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字库历史凝固的文化符号
2015-04-11邓崇刚颜晓云袁麒淞冯青春杨晓刚
文•图/邓崇刚 颜晓云 袁麒淞 冯青春 杨晓刚
盐亭字库历史凝固的文化符号
文•图/邓崇刚 颜晓云 袁麒淞 冯青春 杨晓刚
嫘祖陵
①盘龙庙塔
“字库”,是字库塔的简称,是一种小型的塔形建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儒、道文化为根源和主体的中华文化,不仅缕析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理念,而且还铸就了这些文化理念的物质载体。字库塔就是这种传统文化理念凝固成塔形建筑的珍贵类型。字库塔在中国分布比较广,全国各地甚至有华人的地方都有所发现,但现代人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大概与近现代以来的反封建、破“四旧”等原因有关,造成传统文化的断层;也与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促使文化多元密切相关。字库塔虽然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从集中程度看,四川盐亭县居多,目前比较完整的留存有近二十处。
以影会友,寻访乡村人文景观
受国家地理杂志编辑刘乾坤老师的邀请,我去成都观看他与冉玉杰等老师为南充拍的“大美南充”摄影展。其间,一位在盐亭工作多年的摄影爱好者说起,盐亭有上百个老牌坊。我和刘老师一听,都很感兴趣,于是刘老师委托我先去盐亭拍点片子看看。我对盐亭并不熟,要拍片需要有熟悉当地文化的人带我去。回到绵阳之后,有天傍晚,我在绵阳桃花岛大桥拍夜景,有位摄影朋友带来了一位盐亭县的企业家,也是摄影爱好者——袁小兵。我就顺便向他提到去盐亭寻访牌坊的事,对方果然是位对盐亭文化十分知晓的行家。老袁介绍说,盐亭现有三处牌坊,不可能有上百个。他问我,这上百个是不是指“字库”?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字库”这个名词。他说,即使是“字库”,也不超过二十处。我一直没有分清楚“字库”与“牌坊”。老袁说,正好,他为了宣传盐亭的嫘祖文化,想举办一个摄影比赛,邀请我去盐亭看看。但因我对摄影比赛不感兴趣而未成行。比赛结束后,老袁在绵阳搞了一个空前的摄影展,我去参观学习,于是就去了盐亭。当时我提出,希望熟悉当地的人能带我寻访盐亭的牌坊和“字库”。他欣然同意,并请了盐亭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冯青春和副所长杨晓刚,他们对当地文化遗存相当熟悉。这一次,我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因此,只是随意地拍摄了少部分的字库塔照片。
②惜墨如金坊
③涂氏牌坊
清明时节,带上装备,我第二次去盐亭。这次,老袁又联系了盐亭县文物管理所的两位所长,这让我喜出望外。两位所长告诉我,盐亭有上百个牌坊一定是误传,文管所登记在册且保存完好的也只有三处。其中,最完整的一处在盐亭县玉龙镇,叫涂氏牌坊。于是,我们立即驱车前往。去玉龙镇的沿途风光十分秀丽,不由地让我想起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来,“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
涂氏牌坊,又名玉龙花牌坊、玉龙节孝牌坊,位于盐亭县玉龙镇新家沟村,矗立于梓江东岸。这里山青水绿,夕阳下,打渔人驾一叶轻舟,漂在梓江上,“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宁静、自由至极,令南唐李煜顷刻之间帝位失色。涂氏牌坊保存完整,气势宏伟。我们到达时,天已渐晚,辽阔的星空下牌坊显得尤其高大、挺拔,夜色都未能遮掩牌坊上精美的雕饰。
第二天,我们又寻访了盐亭县城边的麻秧乡檬子村的惜墨如金坊、云溪镇石牌村的五世同堂牌坊。途中我们还顺便走访了当地几处明清时期的民居,这些古老的民居保存得比较完好。此次同行领路的两位文管所长功不可没。特别是访察了柏梓镇青山村的程家大院,规模虽然不小,但院落稍显冷清,让我想起宋代盐亭大诗人文同诗句:“当年读书处,古寺拥群峰。不改岁寒色,可怜门外松。”这些遗落在乡村的古民居,还有树立在村口外的牌坊,都代表了某一历史时期一个家族的兴旺,或是代表某一家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令人十分难忘。我几乎都忘了此次走访盐亭的主题,还是所长提醒说,牌坊只有三处,是否去看看“字库”?这时我才想起,请两位专家来,主要是来寻访和拍摄字库塔的。于是,我们一行直奔主题——寻访字库塔而去。
识别“字库”,探访历史文化遗存
一路上,所长为我简单解说了“字库”。在四川,“字库”又叫字库塔、“惜字宫”;其他地区亦有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的。它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特定建筑物。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讲起字库塔,所长如数家珍,盐亭“字库”主要有广庭村文风塔、极庵村的毛罐寺字库塔、文同村的高院寺字库塔、云仙村云仙字库塔、天台村的天台字库塔、榉溪村玉龙字库塔、阳春村的阳春字库塔和莲池寺字库塔、建华村的建华字库塔、华严村的榉溪笔塔、任广村的真武宫字库塔等二十几处。
①榉溪笔塔
盐亭的字库塔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儒道佛相关的寺庙、道观等附近的,如高院寺字库塔等;一类是与风水环境有联系的,如广庭村文风塔、文风塔既是字库塔,实际上又是风水塔;还有一类是建在村镇公共空间的,如家族宗祠周边或集市周围,往往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一定的标志性和权威性,大部分字库塔属于这一类。
两次盐亭之行,拍到的“字库”大概有十来座。从外观看,字库塔虽具有不同的风格与造型,但大多采用六角或八角柱体,也有建成简朴的四柱体。塔身下方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圆,或倒U形,字纸便从这里投入。塔顶及塔身装饰风格各不相同,一般都雕梁画栋,特色鲜明;有的则非常古朴,青砖黛瓦,未加修饰。字库塔挺拔匀称的总体造型,玲珑精巧的细部装饰,古朴典雅的材质色彩,常常给人以简朴之美的视觉享受。许多字库塔分布在相对空旷的田野上,但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在茂林修竹之间,字库塔让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庄严起来,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知识的至高尊重,似乎都凝固在这一方并不高大的塔身里。
第一次拍摄,我是顺着字库塔的名气去的。位于榉溪乡华严村寇家坝的榉溪笔塔名气最大,目前属于市级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笔塔又名文峰宝塔、花字库,建于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坐落于船笔山前,与玉楼山隔河相望。相传,宝塔象征船篙,我想这是否有普渡之意?
笔塔为石基砖身,六角形制,为五级密檐式,攒尖顶,葫芦状塔刹,高11米。正门下层题有“文库”,有“火侯文章光万丈,风流人物炳千秋”一联;上层题有“敬重斯文”,另有“宝塔远涵仙观佛,文峰遥对玉楼人”一联。第一层塔柱刻有福狮,塔面刻有框纹;第二层棱柱刻有飞龙;第三层棱柱为雕栏,均刻有福兽、人物,第四、第五层刻有较大文字,分别为“文光射斗”“龙海马翻”。第四层有“苍颉宫”三字。塔体彩绘精雕,图文并茂,匠心独运,故称为“花字库”。拍摄榉溪笔塔时,天蓝如洗,在翠绿的苞谷叶映衬下,灰白色的塔身显得尤其笔立挺拔、典雅清丽。
②盘龙庙塔局部
③文风塔
④毛罐寺字库塔
位于高灯镇阳春村的莲池寺字库塔,修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塔基采用条石砌成,整座塔采用石砌而成,四面形制。每个平面的中部都呈正方形,两边立有石柱,其中一根石柱有转向的痕迹,让我觉得这些石柱都是可以转动的。石柱上均刻有对联,一个立面中间是人物浮雕,而背面则刻写文字。整个塔共五层,高9米,层层内收,各层两面相交处均饰有石耳,雕琢着精美的福兽。第三层有一道宽0.4米、高0.7米的石门。莲池寺字库塔不仅石刻工艺精湛,而且文化氛围浓厚。层层石檐已经布满苔藓,而塔身里面却显石料本色,整体上显得沉稳而古朴。
另有一座印象深刻的是文风塔。文风塔位于盐亭县大兴乡广庭村,初见文风塔,只觉得她非常古拙。塔基特别高,有五层石基,而塔身却只有四层,六面形制,面面之间均饰有石耳,因为塔小而显得十分密集。面上的浮雕却不因面小而马虎,同样做得精巧,远观都十分清晰。如今,文风塔被掩映在树荫竹林之中,与农夫、孩子、牛羊相伴,显得十分亲民。这似乎与古代众多文人追求功名之意有着天壤之别,却与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有着共同的向往。事实上,文风塔不仅作为一村的字库塔,也作为一村的风水塔,因此,基石建得相对较高,村民与之亲近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坐落于富驿镇极庵村毛罐寺前平地上的毛罐寺塔,坐北向南,小巧玲珑,占地面积只有约1.2平方米。塔基大部分已被泥土掩埋,塔身各层迭涩出檐,层层内收。这座“字库”的塔身六角均有柱式衬耳装饰,柱上有“滚龙抱柱”,与其他“字库”的塔耳装饰有着明显的区别;每层塔身上都有彩绘浮雕,色彩呈暗红;塔顶上面有装饰性浮雕,也不是一般“字库”的尖顶状。这座字库塔构思巧妙,浮雕精美,掩映在翠竹之间,显得低调却奢华,是盐亭清代寺观“字库”的典型代表。
惜字如金,探究“字库”渊源
“为惜残篇归净土,先焚断简赴清流”,探访这一座座年代久远却美誉冠身的字库塔,仿佛窥见当年文人的身影。而这一片古代文人图腾崇拜的载体,似乎又凝聚了古人对于文化向往的礼制与约束。每到一处字库塔,我们几乎都能想象出当时字库塔上青烟袅袅,塔边烧字纸者虔诚礼拜的情形。
古人为什么要收集字纸,修筑专门的库塔集中焚烧呢?主要观点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等观念,这种观念久而久之酿成并传承为一种习俗。
①嫘祖陵
我国古代有自然神崇拜的渊源,先人对文字的敬畏,最早源于仓颉造字的传说。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出文字时,“天雨粟,鬼夜哭”“龙乃潜藏”,这种惊天动地的奇观,寓意文字在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巨大而深刻的意义。文字的神秘威力和少数祭司与权贵掌控文字的知晓权,让普通大众对文字产生极大的敬畏。人们不敢对文字有一丝一毫的亵渎。在纸的发明与大量制造之前,文字的传播极其有限,人们不会轻易抛弃书写文字的丝帛与竹木简。而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抄录纸上的文字依旧十分珍贵。字纸,也非普通大众所能轻易拥有的。
宋代是继唐代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活字印刷的发明,商业的繁荣,科举的兴盛,都使得文化发展与普及大大超越前代。也许就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字纸大量产生,但在传统“敬字”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字纸依然十分珍惜,不敢随意毁弃。明清时,坊间就存有诸多惜字劝善书,记载敬惜字纸的因果,列举敬惜字纸的行为。清光绪十三年的《文昌帝君惜字律》中就有“以银钱买字纸至家香汤浴焚……以字纸焚疏炉……”的主张。另外,唐宋以来的科举制,也使得整个社会对于文人苦读、以求功名表现出特有的敬慕,而废弃的字纸则饱含文人的功夫与艰辛,即使弃之也应抱有尊重之意。宋代以来,一种焚烧字纸的功能性小型塔式建筑应运而生。
珍惜字纸其实是对字纸所负载的文化顶礼膜拜。宋代是理学的形成时期,因此,焚烧字纸的仪式,从某种意义上宣示了传统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作为天理的教化与约束作用。以“敬惜字纸”“惜字祈福”为信仰追求的字库塔,成为礼制文化的凝固符号。古人对于礼制文化的遵从与敬意,同样全心全意地呈现在小型的字库塔建筑上,字库塔往往要供上仓颉、文昌帝君、孔子等文神之位,这些圣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普通大众寄托希望的化身。“字库”塔身除了刻有捐建人姓名、所捐钱数,更多的是宣扬忠孝节义、尊文重教、德才兼备。我们探访的“字库”塔上,就能读到如“品端登品地,功到得功名”“自古文章无定衡,全凭阴骘对天庭。可恨世间求名子,有何片善问寸心”“丙丁焚断简,甲乙定佳文”,等等。
执着坚守,传承地方文化根脉
在探访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字库”遗存,却唯独盐亭最多。是盐亭人最尊孔吗?从盐亭县安家镇鹅溪村保存着的始建于明的文星庙来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为何没有如此之多的“字库”呢?
带着疑问,再去盐亭,我在乡下遇上一位识文断字的长者,他说:“人无祖宗,根从何来?人无父母,身从何来?”追根溯源,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元妃、养蚕抽丝发明家嫘祖诞生并归葬于盐亭,这里素有“嫘祖故里”“丝绸源头”的美誉。嫘祖教民养蚕织丝,还教化子民,功德无量。今年清明,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专程去祭拜了嫘祖陵,夕阳下的嫘祖陵显得更加庄重古朴。而黄帝命仓颉造字,“是诚肇文明之鼻祖,开万世之端蒙”。儒家就劝勉人们“随地设立奉祀,如在城则有书院义学,在镇则有会馆公所,在乡则有水口文峰”,“惜字报本之心,得尽万一”。在纪念造字圣人的殿宇附近建造“字库”塔,那是顺理成章的事。
盐亭自东晋义熙元年建县,迄今已1600余年。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孕育出了无数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其中有才智出众的宰相,有造福一方的县令,也有超脱世俗的高士名流、书画名家。盐亭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一片璀璨的文化星空,人才辈出,因此,大量“字库”塔立于盐亭之地也在情理之中。
三十多年前,盐亭人有句自嘲的话“重工业打石头,轻工业打饼子”,这体现出盐亭人的豁达与自信,也可知石材打造在盐亭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丰富的石材为古人建造“字库”塔提供了主要建材,而石匠们匠心独运,其高超的技艺又成就了“字库”的精美工艺。这种工艺又代代相传,至今,盐亭依然有一批巧夺天工的手工匠人活跃在采石场所。
②陈家庵老戏台
阳春村
在了解盐亭“字库”存量的过程中,我还心存疑虑:从明清走来的“字库”,经历了反传统、反封建的年代,又历经文化“浩劫”,为何还有十几座留存?
询问字库塔周边居住的村民后,我才知道字库塔基本上不是官方所建,而是由当地士绅出钱捐建。所有字库塔都刻有修建的时间、修建时捐钱人的名字及所捐钱的数量。明清时期,一个村落的居民,一般都是由某一大姓构成,大户姓氏无疑具有十足的威严,几乎是该地公共权力的象征。传统文化伦理观念鲜明,敬惜字纸的善报观念包含父慈母贤,子孙延绵,家庭和睦,富足安康。因此,许多大户人家将“惜字”写入家规,也在宗祠附近建造字库塔,以此纪念祖先,以希冀富足昌盛。字库塔周边的村民一般都认为,他们就是当时捐款士绅的后代,因此,也就一代又一代地守护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承载物。村民们说,当时也有当地的“小闯将”想来毁损字库塔,但他们没有城里“小闯将”有狠劲,也惧怕字库塔所属家族的威严,只敢偷偷摸摸地把字库塔顶上塑的人像或容易毁损的边角破坏一些,但整个塔身得以保存。说起这些,当地村民一脸自豪。
字库塔承载着器物、建筑、艺术、文化等属性,是珍贵的文化遗存。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历史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其中,这是基于传统文化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感恩型的崇拜。字库塔作为社会群体向自然神力祈福的一种媒介,在建筑过程中经常与环境融为一体,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盐亭字库塔,或质朴无华,或精巧俊秀,或威武古拙,在相应的环境中,都曾是点睛之笔。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新规划实施、新道路开辟,以及社会上“敬天惜字”“惜字如金”等传统观念的逐渐淡化,人们对字库塔的记忆也几乎消失殆尽。字库塔在乡镇村寨的角落里几乎成为历史记忆的孤独承受者。字库塔与其他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建筑物一样,也面临保护与传承的难题。
盐亭县属川北低山向川中丘陵过渡的地带,要跑遍各个乡镇,途中所经都是村道,路窄弯多,交通多有不便。此次寻访已属不易,而保护字库塔比我拍摄字库塔要走更长更远的路。从两位所长的言谈中,我能深切感受到基层文物保护的艰难。
遗憾的是,无论是古人文同、杜甫的诗词里,还是今人所作盐亭的诗赋里;无论是宣传盐亭的网站资料《走进盐亭》,还是盐亭本土摄影界的朋友,对盐亭“字库”的关注度仍然不够。细致地记录与整理字库塔资料,延续地方文化的根脉,对于盐亭人来说,更是任重而道远。(责任编辑/卢勇军 设计/张籍匀)
永寿村字库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