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碧水丹水山里三的原地球色秘密

2015-04-11王鑫

中国西部 2015年15期
关键词:桫椤丹霞地貌赤水

文·图/王鑫

赤碧水丹水山里三的原地球色秘密

文·图/王鑫

佛光岩瀑布

素有“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进入黔西北赤水市之后,开始悄悄地酿造着色彩艳丽的美景:红色的是“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炫目丹霞,绿色的是从远古时代遗留至今的桫椤王国,而白色的则是“素练当空舞”的高山瀑布。丹霞飞瀑映桫椤,赤水三原色。

①红石野谷

在地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地质自然遗产。其中,地质公园被誉为是对地质遗迹资源利用的最好方式,而位于四川与云南交界处的贵州省赤水市,正是一处拥有众多地质公园的地球秘境。

赤水属于四川盆地南缘与黔北高原交接地带的砂岩型丹霞地貌区,海拔线涵盖了从221米的盆地到1703米的高原,地形切割强烈,垂直高差十分明显。这里气候湿润,植被茂密,水源涵养较好,因而处处是瀑布、溪流,并有洞穴发育,构成了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和拔地而起的孤峰、巨大的岩廊洞穴和峡谷飞瀑流泉相融一体的景观。亿万年的浩淼时光流转,使赤水奇迹般地保存下侏罗纪山水地质构造、原始森林和难以计数的珍稀动植物,成为举世罕见的“侏罗纪公园”,而丰富的地质景观更是让赤水成为一座露天的地质博物馆,无数的地质公园林立于此,成为人们探索地球秘密的天然实验室。

大约在1.9亿年前,赤水地区曾经是一片浩瀚的远古海洋,而到了大约6500万年前,这片远古海洋的底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云贵高原剧烈抬升,流水强烈冲刷下切,最终造成了赤水地区地形的巨大反差:从1703米陡降至221米。在强力的地质运动中,昔日深藏海洋深处的海底也逐渐袒露出赤裸的身躯,形成一脉脉丹红色的山峦,横亘于黔北高原之上。在赤水,急流飞瀑与碧水丹山、远古植被相互映衬,一年四季色彩鲜艳,而红色的丹霞、白色的瀑布与绿色的桫椤也构成了赤水的三原色。穿行在赤水的碧水丹山之中,不仅能欣赏到一场视觉盛宴,更能探索远古地球的诸多秘密。

赤水丹霞 沧海桑田几轮回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此地貌是地壳经过漫长的上升运动,红色沙砾岩在新构造运动、重力崩塌、水流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其作用力不一样,所以就出现了不同的城堡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但它们共有的典型特征就是土壤岩石呈现出丹红色,这也是“丹霞”一名的由来。在地质史上,赤水一带是贵州最晚上升为陆地的地区,因此,沉积有较厚的侏罗纪、白垩纪红色砂岩,这些红色砂岩经过上百万年的风雨侵蚀与剥露后,在地表存留下大量不易流失的三氧化二铁和三氧化二锰。于是,在上百万年的时光暗换中,这些红色元素便慢慢将赤水的岩石和土壤都染成了赤红色。

艳丽鲜红的中国丹霞地貌因最早发现于广东仁化县丹霞山而闻名,但经过国内地质专家考察认定,赤水丹霞地貌面积达1200多平方千米,最典型的有600多平方千米,核心区内峡谷幽深、红崖绝壁、溪流飞瀑,属于青年时期的丹霞,因而被誉为“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发育之成熟、典型、壮观、美丽,当属全国第一”。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早期的丹霞,也是丹霞最美的阶段。赤水丹霞不只是单一的丹霞地貌,它结合了瀑布、湿地、翠林等其他大自然的美景,被称为“绿色丹霞”“覆盖型丹霞”。在赤水诸多的国家地质公园中,赤水四洞沟丹霞地质公园就是一处能够一窥赤水独特丹霞地貌的宝地。

四洞沟丹霞地质公园位于赤水市大同镇境内,在四洞沟一段约四公里的山溪间,按大致相等的距离排列着四级跌水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与河流冲刷着这片数十平方公里的红色丹霞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红色美景。由于地处黔北高原的边缘,这片丹霞地貌兼有了高山的峻峭和丹霞的秀美,黔北高原的西南气流带来了丰沛的降雨和常年湿润的小气候,这给四洞沟丹霞地貌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为丹霞地貌需要流水的塑造,红色的砂砾岩层经过流水的侵蚀风化之后,才能形成顶是平的或者缓缓倾斜的、一面或几面的山坡近乎是垂直的、坡麓却又缓缓地倾斜下来的地貌景观。在四洞沟,这种“顶平、身陡、坡缓”的典型丹霞地貌俯仰皆是,因此,这里成为了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片被称为“丹霞地貌”的碧水丹山中,红彤彤的山崖与翠绿的植被、雪白的飞瀑组成一幅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图画。然而,这种丹红色的美景并非是中国独有。事实上,“丹霞地貌”是中国学者自行创造的一个地貌学名词,它的国际名称应该叫“红层地貌”。对于红层的定义,专家们解释为:红色的陆相碎屑沉积岩系。当然,对于这个定义,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们不必深究,因为关于红层的其他诸多方面,专家们仍争论不休。有些地方的红层被认为是陆相(陆上生成)的,有些则被认为是海相(海中生成)的;红层生成的年代,有专家说是白垩纪至第三纪,有专家指出侏罗纪以及更早的时代也有红层;红层生成时所需要的气候条件,有专家说应该是干旱和炎热,否则红层里怎么会出现盐和石膏呢?但有的专家指出,红色是高价铁富集的结果,要使高价铁富集,必须有强烈的淋溶作用,才能把易溶的各种元素溶掉带走,剩下难溶的高价铁,因此,气候必须是多雨湿润;至于地层中的红色是成岩中还是成岩前产生,更是众说纷纭了。虽说丹霞是如此的复杂,但是它在大地上出现的时候,给人的感受却不是晦涩难懂的地质学术语,而是震撼心灵的无穷壮美。这种“色渥如丹,灿若明霞”的奇特地层是一种盛产美景的地层,我国许多著名的景区都是这种地层造就的美景,如丹霞山、武夷山、张掖五彩丘陵等,赤水的四洞沟不过是我国诸多丹霞景观中的一处罢了。

④水平沉淀形成的水平层理

②四洞沟景区大门

③遍布景区的壶穴地质遗迹

在四洞沟丹霞地质公园内,随手拾起一块石头,都是有着层层浓淡相间纹理的红色石英砂岩。这些石头虽然不起眼,但却向我们传递出了一连串的地质信息:仔细抚摸石块,会发现组成石块的石英颗粒光滑细小,这说明它曾长期遭风化和水流侵蚀,最终在强大的压力下再次成为岩石。层层纹理则表明它是沉积岩,每层浓淡相间标志着各自沉积时有机物含量的不同,颜色深的有机物多,颜色淡的则有机物含量少。这些层理分明的沉积岩证明赤水地区曾是一片远古海洋,而这些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红色砂岩山峦只能用强烈的造山运动来解释了——这些丹霞地貌的巨大峰林仿佛一根根擎天巨柱,在黔北高原的青山绿水中显得格外高大伟岸,但是如果把时针拨回到亿万年前,它们都是从最微小的沙粒开始成长的。那时,在低洼的赤水古海地区,经过激烈的地壳运动和漫长的海陆互换之后,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并在赤水所在的黔北高原与四川盆地间形成厚厚的砂岩岩层,而这些岩层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钙质、黏土和铁元素。后来,随着地壳构造运动,砂岩地层被多次抬升,又被不断夷平,而四洞沟的山体也在反复的抬升和夷平中逐渐成型。山体中的铁元素在漫长的时光中被逐步氧化,而这正是四洞沟“丹霞地貌”鲜红如血的终极奥秘。

由于这些丹霞景观最早诞生于海底,因此,在漫长的沧海桑田变迁中,四洞沟内也留下了远古海底的地质印记——泥裂。那是一朵朵以红为底色向周边团团裂开的白色花纹。这应该是细砂质或泥质古海海底干涸收缩裂开后又被另一种白色砂粒填充到裂缝里形成的。当它们一起化为沉积岩后,就把亿万年前的奇特纹理保持了下来,记录了一段地壳运动的真实状况。四洞沟的丹霞地貌以未被搅动的水平沉积为主,从而形成了“水平层理”这一具有标志性的地质景观。水平层理是古代浅海海底的砂子被海涛、水流冲刷搅动激荡形成的天然纹理,其特点是纹层呈直线状互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这表示此地的沉积环境相当稳定,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物质从悬浮物或溶液中沉淀而成的。当时光把古海底沉淀出美丽的层理后,古海底开始抬升,海水退去,它们又被更新的堆积物渐渐盖住,这本来会很快消逝的层理就此定格下来,化为岩石上的平行花纹了。漫步在四洞沟内,看着这些随处可见的平行波痕,仿佛依稀还能听到远古海浪拍击岩石的声音,惹人遐想。

赤水素以丹霞地貌而闻名世界。目前,在赤水境内,典型的丹霞地貌约有1000多平方公里。除了四洞沟外,水赤壁和红石野谷也是赤水丹霞地貌的代表。“水赤壁”,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当地人说,这是“赤水的赤壁”之简称,用来区别苏轼的赤壁。此外,之所以称为“水赤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水赤壁当中,有一束状瀑布,远远望去,形如“水”字中间的那一条竖沟,故此得名。水赤壁位于两河口镇,整座石壁长约200米,高约百米,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仿佛斧劈刀削一般,通体赤红如血。每当夕阳照耀到石壁上时,整座水赤壁仿佛燃起了熊熊大火,在余晖中灿若明霞,色如渥丹,如火如荼,十分壮观。红石野谷是赤水丹霞景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红石野谷与四洞沟同样位于大同镇境内,景区内最有名的当属“丹霞壁画石刻长廊”。此丹霞画廊长约千米,高40余米,深15余米,为一巨型凹槽。千百万年的岁月侵蚀,使得凹槽内部越来越深,也越来越红,仿佛一片燃烧的火海。细细观察,还会发现凹槽的表面坑坑洼洼,状若蜂窝——这是丹霞石在千百万年风化侵蚀下形成的自然结晶。站在岩壁下向上望去,只见这一片直立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裸露着大片丹红色的岩石,岩石的层次与常年风吹日晒而形成的层次纹理就这么暴露在天地之间,红色的丹霞石火红如荼,瑰丽奇特,让人不由地赞叹沧海桑田的时光轮回。

碧潭飞瀑 谁持素练当空舞

①赤水大瀑布

流动的河水突然近于垂直地跌落,就像某样东西突然从高处跌落一样,地质学上有个形象的名字叫“跌水”,而我们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瀑布。瀑布的壮观之美,是地球内外部力量综合作用的产物。形成瀑布的内营力主要是地质构造和火山熔岩活动,构造运动造成断层或裂谷,为瀑布提供了基本地形条件,此时若有溪流或江河流经断层或裂谷,就可形成瀑布。在赤水,丹霞地貌上的那些朱红色石英砂岩,经流水切割和重力崩塌,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峡谷陡崖,而这些高耸入云的峡谷陡崖,也为赤水的瀑布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

此外,赤水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高耸入云的黔北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前行,在暖湿气流被迫上升的过程中,云层遇冷凝结形成降雨,故而赤水当地的降雨十分丰沛,年均降雨量1292毫米,丰沛的降雨为赤水瀑布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此外,赤水市所在的地层为典型的红色砂砾岩,而这种红色砂砾岩层透水性较弱,使得丰沛的降水无法及时渗透至岩层地表中,从而汇集成水流从高处流下——这就是赤水瀑布的成因,赤水也因此被誉为“千瀑之乡”。不仅如此,在赤水随处可见的赤壁丹霞地貌之中,雪白的瀑布从红色的丹霞山岩中倾泻而下,千丈丹岩作巨幕,片片云霞缠绵带,最终形成了“高瀑润丹霞”的绝世美景,显得格外妖娆妩媚。

瀑布是赤水的灵魂之源。在赤水没有哪个景区没有瀑布。当地人习惯将瀑布称为“洞”,这是古语意。《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洞者,激流也。以此类推,“四洞沟”一名也就很好理解了——在长约十里的四洞沟河谷深处,潺潺流淌的河水遇见断崖,陡降数十米,形成四个阶梯型瀑布,故名“四洞沟”。这些瀑布宽均在四十米左右,落差高者近五十米,相对于黄果树瀑布,气势和形态更有一份别样的风采。四洞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流丰沛。尤其是在雨季,清澈的山泉水流过山林,汇集成溪流,然后随山势变幻成各种各样的瀑布,如天女散花、飞珠展玉,形成一个仪态万千的瀑布群落。

水帘洞瀑布是四洞沟内的第一处瀑布,瀑布宽约40米,高约30余米,珠帘悬挂,白纱绢绢,声若雷鸣,气势万钧。飞流直下的水流将人的心灵涤荡一空,神思缥缈间,若乘云御风,飘飘然而羽化登仙。瀑布后面还有一处天然石洞,一条石径穿洞而过,使“水帘洞”②水帘洞瀑布一名愈加名副其实。前行约千米,就来到了月亮潭瀑布,该瀑布宽40余米,高10米,远看秀美得如一把偃月的弯形银梳,因此得名。再往前走约一公里,就能看到飞蛙崖瀑布了。飞蛙崖瀑布高26米,宽43米。上游有一巨石形如巨象,“象”前边的湖水中有一蝌蚪状石滩,形若游蛇,“蛇”前则是石蛙,仿佛“蛇”正追吃“石蛙”,构成一幅妙趣横生的“蛇蛙戏水”图。再前行约一公里,远远地就能听到雷鸣般的瀑布声了。靠近时,只见巨龙飞落,银河倒悬,这处瀑布就是四洞沟瀑布群中最大的一个瀑布——白龙潭瀑布。瀑布高60米,宽23米,瀑声如雷,雨雾弥漫,飞流直下,气势恢宏,动人心魄。瀑下“白龙潭”龙翻水沸,飞珠溅玉,银光闪烁。潭边植被茂密,花草繁茂,绿色的植被柔若海绵,把飞瀑跌落的气势连同喧嚣的水声吸收了许多,使整个景观显得既放肆又收敛,既阳刚又阴柔。站在瀑布底端抬头仰望,只见白色的激流吼叫着似群龙翻滚,如万马奔腾,争先恐后地从近乎垂直般的丹霞岩壁上飞泻直下。那澎湃的惊涛犹如冲破天门,铺天盖地的瀑布水飘洒着坠入山崖下的白龙潭中,仿佛玉珠落绛盆,气势磅礴。这些瀑布夜以继日地奔腾着、咆哮着飞身跃下万仞绝壁,让人得以窥见大自然野性而雄浑的一面。

②水帘洞瀑布

提及赤水的瀑布,就不能不提赤水大瀑布。赤水大瀑布位于赤水市两河口镇,相较于大名鼎鼎的黄果树瀑布,隐匿在层峦叠嶂群山之中的赤水大瀑布显得鲜为人知。虽然早在明永乐年间就已经被太监谢安发现,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赤水县水电局准备开发风溪河时,赤水大瀑布才被勘测人员再次发现,并引起世人的关注。发源于四川古蔺县的风溪河在赤水南部汇入赤水河,然后一路沿着高山峡谷奔驰而下,直至赤水大瀑布。此时,奔腾的河水纵身跃下如斧劈刀削般的断崖,跌入深潭,从而成就了赤水大瀑布的威名:瀑布高76米,宽80米,是我国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也是我国长江流域上最大的瀑布。赤水大瀑布从悬崖绝壁上倾泻而下,似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几里之外声如雷鸣,数百米内水雾弥漫,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霓虹,如漫天花雨,洒向芸芸众生,洋溢着一股自由的狂野之美。

远古桫椤 最后的侏罗纪生命

地处黔北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处的赤水市,气候湿热多雨,十分适合绿色植被的生长繁衍。有个数字能说明赤水之绿——森林覆盖率接近80%,堪称一座“绿色海洋”。缔造这片绿色海洋的主角,除了各种林林总总的奇花异草外,也离不开一种从侏罗纪时代一直遗存至今的珍稀植物——桫椤。

远古植物——桫椤

谈及桫椤的前世与今生,就要从一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期讲起。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地球上是一片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巨大的桫椤、苏铁、银杏、水杉等远古植物葳蕤茂密,遮天蔽日。丛林中,霸王龙横行霸道、横冲直撞,狡猾灵敏的迅猛龙灵巧地在树木间跃来荡去,中华龙鸟则时而奋力奔跑,时而展翅滑翔。远处,巨大的马门溪龙和超龙各不相让,挥舞着十几米长的脖子争食着美味的桫椤。桫椤树下,凶悍的异特龙正张着血盆大口,虎视眈眈地盯着正在争食的马门溪龙和超龙……古老的动植物,明争暗斗,弱肉强食,共同演绎着地球上这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岁月。后来,岁月沧桑,时光更迭,地球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得珠穆朗玛峰从海底隆隆升起,而第四纪冰川的大爆发则让地球上的大多数动植物遭受了灭顶之灾,只有在极个别的地区,由于地理和其他特殊原因,部分动植物才得以幸存下来。这些遭了灾难之后幸存下来的植物叫孑遗植物,而桫椤就是这些孑遗植物中的一种,因而桫椤也被科学界称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变的“活化石”。

侥幸逃过一难的桫椤其实是一种很娇气的植物,它们一般都生长在高温、高湿、不受阳光直晒的林下地带,是一种很敏感的指示性植物,环境一旦被破坏就随之死亡。桫椤的生长也十分缓慢,一般每年只能长高几厘米。其实,早在清朝道光年间,赤水这一带的桫椤就已经在《仁怀直隶厅志物产志》中就有过明确的记载:“桫椤,叶如凤尾,色青。”但因其生长缓慢,木质又不好,湿气太重又不能当柴烧,所以赤水人从来都没觉得这种树有什么用处,更没有意识到这是珍稀植物,但当地人一直将其视为神树,从不轻易损毁此树,以免触犯神灵。于是,赤水的桫椤才免遭大面积的砍伐,并一直存活至今。

四洞沟风景区内就有很多桫椤,但若与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比起来,还是显得小巫见大巫——在这片世界上第一个单以一种植物命名的自然保护区内,共生长着4万余株桫椤,以种群分布集中、结构典型、类型多样蜚声海内外,是目前地球同纬度地区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桫椤集中分布区,科考界谓之“桫椤王国”“世界动植物种源基因库”。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不仅使得保护区成为桫椤的伊甸园,而且这里还保存了大面积的南亚热带原始阔叶林。穿行在保护区内,仿佛漫游于一片翠绿色的海洋之中,高的参天古木,矮的各类苔藓,还有各类珍稀动植物,互相快快乐乐地同生共荣,诠释着和谐共生的自然真谛。相较于这些古老的孑遗植物,我们人类不过是这个地球上匆匆的过客而已,这些纷繁而美丽的动植物才是这颗绿色星球永恒的主宰。正如这些远古时期的桫椤,可以在这里生生不息,在地球母亲的温暖怀抱中,延续那个亿万年前的侏罗纪之梦。(责任编辑/王鑫 设计/郑怡)

猜你喜欢

桫椤丹霞地貌赤水
桫椤科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研究
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下)
赵雪作品
美丽丹霞地貌
赤水丹霞冠华夏——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赤水大瀑布
动人心魄——赤水丹霞地质奇观
批评新势力 桫椤
题北京香界寺古桫椤(外二首)
神奇的七彩丹霞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