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话对集句词发展之意义*①
2015-04-11张明华
张明华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论词话对集句词发展之意义*①
张明华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对于集句词的发展来说,词话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词话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集句词作品,包括一些女性词人、不知名词人甚至词话作者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扩大了集句词的影响。词话作者在词话中提出了若干见解,如重视“组织之工”,突出“调协声和”,强调“因难见巧”,初步建立了独特的集句词理论。他们还通过大力赞扬朱彝尊的《蕃锦集》,或者直接称道其成就,或者标举集中的佳词或佳句,从而将其树立为集句词的典范,有力推动了集句词的发展。与此同时,词话作者还非常重视集句词的学术性,他们强调“历注名姓”,以便核查注释的正误,并且反对割裂、改窜原文,从而推动了集句词在形式上一步步走向完善。
词话;集句词;丁绍仪;朱彝尊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5.05.007
文学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理论的形成,而理论形成后又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集句词与词话的关系亦复如是。集句词最早出现在北宋,在两宋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经过金、元两代的中衰后,集句词在明代迅速恢复了生机,至清代则获得了更大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集句词不仅写作方式非常独特,即专门使用他人现成的诗句、词句和语句;与此相联系,还形成了重视浑融、重视学术的鲜明特征。对集句词的发展来说,词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保存集句词作品,扩大其流传范围
集句词在北宋出现后,很快就受到了时人的关注。由于词话当时尚未从诗话中独立出来,所以集句词最初被记录在诗话中。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载:
苕溪渔隐曰:“鲁直书荆公集句《菩萨蛮》词碑本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娟娟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许最关情。黄鹂三两声。’因阅《临川集》,乃云:‘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余谓不若‘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为胜也。”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326页。
黄庭坚将王安石的《菩萨蛮》书写在碑上,已经能够体现出集句词在当时受到的关注程度;胡仔以《临川集》为据,对其中的异文加以比较,同样体现出对集句词的重视。其实,黄庭坚不只是喜爱王安石的集句词,他自己也动手写作,保存到今天的尚有5首,其中就包括了模拟王安石的《菩萨蛮》一首。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载:
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柳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其后黄豫章戏效其体云:“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即自知。”①吴曾:《能改斋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91页。
此处记载的王安石《菩萨蛮》的文本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所载的两种文本皆略有差别,可以互相校勘,更重要的是将黄庭坚的仿作也一并收入。
此外,《诗话总龟后集》卷五十据王明清《挥麈录》还记载了王安石的另一首集句词:
余尝于王莹夫瓘处见王荆公手书集句诗一纸云:“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今不知在何处。②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313页。
北宋人视集句诗、集句词为游戏之作,作者大都不把这样的作品收录在自己的文集中。南宋人整理前人的文集时,才将这类作品并到各人的文集中。尽管上面提到的王安石、黄庭坚的3首集句词皆可在其别集中找到,但这几首作品应该也是南宋人合并到别集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诗话对集句词的记载,不仅有利于这些作品的保存,而且有利于它们的流传。
由于诗话关注的主要对象是诗而不是词,所以其中涉及集句词的内容并不多。当词话从诗话中独立之后,其中记录的集句词就更多了。这种情况在清代的词话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据唐圭璋的《词话丛编》和朱崇才的《词话丛编续编》看,清代词话记载的集句词不仅数量大大增加了,而且呈现出以下三个新特色:
1.记录女性作者的集句词。如雷瑨、雷瑊《闺秀词话》卷一“集词”条收录了葛秀英的6首集句词:
偶阅葛秀英女史《澹香楼词》,亦有集古数阕,大好之,爰录于此。《忆王孙·寄呈夫子》云:“画堂深处麝烟微(顾敻)。闲立风吹金缕衣(韩偓)。红绡带缓绿鬟低(白居易)。落华飞(王勃)。不见人归见燕归(崔鲁)。”又《虞美人》云:“庭前芳树朝朝改(李峤)。尚有余芳在(韦庄)。年光背我去悠悠(沈叔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此时欲别魂欲断(韩偓)。试取鸳鸯看(李远)。不挑红烬正含愁(郑谷)。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后主)。”又《巫山一段云》云:“丽日催迟景(公乘亿),罗帏坐晚风(赵嘏)。自盘金线绣真容(王建)。翻疑梦里逢(戴叔伦)。离恨却如春草(李后主)。满地落花慵扫(李珣)。思量长自暗销魂(韩偓)。蛾眉向影颦(刘希夷)。”又《卜算子》云:“花绕玉屏风(郑遂初),氤氲兰麝馥(白居易)。何事吹箫向碧空(王建),鸾凤调琴曲(张说)。惜别酒频添(杜甫),侍儿催画烛(钱起)。此后相思几上楼(黄滔),终日求人卜(杜牧)。”又《生查子·赠双妹兼以示别》云:“桃华落脸红(陈子良),困立攀花久(白居易)。垂柳拂妆台(欧阳瑾),掬翠香盈袖(赵嘏)。不敢苦相留(卢纶),去是黄昏后(韩偓)。欲去又依依(韦庄),几日还携手(韩偓)。”又《浪淘沙·送张湘兰之湖南》云:“华屋艳神仙(杜甫)。冶态娇妍(陆龟蒙)。纤腰婉约步金莲(毛熙震)。多事春风入闺闼(权德舆),独立花前(冯延巳)。遥指夕阳边(刘长卿)。嫩草如烟(欧阳炯)。离人独上洞庭船(李频)。一去那边行近远(崔颢),目断遥天(冯延巳)。”③雷瑨、雷瑊:《闺秀词话》,朱崇才:《词话丛编续编》(第4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145-2146页。
又同书卷二“葛秀英女史”条又记载了赵棻《滤月轩诗余》中的3首集句词。虽然葛秀英的《澹香楼词》和赵棻的《滤月轩诗余》仍然传世,但二人并非著名词人,其词集流传不广,其中的集句词自然也难为一般的读者所知。从这个意义上说,《闺秀词话》对扩大二人集句词的流传范围具有积极的意义。
2.记录不知名作者的集句词。孙兆溎《片玉山房词话》“孙湘云集古”条:
家湘云,苏郡人。少负大志,久客山左。能骑射,有拳勇,精申韩之学。历佐大幕,所至争迎。性好音律篆刻,尤工长短句。尝见其集古《金缕曲》云:“花影和帘卷。小婵娟,香槽拨凤,双蛾先敛。携手含情还却手,惹起新愁无限。已瘦了梨花一半。浅淡梳妆疑见画,画图中、旧识春风面。催拍紧,六幺遍。越罗小袖新香蒨。莫重弹、尘消翠谱,天涯情远。浓艳一枝细看取,几许伤春春晚。怕迤逦、华年暗换。柳叶妆楼团扇曲,砑红笺、慢写东风怨。酒易醒,莫辞满。”①孙兆溎撰,香甫辑:《片玉山房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670页。
“孙湘云”即孙宗樸,字湘云。尽管孙宗朴的《花桥词钞》今存,然仅有咸丰元年刻本,一般人难以阅读。在集句词的发展历史上,孙宗朴的作用并不明显,而且这首词的艺术水平也不算高。如果没有《片玉山房词话》的记录,这首词很难为一般读者所知。
3.记录词话作者自己的集句词。碧痕《竹雨绿窗词话》“集词”条云:
予喜集诗,尤喜集词,但不能聚稿,往往随作随失,不自检点。记《春睡集古》二阕,颇为朋际所称许。其一曰:“春睡重(潘云赤),寒夜浓(晏几道)。鸳锦衾窝晓起慵(吴绮)。娇鸟数声啼好梦(陆凤池),落花流水忽西东(柳永)。”其二曰:“春睡足(王世贞),菉香消(成德)。烟外飞丝送百劳(柯昱)。落尽裂花春又了(梅尧臣),更闻帘外雨潇潇(顾敻)。”②碧痕:《竹雨绿窗词话》,朱崇才:《词话丛编续编》(第4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256页。
由于作者碧痕习惯于“随作随失,不自检点”,如果没有这段记载,他的两首集句词(似为《捣练子令》)很可能也就失传了。
相对于宋代诗话记录的是王安石、黄庭坚这些名人的作品,清代词话记录女性作者、不知名作者和词话作者的作品,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现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词话(包括早期的诗话)不仅通过记载集句词的方式保存了一些珍贵的作品,即使对于那些存在于别集中的作品来说,也具有进一步扩大影响的作用。
二、提出评价标准,建立了集句词理论
词话撰者似乎没有想到要为集句词建立系统的理论,所以他们总是在评论具体作品时才会提出自己的评价标准,而且这些见解零星分布在不同的词话中。可是,综合众多词话的观点可以看出,事实上词话撰者已经通过集体努力建立了一套独特的集句词理论。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组织之工。丁绍仪标举柴才和张鸿卓的集句词,主要着眼于其语言的“组织之工”。《听秋声馆词话》卷二十“柴才与张鸿卓词”条云:
集句始自傅咸集《十[七]经诗》,明以来遂有专集唐诗、杜诗者。竹垞太史乃效东坡居士集古人语为词,《蕃锦》一编,众皆敛手。至钱塘柴次山茂才(才)《百一草堂词》,咸集旧句成篇。近日华亭张啸峰广文(鸿卓)更专意集词,组织之工,几欲突过前哲。茂才《忆王孙》云:“看花多上水心亭(张说)。夹岸桃花锦浪生(李白)。杨柳阴阴细雨晴(武元衡)。画船轻(白居易)。远递高楼箫管声(罗邺)。”《长相思》云:“花参差(苏颋)。星参差(刘方平)。绿惨双蛾不自持(步非烟)。春风能几时(储嗣宗)。遥相思(王勃)。暗相思(白居易)。只有妆楼明镜知(陈羽)。相思每泪垂(杜甫)。”广文《蝶恋花》云:“残酒欲醒中夜起(冯延巳)。银汉无声(汪晫),露滴寒如水(卢氏)。独倚危楼风细细(柳永)。那堪玉漏长如岁(苏轼)。红烛自怜无好计(晏几道)。罗幕轻寒(晏殊),点点残花坠(欧阳修)。旧梦苍茫云海际(詹正)。无言划尽屏山翠(毛滂)。”广文由贡生官训导,著有《绿雪馆词》。①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826页。
由于集句词使用他人的现成句子,很难做到如出一手或心手如一。可是,要想写出好的集句词,就必须透过这一关,真正将多人的句子融合为一体。反之,即使勉强成篇,也不过是一件“百衲衣”而已,又何足为贵乎?邹祇谟《远志斋词衷》中“集句词不必多作”条云:“贺黄公云:‘生平不喜集句诗,以佳则仅一斑斓衣,不佳则百补破衲也。'至词则尤难神合。囊惟仲茅,今则文友、阮亭,称为老手并驱,然此体正不必多作。”②邹祇谟:《远志斋词衷》,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53页。邹祇谟所说的“神合”跟丁绍仪“组织之工”的意思比较接近。他认可的集句词人仅有3人,即:明代俞彦,字仲茅,生卒年不详,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曾官光禄寺少卿。著有《少卿乐府》、《爰园词话》等。据《全明词补编》下册统计,俞彦今存《浣溪沙·集句》4首和《虞美人·集句》等5首集句词。清代董以宁(1629—1669),字文友,号宛斋,江苏武进人。著有《蓉渡词》、《蓉渡词话》。据《全清词顺康卷》第9册统计,董以宁今存《浣溪沙·闺思集句》、《菩萨蛮·舟次集唐》、《木兰花令·集句》、《南乡子·舟次集唐》和《前调·客舍集唐》等5首集句词。清代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康熙时曾主盟诗坛,论诗主“神韵说”。著有《衍波词》、《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王士禛的集句词未见传世。邹祇谟与王士禛生活于同一时代,当阅读过王士禛的集句词。很可能是王士禛后来整理自己的词作时,将这些作品删除了。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王士禛的文学观点发生了变化。他在《香祖笔记》卷八中曾宣称:“予平生为诗,不喜次韵,不喜集句,不喜数叠前韵。”③王士禛著,袁世硕主编:《王士禛全集》(第6册),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4636页。
丁绍仪称赞柴才和张鸿卓的集句词“组织之工,几欲突过前哲”,邹祇谟称赞俞彦、董以宁和王士禛集句词“神合”,说到底都是要求所有的句子能达到如出一手的地步。
2.突出声韵之美。集句词虽然在取句方式上跟一般的词作不同,但毕竟是词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遵守词的声律要求。词本来就是可以演唱的文学形式,尽管其演唱方式在元代以后已经失传,但在平仄等方面的声律要求却没有降低。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下卷“朱彝尊《江湖载酒集》”条引用李天馥的一句话云:“锡鬯集唐句为词,曰《蕃锦集》,不惟调协声和,又复文心妙合,真杰构也。”④沈雄:《古今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47页。所谓“调协声和”,是对《蕃锦集》声律成就的肯定;而所谓“文心妙合”,则是对朱彝尊构思和组织能力的称道。他对朱彝尊《蕃锦集》的评价,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对集句词提出的基本标准。李天馥自己写作集句词,今存《闺词》一卷即是集句词集。他的这些称赞,应该跟本人的写作体会密切相关。近代雷瑨、雷瑊《闺秀词话》卷一“集词”条云:
在这段话中,作者指出“词韵有平仄,一字一句,俱有谱律束缚”的要求。反之,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会遭致论者的批评。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四“陈朗《六铢词》”条云:
《六铢词》二卷,平湖陈太晖(朗)撰。集句为词,始于小长芦,然所集乃诗句,近且有集词句者,且有专集本人之句者。若太晖则集唐以前句,余谓六朝歌曲,语多古艳,若能运用入词,吐属自异,苟强联成篇,反觉生硬。虽自谓仙衣无缝,而天吴紫凤,已不胜其颠倒矣。姑留以备一体可也。①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546页。
谢章铤所言,其实就是批评陈朗的《六铢词》在声韵方面没有达到“调协声和”的水平。他甚至讥讽陈朗“虽自谓仙衣无缝,而天吴紫凤,已不胜其颠倒矣”。
沈雄对《蕃锦集》的称赞,谢章铤对《六铢词》的批评,都是要求集句词跟一般词作一样,具有声韵之美。
3.强调“因难见巧”。对于集句词的写作,词话作者总是惊诧于其难度之大。如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上卷“集句”条云:
《柳塘词话》曰:徐士俊谓集句有六难,属对一也,协韵二也,不失粘三也,切题意四也,情思联续五也,句句精美六也。贺裳曰:集之佳者亦仅一斑斓衣也,否则百补破衲矣。介甫虽工,亦未生动。沈雄曰:余更增其一难,曰打成一片。稼轩俱集经语,尤为不易。②沈雄:《古今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43页。
如果说徐士俊的“六难”已经较好地概括出集句词写作的困难,近代梁启勋则进一步探讨了专门采用诗句写作集句词的困难。《曼殊室词话》卷二“集诗为词”条云:“集诗为诗,有其不啻口出天衣无缝者已不易,若集诗为词,尤属难能。”③梁启勋:《曼殊室词话》,朱崇才:《词话丛编续编》(第5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971页。其下“集诗句以为词”条又云:
集诗句以为词,唯小令如《卜算子》、《生查子》、《浣溪沙》、《菩萨蛮》等尚可将就,长调则不能也。即如《南乡子》一调,其中之二字句,已属强凑矣。东坡见孔毅父所贻集句诗,曾表示惊奇,似以为得未曾有,此三首或是见孔作而作,出奇斗胜,不肯后人,而故以拘束之词调为之,未可知也。惜彊邨翁以此三词编入不知年,无从稽考。和韵体之诗,创自东坡,集古人之句以为词,似以未之前闻。聪明人固无施不可。④梁启勋:《曼殊室词话》,朱崇才:《词话丛编续编》(第5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2971-2972页。
正是由于集句词写作非常之难,所以毛大瀛评价陈朗《六铢词》的时候特别珍视其“因难见巧”的一面。其《戏鸥居词话》“陈朗《六铢词》”条云:“集句词至竹垞《蕃锦集》,工巧极矣。平湖陈太晖朗,著《六铢词》,集古诗为之,较竹垞集唐,尤为因难见巧。”⑤毛大瀛:《戏鸥居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589页。前引谢章铤之言批评陈朗《六铢词》的声韵水平不高,毛大瀛却从另一个角度对其大加称赞。“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一点不难理解。
比起“集诗为词”,集词句为词更难,而专集一家词句更是难上加难。杜文澜评价顾文彬的集句词时尤其偏重于其“专集各家之句”的一面。《憩园词话》卷三“顾子山观察词(又二则)”其二:
子山观察长于集句,所藏书画卷册自题者,大半集宋人词。别有《百衲琴言》一卷,述情叙事,如无缝天衣,诚推绝技。有《南浦》一调,咏春水多至三十六阕,内十阕杂集宋、元人词。此外二十六阕,则专集二十六家之句,如苏、黄、辛、柳诸家词多者,或尚易成。乃周少隐、侯彦周、仇山村、石次仲等,亦各就其词集成一调,其用心亦良苦矣。⑥杜文澜:《憩园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899页。
陈朗的《六铢词》、顾文彬的《百衲琴言》之所以为人所重,并不是因为比一般的词作有多少过人之处,恰恰是因为其采用了非常艰难的集句方式。
总之,通过评价他人的集句词作品,词话撰者在语言、音韵与“因难见巧”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初步建立了专门的集句词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成为读者阅读集句词时的审美标准,而且对于后来的集句词写作具有指导意义。
三、标举榜样,大力称扬朱彝尊的《蕃锦集》
在所有的集句词中,朱彝尊《蕃锦集》受到的重视程度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几乎是众口一致地称道。这一现象,在前面的引文中已经得到反映。除了这些高度概括性的评价,有些词话作者则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解析。如《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集句词”第三条云:
《蕃锦集》偶句,无不精妙。如《浣溪沙》云:“阆苑有书多附鹤(李商隐),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碧幌青灯风艳艳(元稹),紫槽红拨夜丁丁(许浑)。”“树色到京三百里(殷尧藩),柳条垂岸一千家(刘商)。”“暮雨自归山悄悄(李商隐),残灯无焰影幢幢(元稹)。”“蜡照半笼金翡翠(李商隐),罗裙宜着绣鸳鸯(章孝标)。”《鹧鸪天》云:“平铺风簟寻琴谱(皮日休),醉折花枝当酒筹(白居易)。”“桃花脸薄难藏泪(韩偓),桐树心枯易感秋(曹邺)。”“松间明月长如此(宋之问),石上青苔思杀人(楼颎)。”《玉楼春》云:“一生一代一双人(骆宾王),相望相思不相见(王勃)。”“女萝力弱难逢地(曹邺),戏蝶飞高始过墙(姚合)。”“落花不语空辞树(白居易),明月无情却上天(薛逢)。”今黄石牧(之隽)堂集唐极有盛名,《香屑》一集,不胫而走。然多多为富,求若此匀整细丽,亦不复数见。今于倚声得之,真绝唱哉。①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468-3469页。
由于前人称道《蕃锦集》佳处已经很多,谢章铤则专就其对仗的方面谈论,不但更加深刻具体,而且更富有新意。
陈廷焯不喜欢集句词,将其看作“词中下乘”。《白雨斋词话》卷五云:“回文、集句、叠韵之类,皆是词中下乘,有志于古者,断不可以此眩奇,一染其习,终身不可语于大雅矣。”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31页。可是,在同书的卷八,他却对朱彝尊的《蕃锦集》大加称赞:
石孝友《浣溪沙·集句》云:“宿醉离愁慢髻鬟(韩偓)。绿残红豆忆前欢(晏几道)。锦江春水寄书难(晏几道)。红袖时笼金鸭暖(秦观),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为谁和泪倚阑干(李煜)。”集成语尚能自写其意。然如竹垞之《浣溪沙·同柯寓匏春望集句》云:“烟柳风丝拂岸斜(雍陶)。远山终日送余霞(陆龟蒙)。碧池新涨浴娇鸦(杜牧)。阆苑有书多附鹤(李商隐),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马蹄今去落谁家(张籍)。”又《前调·惜别集句》云:“惜别愁窥玉女窗(李白)。遥知不语泪双双(权德舆)。绮罗分处下秋江(许浑)。暮雨自归山悄悄(李商隐),残灯无焰影幢幢(元稹)。仍斟昨夜未开缸(李商隐)。”又《前调·春闺集句》云:“十二层楼敞画檐(杜牧)。偶然楼上卷珠帘(司空图)。金炉檀炷冷慵添(刘兼)。小院回廊春寂寂(杜甫),朱栏芳草绿纤纤(刘兼)。年年三月病恹恹(韩偓)。”又《采桑子·秋日度穆陵关集句》云:“穆陵关上秋云起(郎士元),习习凉风(萧颖士)。于彼疏桐(宋华)。摵摵凄凄叶叶同(吴融)。平沙渺渺行人度(刘长卿),垂雨濛濛(元结)。此去何从(宋之问)。一路寒山万木中(韩翃)。”又《鹧鸪天·镜湖舟中集句》云:“南国佳人字莫愁(韦庄)。步摇金翠玉搔头(武元衡)。平铺风簟寻琴谱(皮日休),醉折花枝作酒筹(白居易)。日已暮(郎大家),水平流(白居易)。亭亭新月照行舟(张祜)。桃花脸薄难藏泪(韩偓),桐树心孤易感秋(曹邺)。”又《玉楼春·画图集句》云:“刘郎已恨蓬山远(李商隐)。金谷佳期重游衍(骆宾王)。倾城消息隔重帘(李商隐),自恨身轻不如燕(孟迟)。画书图省识春风面(杜甫)。比目鸳鸯真可羡(卢照邻)。一生一代一双人(骆宾王),相望相思不相见(王勃)。”又《瑞鹧鸪·闺思集句》云:“春桥南望水溶溶(韦庄)。半壁天台已万重(许浑)。心寄碧沉空婉娈(刘沧),语来青鸟许从容(曹唐)。更为后会知何地(杜甫),难道今生不再逢(韩偓)。最忆当时留燕处(吕温),桐花暗澹栁惺忪(元稹)。”又《临江仙·汾阳客感集句》云:“无限塞鸿飞不度(李益),太行山碍并州(白居易)。白云一片去悠悠(张若虚)。饥乌啼旧垒(沈佺期),古木带高秋(刘长卿)。永夜角声悲自语(杜甫),思乡望月登楼(魏扶)。离肠百结解无由(鱼玄机)。诗题青玉案(高适),泪满黑貂裘(李白)。”又《渔家傲·赠别集句》云:“花面鸦头十三四(刘禹锡)。调筝夜坐灯光里(王)。行到阶前知未睡(无名氏)。挥玉指(阎朝隐)。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会得离人无限意(郑谷)。杯倾别岸应须醉(罗隐)。曾向五湖期范蠡(韦庄)。几千里(卢仝)。如何遂得心中事(刘言史)。”诸篇皆脱口而出,运用自如,无凑泊之痕,有生动之趣,出古人之右矣。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215-216页。
陈廷焯首先列举了石孝友的一首集句词,称其“集成语尚能自写其意”。以此作为铺垫,正好反衬出《蕃锦集》诸作品的妙处。一个不喜欢集句词的人,竟然一口气列举了朱彝尊的9首集句词,而且评价也非常高,这本身是一个矛盾。这似乎表明陈廷焯不喜欢的并不是集句词这种文体本身,而是那些水平不高的作品。因此,当他读到朱彝尊《蕃锦集》时,又不由得为其水平之高而由衷地赞叹。
相对于他人的点滴评价,谢章铤、陈廷焯能够结合作品,对朱彝尊《蕃锦集》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鉴赏,更加深刻揭示出《蕃锦集》的主要特征。
集句词发展到清代,已经产生了一些重要的作品,也受到了词话撰者的关注。可是在这些作品中,《蕃锦集》受到的关注程度超过其余作品的总和。词话撰者的大力标榜,强化了《蕃锦集》在集句词中的经典地位。在朱彝尊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集句词写作的队伍之中,跟词话撰者将《蕃锦集》树立为榜样有很大的关系。
四、强调学术性,促进形式的完善
集句词虽然是文学创作,但是由于使用的是前人的成句,就使得其与一般的词作相比具有鲜明的学术性。为了突出这一性质,词话作者在分析作品时又提出了以下几条要求。
1.强调“历注名姓”。《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集句词”条云:
填词有即集词句者,且有通阕只集一人之句者。然他人寂寥数篇,至竹垞则专集诗句,既工且多。第考之《临川集》,荆公已启其端。咏梅《甘露歌》三首、草堂《菩萨蛮》一首,皆是集句。《甘露歌》云:“天寒日暮山谷里。的皪愁成水。地上渐多枝上稀。惟有故人知。”《菩萨蛮》云:“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又云:“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可谓灭尽针线之迹。蘅圃题《蕃锦集》云:“是谁能纫百家衣,只许半山人说。”当是指此,非泛言诗中集句也。然半山不标出处,未若竹垞历注名姓,尤令人易于根据。《汾阳客感(临江仙)》云:“无限塞鸿飞不度(李益),太行山碍并州(白居易)。白云一片去悠悠(张若虚)。饿啼乌旧垒(沈佺期),古木带高秋(刘长卿)。永夜角声悲自语(杜甫),思乡望月登楼(魏扶)。离肠百结解无由(鱼玄机)。诗题青玉案(高适),泪满黑貂裘(李白)。”他如《满庭芳》、《归田欢》诸阕,神工鬼斧,前贤定畏后生。盖集句长调比短调尤难也。此集,《六家词》中未及载。①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467页。
谢章铤认为王安石没有注释句子的出处,不及朱彝尊一一注出原作者的姓名,因为这有利于读者核对句子或注释的正误,“令人易于根据”。就集句词而言,“历注名姓”仅仅是学术问题,并不涉及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因此,强调“历注名姓”,其实就是对集句词学术规范的重视。
2.核查注释的正误。强调“历注名姓”,就是为了“令人易于根据”。可是,如果所注有误,也会损害集句词的学术价值。在《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集句词”第二条,谢章铤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
若李富孙《曝书亭词注》,则数典释义,允为注书正例。富孙,秋锦后人,其于是书颇多举正。如《小红楼》之《明月引》,应为《江城梅花引》;寿刘编修之《六幺令》,应为《百字令》。至《蕃锦集》中原本只注人名,李氏并考题目。而《桂殿秋》之刘写,应为刘驾;《捣练子》之顾况,应为张祜;《江城子》之李贺,应为雍陶;《浣溪沙》之张蟾,应为张蠙(《全唐诗》无张蟾);《减兰》之王勃,应为王维。《采桑子》之韩偓,应为韩翃;《菩萨蛮》之李白,应为李中(《题画》);《河渎神》之陈颇,应为黄颇;《鹧鸪天》之杜甫,应为杜牧(《燕台送陈右源还吴》第一句),李舒应为《乐章》(“郁氛氲”见《昭德皇后庙乐章》。按《唐书·乐志》,其词内出李舒撰。《德明兴圣庙乐章》、《让皇帝乐章》,并系四言);《河传》之刘长卿,应为刘禹锡;《玉楼春》之张贲,应为皮日休;《临江仙》之张谓,应为张说,钱翊应为杜荀鹤(《怀归寄周青士、缪天目》);《南楼令》之齐己,应为李白;《十拍子》之殷文圭,应为苏广文;《天仙子》之皮日休,应为陆龟蒙;《满庭芳》之李颀,应为李频,王续应为王绩。又“笑拈霜管题诗句,难道今生不再逢”,原注郎士元、韩偓,检之本集皆无,盖出自竹垞之腹笥,记忆不无偶疏。校雠谛当,真长水之功臣矣。然落叶之扫,时有未尽。《迈陂塘》下片结句“素无”六字,书舟、碧山诸作,尽是刻本讹传。竹垞别阕,亦皆五字。《送展成归吴》云:“怜取旧时题扇。”“时”字应删(原集无此字)。《多丽》首句三字,次句六字,今以“满长亭落叶”,亦五字断句。②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467-3468页。
对于《蕃锦集》中的错误,李富孙《曝书亭词注》已经“颇多举正”,功不可没;无奈“校书如扫落叶”,难以穷尽,于是谢章铤在李富孙的基础上又改正了少量错误,尤其难得。
3.反对割裂、改窜原文。使用他人成句写作集句词,虽然经常有割裂甚至改窜原文的情况出现,但毕竟以不作任何改动为最上。蒋景祁《瑶花集词话》卷一“集句回文”条云:“集句必不宜入选。其有改窜全文,恣意割裂者无论已,即极工巧凑合,终非天女色丝。”③蒋景祁:《瑶花集词话》,朱崇才:《词话丛编续编》(第1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605页。从蒋景祁的话不难看出,他对“改窜全文,恣意割裂者”的态度是非常不满的。又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上卷“集句”条云:
沈雄曰:苏长公《南乡子》云:“怅望送金杯(杜牧)。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花满楚城愁远别(许浑),情怀。何况青丝急管催(刘禹锡)。吟断望乡台(李商隐)。万里归心独上来(许浑)。景物登三闲始见(杜牧),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近代《蕃锦集》中,朱竹垞《点绛唇·咏风》云:“洒露飘烟(包佶),无情有恨何人见(皮日休)。罗帷舒卷(李白)。算待花如霰(王维)。听不闻声(韩愈),紫陌传香远(陈翥)。阳春半(崔湜)。柳长如线(李贺)。舞态愁将断(郑愔)。”词则佳矣,但取其义之吻合,不求其句之割切也。律陶集杜,自昔已然,止用七言无言也。即调中对句、结句之工巧,或出人意表,若内用二字、三字、四字,当割切之于何人?而注为某某句乎?①沈雄:《古今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43页。
虽然集句词中二字、三字、四字句出自前人的作品,但如果是从原文中割裂所致,已经不是原来的面目,怎么还能注为原来作者的句子呢?由此不难看出,沈雄反对“割切”的态度亦非常鲜明。
不过,有的批评过于执拗,仍有可以讨论的空间。如《词征》卷六“竹垞《蕃锦集》”条云:
竹垞《蕃锦集·沁园春》词“每驻行车”,用王起诗句。《河渎神》词“来往五云车”,用王维诗句(见《曝书亭外集》)。王起诗以车叶花,王维诗以车叶赊,竹垞均改入鱼模韵,即钱辛楣所谓明知故犯者邪?②张德瀛:《词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180页。
张德瀛认为,既然“王起诗以车叶花,王维诗以车叶赊”,那么朱彝尊就不应该将其“入鱼模韵”,这有点胶柱鼓瑟了。“车”字本来两属,既可“叶花”、“叶赊”,也可“入鱼模韵”。朱彝尊在没有改动一个字的前提下,将“叶花”、“叶赊”的“车”字“改入鱼模韵”,正是集句词能够突破字面限制拓展新境的体现,是其妙处所在,岂可谓之“明知故犯”?
正如强调“历注名姓”和核查注释的正误,反对割裂、改窜原文也是对集句词学术性的重视。对学术性的重视,使得集句词在形式上更加完善。
总之,对于集句词的发展来说,词话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词话撰者不仅在其中保存了一些珍贵的集句词作品,扩大了它们的影响,而且通过评价具体的作品提出了一系列见解和主张,初步建立了集句词的专门理论。同时,通过将朱彝尊《蕃锦集》树立为旗帜的方式,吸引更多的词人从事集句词写作。不仅如此,词话撰者还强调集句词的学术性,从而促进了其外在形式的完善。
Significance of Notes and Comments on Ci Poet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 Poems of Collected Lines from Various Poets(jiju ci)
Zhang Minghua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yang Teachers'College,Fuyang Anhui,236037)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 poems of collected lines from various poets(“Line-Collecting Ci Poems”hereinafter),monographs like notes and comments of ci poetry are of significance in many aspects. As a lot of Collected Lines are preserved in these notes and comments,including those of ci poetesses,unknown ci poets,and even those of the authors of these notes and comments,the wider influence was exerted by Line-Collecting Ci Poems.They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views and ideas,such as to lay stress upon“good structure”,“harmonious tune”,and“skillfulness”,and initially laid down a unique theory of Line-Collecting Ci Poems.And they vigorously praised Zhu Yizun's Fanjin Ji,or directly spoke approvingly of his accomplishments in this,or even took his best ci poems and best lines as a model,and hugely enh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Line-Collecting Ci Poems.Meanwhile,they emphasized the academic nature of Line-Collecting Ci Poems,advocated that they be annotated with the poet's name in order to check the right and/or wrong of the quotation,and opposed to split or tamper with the original,thus promoting Line-Collecting Ci Poems step by step to perfect in form.
notes and comments of ci poetry;collected lines from various poets(jiju ci;Line-Collecting Ci Poems,for short);Ding Shaoyi;Zhu Yizun
I222.8
A
1001-5973(2015)05-0092-09
责任编辑:孙昕光
2015-05-06
张明华(1967— ),男,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文化视域中的集句诗研究”(12FZW04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