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体系探索
2015-04-11王引斌赫福强王伟
□王引斌赫福强王伟
山西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体系探索
□王引斌1赫福强2王伟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长期低而不稳,导致了我国一多半人口始终处于不富裕状态,农村发展缺乏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受到严重制约。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山西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二十多年来,始终把关心关爱农民,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当作最大的责任和最根本的目标,全力以赴,一以贯之,为促进山西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农;综合开发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长期低而不稳,导致了我国一多半人口始终处于不富裕状态,农村发展缺乏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受到严重制约。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山西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二十多年来,始终把关心关爱农民,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当作最大的责任和最根本的目标,全力以赴,一以贯之,为促进山西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贡献,提供了有力支撑。
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永恒课题,探讨农民增收问题,农村是最好的课堂,农民是良师益友。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对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体系、作用途径进行系统化的深入剖析,对于进一步理清开发思路,抓准、抓实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切入点,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六个体系
从宏观上讲,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无论是土地治理项目、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还是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质上都是在为农民创造产值、增加收入,拓展增收渠道,提供致富机遇。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各项工程措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农民增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了六个着力点。
1.1在增产上促进增收
通过改善水、电、路、土等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由增加产量实现增收。2014年,山西省通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共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326万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万hm2,增加机耕面积573.333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 153.55万kg,棉花9万kg,油料55.5万kg,糖料166.52万kg。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山西省粮食安全,促进了项目区农民增收致富。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300元。
1.2在减支上促进增收
主要是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成本,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采购成本,通过保鲜仓储降低产品耗损,通过专业化农民合作组织降低销售成本。如长子县项目区由明渠大水漫灌全面转向以地下输水管道和喷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实现了节水、省地、省工、省电。
节水:改造前每667m2地每次浇水耗时2h需要水40m3,改造后耗时1h需要水20m3,每667m2一年可节约用水160m3。省地:由明渠改为管灌,减少了渠道、沟埂占地,土地利用率提高2.5%。省工:过去浇地是全家出动,需看泵、看渠、浇地各1人,现在只需要1人,每次省工2~3个。省电:每667m2每次浇水用电约由过去的15度电付12元电费减为现在的8度电5.6元,每次省6.4元,全年8次省51.2元。运城河津市在项目区开展测土施肥行动,每667m2节约肥料40元。晋中市祁县采取平衡施肥技术的示范田较对照田每667m2产提高了32kg,成本比对照大田少了21元,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1.3在种植模式上促进增收
通过间作套种、合理密植、复播轮作,改进种植模式,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的产出量,实现农业效益的叠加。曲沃县北董项目区蒜农秦文俊以前种蒜0.533hm2,采用“大蒜原西瓜原玉米”种植模式后,每年每667m2大蒜收入3000元,西瓜收入1000元,玉米收入800元,667m2地综合收入就是4800元,0.533hm2地共收入3.84万元,其它农民也迅速跟进,项目区年收入达千万元。大同市天镇县东沙河村栽植唐杏并间作无公害蔬菜和优质豆类、薯类等低杆作物,林网内套种万寿菊,原来以玉米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为果菜花“三维”立体种植模式,按照每1kg唐杏平均价格最低10元计算,206.667hm2唐杏初果期按每667m2产杏500kg,每667m2均收入5000元,单唐杏一项全村增收1500万元,再加上间作的其他收入,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600元。
1.4在产业化上促进增收
首先是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由原来主要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向蔬菜、瓜果、花卉、药材、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调整,通过高价值实现增收;二是通过新、优、特品种的引进、培育和本地化,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在形成一定规模后,确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高产优质高价实现增收;三是形成产地规模交易市场,降低农民单门独户找市场、进市场的成本,并减少运输和贮藏成本。由于大市场的建立,增加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加快了产品流通速度,避免了农产品由于信息闭塞、渠道不畅而导致的积压和低价销售,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扶持和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与农民形成产供销利益联合体,在提高项目区农产品产销量的同时,保障农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带动农民增收。襄汾县赵康镇在农业综合开发中,重点扶持三樱椒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赵雄、赵康、扬威三个辣椒市场,发展有规模营销户56户,产品销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县农发办组织赵康三樱椒协会积极为椒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且进行品牌策划,注册了三樱椒“晋乡红”商标。通过这一产业,辐射带动周边16个县乡镇扩大种植面积,受益农户达到2万余户,还有效带动当地运输业、餐饮业发展,人称一个“红辣椒”映红半边天,一个好产业带富一个县。
1.5在生态建设上促进农民增收
生态建设不仅可以起到涵养水源、减少风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可以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与生态管护的相互结合和良性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来,右玉县根据建设绿色生态畜牧和特色生态旅游“两大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先后实施了上下吴和杀虎口流域2.02hm2的两大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治理工程,项目区基本建起了绿化带、生态园、风景线、示范片相结合的生态屏障,阻止了风口地带的沙丘移动,使林地影响有效范围内的平均风速降低了30%左右;改变了过去每到雨季山洪暴发、冲毁粮田、泥沙横流的状况,区域内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减少了60%左右,水分蒸发量平均减少了8.8%左右,特别是在作物需水量较多的6~8月份,水分蒸发量减少了47.3mm。项目区平均气温提高了0.6益左右,霜冻推迟了7d左右,冰雹年发生次数减少了5.7次,从而延长了无霜期,减少了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发展牛羊养殖和饲草加工业的重要依托。据统计,目前该区牛、羊养殖数量较实施前分别增加50%、60%,项目区年人均畜牧业收入也比以前增加376元,达到950元,占到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杀虎口项目区日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000人次以上,当地有三分之一的农民从旅游服务中获益。该区域栽植的80hm2经济林也将成为当地发展体验性旅游的一大宝贵资源。
1.6在劳务用工上促进增收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有相当份额的投入转化为农民劳务工资。项目建设用工、提供当地原材料、短途运输、进入多经企业务工或提供周边服务,进行农资交易、提供市场中介服务等,都可以弥补农闲和转移劳动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2 对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农业大市场、大流通初步形成的背景下,农业综合开发要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更加深入农村,紧密结合村情民意,以科学发展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发现和解决好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促进农民收入协调、稳定和持续增长。
2.1把开发的切入点与农民的增收意愿统一起来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首要的一条就是开发行为与农民增收意愿要相互支持,相互协调。所有促进农民增收的开发行为,要切合当地发展实情,符合项目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既要引导和调动农民参与开发,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生产习惯,畅通农民表述自己意愿的渠道。农业综合开发的基层管理和实施部门,特别是乡村两级,在项目申报、规划内容、筹集资金、实施建设、竣工管护等个环节,都牵涉农民的切身利益,都应按照公开、公平、公示的原则,听取和采纳农民意见,进行民主评议、民主决策。只有取信于农民,有利于农民,才能把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措施与农民增收的诉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农业综合开发应该实行依法开发,依法维护农民的增收权益。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背景下,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延伸,所触及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愈加复杂化,必须统筹协调,科学决策,避免长官意志,杜绝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对农民利益的不良影响。
2.2开发规模要与农民的增收幅度齐头并进
集中连片和规模开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规模经营、规模效益和农民大幅度增收的前提。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贪多求大,急于求成心理的作用,一些土地治理项目骨干工程和框架工程场面宏大、规划标准较高,但由于财政配套能力、农民自筹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比较弱,项目工程不能完整配套,末端工程、附属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甚至水源、电源、地力不能保证,规模开发没有达到规模质量和规模效益,农民增收打了折扣。有的多种经营项目侧重于主体工程和厂区建设,对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发重视不够、应对不力,后续资金、人才投入跟不上,逐渐效益滑坡,对农民增收起不到拉动作用。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在不断扩大项目建设规模的同时,一定要立足当地资源、财力、人力、市场的实际,抓优势,抓重点,综合配套,把质量、市场、效益放在第一位,以小变大、循序渐进,逐步以规模开发实现规模效益,为农民提供稳定、扎实的增收基础。
2.3在销量上、价格上寻求农民增收的最大化
农民作为个体经营者,在产前甚至产后对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情况进行准确预测极其困难。由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农户经营种植,特别是大规模经营存在着较大的效益风险,极易导致市场饱和,价格大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促进农民增收一定要在市场上下功夫,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市场的真正需求、真实容量,培育战领市场、迎合市场的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总量和分量的大小;以消费结构为基准,合理确定品种、优化品质和品牌;既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把产地市场变成农民增收的舞台。同时要在销量上、价格上寻求农民增收的最大化,促进农民多环节、多层次、多渠道增收,把农民增收建立在产业化经营、现代化营销的基础上。
2.4提升农民在增收中的组织能力和竞争能力
农民增收进入更高发展阶段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分户经营、小而全经营模式不能很好适应农民丰富多彩、日渐高涨的增收需求。土地权属分散零碎,经营单位细小分散,不利于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也不利于农民在更大空间和范围内实现收入增长。农村实行长期和稳定的土地承包政策对稳定农村形势,对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生存权益,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既要保障和维护农民现有的土地经营权益,又要解决其与现代农业的不适应,就必须在稳定中寻求协调和变革。应大力发展公司垣基地垣农户产业化开发、股份制实体开发,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适度进行土地转租倒包,从而盘活土地资源,扩大规模经营能力,提升农民在增收中的组织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农民收入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增长。
2.5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农民增收在有限土地资源的制约下,最根本的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市场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可以为农民增收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近年来,项目区普遍加大了科技开发的力度,科技示范推广项目遍地开花结果,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科技示范项目只重视农科技术的研究引进和小面积示范,起不到全面的辐射带动作用;有的科技示范项目追求新、奇、特,但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有的地方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受传统种养模式的影响,对新技术、新品种接受能力差,推广有难度。科技示范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农民应用,通过农民的手出效益、增收入,所以科技推广示范要立足实际,着眼于引导和服务千家万户。一是所示范的技术和品种在当地要有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示范技术要与农民接受程度相适应,利于农民学以致用,逐步提高。三是在科技示范中尽量多培养农民,培训技术骨干,以点代面,以农民带动农民,逐步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应用能力,形成规模科技应用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普遍增收。
2.6始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在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要把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益管理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在项目立项阶段要深入实地,认真进行项目效益的评估、分析和论证,防止低效工程上马;在项目建设阶段要进一步做好效益动态分析,确保工程措施产生实效;在项目竣工验收时,要对项目效益进行实地评测和对比,出具项目效益验收报告,把开发效益与农民增收作为项目验收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农业综合开发无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各项具体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这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本质属性,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要。只有这样,农业综合开发才会更具生命力,更具扩张力,更具推动力。
(作者单位: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2.大同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1004-7026(2015)03-0055-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0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