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长物志》研究综述
2015-04-11王文萌WANGWenmeng
王文萌 WANG Wenmeng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一、《长物志》之“长物”
对《长物志》之“长物”含义的解读,关涉到正确把握《长物志》主体思想和对相关内容的评价问题。学界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长物”本身的含义。“长物”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此处指的是“多余之物”。“长”即“多余”。张燕《<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文艺研究》, 1998年第6期)和海军《<长物志>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都认为文震亨是在“开宗明义告诉读者,书中所论,‘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文人清赏而已,不是布帛菽粟般不可须臾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而是“清赏把玩的余物”[1]。
其二,“长物”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的写照。李砚祖在《长物之镜——文震亨<长物志>设计思想解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5期)中指出:“文震亨取‘长物’一词,意指多余之物,实际上书中所指又并非多余之物,而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不过,这些品物非一般物品,而是投射和沉积了文人的选择和品格意志之物。”朱孝岳《<长物志>与明式家具》(《家具》, 2010年第4期)的论文认为,“专为看来多余之物作志,并不是作者标榜自己的清高闲适,恰恰表明了他冀望通过对这些生活细事的执著推敲,来表述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美学理想。”张洁璐《无用之用——由<长物志>反观现代设计》(《美与时代》,2015年第5期)一文同样认为,“长物”是文人品格、情怀、志趣的载体,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缩影。前述张燕《<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和海军《<长物志>图说》还将“长物”与时代背景结合,认为“长物”表达的是作者“身逢乱世,看淡身外余物”的坦然心境,其本质也是文人士大夫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文震亨将“长物”一词作为书名中的关键词,传递给读者的理念是所论述的事物并非生活必需品,而将这些清赏把玩之物视作多余之物,其本意是在抒发自己超然物外的情怀。
二、《长物志》的美学思想
《长物志》的美学思想非常丰富,充分展示了文震亨对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因此对中国古代园林、造物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长物志》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
《长物志》美学思想的形成。马凌《雅人深致:<长物志>的政治与美学》(《书城》,2011年第4期)指出,“明中叶以降,经济贸易发达,中国是全球海洋贸易的终点,大量的白银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助长了明朝奢侈的社会风气……风雅成了时尚,附庸风雅者也就开始鱼目混珠” 。“氏又生当明末社会动乱、摇摇欲坠之际,官场倾轧、仕途坎坷,为逃避现实,便寄情山水,热衷于造园艺术”[2]。而《长物志》美学思想的形成,除了晚明政治、经济因素之外,文化方面的影响也相当显著。张燕《<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指出,“明初便有宋濂、方孝孺力主复古。文震亨可谓复古运动的中坚分子。”
《长物志》美学思想的内容。马凌《雅人深致:<长物志>的政治与美学》将《长物志》的美学思想概括为“删减去繁”,其“古”、“雅”、“韵”成了全书的高频字,反映出“自然古雅”、“无脂粉气”的审美标准。田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长物志>的生活美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4)中指出,《长物志》的美学是自我和社会的双重指向,既是在表达和塑造自我的形象,也是“对社会生活风气的批判和引领以及对社会身份的区隔与认同。”王珏的硕士学位论文《<长物志>的颜色观研究》(江南大学,2012)从颜色的角度研究文震亨的美学思想,认为朴素、单纯、古雅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反映出其反对艳俗、崇尚古雅;反对繁复、崇尚质朴;以及讲求日常适用的颜色审美观。”彭圣芳《身份的危机与确认——<长物志>雅俗观的一种阐释》(《装饰》,2011年第7期)认为,“雅”是《长物志》美学的核心。文震亨以“尚雅贬俗、趋雅避俗”的观点及态度来强调自己的文人身份。而在这种美学观念的背后也反映出文震亨对自身身份的危机感,“从这个视角审视《长物志》意图重新划分的晚明社会,既非国家典章之下的等级森严,也非消费膨胀背后的等级僭妄,而是以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为中心的软性的等级区分。”
《长物志》美学思想的影响。桂强在《<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一文中从园林、室内环境、工艺美术、明代的物质文化四个方面论述了《长物志》美学思想的作用,以及在生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渗透。魏朝金《<长物志>:晚明士人清居美学思想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审美体系中的“清”与《长物志》的关系,认为《长物志》中的天人合一、身心合一观念以及在物中寻找精神寄托以获取内心平衡的“清居”思想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辛婷《从<长物志>看晚明文士陶瓷审美趣味与造物观》(《陶瓷研究》,2011年第4期)结合陶瓷设计阐述了《长物志》的美学思想在造物中的真实体现。
对《长物志》美学思想的研究,多停留于对文本内容的探讨。而《长物志》中诸如“简”“宜”“雅”等美学思想对当今的设计、艺术以及文学等都具有启发性意义,充分、深入地挖掘并结合现时代的经济、文化发展实际来研究《长物志》的美学思想应该成为学者继续努力的方向。
三、《长物志》的造园理论
《长物志》以园林建造为中心,对造园实践有详尽、全面地论述。陈从周教授在为《<长物志>校注》作序时评论道:“盖文氏之志长物,范围极广,自园林兴建,旁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金石书画,服饰器皿,识别名物,通彻雅俗。”[3]笔者考察后认为,研究者的探讨研究并非平均着力,而是有所偏重,即从“造园”这个技术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情况少见,但对造园理论的研究却比较深入。
王永厚《文震亨及其<长物志>评介》(《中国园林》,1992年第1期)一文从“诸般景物,各有所宜”、“利用自然,巧夺天工”、“总结经验,传播技艺”三个方面对《长物志》的造园理论进行了探考。李元的博士学位论文《<长物志>园居营造理论及其文化意义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10)从当今和晚明的社会背景、园林史角度系统诠释了《长物志》的造园理论,认为“文震亨的造园理论架构主要是围绕‘师法自然,宛若天工’、‘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古朴雅洁,入画比兴’这几条理念线索展开”。谢华的博士学位论文《<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2010)依据《长物志》的“巧夺天工,各得所适”、“门庭雅致,屋舍相宜”、“制具尚用,厚质无文”、“神形兼备,忠实畅达”造物原则,将《长物志》的造园美学思想归纳为造物观“适”、美学观“雅”和伦理观“意”。李元、林震《<长物志>植物造景技法》(《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5期)将《长物志》的造景思想来源概括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传统的诗画艺术”两个主要方面,从美学原则、生态原则论述《长物志》的园林造景植物的选材、设计之法、配置之法,强调了《长物志》“于宏观见意境,于微观见韵致”的造园理念。
《长物志》的“造园”既是创造园林,也是要创造园林般的居住环境。将园林与生存环境融为一体,淡化两者之间的界限,是书中造园理论对当代“宜居”生态环境建造的有益启示。
四、《长物志》与现代设计
随着西方设计思想在中国的渗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日渐减少,传承中国传统造物理念、造物文化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从历史与现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来重新解读、进而发展《长物志》的造物思想成了学者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盛养源《重读<长物志>》(《室内设计与装修》,1997年第1期)从合理、功能、材性、美四个方面探讨了《长物志》的环境设计观念对当今室内设计的借鉴作用。王双阳《浅论<长物志>中的“古意”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装饰》,2010年 第11期)则从形制、风格、意境三个方面讨论“古”是对古制的追求、是简朴典雅脱俗之风、是自然的表现,认为“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设计,人的品格和学养是第一的”,强调现代设计师的文化涵养。海军《<长物志>图说》认为“长物”是在“唤起一种对中国设计品质感的认同和追求,既是美学上的理解,也是实用主义,乃至文化属性上的强调。”
尽管《长物志》反映的是明代政治、经济与文化情况,和今天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但其中的核心造物思想与精神追求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朴素、雅致的造物理念等都与现代设计中的简约、减法设计相近似。同时,《长物志》中蕴含的优秀的中国传统造物理念是提升中国设计品质的源泉,它启示着人们在生活和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重新建立和谐关系。
五、对《长物志》的评价
中国古代有关造园的文献非常丰富,对造园问题有系统而又能全面探讨的却只有《园冶》和《长物志》。两者比较,对《长物志》的研究相对要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园冶》的价值更高。相反,这两部造园著作在园林、艺术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计成的《园冶》比较倾向于综合法,即在总体的联系中来分别论述园林建构序列的诸元素;文震亨的专著《长物志》倾向于分析法,他把园林分成各个部分,对其中诸元素加以个别的研究,可说是分论园林艺术诸元素的理论著作”[4]。
陈植在《<长物志>校注》序中说,“《长物志》虽叙述较略,然约而能赅,设计范围之广,在古代著述中,尤为突出。”张燕《<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认为,《长物志》是研究晚明经济、文化、思想的重要资料,是晚明士大夫生活的“百科全书”。李志明《阅读<长物志>:从文本到话语》(《中国园林》,2009年第11期)指出,《长物志》中的评价论述是通过宣扬古雅的审美来区分晚明时期流行的社会文化,从而将士人从社会大众中脱离出来,起到巩固传统文人地位的作用。田军的博士学位论文《<长物志>的生活美学研究》肯定了《长物志》的生活美学原则,认为它关注到以往美学研究中所忽视的方面,将美学研究回归到更为真实的生活之中。同时,《长物志》在跨文化的视域中展现出东方的审美、生活智慧,能够引发当今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可以推动美学的发展。
五、小结
1990年以来,《长物志》的研究成果总体数量虽然不多,但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中国大陆学者对《长物志》的研究视角主要包括文震亨及《长物志》、工艺美术、审美思想、造园理念以及与现代设计的关系。2000年以前的研究重点围绕着文震亨、《长物志》以及晚明时期的社会状况,并集中在园林学科的范围之内。2000年之后,研究范围有所扩大,设计学、艺术学专业的学者从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园林设计等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反映出对传统文化重新重视的态势。
虽然《长物志》一书部头不大且文字简洁、通俗易懂,但所包含的造物理念却是深刻而富有活力的,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由此笔者浅见:
第一,关于《长物志》的美学思想的阐释在与时代接轨方面还有待加强,一些研究还不能较好地将成果转化成实际的应用原则,应该继续深入地结合时代背景对《长物志》所包含的文化美学意义和价值继续探讨。
第二,《长物志》的造园理论在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方面,在化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等方面都具有特别的启示作用与价值。
第三,《长物志》与现代设计关系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加强设计艺术类的研究者、从业者以及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解读,而且更有利于传承与创新,在实践中展现中国传统造物理论的当代价值,促进中国文化在中国设计中的延续。
第四,对《长物志》的当代价值研究,需要从艺术学、经济学、美学、设计学、园林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心理学等多个方面综合探讨,需要更多的学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1]朱孝岳.《长物志》与明式家具[J].家具,2010(4): 53-55.
[2]王永厚.文震亨及其《长物志》评介[J]. 中国园林,1992(1): 47-49,52.
[3]陈植.《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