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2015-04-11齐久恒
齐久恒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 广州 510320)
2015年2月5日,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此,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作一些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先导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的观念体系[1]。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就没有先进的教学行为。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其先决条件则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的主要工作是教育人、说服人和塑造人,它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并肩负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的存在意义、建构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人的价值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终落脚点[2]。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教育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唯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克服和防止“以物为本”的消极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则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社会属性。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研究,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积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去解答大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时事热点,最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秉持服务发展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在于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一,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理念。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要明确是“为谁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不仅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且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诚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不仅不能背离它,而且始终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其二,确立一切发展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要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看成是政策的宣传者和理论的讲解者的角色,而在新形势下,更多地应该成为学生的协助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换而言之,我们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从重“教”到重“学”转变,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病,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自己的教学活动看作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增强教学的服务意识。唯有从时代的变化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二、创新教学模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沿袭“我说你听”“我教你做”“我打你通”等“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灵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更为紧要的是,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造成学生潜在的逆反心理,使受教育者的个人主体性受到压制。鉴于此种情景,探索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构建主体性的教育模式
从哲学视域来分析,主体性教育首先是一种本体论,是在批判传统的“物本教育论”或“工具教育论”的基础上,来构建一种“人本教育理论”或“主体发展理论”。同时,运用这种理论唤起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并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反思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局限,确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运用科学和人文知识启发和促进受教育者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地发展[3]。对此,主体性的教育模式给予我们教学以深刻启示,要求我们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主体人格,唤醒其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进而言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其主体特性这个核心问题,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唯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鲜活的生命力。
(二)开启“参与式”的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和“学”之间实现相互参与、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主体”作用,从而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参与式”教学活动,即“专题式的教学内容”“问题式的授课方式”“开放式的小组讨论”。“专题式的教学内容”可从教材庞大的教学体系中凝练出主题鲜明的专题,突出教学的针对性;“问题式的授课方式”可将课堂中枯燥的灌输说教演变成引发思考的问题,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开放式的小组讨论”可将教师权威式的解答扩展为多元性的观点争鸣和分享,提倡教学的民主性[4]。由此可见,积极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使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成为一件充满教师智慧结晶的艺术品。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反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方法的陈旧及其教学手段的滞后,则是当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路径。
(一)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平台,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的事例,实行一种参与式、互动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了打破以往陈旧、僵化而空洞的说教方法,可以尝试引入案例教学法,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寓于具体事例之中,通过活生生的实例剖析,使学生辨是非、识真伪、知荣辱。更为重要的是,透过案例分析来揭示事物蕴涵的内容,挖掘其精神实质,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背后所揭示的客观世界的真理和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5]。通过具体事例分析让学生真正体悟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一门宏观、抽象和枯燥的政治课,而是一门具体、形象和实践性很强的素质课,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有效实施“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施教主体(教师)和受教主体(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讨论,共同来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积极地采用互动教学法,进而使单一教学走向多维互动。其一,实施话题讨论式互动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时事热点为切入视角,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和话题辩论,进而在开放式讨论和激烈辩论中,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某一个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其二,实施情景模拟式互动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教材上的某个历史事件或现实话题,创设一个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其中。譬如,演讲、辩论赛、答记者问、才艺表演等,通过亲自参与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去感知、领悟知识,进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其三,实施调查研究型互动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假期,就当前一个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让学生展开调查研究。比如,环境保护、城乡收入差距和社会治理等,学生通过深入农村、社区和生活中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材料并撰写研究报告,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来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加深对某个重大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科学采用“体验教学法”
陆游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而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须亲身去躬行实践。在此,“体验式教学法”则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过程、认知特点,在学习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延续阶段和评价分析阶段突出“体验”的手段,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法[6]。在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科学采用体验教学法,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例如,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真切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知行合一,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四、实施有效激励机制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则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内在动力因素,然而,如何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则是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形象激励
目前社会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的看法有失偏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卖嘴皮子”的,是“万金油”,只有专业能力不行的教师才去教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成就感不高,从而影响教学的积极性。为此,有关教育部门和主流媒体应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宣传力度,比如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等活动,来宣传和报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的正能量和先进事迹,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的一些优秀教师成为社会公众心目中的能够产生正能量的形象人物,进而充分利用公众形象的作用,来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利益激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者,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导航者。为此,我们要切实维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根本利益。各高校在职称评聘、奖金福利、课题立项等方面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不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作为创收单位,而是从学校的奖金福利基金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专项经费,进而通过利益的维护和激励,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自我激励
上述均为外在激励,除此之外,教师内在的自我激励则尤为必要。而这种内在的自我激励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使自己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轨道。一是自觉增加学习的“长度”。“长度”是指学习的时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二是努力拓展学习的“宽度”。“宽度”是指学习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学习知识的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较宽的知识面,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举一反三,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三是不断提升学习的“高度”。“高度”是指学习的深度。要努力使自己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断形成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使自己能够从“经验型”教师,迅速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7]。
[1]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3.
[2]王贤卿.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特点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73.
[3]黄 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4):76.
[4]胡晓红,郭凤志.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34.
[5]阮星光,王春茹.让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功效[J].江苏高教,2007(1):141.
[6]戴海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与实践——以温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89.
[7]王家芳,齐久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