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视域下的海陆统筹发展战略*①
2015-04-11薛永武
薛永武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266100)
海洋生态视域下的海陆统筹发展战略*①
薛永武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围绕海洋生态视域下海陆统筹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的学理探析,以寻找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客观因素,提出海陆统筹解决问题的发展思路,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均衡与协调发展,维护海洋生态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其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辩证思维和系统论的原理,对海洋生态视域下的海陆统筹发展战略进行多维度的审视,从而提出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新常态;海洋生态;视域;辩证思维;系统论;海陆统筹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5.05.009
在经济新常态下,探索我国海洋生态视域下的陆海统筹发展战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均衡与协调发展,维护海洋生态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海陆统筹的战略定位分析
(一)海陆统筹具有丰富的内涵
海陆统筹是指通过对海陆的统筹,促进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在海陆相互依托和相互促进中维护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陆海关系逐渐变得复杂,全球资源紧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早已寿终正寝,我们客观上早就应该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调整阶段,早就应该用海陆统筹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海陆统筹的思想。张海峰、杨金森、徐质斌等提出:“照顾好海洋与陆地的关联,统筹兼顾,使两者融为一体。”②张海峰、杨金森、徐质斌:《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强国——论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指导方针和目标》,《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年第1期。张海峰还在2004年北京大学“郑和下西洋 600周年”报告会上提出“海陆统筹,兴海强国”的观点,认为“海陆统筹与其他五个统筹是互为补充、互相完善、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一体化关系”,把海陆统筹发展提升到了发展国民经济基本指导方针和战略模式的高度。他认为,应将“海陆统筹”加入到“五个统筹”之中。没有其他五个统筹,就谈不上海陆统筹;没有海陆统筹,其他五个统筹都会显得不完整。③张海峰:《抓住机遇加快我国海陆产业结构大调整——三论海陆统筹兴海强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0期。张登义、王曙光在2005年全国政协会议提案中提出,“海陆统筹应列入‘十一五'规划之中”。张耀光认为海陆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海陆经济带内的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海陆产业结构呈现综合、多元和开放的趋势。④韩增林、狄乾斌、周乐萍:《陆海统筹的内涵与目标解析》,《海洋经济》2013年第1期。栾维新分析辽东半岛海陆综合优势发展时谈及海陆一体化建设问题:“利用辽东半岛明显的海陆综合优势发展临海产业,将具有如下两个功能。一方面通过临海产业这个载体,把海洋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另一方面,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沿海地区集中。这两种功能的结果是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陆域资源的开发、海洋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海陆一体化的建设。”①栾维新:《发展临海产业实现辽宁海陆一体化建设》,《海洋开发与管理》1997年第2期。韩立民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认为海陆经济带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经济带区域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并且海陆产业结构呈现综合、多元和开放的趋势。②张静、韩立民:《试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叶向东从经济学角度,对海陆统筹发展作了综合的论述,提出了海陆统筹的概念:“海陆统筹是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海、陆的资源环境特点,系统考察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海、陆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社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潜力基础上,以海陆两方面协调为基础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海陆互动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快速发展。”③叶向东:《构建“数字海洋”实施海陆统筹》,《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4期。韩增林、狄乾斌、周乐萍则从系统论的角度认为,“陆海统筹是在区域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将陆海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来分析,综合考虑二者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利用二者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等联系,以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区域的发展进行规划,并制定相关的政策指引,以实现资源的顺畅流动,形成资源的互补优势,强化陆域与海域的互动性,从而促进区域又好又快的发展”。④
从上述对海陆统筹理论的梳理来看,海陆统筹已经成为很多专家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也在较大程度上形成了对海陆统筹的共识。可以说,海陆统筹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又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海陆统筹既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思维方式,也是经济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质的客观规定性。
首先,人类共有一个地球,海陆统筹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哪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应该遵循的原则。陆地国家虽然没有海洋国土,但其境内的河流最终也与大海息息相通,其国民也会食用海洋产品,也会到滨海国家旅游以及参加各种相关的政治经济活动。海陆统筹旨在强调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统一性,注重二者的关联性、互动性与互补性,统筹考虑与规划海域与陆域的全面发展。因为世界各国共处于一个大的生态环境,只有各个国家携手合作,实施海陆统筹发展战略,才能真正维护海洋生态的健康,促进世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海陆统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战略思维,是解决海域与陆域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是统一筹划海域与陆域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的区域政策。我国近些年来,陆域污水入海、填海造田、建岛、过分捕捞等活动,造成了海洋生态的破坏,海洋污染十分严重。只有在维护海洋生态健康的前提下,把握经济新常态下对海陆统筹的新要求,对过去粗放式甚至是掠夺式的资源开发进行深刻反思,注重海陆统筹科学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和多种形式统筹海陆关系,才能保障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再次,海陆统筹强调统一规划与整体设计。海域与陆域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系统,海陆统筹注重以陆域与海域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等联系为出发点,站在宏观的制高点上,鸟瞰海域与陆域,根据海、陆两个地理单元的内在特性与联系,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的思想,通过统一规划与宏观设计,促进两个独立系统之间的相辅相成,能够进行顺畅的资源交换与流通,把海域与陆域的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最后,海陆统筹是系统论思想与辩证思维解决海陆关系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海陆统筹的目的是促进海域与陆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必须以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考虑海陆系统各自的承载能力以及整体的资源条件,避免海洋生态因为超负荷而不堪重负,在整个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组合,形成海陆生态系统的互动、相生与共生效应。
(二)海陆统筹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下的大环境,为了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应该充分认识到海陆统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海陆经济发展需要海陆统筹规划
多少年来,我们片面单向度地发展陆海经济,两种经济形态往往各自为政,彼此不是相互促进,而更多的表现为互相制肘,相互制约,客观上难以形成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一方面陆域经济发展愈加凸显出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海洋虽然具有丰富的物质与辽阔的空间资源,却难以有效地科学开发和长期开发。随着海洋国土意识的觉醒,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海兴则国富民强,海衰则国弱民穷”的重要性,海洋成为经济发展关注的新热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实施海陆统筹,为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丰富的陆域资源虽然是陆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的短缺、人口膨胀、生态破坏等问题的不断凸显,陆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其进一步发展客观上已经受到陆域资源短缺瓶颈的严重制约。而海洋经济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比较集中,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客观上为陆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能源和新的发展思路。海洋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巨大宝库,辽阔的空间资源更是陆域经济发展缺少并急需的。从海陆统筹的角度来看,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加强二者之间的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才能促进海陆经济的共同发展。
2.海陆统筹有利于协调陆海产业矛盾
由于海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沿海省份普遍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陆海经济间日渐突出的矛盾。特别是受到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局限,各区域之间缺乏灵活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机制,各区域的产业布局、资源配置与流动性没有很好地实现互补共享,客观上进一步彰显和激化了陆海产业矛盾。因此,将海陆统筹地位提升到发展国民经济基本指导方针和战略思维的高度,有利于从国家的角度来统一安排资源的配置与调度,理顺陆海产业关系,缓解陆海产业矛盾,促进海陆经济协调发展。
3.在国际视域下更需要重视海洋地缘政治经济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陆域空间基本瓜分以后,海洋成为国家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与最后空间,也成为各国争夺的重要对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加深了对海洋的认识,许多国家认识到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重大开发价值。各国纷纷划定海洋区域,宣布对海洋的主权。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存在海洋国土的安全问题,客观上也隐藏着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海陆统筹有利于加强我国陆域与海域的联系,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强化民众的海洋国土安全意识。
4.海陆统筹有利于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海洋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又位于生物区的最低部,陆域人为过程和自然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绝大部分要随着河流注入大海,海洋污染物的 80%以上来自陆源,而且海洋污染总负荷一般集中在占海洋面积1‰的海岸地区,海岸地区是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经济发展的过分强调,沿海城市向海洋进军,通过建筑人工岛、填海造地等人工活动,进一步加重了我国海岸线的污染。尤其沿海地区的海岸线一带,生物多样性如果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海洋的生态健康。因此,必须实施海域与陆域统筹治理和防护,实施陆海联动、统筹规划,才能解决海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问题。
二、海洋生态视域下海陆统筹的可行性
(一)国际视野海陆统筹的经验与启示
1.国际视野海陆统筹的经验
实施海陆统筹,国际社会已经具有很多的成功经验。近年来,许多沿海国家都将海洋开发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通过实施海陆统筹,促进本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等许多国家都把海洋开发定为基本国策,注重陆海统筹,及时调整或制定新的海洋战略和政策,加大海洋开发和管理的统筹力度,以促进陆域和海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欧洲海洋空间规划(Marine Spatial Planning,MSP),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海陆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其空间规划的范围包括沿海地区、海洋港口区,主要内容涉及海洋、陆地资源和空间的统筹规划,对相关产业部门和空间进行协调,促进海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欧洲委员会在2007年10月出版了《欧盟综合海洋政策》(An Integrated Maritime Policy for the European Union),将海洋空间规划列为振兴海上欧洲的重要内容,制定了规范各国之间、各国中央与地方之间多层次的海洋产业布局政策法规体系。美国在21世纪初期启动了基于海洋带综合管理的海洋空间规划工作;2010年7月正式发布的《美国海洋政策任务最终报告》,又特别强调推进海岸带与海洋空间规划的对策措施。同时,各沿海州(如缅因州、罗德岛州、马萨诸塞州、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等)已经开展较为详尽的海岸带与海洋空间规划,以协调沿海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美国制定“海洋行动计划”,提出今后50年国家应该对内层空间的海洋给予多角度的关注,加强国家对海洋经济运行的管理、监督和评估,强调加强并在宏观上把握海洋经济区域发展的健康发展和海洋产业的结构调整,加强对海洋和沿岸环境的保护,维持海洋经济利益。此外,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也都是非常重视海陆统筹的国家。
2.国际视野海陆统筹对我国的启示
国内外海陆统筹的经验虽然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但其所蕴含的一般经验和基本规律,能够给我国的海陆统筹以有益的启示。
第一,海陆统筹不仅是企业行为,更是政府行为。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海陆统筹的发展战略,注重从宏观上对全国的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进行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国际、国家、沿海地方相协调的法律与政策框架体系,形成各国之间在沿海工程建设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共识。
第三,对沿海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与整合,解决沿海工程建设重复和不合理布局的内在机制;为了保持陆域和海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护生态健康和谐,必须在国际范围上实施海陆统筹。
第四,提出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引导解决现实海陆问题的基本导向;通过海陆统筹对沿海城市经济社会进行综合管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五,为了促进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的合力,只有通过陆海统筹,才能促进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政府发挥组织引导、协调沟通的重要作用,依靠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规划协调,是解决陆海统筹的重要举措。
第七,工程技术专家与人文专家和战略咨询专家共同努力,形成高级智库,达到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优化组合,这是推进海陆统筹的人才保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学习国际社会海陆统筹的发展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海陆统筹的科学发展。比如,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信息港枢纽通道、国际航运枢纽通道、国际信息港枢纽通道等方面,都有海陆统筹的广大空间,有待于我国的顶层设计。我国台湾、香港、舟山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也都高度重视海陆统筹,通过顶层设计规划,促进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海洋生态视域下我国海陆统筹的可行性
1.深化海洋国土意识与海洋强国战略的共识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不仅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但我们过去谈起国土,往往都只是说陆地面积,基本忽视了海洋作为国土的存在。“海洋国土”是我们的蓝色国土,伴随着海洋意识的觉醒,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海洋的基本特点、海洋生物特性、海洋变化规律等,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了解海洋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国土的高度重视和“蓝色圈地”运动的兴起,各国进一步重视海洋主权。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与周边国家存在着海洋国土争执问题,我们在加强海洋国土安全意识的同时,必须加大海洋国土开发的力度。海洋国土意识的加深与海洋国土地位的提升,为海陆统筹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
2.把握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相辅相成的关联性
陆域产业与海域产业之间客观上需要优势互补。海域产业是陆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能够给陆域经济以丰富的资源和市场;陆域经济客观上非常需要海域经济的支撑,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在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的互补性方面,一方面陆海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性。海域产业发展早期,主要依附陆域产业体系的发展,随着海域产业的不断开发,海域产业体系逐渐成熟,海域经济的各种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都具有区域上的共存性,二者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仅如此,海域产业与陆域产业两种经济形态存在明显的联动关系,海陆产业之间在发展阶段上具有一定的梯度性,在经济基础上存在势能差,在自然资源赋存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海陆之间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能量梯度,能够促使各种生产要素与能量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客观上蕴含了陆海产业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对海陆产业子系统的资源的互补性、空间上的共存性以及经济关联性的分析可见,海陆产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我们对海陆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的基础,是实现海陆统筹规划的出发点。
3.把握海域经济体系的发展线索
海域经济既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海域经济虽然与陆域经济相辅相成,但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应该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在体系。
20世纪70年代末,为适应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学家于光远、许涤新等提出要建立“海洋经济”学科和专门研究机构,开展海洋经济研究,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开始。随着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与研究,海洋经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分支,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提出建设“海上辽宁”的口号,浙江等省也加快了海洋经济的发展。1998年底,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建设“海上山东”,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
自从蓝色经济作为海域经济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后,“蓝色经济”逐渐脱离了陆域经济附属的地位,在与陆域经济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中,逐步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其产业结构的链条不断延伸,海域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也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网状结构,并逐步成为独立的体系。海域经济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客观上更加需要加强与陆域经济的交流与互动,更加需要海陆统筹的联动发展,更加需要优化和配置陆海各种有效资源。
4.认识海陆生态系统的一体化
海域经济虽然成为独立的体系,但海域经济体系不是孤立的,我们应该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出发,维护海洋生态的健康发展,与陆域经济密切合作,互动共生,实现陆海生态系统的一体化。陆海生态系统的一体化,是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把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视为经济发展的双轮或两翼,视为经济发展完整的有机系统。
在海洋生态视域下研究海陆统筹,可以把海洋生态的质量看作是检验和判断陆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照。海洋与陆地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但是这两个系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二者是相互影响,互为依存,彼此之间存在着频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陆域经济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来看,陆域经济在环境方面如果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各种污水通过河流或者直接入海,就必然累及或者危害海洋生态的环境。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在海洋生态视域下海陆统筹的可行性。
在海洋生态视域下研究海陆统筹,必然要关注海陆生态系统的一体化。海水经过蒸发等作用,向大气输送大量的水分,由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温差气压差等能量势能,在海洋、陆地之间形成了具有一定规律的大气流动。降水与大气共同影响了地理风貌,形成了陆地各种具体的地貌特征,与陆地的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在此过程中,陆地的各种物质能量经过不断的自我消耗、拓展甚至是蜕变,最终又以各种形式回归海洋系统,同时又开始影响陆海交汇处的生态系统与环境,而海岸带地区是陆海交汇处,既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具有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只有注重海陆统筹,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海洋生态,促进陆海经济的和谐发展。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存在着一体化的特征。正是这一本质特征为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依托,而海陆生态系统的一体化,也为海陆统筹的发展思路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海陆统筹的发展目标
(一)国防战略中的海陆统筹
随着海洋国土意识的增强,加强国防战略中的陆海统筹,客观上已经超越了陆海统筹的经济意义。国防战略中的陆海统筹,是指在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海域与陆域国防战略的协同防御,注重海防与陆防并重的发展战略。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和广阔的管辖海域,这是我们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了更好地把维护海洋生态与海防建设结合起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防中的海洋意识、海权意识和海防意识教育,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海洋、支持海防的浓厚氛围。在国防战略中陆海统筹,要着眼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全面实施依法治海、科技控海、合力管海,不断提高海上管控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把党政军警民齐抓共建的优势发挥出来,推进军民融合,着眼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二)通过海陆统筹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海域系统与陆域系统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地球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海洋生态与陆地生态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彼此相互连接,相互依存,共处于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上;从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不仅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已经世界化、一体化了,而且作为海洋与陆地两大经济系统也已经世界化、一体化了。因此,只有通过海陆统筹,才能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
1.从海陆统筹的视野出发为海陆的功能分别进行定位
海域发展定位与陆域功能定位的衔接需要海陆统筹,有利于形成海陆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海域功能定位与陆域发展定位必须以海洋和陆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其能够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及其开发潜力为依据和参照。我国目前海洋资源丰富,但开发能力不足,陆地资源短缺,但又过度开发,因此,应该根据海陆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功能,加强海陆统筹的能力。由于海域与陆域在空间上的天然关系和资源禀赋条件存在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海陆统筹中必然要将两者的定位通盘考虑,注重科学合理的发展布局。各项规划和产业布局不能仅以短期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要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目标和标准,以海洋开发的合理强度和开发潜力等为边界,真正实现海域与陆域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当前,海域功能定位与陆域发展定位衔接不够紧密,客观上影响了海陆统筹的协同发展与共同发展。
2.从海陆统筹的视野出发建立海陆统筹的规划体系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国务院于2003年批准实施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涉及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它明确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需采取的措施等,是有宏观性、综合性,跨部门、跨行业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对海域与陆域开发规划,笔者认为需要统筹衔接三个层面:
第一,从海陆统筹规划的层次来看,海陆统筹要注重从国家层面的高度出发,把我国沿海城市与全国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衔接起来,促进各类海域产业和陆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有序衔接。
第二,从海陆统筹的规划过程来看,海陆统筹要贯彻海陆联动的发展意识,加强各行业、部门规划制定之间的衔接,努力构建统一协调的海陆规划体系;从规划的执行来看,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地方海洋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明确职责,合理分工、配合协调,提高对海陆统筹进行管理的效率;从海陆统筹规划的保障来看,要建立科学统一的海陆管理法律体系,要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关于海洋管理的基本法律为基础,完善地方立法、行业立法,尤其是加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等的立法。
第三,从海陆统筹规划的统一性来看,还要注意对沿海个别城市与全国所有的沿海城市进行统筹;对全国沿海城市与全国陆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衔接;对海陆各自的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衔接,进行科学的统筹,如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应该与即将过去的“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与“十四五”等长期规划进行衔接与统筹。
3.海陆统筹优化产业结构
海岸带地区是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和过渡带,具有海陆资源的复合性、交叉性与融合性等特征。从产业空间布局的情况来看,海域产业与陆域产业相互交叉融合的区域集中在海岸带,因此,海陆产业空间布局是相互交融的,海陆两类经济活动同时存在于海岸带地区,海陆产业需要相互依托,共同发展。
从产业链的特征来看,海域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征,其上下游及相关横向产业链比较长,对陆地产业有很强的依赖性。特别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有赖于陆地文化产业的支持,需要借鉴陆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特别需要加强和促进海域产业布局与陆域产业布局的衔接,尽快改变海洋与陆地各项产业布局各自相对封闭的状态,加速推进海洋经济和陆地经济一体化。海陆产业结构大调整是一个基本趋势,也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认识和把握这一趋势,加快我国海陆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优化海陆资源配置,培育高技术产业,促进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发电等潜在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以陆域高新技术改造海域传统产业,推动陆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条,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才能确保我国的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海陆统筹资源开发
从全球范围来看,陆域与海域有着明显的区分。海域与陆域这两大区域是自然界中彼此之间既有矛盾,又互为包容的两个实体。陆域与海域所蕴藏与生产的资源各有优长,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共同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
海域资源开发与陆域资源开发相衔接,就是要依据我国海域经济当前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同时考虑我国陆地资源的稀缺性或有限性、区域性与海洋资源的整体性、多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从陆地资源需求的紧迫性、海洋资源的丰富潜力和陆海资源差异性等多方面因素出发,充分利用海陆资源,加快海陆产业发展。加快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步伐,需要陆地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的发展局面,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力量;制定海洋资源开发的近期、中期与远期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海洋政策,树立向深海和远海开发的新理念,最大化地拓展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与此同时,还要依据海洋资源的禀赋程度与陆域经济布局和能源的具体需求,加速推进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开发的科学机制和环境保护机制。
(三)海陆统筹优化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与陆地系统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二者共同影响地球表面的各个圈层,并促进各个系统之间的正常循环。因此,只有通过海陆统筹,才能优化海洋生态环境。
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关系必须要建立在海域系统与陆域系统的联系之上。海域系统与陆域系统的对接部分极为脆弱,尤其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出,但又极容易受到破坏。海域系统与陆域系统的对接空间内的环境问题也极为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在以陆域经济为主的发展时代,政府重视海洋资源对陆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但对海洋自然生态健康与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够,也较少考虑海洋生态恶化对陆域经济发展的限制作用,导致海洋资源利用过度、海洋环境恶化、海洋生态功能退化等,又反过来直接或间接扰乱了陆域经济正常的发展秩序。因此,必须重视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生态与环境条件的协调互动,加强陆海统筹开发与管理,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陆海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海域与陆域环境质量相衔接,形成一体化决策和治理体系。沿海地区是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相互耦合的复合地带,陆海协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当前海洋污染的80%来源于陆地,沿海地区陆源污染物大量入海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陆地海洋污染的协调防治,强化对近岸海域环境的治理。
陆域与海域开发中环境质量相衔接,要求将海岸带污染治理逐步上溯到对污染产生的全过程的监控和治理,注重“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将陆源污染与海域环境质量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同时,要加强海洋环境容量(自净能力)的调查研究,为控制陆域排海污染物总量及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陆域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质量相衔接,形成从陆域到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一体化决策和管理体系,特别需要注意借鉴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医学思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注重标本兼治,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相结合,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和谐社会的诗意栖居。
(四)海陆统筹提高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沿海地区既是经济与社会发达的重要区域,又是海洋灾害多发区和海洋生态的极端脆弱区。海洋灾害对沿海经济与社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已成为制约沿海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伴随着大型建设工程不断向沿海聚集,海洋防灾减灾任务越发艰巨。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海陆统筹,提高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1.建立海陆统筹联动的灾害防御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最频繁的少数国家之一,海洋灾害种类较多、范围较广、危害较大。各种海洋灾害不仅威胁海洋经济和人身安全,还可能危及陆域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通过海陆统筹建立海陆联动的灾害防御体系,建立科学的海洋灾害预警和防御系统,涉及到海洋、气象、海事、环保、国土、检验检疫等诸多相关部门,我国亟待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协调机制。建立海陆统筹的防御体系,要重视海洋灾害与地震、洪涝、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疫情灾害和次生灾害,形成海陆有效衔接预警和应急响应的协调联动,提高海洋灾害和陆地灾害预警发布、应急处置、应急服务与应急管理的能力,避免因海陆有效衔接问题影响应急服务效果。
建立海陆统筹联动的灾害防御体系,还应该考虑沿海码头作为海上运输的中转站和货物存储基地的安全问题。比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涉及到对海域和陆地甚至天空的多重污染问题,客观上就需要政府通过海陆统筹,对爆炸灾害进行联动综合处理。
2.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根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失衡的釜底抽薪之举,对于实现海陆统筹,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根据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各自的不同特点,对海陆一体化进行生态环境的动态调控,在保护海陆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功能载体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推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提升转变。一方面,在海陆统筹协调发展过程中,利用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实施“河海陆空四位一体化统筹管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海域生态系统和陆域生态系统的管理规划,分别不同区域和不同特点,对我国海域生态环境和陆域生态环境实施分门别类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发挥政府推动和法律约束规范的作用。政府管理职能部门通过对海陆统筹中的各方利益进行宏观调控,进行法规等规范约束,强力推动海陆一体化统筹调控的进程。
3.充分发挥市场对海陆统筹的调控作用
海洋生态破坏的最直接原因是市场的负面作用。市场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其负能量就是一些企业不顾社会道德和长远利益,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因此,要从根本上维护海洋生态健康,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组织经济活动中“无形的手”的作用,减少污染物飘向空中或流入大海。
为了发挥市场的正能量,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与资源产权市场,实现环境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资源、环境等实行有偿使用和有偿转让制度;其次,建立环境保障和管理的责任机制,对企业实现“产、权、利、责”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管理制度;再次,确定合理的环境资源和能源价格,完善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提高收费标准,实行税收差异制度,扶持环保产业发展;最后,完善和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污染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能力的建设。其中,陆域因素是直接造成海洋污染的最直接来源,因此,应该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流入大海。
对于治理环境污染,政府采取加大投入很有必要。但是,政府加大投入治理环境污染,一方面宏观上虽然有利于改善环境,但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又较大程度地减轻了污染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此,笔者认为,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污染环境,理所当然应该由企业投资治理环境,而政府买单则应有度;否则,对于广大纳税人来说,也不公平。
(五)海洋美学、农业美学与工业美学对海陆统筹的启迪
在海洋生态视域下探讨海陆统筹发展战略,还可以切入海洋美学、农业美学和工业美学的角度,探讨现代海域文明与现代陆域文明和谐统一所构成的新的环境美。
1.海洋美学对海陆统筹的启迪
海洋美学从生态学与美学的交叉渗透出发,运用生态学和美学的原理,通过分析海洋生态系统的审美特征,对海洋的生态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美学研究,力求沟通作为自然科学的海洋生态系统与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大海的关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探讨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建构诗意的栖居生活家园和心灵家园的途径和方法。
海洋美学研究人类对海洋的审美需要。从人类对海洋的审美关系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征服海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逐渐产生了对海洋的审美意识,把海洋纳入了人类的审美视野,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人类对海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要。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整体进步,人类追求诗意的栖居不仅体现在心灵的和谐与自由,而且也体现在走向海洋和拥抱海洋。
在人类与海洋审美关系的形成发展方面,人类只有具有一定的航海能力以后,才能够逐渐形成对海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关系。人类面对汹涌澎湃的海洋,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人类应用的主体性,逐步与海洋形成比较稳定的审美关系。
在人类与海洋审美关系的恒定性方面,人类对海洋的审美关系是随着人类与海洋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但不论怎样发生变化,人类与海洋的审美关系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恒定性,即相对的稳定性。人类在与海洋的长期互动关系中,还赋予了海洋积极的人文精神,如海纳百川所蕴含的包容精神等。
海洋美学对海陆统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海洋美学关注海洋生态之美,必然要求对海陆生态系统进行顶层设计,客观上需要海陆统筹。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审美性。
2.农业美学对海陆统筹的启迪
农业美学主要研究人类对农业的审美关系,通过农业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田园、水域和环境,乃至整个农村地区的道路、城镇、集市、村庄、厂矿和自然环境等为载体,研究农业劳动主体审美、农业劳动对象审美、农业劳动工具审美以及农村环境之美、农业田园景观化、农业生态化等美学问题。
农业美学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审美性,客观上必然要求农业经济活动的科学化与审美化,在维护农业生态健康方面,需要在保护水土流失方面加强植被的覆盖率;需要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以维持动物生态的平衡;需要净化农业环境,解决农业化肥、农药等各种污染物造成的污水与有毒物质的处理问题,不仅要消除农业区域的卫生安全隐患,而且还要避免污染物流入大海,造成海洋的二次污染。
农业美学对海陆统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农业美学关注农业之美,其中包括了农业生态之美、农业环境之美、农业产品之美、河流山川之美等,这就为促进海陆统筹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3.工业美学对海陆统筹的启迪
工业美学是研究人类工业生产活动及其劳动产品有关美学问题的应用美学学科,也称作“技术美学”或“商品美学”。工业美学不仅涉及到产品内容的美和形式的美,而且本身也应该涉及生产过程中工业垃圾的处理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政府在一定阶段过于重视GDP,客观上忽视了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问题。可以说,我们大部分的空气污染、河流污染和土壤污染,主要来自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因此,从工业美学的角度来看,工业美学应该加大对工业废弃物的研究,把整个工业生产的完整链条有机衔接起来。作为企业而言,不能单纯为了利润,而不顾社会公德和环境法的约束,污染环境。所以,工业美学应该为海陆统筹提供审美的维度。
实际上,我们关注了海洋美学、农业美学和工业美学,客观上也就意味着我们关注全社会的环境美学。环境美学也是我们进行海陆统筹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为海陆统筹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为人类社会建立一个优美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的大问题。
综上可见,从海陆统筹的角度来看,只有自觉把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两种产业有机融合,形成顶层设计、具体创意、生产链条和产品消费与营销的完整系统,把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两种资源要素优化组合,才能真正发挥经济转型与创造的整体效应,达到海陆统筹的真正目的。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Unified Planning of Land and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ine Ecology
Xue Yongwu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China Ocean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266100)
Abou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a unified planning of land and sea,it is of special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n in-depth theoretical analyses so as to find out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put forward a problem-solving and unified planning of land and sea for the promotion of a balanc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China,and the maintenance of its marine ecosystem,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the principle of system theory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nified planning of land and sea under horizon of marine ecology is surveyed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specific ideas and methods for maintaining the oce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hina are to be put forward.
new normal;marine ecology;perspective;dialectical thinking;system theory;unified planning of land and sea
F207
A
1001-5973(2015)05-0111-11
责任编辑:寇金玲
2015-08-16
薛永武(1960— ),男,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作者主持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课题“海洋美学基本问题研究”(项目号:2014JDZS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