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ce会话含义理论下《傲慢与偏见》的语用分析
2015-04-11申绳林尹雪蕾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申绳林,尹雪蕾(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语言学研究
Grice会话含义理论下《傲慢与偏见》的语用分析
申绳林,尹雪蕾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一直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其主要原因是小说中机智、幽默的对话以及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小说中巧妙对白背后的隐含意义正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这就为从语言学视角来研究简·奥斯丁的写作风格提供了可能性。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会话含义理论赏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以期获得对小说中人物性格和作者写作风格的深入理解。
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傲慢与偏见》
一、引言
《傲慢与偏见》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该小说以其机智幽默的对话和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小说围绕乡绅贝内特家五个女儿出嫁的故事展开,其中以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感情为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小说中略带尖刻的评论和巧妙的对白”[1]吸引着读者不断地细细品味作者文字背后的隐含之义。这些隐含意义正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即由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义”。出于面子或礼貌等原因,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一般不会直接表达真实的交际意图,而是通过一些说话或写作的策略把想要表达的意义隐藏于字面含义中。文学家们在文学作品中创作的文字游戏恰好给语用学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即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中文字的“非自然意义”。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揭示出语言运用的美学效果。本文试用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会话含义理论来分析《傲慢与偏见》 中的精彩对白,以期呈现出小说中语言的妙趣横生之处,也试图证明语用学在文学分析中的广泛实用性。
二、会话含义理论
含义是一种受制于语境和说话人交际意图的隐含信息。[2]会话含义理论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提出的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格莱斯认为人们在交流时出于面子或出于礼貌等原因不会直截了当地表达出各自的交际意图,而是选择一些策略把真正想要表达的意义隐藏于字面含义之中。根据格赖斯的观点,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3]为了进一步具体说明合作原则,格赖斯引入了下面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1)使你的话语如(交谈的当前目的)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2)不要使你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2.质量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要清晰。(1)避免含混不清。(2)避免歧义。(3)要简练(避免冗长)。(4)要有序。[4]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严格遵守合作原则,人们会为了遵守合作原则中的某一准则或次则而有意或无意地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其他准则。当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时,超出字面意义的新的含义便产生了,这就是会话含义。会话含义是一种暗含意义,可以在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指导下,在词语的常规意义基础上,联系语境推导出来。[4]
下面是违反合作原则中数量准则第二条次则的一个例子。
甲:丙在哪里?
乙:他去图书馆了,他走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实际上,乙的第一句话就已经足够回答甲的问题了。可他却在后面补充了一句“他走的时候是这样说的”,言下之意是说他并不确定甲是否真的去了图书馆,并且乙想说明自己在这件事上没有说谎。很明显,乙为了遵守质量准则而违反了数量准则,但至少甲对乙的回答应该是很满意的。这样的例子在交际过程中数不胜数,接下来我们将运用合作原则对《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些精彩对白进行会话含义分析。
三、会话含义分析
(一)违反数量准则
下面这段话是当简收到宾利小姐邀请她去同她们一起吃饭的信时,她询问母亲自己是否可以坐马车去。
“我能坐马车去吗?”简问。
“不行,我亲爱的。你最好骑马去,因为天好像要下雨,那样你就非在那过夜不可了。”[5]
对于简的问题,贝内特太太只需回答第一句话就足够了。她的第二句话显然违反了数量准则中的第二条次则,即不要使你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贝内特太太在知道天马上就要下雨的情况下,不顾及亲生女儿淋雨会生病的危险而让简骑马去赴约的原因是她太希望女儿能嫁给宾利了,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让女儿与年轻又富有的宾利在一起的机会。正如伊丽莎白说的那样,如果宾利一家人不会把姐姐送回来,母亲的想法倒是条好计策。接下来,我们从后文了解到,那天的确下雨了,贝内特太太的计策成功了,可是简第二天就来信告知她生病了。然而,面对自己女儿生病的消息时,贝内特太太丝毫没有心疼女儿而感到后悔的意思,还说只要简待在那里,一切都会平安无事。此时,贝内特太太的形象被作者在不动声色中尖锐地刻画出来。
(二)违反质量准则
当贝内特太太喋喋不休地催促贝内特先生去拜会宾利时,贝内特先生问道,“他成亲了,还是单身?”
“哦,单身,我亲爱的,一点儿不错!一个有大笔家产的单身汉,每年四五千磅,这对咱们的几个姑娘是件多好的事呀!”
“怎么个好法?这和她们有什么关系?”
“我亲爱的贝内特先生,”太太回答说,“你怎么这么烦人!你要知道啊,我这是在琢磨着他会娶她们中的哪一个呢。”
“他住到这儿来就是打的这个主意吗?”
“打主意!瞎胡说,亏你说得出口!不过,倒是很有可能他兴许看上她们中的哪一个呢,所以他一来你就得去拜会他。”
“我看没那个必要。你跟姑娘们可以去,要不然你就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也许倒更好,因为你那么标致,比她们谁都不差,你一去,宾利先生也许倒先看上你了。”[5]
在这段对话中,贝内特先生两次违反了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的第一条次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首先,就像贝内特太太所说的那样,当贝内特先生听到太太的话时,他心里一定知道太太是想把他们五个女儿中的一个嫁给年轻又富有的宾利先生。可是贝内特先生却假装不知道太太的想法,在他心里,他并不认为这样一个新来的陌生人会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也许他认为婚姻爱情这种事情应该顺其自然,强求不得。这也从侧面衬托出贝内特太太是多么希望能找到一个家产丰厚的女婿啊!紧接着,贝内特先生对太太的讽刺再次违反了质量准则。一般说来,比喻、反语、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可以看做是对质量准则的故意违反。[6]贝内特先生明知自己的太太已有了五个长大成人的女儿了,一个这样的女人无论她年轻时候多么美丽,但岁月是不饶人的,现在的她再怎么美也不可能比得过女儿的年轻容貌。贝内特先生机智而幽默的话语讽刺了贝内特太太一番,然而她却意识不到,继续沉浸在“赞美声”与自己的幻想当中。
(三)违反关系准则
在第二十章中,当贝内特太太知道伊丽莎白拒绝了科林斯先生的求婚后,她非常着急,她请贝内特先生一定要让伊丽莎白嫁给科林斯先生。贝内特先生把伊丽莎白叫到了藏书室,说道:“我叫你来是为一件重要的事。我听说科林斯先生向你求婚了,是真的吗?”
伊丽莎白回答说是真的。
“很好。——那么这次求婚,你拒绝了?”
“我拒绝了。”
“很好,我们现在来谈正题吧。你妈妈一定要你接受。是不是这样,贝内特太太?”
“是的,要不,我就永远不再见她。”
“一个不幸的抉择正摆在你面前呢,伊丽莎白。从今天起,你就得同你双亲中的一个成为陌路人了。——如果你不嫁给科林斯先生,你妈妈就永远不再见你。可是,如果你嫁给他,我就永远不再见你了。”[5]
原本,贝内特太太去找贝内特先生是想让他说服伊丽莎白接受科林斯先生的求婚,表面上贝内特先生是和太太站在一条战线上的,可随着会话的继续,贝内特先生却机智地阐明了他的观点和伊丽莎白的是一样的,跟贝内特太太的请求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并且还处在对立面上。在这段对话中,贝内特先生一步步地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而愚笨的贝内特太太直到最后才看出来丈夫的想法和自己的完全没有关联。奥斯丁的机智被其高超的写作技法巧妙地赋予到贝内特先生身上,这段无疑是全书中最令读者回味无穷的情节之一。
(四)违反方式准则
在第十三章中,科林斯先生即将来到贝内特家之前,贝内特先生与贝内特太太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贝内特先生对太太说:“亲爱的,我希望你今天已经吩咐准备好一顿像样的正餐了,因为我有理由相信,我们家会来一位客人。”
“你指的是谁呀,亲爱的?我根本不知道有谁会来,除非夏洛蒂·卢卡斯碰巧来看望一下,我想我的家常便饭招待她就够好的啦。”
“我说的这个人是位绅士,还是位生客。”
贝内特太太的眼睛顿时闪亮起来,“一位绅士,还是位生客!我相信一定是宾利先生。好呀,马上要看到宾利先生,我真是高兴极了——可是,老天爷!多么不巧呀!今天一点鱼也买不到啦,我得马上吩咐希尔。”
“不是宾利先生,”她丈夫说,“是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个人。”
这句话引得全家都大为惊讶,过了一会儿,他才解释说,“大约一个月以前,我收到这封信,信是我表外甥科林斯先生来的,等我死了以后,这个人什么时候愿意就可以什么时候把你们全都赶出这所房子。”[5]
贝内特先生在描述这位客人的时候,明显违背了方式准则,语言模糊并且冗长。这位客人是位“绅士”,还是位“生客”,并且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个人。贝内特先生故意违反方式准则,这使他的话语充满了神秘感,并且产生了歧义,逗得贝内特太太时而高兴,时而惊讶,也引得女儿们感到非常好奇,机智又有趣的贝内特先生对自己言语所产生的效果感到很满意。同时,这段对话再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被物欲充斥着大脑的贝内特太太。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话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小说人物在会话中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在交际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语用含义,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生动性和语言效果增色不少。贝内特夫妇俩对比鲜明的性格特征,被作者展现得淋漓尽致。贝内特先生冷静、机智、幽默,并且具有绅士风度;而贝内特太太不仅愚笨、迟钝、喜怒无常,而且被物欲充斥着大脑。同时,通过对小说对白进行的语用分析,我们挖掘出了小说表层含义下的深层内涵,感受到简·奥斯丁不凡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不仅来自于她对文字的精雕细琢,更来自于她生活环境的熏陶以及她对人性的细细揣摩。机智幽默的对白、细致的心理描写以及不露声色的讽刺,简·奥斯丁成功地塑造了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1]杨岂深,孙铢. 英国文学选读[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16.
[2]何自然, 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3]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54.
[4]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第三版中文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8、194.
[5]奥斯丁(Austen. J.). 傲慢与偏见[M]. 张玲, 张扬,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91.
[6]黄鸣. 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与语用推理[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31—35.
An Analysis of Dialogues inPrideandPrejud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SHEN Sheng-lin, YIN Xue-l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PrideandPrejudice, written by the famous British writer——Jane Austen, is very popular among readers because of its wit and humorous dialogues and lively characters. The implied meanings behind the dialogues in the novel are the focus of the Pragmatics, which leaves open the possibility to study Jane Austen’s writing style from the linguistic view. Based on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dialogues in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aiming 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o the characters and the writer’s writing style.
cooperative principl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PrideandPrejudice
2014-11-26
申绳林(1989— ),男,云南弥勒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当代西方文论研究。
H313
A
2095-7408(2015)02-00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