的创新及价值研究”(12ZBA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中西方文化数字
数字
答数字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方山水画风的审美差异浅析
数字看G20
Culture time板块内容的思考与探索
成双成对
由禁忌语探索中西文化异同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