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磁州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思考
2015-04-11宋一武
宋一武
磁州镇是磁县首镇,是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72个行政村,人口19.7万,其中农业种植村59个,耕地面积9万亩,其中小麦玉米大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7.3万亩,占全县18个乡镇的六分之一左右,也是全县的农业重镇。地形分为平原和丘陵两部分,东部平原海拔60—80米左右,西部丘陵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区为褐土,平原区为褐色化潮土及粘质潮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型季风气候,无霜期年平均198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544.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535.9毫米。京广铁路、京深高速、中华慈大街南北贯穿。
近几年来农业示项目不断落地我镇,同时也彰显了科技用武之地的作用。为此而感,激发关于农业规模发展的思考,旨在更好地为农民、农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当前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和意义
规模经营是探索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所谓规模化就是指农业集约化、农产品品牌化、生产流程标准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况且现在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已经不是精耕细作,而是日趋粗放经营,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流失浪费和污染环境,技术利用率相对较低,耕作机械质量低下。原因在于家庭农业收入所占比例较低,所以,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磁州镇独特的地理位置,耕地面积较大,粮食生产基础较好,县域经济比较发达,农民参与工商业、服务业比例较高,对土地的依赖性相对不强,为土地流转制造规模经营提供了优势条件,具备规模发展经营基础,近几年来规模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如何更好更快推进规模经营,值得研究分析。磁州镇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意义非凡。
二、磁州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现状
2015年8月规模经营统计显示,比去年增长了9家,拥有种粮大户44家,家庭农场4家,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5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家,共58家。另外县城内农业企业十多家。多数也是立足我镇展开农业推广示范规模经营。(详情见下表)此表显示数据仅限于粮食种植单位,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的未列其中。目前,我镇的兴仁街和兴礼两村的流转面积达到90%以上,兴礼总面积1200亩,现在仅剩100余亩未流转出去。
三、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手段和策略
1、整合现有耕地资源,逐步扩大种植经营规模
根据全镇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区划农业种植格局,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优势气候、土壤特性优势等资源,按照农作物生长需求,规模农业种植优势,实现丰产增收目标。
(1)磁西路西丘陵地带12个村,面积1.73万亩,大田作物产量相对较低,水浇地较少,应转型种植谷子、小杂粮、红薯等耐寒作物,配合养猪、养羊等林下经济,逐步争创品牌,实现地域特色。
(2)京广铁路以西至磁西路,以及镇南部几个村,适宜以张杨庄、湾漳营两村为中心,发展蔬菜种植,充分利用两村蔬菜种植发展基础,进一步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品种向新奇特菜转型,辐射扩大蔬菜种植规模。
(3)京广铁路以东诸村,发展规模小麦玉米大田作物,创建标准化种植园区,配套中华慈大街周边的莲藕观赏、几个农庄,发展观光农业,呼应规划在此区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南部的漳河生态园区。从而,跳出纯农业的粗放经营,实现以农养农、以农促农、以农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提升模式。
2、用好国家惠农政策,有序放大农业种植效益
磁州镇2015年粮食规模经营主体统计表
用好国家、省、市农业项目投放机遇,借力跨越。近几年来,我镇先后创建了邯郸市“吨粮市”高产示范、小麦-玉米高产示范核心示范等具有实际经济效益和观展价值的生产举措,初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操作上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防治病虫草害。
今年结合地下水超采配套项目,又将对小营店、三里屯、黄官营和八里铺四个村近万亩小麦统一配置优良品种,这些村交通便利,适宜观摩。连续几年深松耕项目的落实到户,改善了土壤结构,打破犁底层,从土壤环境上为农作物增产提供了保障。一系列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从生产上已经注入了规模种植技术,只是施肥上未实行统一配制。
3、搞好科技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相信规模效应,享受规模经营福利。
重点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为科技投入终端,按照科技支撑的生产力标杆,组织农户进行观摩比较,使其相信规模出效益,从而,引导职业农民脱颖而出,促进土地规模化。流转土地实现了农户与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的利益双赢。农户每亩年租金在1000元左右,高的达到1200元,这代表亩纯收入;而经营大户因为规模经营产生的效益,每百亩纯效益也在5—7万元左右。
四、农业规模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1、技术保障
利用规模化优势,配套先进的技术力量,实现农作物生长管理每个时期的技术标准化,优种优管。近几年我们引进了“邯郸市‘吨粮市’建设综合技术集成与推广”、“农机深松丰产技术与推广”、“冬麦田恶性禾本科杂草综合治理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技术成果,取得了广泛的规模经营效益。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在推广手段上以县农牧局、镇区域站、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等为推进主体,将技术用好用足,实现技术保障立体化网格化,抓大不放小,整体推进技术力量,使农业新技术找到用武之地,充分彰显其生产力作用。
2、政策保障
政策先导,制定土地流转激励政策,规范流转体制。利用土地确权政策,有序引导鼓励农牧民以入股形式集中土地,集中耕作。我镇的西窑头、三里屯等村干部积极依托上级土地流转政策导向,组织倡导农户土地有序流转,西窑头诞生了全镇第一个千亩以上的大户,三里屯也出现了500亩以上的大户,这样农业战线便于开展技术推广,镇村干部便于禁烧等工作开展,大户和农户共同得利,可谓一举多得,相得益彰。
3、基础设施保障
强化农田灌溉设施、道路设施等的建设,为标准化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如防渗管道、滴管等。具备了硬件设施,才能实现水肥一体化技术等,为物联网技术实现和普及奠定基础。近年来我镇魏庄、南开河等村相继对农田道路、防渗管道、井电配套等实施了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即将实施的农田高标准建设将有较高的促进。但是在此基础之上,应配套相应的滴管、喷灌设施,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在我镇的中华慈大街以东南开河、北开河、三里屯开辟示范基地,这三个村拥有万亩以上土地,是全镇粮食主产区,具有典型的规模经营条件,实施后可以让农民朋友看到先进成果、感受省力高效的科技甜果。
五、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未来
发展物联网生产经营模式,是推进我国农业快速上规模,高度吻合高精尖农业技术的必经之路,物联网和农业集约化是相辅相成,二者具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依存关系。同时还能合理释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