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探索

2015-04-11回文博张喜梅戚秀菊魏会茹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观测点应用型转型

回文博,张喜梅,戚秀菊,魏会茹

(石家庄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5)

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探索

回文博,张喜梅,戚秀菊,魏会茹

(石家庄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5)

新建本科高校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准确把握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能力的内涵要求,找准实现转型的着力点。专业是新建本科高校实施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载体,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评估是促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建立内部专业评估机制,定期自我诊断,实行分类管理,必将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内部专业评估

自1999年以来升本的600多所地方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这些新建本科高校在升本之初,绝大部分都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办学效果和办学定位有相当大的差距。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些都为新建本科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在《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一文中,明确了“转的思路”“转什么”以及转型的目标要求,即“要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整体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支撑度和贡献率”[1]。

专业既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又是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学校和社会的接口,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实现转型目标,就要着力在专业建设上下大功夫。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是促进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建立内部专业评估机制,定期自我诊断,实行分类管理,必将促进学校转型发展。

本文拟在研究转型发展的内涵要求、分析新建本科高校专业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探索新建本科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的实施原则及指标体系的核心要素。

一、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要求

新建本科高校在办学定位及办学思路上,对于“地方性”“应用型”“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都已形成了共识,关键是在办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和践行,通过办学行为的转变实现实质上的转型。“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2]

(一)构建和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专业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设置新专业,要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项专业规划,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动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趋势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充分了解人才需求情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同时还要认真研究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只有目标定位准确,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另外,学校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确保专业结构对社会需求的适应。

(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转型的核心要素。要打破以往“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观念,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观念。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原则[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从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倒推,同时考虑技术进步对岗位能力的未来要求,依此确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的要求,确定对应的支撑知识点。从能力培养的逻辑和工作过程知识的跨界属性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系统优化整合,将相关职业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其应用组成模块,形成突出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构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吸纳企业领导与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参加学校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发专业课程;从企业聘请高素质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接受学生见习、实习,学校利用人才优势,和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协同攻关创新;教师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与企业建立起互利双赢的长效机制。

(四)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理论教学能力,还要有实践教学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出政策、出措施,促使专业教师积极到企业挂职锻炼。在注重教师工作经历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地方企业的科技开发、校企合作项目的攻关、行业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的技能培养体系。

(五)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中的重要内涵,是社会对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殷切期望。[3]学校要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聘请创业成功者和企业家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介绍创业经验;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积极筹措资金,为学生创业提供条件。

二、新建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教育部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现实背景,就是针对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办学行为和办学定位不符,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二是在人才培养上,对应用型的内涵理解落实不够,体现在专业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结构体系与社会需求吻合度不够

新建本科高校由于本科办学时间短,专业覆盖面相对较窄,尽管在办学过程中新增设了一些应用型专业,但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笔者曾对某新建本科高校本科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宏观研究,分析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对接情况,发现在地方战略新兴产业体系以及传统优势产业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学校没有相关专业与之对应,同时,还有一些专业服务面向对应的行业面较窄。专业设置和实际需求对接不够,有两方面原因。客观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学校申报设置相应的新专业,要经过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和办学条件的积累,因此增设新专业有一定的滞后性;主观方面,学校在构建专业结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申报新专业,一般由院系自下而上的申报、论证,学校层面进行审议决定。院系从本单位实际办学情况出发,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一些尽管社会急需,但办学条件要求较高的专业,申报积极性不够高;二是由于专业现有的“实体性”特征,专业调整牵扯到较为复杂的问题,使得撤销专业较为困难,这就导致了该上的专业没上,该撤的专业没撤,专业结构和社会需求不能很好的吻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层面要加强宏观把控,统筹配置资源,建立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保证专业的发展活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新建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考研深造与灵活就业在各种就业去向中所占比例较高,灵活就业人数占比过大,对口就业率较低,就业质量不高。这说明某些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和规格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符,不能很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分析原因在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位置、类型层次、历史传承以及区域产业特征等都有诸多关系,它是由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的。而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对“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两大要素关注不够,层次定位不清晰;对培养人才的大致职业领域是什么、这个职业领域对人才有什么样素质和知识等的规格要求不明确,使“应用型”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很好体现与落实。

(三)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

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中需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从目前情况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宏观层面“形似”,课程建设微观层面“神不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课程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效果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利用等方面还没有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尤其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差距较大。有学者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9%的人认为在大学里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的人认为在大学所学东西与现实脱节,80%的人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满意。[4]课程内容和实际需要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对职业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专业课程体系的论证和构建没有充分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规格要求,造成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要求脱节,与学生就业需求脱节。

(四)校企合作践行不够深入

新建本科高校虽然一直在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但是实质性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合作平台还不够完善。实习实训基地的利用率还不高,共同开发课程占比不高,学校与企业合作研究项目比例小,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也不够高。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校企合作,特别是对企业一方相关的政策支持不够;同时,学校欠缺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有实力的科研团队还没有形成,服务地方的能力还有待加强。[5]

(五)“双师型”教师有较大欠缺

随着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加大,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及总体数量都有较大改善,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还远远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原因在于:一是应用型专业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相近的基础专业教师中转过来的,另一部分教师则是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他们都没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职业经历;二是由于教学任务较重,或者体制机制的制约,教师挂职锻炼的机会有限,积极性也不够;三是受政策限制,“双师型”人才较难引进。

三、新建本科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探索

新建本科高校大部分都接受了教育部的合格评估,合格评估把“学校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这是对学校的整体工作状态进行的评估,属于学校评价范畴。而学校内部专业评估,是对学校所开设具体专业的评价,是学校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而进行的自我评估。新建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实现实质上的转型,专业是核心,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结构与数量、实践教学以及人才质量是否真正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内部专业评估是较为有效的检验和促进措施。通过评估,定期诊断、分类管理,逐步构建起内部专业评估与常规教学管理有机结合的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以评估为基础,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既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

(一)内部专业评估的实施原则

实施学校内部专业建设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实现实质上的转型,因此,内部专业建设评估始终要坚持“重内涵、促转型”的总体原则,并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下具体原则。

1.以评促建

将专业建设目标和建设过程相结合进行考量,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不仅要考察目标是否实现,也要考察有没有为实现目标采取的措施及措施落实情况,做到以评促建。

2.简洁可行

由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在指标体系设置中抓关键,抓共性,力求简洁,突出重点,在保证评估效果的同时,尽量不给院系增加负担。

3.动态发展

评估指标本身并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动态发展状态,可根据专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对评估指标做出及时调整。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评估中,按照评估标准,就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做到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二)内部专业建设评估的核心要素

以对转型内涵的剖析以及应用型专业建设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为基础,笔者对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评估的核心要素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初步形成了内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有专业定位、专业建设过程、专业建设保障、专业建设效果,二级指标和观测点主要围绕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与教学、资源配置、专业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声誉等不同纬度设计。围绕观测点,从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授课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设计问卷、调查表,对专业建设过程、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估;从毕业生、用人单位等不同视角,对专业培养人才质量进行评估,在突出应用型宗旨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专业建设。

二级指标和观测点分述如下:

1.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以学校办学定位为依据,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对专业服务面向以及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格等的定位。专业定位首先要考察该专业对应的产业需求和服务面向行业。以此为基础,专业定位从社会需求和目标定位两个二级指标予以定性考察,对应二级指标设市场调研和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两个观测点。

2.专业建设过程

专业建设过程是一个由人才培养方案为始,围绕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展开的,涉及教师教学活动、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学研究等的教学实践过程。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强调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以此为基础,专业建设过程从培养方案、教师的培养与发展、课程建设、教改与科研、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或设计、校企合作七个二级指标予以考察。对应培养方案,设制定过程、实践教学、专业教育三个观测点;对应教师的培养与发展,设教研活动、教师听课、教师指导学生、教师进修与培训、平台建设、获奖六个观测点;对应课程建设,设教学大纲、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课程考核五个观测点;对应教改与科研,设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两个观测点;对应实践教学,设实验教学、实习实训两个观测点;对应毕业论文或设计,设选题情况、指导过程、质量管理三个观测点;对应校企合作设合作培养和合作研究两个观测点。

3.专业建设保障

专业建设保障是专业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主要涉及教师队伍满足专业发展需求情况、资源保障与合理利用情况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情况。另外,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利用尤为重要,在“双师型”教师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可通过挂职锻炼与外聘企事业单位人员满足教学需要。以此为基础,专业建设保障从专任教师、建设经费、实验室与实践基地、质量监控四个二级指标予以考察。对应专任教师,设数量与结构、双师型教师、挂职锻炼、外聘教师四个观测点;对应建设经费,设专业建设经费、实验设备经费两个观测点;对应实验室与实践基地,设实验室、实践基地两个观测点;对应质量监控,设制度建设、制度落实、教学督导三个观测点。专业建设保障是人才培养的条件,在对观测点的评价标准设计上,要注重对资源利用和制度落实情况的考察。

4.专业建设效果

专业建设效果是检验是否践行应用型内涵的标准,它不是学校或院系的主观判断,而是由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的客观判断来决定。因此,围绕专业建设效果从招生就业、学生素质、教学效果、专业声誉、专业特色五个二级指标予以考察。对应招生就业,设招生、就业两个观测点,对生源情况和学生对口就业率进行评估;对应学生素质,设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性课外活动、专业性社团、获奖、考研、资格水平考试六个观测点,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应教学效果,设课堂教学评价、学情调查两个观测点,对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评估;对应专业声誉,设在校生评价、教师评价、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四个观测点,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生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及用人单位的评价进行评估;对应专业特色,设特色建设观测点,对在课程设置、产学研结合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的亮点进行评估。

围绕各个观测点,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以突出应用型为贯穿始终的主线,通过不同权重及分数分布体现各个指标重要性的差异。

新建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应客观分析专业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找准实现内涵转型的着力点,通过开展内部专业建设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1]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2]黄达人.高校转型:重构高教核心价值[J].中国高等教育,2015,(7):24-34.

[3]赵中岳,李新刚.应用技术型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0):91-95.

[4]刘明亮.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的三个突破[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54-157.

[5]郑国诜,王雪专.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调整困境与路径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4):71-74.

(责任编辑 苏肖)

A Research on the Specialty Assessment of Newly-buil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Transition

HUI Wen-bo,ZHANG Xi-mei,QI Xiu-ju,WEI Hui-ru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50035,China)

The newly-buil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aim to develop students’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for local economy in the transition to application-oriented cultivation.Specialt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train qualified students and serve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 transition.Assessme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Differen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hould have their own specialty assessment system,diagnose regularly and carry ou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Such measures will certainly promote the transition.

newly-buil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transition;internal specialty assessment

G40

:A

:1673-1972(2015)05-0111-04

2015-05-18

回文博(1960-),女,河北枣强人,教授,主要从事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猜你喜欢

观测点应用型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扎龙湿地芦苇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张掖市甘州区代表性观测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