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个人空间的温泉区旅游容量研究——以珠海御温泉度假村为例
2015-04-11刘炳献孙巧耘
刘炳献,孙巧耘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41)
一、提出问题
国际上对旅游容量或称旅游环境承载力(tourism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TECC)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并在随后进入高峰。我国对旅游容量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2000年以后伴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环境问题的凸显而日益受到关注,根据李琛等人的研究,2000~2008年间,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的旅游容量研究文献远远超过此前17年的总和,文献数量是1983~1999年的4倍[2]。
对于旅游容量的认识,学术界经历了一个从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单一视角逐步向自然、经济、社会兼顾的综合视角转化的过程。大多数的学者在界定旅游容量的概念时,注意到了两个前置的限定,其一是客体层面的限定,即景区(包括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二是主体层面的限定,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的质量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降低。
国内外学者对众多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容量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从我国学者最近十年的研究现状来看,占主体的是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3-6],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旅游景区[7],旅游目的地、旅游城市相对较少[8]。此外,开始有学者关注主题公园等资源脱离型的旅游景区[9-11]。英文文献方面,我们以carrying capacity(旅游承载力)为关键词对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发现近年来国外对旅游承载力的研究更集中于相对大尺度的旅游目的地或是旅游城市[12-14]。
由此可见,旅游环境容量得到了学界诸多关注,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历史遗产地等旅游景区,但在温泉区的应用研究却不多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温泉旅游的特殊性有关。其一,温泉旅游区作为人造景区,其开发主要是市场行为,这点不同于国家公园、名胜古迹等带有公共属性的旅游景区;其二,温泉旅游区亦非完全的资源脱离型,消耗温泉水这种不可再生资源这一点又使其不同于主题公园;其三,在温泉区,游客体验空间相对狭小,对于国家公园类的景区,旅游体验的获取有赖于一定的审美距离,所以需要相对大的体验空间,主题公园类的游客的注意力会集中于体验对象物,其所需的旅游空间居中,而温泉体验大部分是在温泉区内一个个狭小的空间——温泉池内获得的,可谓之“微空间”,同时该空间也是一种个人空间和交往空间;其四,温泉体验空间下的个人非常态,泡温泉需要游客日常服饰、身份的剥离,这又会引发游客的心理变化。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温泉区的旅游容量进行研究,同时回答几个问题:旅游者体验温泉过程中的个人空间如何测量,是怎样一个数值?温泉体验的个人空间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温泉个人空间与一般的个人空间、交往空间会有怎样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案例地选取
本文选取珠海御温泉度假村作为研究的案例地,1998年开业的御温泉度假村以天然温泉、中国文化为基础,开发出数十种温泉,被誉为“中国温泉旅游产业的开创者”“中国温泉旅游产业的引领者”。经过几次扩建,营业区域由最初的露天温泉,扩展到现在包括了温泉、住宿、餐饮等多区域配套的综合型度假区,建筑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其中露天温泉区有20多个温泉池,另外2009年建成的小汤镇进一步拓展了温泉的消费和休闲空间。
(二)研究思路
温泉度假村是一种以人造景观为主的休闲空间,同时在经营中也要保证温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因而可以将游客的适度满意作为限定条件,从心理容量的视角切入旅游容量研究。国内不少学者从心理容量的角度对主题公园的容量进行了测量,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满意度法[10-11],该方法基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随着游客量的增加,游客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当边际满意度达到0时,此时的满意度最理想。但是,影响游客满意度因素众多,游客数量只是其中之一,因而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缺乏足够的逻辑性。
有鉴于此,研究者利用环境心理学中的个人空间概念,对在温泉区内个人空间进行测度。个人空间是环境心理学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60年代,Sommer提出个人空间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身边都有着一个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其承担着自我保护的功能。[15]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要保持一定距离,人们用个人空间来调整与其他人的交往。可以肯定的是,游客在浸泡温泉时对环绕在个人身体周围的空间也有一定的要求,温泉区的旅游容量就可以此为基础进行估算。
(三)实证研究:珠海御温泉度假村的旅游容量
本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分别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研究人员于2014年10月2~3日、5~7日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521份,主要通过标准化的量表对不同人群的拥挤感知等信息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和比较,以确定人口统计特征对个人温泉空间的影响。第二阶段,研究人员于11月4日采用结构化的访谈和专业人员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游客的温泉个人空间进行了定性调查。具体方法是:在御温泉露天温泉区选取大小、形状各异的6个温泉池,在每个池边随机选择浸泡了该池的10名游客,向其提问“这个池子你能够接受的最大人数(或超过多少人你就不会选择该池)是多少?”同时,调查该区域的服务人员(其工作为服务所在区域汤池的客人),询问他们依据过往经验,该汤池最大的在场人数,上述两组数据分别赋予50%的权重,结合每一个温泉池的面积得到该池中游客所需要的个人空间,最后再将6个温泉池的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得出一般的温泉个人空间。
1.客流特征及样本选择时点
御温泉2014年10月1日~8日接待的游客总人数,在“十一黄金”周期间的客流经历了由10月3日近3 000人到10月8日不到500人的巨大落差(见图1)。
图1 御温泉2014年10月1~8日接待游客量
这种客流的变化也基本反映了御温泉全年接待量的波峰与波谷①根据笔者在御温泉的实地调研,御温泉全年接待量大约30万人次,平均每天800人左右,全年的客流高峰出现在几个黄金周期间,3 000人基本上是年内的顶峰接待量。,因而在该时段的调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解释力。
2.游客属性
此次调查共收取有效问卷521份,人口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某些问卷的部分选项有所缺失。
表1 调查样本人口结构一览表
3.人口统计特征对温泉个人空间的影响
此次调查期望回答哪些因素影响着游客体验温泉的个人空间,以往的研究揭示出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包括不同人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国家文化中的行为习惯等都可能会对个人空间起到影响作用。本研究比较了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3个因素对温泉个人空间的影响,具体方法是通过问卷提问“您在温泉区感受到拥挤(人多)了吗?”游客填涂李克特五点量表由“很强烈1”至“一点都不觉得挤5”进行其拥挤感知的描述。从逻辑上我们可以推出“对于有较强拥挤感知的人群而言,其体验温泉所需的个人空间较大”。本文采用SPSS 1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性别差异
对于不同性别的比较,我们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对比,见表2、表3,由表3可知,双侧检测的显著值小于0.05,有理由拒绝原假设,认为两组均值不等,表2显示女性的拥挤感知均值为2.21,小于男性2.58的均值,所以可以得出女性对拥挤的感知更为明显,所需的个人空间较男性更大。
表2 拥挤感知的性别组间统计量
(2)教育程度影响
对于不同教育程度的比较,由于样本容量有限,我们并没有对五个组别进行比较,而是将其合并为两组,以大专及以上为界,两组人群进行了对比,同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详见表4、表5),由表5可知,双侧检测的显著值小于0.05,有理由拒绝原假设,认为两组均值不等。由表4可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游客拥挤感知均值为2.29,小于高中及以下游客2.72的均值,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拥挤的感知越为明显,所需的温泉个人空间越大。
表3 拥挤感知的性别组独立样本检验
表4 拥挤感知教育程度组间统计量
表5 拥挤感知的教育程度独立样本检验
(3)收入水平影响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不同收入组对拥挤的感知的均值(见表6),可知,各组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最高收入组与中低收入组有所差异。再结合表7,可见,拥挤感的均值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所下降,这表明收入水平和拥挤感知之间带有一定的反方向变化,高收入群体对拥挤的感知更强,需要的个人空间更大。
表6 不同收入群体拥挤感知多重比较
表7 不同收入群体拥挤感知均值
(4)温泉心理距离
研究者期望能够通过此次调研了解“泡温泉”这种休闲活动对人们的社交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于是在问卷中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您认为在您泡温泉时,相对于平时生活、工作环境有何不同”,回答者可以在三个选项:体验温泉时需要更大、更小、没差别的个人空间进行选择。另一个问题是您认为泡温泉对家庭、朋友间的交往距离有何影响,选项也是三个:使家人、朋友间的距离缩短、拉大、没有变化。通过各选项的频度比较,见表8、表9,可以发现,游客普遍认为泡温泉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同时泡温泉这种休闲方式也使家人和朋友间更易于交流。
表8 温泉空间各选项频度对比
表9 交往距离各选项频度对比
(5)温泉个人空间估算
研究人员选取了御温泉中“名木”“咖啡”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温泉池,先测量每一个池的面积①温泉池的形状大都为不规则图形,研究人员通过测量每个池的池深并结合每个池的用水量,计算出池面积。,然后通过结构性的访谈与专业人员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估算每一个温泉池的最大容客量,计算出每个温泉池内游客所需的个人空间,最后对6个池求得平均值为0.95 m2/人 。
此外,从人均占用资源的角度看,“六福、椰奶、名酒”三个池更为经济(低于人均消耗温泉水的平均值),见表10。
表10 温泉池个人空间表
三、结论和讨论
(一)一般的温泉个人空间的测量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确定了极限状态下游客浸泡温泉所需要的个人空间为0.95 m2/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旅游景区(如古典园林游览的基本人均空间标准是20 m2,山岳型旅游景点游人的基本人均空间标准是8 m2)所需的体验空间要少得多。这主要是由于类似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大尺度的旅游景区,而温泉体验是在相对狭小的空间中完成的,因此只能看做是“微空间”下的心理空间测量,泡温泉这种休闲方式本身就要求人们牺牲部分私密性来获取温泉带给人们的舒适性,与此同时,人们也获得了更多的与其他人群交流的可能,在这方面游客是有前期的心理准备的。
(二)温泉个人空间受到人口属性变量的较大影响
通过对不同人口属性的人群比较,我们发现女性、拥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的人群对拥挤的感知更为明显,因而在体验温泉的过程中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年龄这一人口统计因素由于调查样本的局限(年长者人数过少)未能取得有效结论。
(三)温泉个人空间与一般人际距离比较
在个人空间的研究方面,人类学家霍尔(Hall)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在调查研究美国西北部的中产阶级所得出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常见的四种人际距离: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亲密距离的物理距离在45 cm以内,这种交往距离常见与在父母、恋人等交往群体之间。私人距离在45 cm~120 cm之间,在这个范围内,交往对象之间的视觉和嗅觉的线索相对减少,身体可能有一定的接触,是与朋友、同事等的日常交往距离。社交距离在120 cm~360 cm之间,这种距离包含了非正式和正式交往两种方式,是与熟人和陌生人进行交往的过渡距离。公众距离在360~720 cm之间,常见于政治家、演员等公众人物在社会交往中的距离[16]。我们尚未发现有学者针对我国人群的人际距离做出过同类研究,但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人对拥挤拥有更大的容忍度,尤其当比较对象是美国中产阶级,因而当研究对象是中国的一般游客时,我们有理由将霍尔得出的四种人际距离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缩小。此次研究得出的温泉个人空间为0.95 m2/人,转换为人际距离为55 cm。①我们得出的一般的温泉个人空间0.95 m2/人是面积,反映着空间范围,我们可以利用面积公式将此空间转化为人际交往距离约为0.55m,即55cm。若依据霍尔的实证,已经是进入了人际交往中的亲密距离了,这显然有悖于基本逻辑和前文的调查(前文我们在调查温泉体验对社交距离的影响时发现游客普遍认为泡温泉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为了解释这一问题,我们考虑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游客大多结伴而来,这一因素会减少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其二,此次调研是针对于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下的一种极限状态;其三,温泉区调查的实际的情况显示了人们对拥挤的容忍度大于日常空间,即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们能够接受牺牲个人的私密性来完成泡温泉这一休闲活动;最终,温泉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社交资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际交往在更亲密的距离内完成。
四、启 示
(一)拓展温泉体验的休闲空间
依据本研究得出的温泉个人空间估算御温泉温泉区的游客容量为747人②研究人员无法获得御温泉露天区全部温泉池的总面积的确切数据,通过总体积(除游泳池外绝大多数温泉池)与池深(设定为0.5m)估算其温泉池(不含至尊泉及小汤镇)总面积为710 m2。,完全能够满足御温泉日均800人的接待量(实际日即时顶峰接待游客数不超过全天接待总量的2/3③研究人员通过在御温泉实际调研,发现全天即时接待游客有两个高峰,分别为17:00和21:00,其最大接待人数一般不超过全天总人数的2/3。)。但在黄金周、周末等特定时间,御温泉的接待能力明显不足。为此,御温泉创造性地开发出“小汤镇”这一新的消费和休闲空间,有效地缓解了节假日期间由旅游容量的限制而产生的拥挤问题。小汤镇集购物、餐饮、游戏、演出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改变了传统温泉度假村产品过分单一问题,使游客获得了综合性的休闲体验。御温泉可以灵活性地选择在特定时间开放小汤镇并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供游人选择,使游客不至于过分集中于露天温泉区。
(二)营造温泉池的私密性
在很多人心中,泡温泉是应该在私人空间中完成的,但是温泉资源的有限性将这一活动放置在了公共空间中,这并不代表我们在设计温泉池的时候可以忽视私密性的营造。假设温泉池在平面空间铺展开来,一览无余,则会极大地降低私密性,间接地影响温泉区的旅游容量,我们可以通过灌木、假山等造园手法使每个温泉池转化为准私人空间,这样游客就可以以亲疏为标准进行人群的自行分割,从而间接地扩大温泉区的旅游容量。
(三)重视温泉池的面积
前文中我们估算了温泉池的最大容客量,发现容客量的数值更多取决于温泉池的面积而非体积,即温泉池的深度对于游客的容纳作用并不明显。由此,从资源节约和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池深普遍设定在0.4~0.6 m之间来完成各种形状和面积的泉池设计,同时注意温泉池的面积也不宜过大,除换水和清洁的因素外,还缘于游客一般都是以温泉池边作为温泉体验空间的分割单位,过大的池面会对温泉池中央的水资源造成浪费。
[1] STANKEY G H.Integrating wild land recreation research into decision making:Pitfalls and Promises[J].Recreational Research Review,1981,9(1):31-37.
[2] 李琛,等.25年来中国旅游容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地理研究,2009(1):235-245.
[3] 李睿,戎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301-2307.
[4] 章小平,朱忠福.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9):50-57.
[5] 李偲,海米提·依米提,等.喀纳斯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7(3):450-454.
[6] 林明水,谢红彬.VERP对我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启示[J].人文地理,2007(4):64-67.
[7] 卢松,陆林,徐茗,等.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4):581-590.
[8] 董巍,刘昕,等.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与功能分区研究——以金华市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1024-1029.
[9] 董观志,刘萍,梁增贤.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曲线研究——以深圳欢乐谷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2):42-46.
[10] 梁增贤,董观志.主题公园游客心理容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深圳欢乐谷的实证[J].人文地理,2011,26(2):139-143.
[11] 张影莎,苏勤,等.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容量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1):67-72.
[12] ENRIQUE NAVARRO JURADO,IONELA MIHAELA DAMIAN,ANTONIO FERNA’NDEZ-MORALES.Carrying capacity model Applied in costal destin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3(43):1-19.
[13] SANTANA J Y,HERNA NDEZ J M.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overcrowding on tourist attraction:The case of Canary island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415-425.
[14] SAVERIADES A.Establishing the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for the tourist resorts of the East Coast of the Republic of Cyprus[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47-156.
[15] 杨治良.成人个人空间圈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88(2):24-28.
[16] Hall E T.The Hidden Dimension[M].New York:Anchor Books,198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