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语言文学认知研究”国际研讨会学术综述
2015-04-11徐靖凯
徐 靖 凯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101)
首届“语言文学认知研究”国际研讨会学术综述
徐 靖 凯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101)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主流学派,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并得到迅猛发展。在此国际学术背景下,国内的认知语言研究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各路学者和研究机构从综述到专题、从理论到实践,硕果累累。与此同时,对认知的探讨和研究也从语言学渗透到了哲学、文学、翻译、传媒、教学等层面,这些都使得国内语言文学的认知研究格局呈现了系统化、多元化的趋势。
为促进和加强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及语言教学不同领域的交叉研究,推动语言文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深化和繁荣外语学科各领域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14年10月17-19日在成都举办首届“语言文学认知研究”国际研讨会,以期能将认知研究这一国外理论进一步本土化,并以此推动各相关学科的发展。期间,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王寅教授、黑龙江大学的李洪儒教授、四川大学的刘利民教授及段峰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熊沐青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的颜林海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就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进行了主旨发言,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授课内容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本次国际研讨会主要采用主旨发言的形式,同时结合分会场讨论,以期达到形式多样、点面结合、纵横深入的效果。本次研讨会主题为“语言文学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主要议题包括认知语言学(含构式语法)研究、认知诗学及认知修辞学研究、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实践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与新型边缘学科发展等。兹将各位专家学者的主旨发言要点综述如下。
一 认知语言学的学术前沿
明晰领域的发展前沿,才能更好地指导研究。王寅教授在研讨会以“我们在哪里——我们还能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一思路探讨了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者怎样传承发展以及这么做的原因。王教授以后现代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体认语言学,他指出“体”即互动体验,“认”即认知加工。通过分析西方哲学的四个转向,即毕因论、认识论、语言论及后现代思潮,王教授认为体认语言学以后现代思潮的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从“人本认知”这一角度来分析语言,使其成为当代语言学的前沿理论。
发言中,王寅教授以汉英明喻习语为例,指出许多汉英语言中的明喻习语都来自人的体验。例如汉语中的“白如雪”与英语中的“as white as snow”之所以传递出相同的信息,是因为它们都是来自于现实中人的感官体验。王寅教授强调将语言学和哲学结合起来,进行语言学的后现代研究,我们才能抓住语言学研究的根本。
随后,李洪儒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归纳出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两条路径:一条是王寅教授的体认语言学,另一条是外国语言学研究和理论本土化。他同时指出,这两条路径并不是仅有的路径,期待同行的更多价值的贡献。
二 语言学与哲学
许多中外著名学者认为,因为汉语不利于理性思考的特点,因此中国不能诞生哲学和逻辑学,但是刘利民教授持有不同的观点。他通过阐述公孙龙对于元范畴化语义概念的思辨,从而得出“哲学理应能够在汉语言的土壤中诞生”这一结论。刘教授指出,其一,从公孙龙的几篇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明确认识到了语言的范畴化作用,提出了元范畴化概念(即“名”“实”“位”),刘教授认为“正是这种元范畴化认知操作使公孙龙的思想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形而上学思辨”;其二,公孙龙有意识地把语言从其使用中剥离,对“名”的意义本质问题进行元语义反思。
刘教授认为,公孙龙对于元范畴化语义概念的思辨是自觉的,他的语义反思中既有本体论也有认识论的明确意识。若按他的路径走下去,中国古代哲学中完全可能诞生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和逻辑学。
三 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是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熊沐青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认知诗学的多学科性特征使其方法上具有多维性,同时,认知诗学又沿袭了以往文学批评和文体学等学科中重视语言与细读的传统,兼收并蓄,因而它具有阐释优势。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研究对象和论题,分别从社会认知、认知图式、认知历史主义、认知生态批评、象似性、文化创伤、隐喻等不同角度对不同文本进行认知诗学分析,从而有可能发现文本新的侧面、新的美感或新的涵义。
发言中,熊教授以自己团队最新的一篇论文为例。文中选取了《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文本,分别从15个不同角度对该文本进行认知诗学分析,以期得出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同时,熊教授介绍了即将推出创刊号的《认知诗学》刊物,期待全国认知诗学专家学者贡献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
四 认知翻译
颜林海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认知翻译面面观,分别阐述了认知翻译的语言哲学观、常见的语言学翻译观和认知翻译观。其中,在阐述认知翻译的语言哲学观时,颜教授利用一张物理成像图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说明,将抽象的观点具体化。在介绍认知翻译观时,颜教授引入了刈分法,将句子切分成小部分进行翻译。最后,颜教授强调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是从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并将“译”用八个字归纳,分别是宜、异、易、移、益、遗、刈、依。
段峰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以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和翻译的认知模式入手,强调翻译是译者心理认知的过程,心理视角的增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笔译和口译。同时,不同的文化图式中许多相通的地方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交往成为可能。这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第三种文化现象。
五 矛盾修辞的认知阐释
矛盾修辞是一种看似矛盾实却合理的语言表达方式,被大量运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会话中。刘玉梅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以体验哲学和认知构式语法为视角对矛盾修辞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对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作出统一解释。刘教授认为,矛盾修辞体现了概念主体进行认知协商以达成对概念客体的识解平衡的认知过程,即概念主体对从两个对立视角构思和描述具有冲突性特征的概念客体进行认知协商,使得两个对立的视角产生临时融合从而达成暂时的识解平衡,两个对立的概念由此取得并置的合法性。这一过程将概念主体对概念客体的认识引向一个充满悖论但又统一的境界,充分展现了概念主体极端矛盾但又诉求和谐统一的复杂心理。视角融合体现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语义层面的融合通过句法层面的融合来实现,而句法层面的融合又以语义和语用为基础。
认知语言学发展方兴未艾,国内外专家学者积极投身该领域研究以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时,对认知语言学的学术探讨也呈现出跨学科的多元特点。本次国际研讨会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衷心希望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碰撞能够激发出思维的火花,促进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发展。
[责任编辑:唐 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