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015-04-11陈世阳
陈世阳,马 丽
(北京体育大学 思政部,北京 100084)
近年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陈世阳,马 丽
(北京体育大学 思政部,北京 10008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成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文章对近年来有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状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个性化、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等优势拥有大量用户。新媒体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越来越大的外在因素,构成了一种新型环境即新媒体环境。与此同时,学界开始探讨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2008—2014年CNKI数据库中,以“新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为题目的文章(包括硕士、博士论文)共235篇,其中2014年就发表113篇。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的概念研究、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策略研究等方面,并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新媒体的涵义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出现,“新媒体”一词被广泛使用。目前,学者们对新媒体涵义的界定虽然未形成定论,但整体上有一定的共识。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会不断发展。宫承波在《新媒体概论》一书中认为,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基础上,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熊橙宇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指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了具有报纸、电视和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1]。当前的新媒体是指基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的媒介。
(二)新媒体的特点
在对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诸多学者纷纷对新媒体的特点进行概括。李敏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呈现出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和信息的海量性等特征[2]。黄玉东详细论述了新媒体传播的三大特征:快捷化、多元化与叙事转换[3]。申维东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解析新媒体的特点,指出新媒体信息传播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信息传播的碎片性、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信息传播的诱惑虚拟性[4]。陈倍龄、周长群从大学生交往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体的特点:交往空间的虚拟性、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交往地位的平等性、信息接收的多元性[5]。各位学者的观点因其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我们可以看出,各家观点中有所交叉。总体上可将新媒体的特点概括如下: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多元互动性,其信息内容呈现海量性、碎片性,其传播具有快捷性、虚拟性等特征。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对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二是从教育者角度出发,主要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无论是从哪种思路出发,研究者都注意到了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有挑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学者普遍认为,信息传播双向互动的特点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并参与互动交流,新媒体的有效利用有助于增强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吴勇在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时指出,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途径、交往平台和学习方式[6]。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涉猎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许辉等人还认为,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和重要交流方式[7]。显然,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通过新媒体获取各种信息、表达个人意志以及进行人际交往等等。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新媒体而日趋个性化,且交互式学习越来越被推崇,在价值取向方面则表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现实化和个体化等特征。
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手段用更多方式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能否做出正确选择也存在一定的隐患。而且,新媒体的大量使用,使学生更为轻松、高效学习的同时,容易滋生学习的惰性,对新媒体手段的过分依赖也大大影响其研究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在新媒体的应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周静认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的无限扩大虽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容量上得到极大的扩展和丰富,但海量过于混乱的信息也会使人迷失,判断力下降。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这个海量信息世界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媒体的虚拟交流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8]。曹凤才、田维飞也针对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特征指出,新媒体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对娱乐和消费要求,另一方面易引发受众信任危机及人格障碍,同时大学生由于对新媒体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和自控力较差,存在对新媒体的过度依存等问题[9]。杨芳、郭万牛也从新媒体语境角度分析了新媒体科技的泛滥对大学生产生的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他们认为,新媒体技术的“工具化”倾向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新媒体传播的“泛娱乐化”倾向弱化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新媒体应用的“碎片化”倾向左右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10]。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积极影响。徐宇浩等人认为,新媒体的移动性与便捷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新媒体传播的即时互动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亲和力[11]。郑继海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和工作效果四个方面指出新媒体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在工作理念上,新媒体的应用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前瞻性思考与研究;在工作内容上,新媒体的应用能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范围;在工作模式上,新媒体的应用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途径;在工作效果上,新媒体的应用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提高效率[12]。梁妙荣分析了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深刻变化,认为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开放、内容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多样,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参与性更加凸显[13]。张根兴、刘胤芷分析了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效应: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4]。
同时,研究者还探讨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指出积极效应的同时,梁妙荣还分析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即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复杂的信息环境,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13]。张根兴、刘胤芷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传统角色的冲击,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导地位有所动摇、教育功能有所消解、思想引导有所削弱[14]。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辟了崭新的领域,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致是从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三个层面提出对策。
黄玉东从保障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具体对策:建立健全高校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开展高校新媒体监督及舆情分析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前瞻性;积极实现政府、社会、高校的三方联动机制[3]。梁妙荣针对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促进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创新;加强新媒体文化建设[13]。张根兴、刘胤芷提出了重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新定位:变保守为开放,化被动为主动,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14]。刘森分析了中国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他提出,为了使大学生适应新媒介的迅猛发展,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才,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15]。季海菊以跨界思维为起点,从话语变革、内容优化、多元载体聚合、构建共享社区四个方面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提出具体策略: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关注生活维度,坚持话语创新发展等;突出主导性内容,优化基础性内容,奠定人文素质根基,拓展教育内容结构等;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中心”、建立导航系统和特色网站、丰富延伸校园文化功能、重视相关媒体平台建设等[16]。
总的来看,新媒体正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且这种影响的外在表现越来越突出。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的视角,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出发,谈其影响,寻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当前的研究多数仅把新媒体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影响因素,未能深入探讨新媒体对后者的理念、方式、内容等深刻影响;主要是基于经验的归纳总结,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研究视角还比较单一,从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角度研究并不多。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充分发挥新媒体手段的优势,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熊澄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J].中国记者,2003(5):52-53.
[2]李 敏.多元、互动、沟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走向[J].前沿,2013(20):22-24.
[3]黄玉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3(8):109-113.
[4]申维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2(14):249-250.
[5]陈倍龄,周长群.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57-60.
[6]吴 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15):48-49.
[7]许 辉,郑方明,于兴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12):135-136.
[8]周 静.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44-46.
[9]曹凤才,田维飞.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4-116.
[10]杨 芳,郭万牛.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转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137-138.
[11]徐宇浩,李 鹏,吴文峰.新媒体环境下青年体育教师思政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50-51.
[12]郑继海.网络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14(8):24-27.
[13]梁妙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68-70.
[14]张根兴,刘胤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嬗变[J].北京教育:德育,2014(3):32-34.
[15]刘 森.媒介素养教育: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16-120.
[16]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Chen Shiyang,Ma Li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BeijingSports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5-04-10
陈世阳(1977-),男,湖北十堰人,北京体育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政治传播、中国外交。 马 丽(1987-),女,黑龙江富锦人,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6.033
G641
B
1008-6285(2015)06-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