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故事

2015-04-11潘小娴

中国西部 2015年14期
关键词:海斯洗车水牛

文 / 图 潘小娴

汽车故事

文 / 图 潘小娴

在北京,我租了一辆轿车,向着渤海边上的山海关——长城的起点——一路驶去。以那里为起点,我开车向西穿越河北全境,感受了丰收的季节。

时值中秋,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过半。只剩下玉米棒子兀立在地里,其他的农作物散放在公路上:一行行花生,一堆堆向日葵,一排排红辣椒。农民们把这些作物仔细地码放在柏油马路的一侧,因为柏油马路是最好的晒场和分拣场。对于壳类作物,则一捆捆地摆放在道路中间,确保路过的车辆从上面碾压而过。这样做是违法的——既公然违背交通安全法规,又违背食品卫生法规。不过,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没有人去计较这种行为,因为用别人的轮胎完成脱粒工作是最简便的方法。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对于从食物上碾压而过,我颇感为难。

旅途的第一天,每驶近铺晒着农作物的路段时,我就急踩刹车,摇下车窗问道:“我开过去没有问题吧?”农民们有些急不可耐地大声喊道:“开,开,开!”于是,我就开过去了,只听见小米、高粱、小麦在我的车轮下噼啪爆开。

第二天,我再也不问他们。第三天,我一看见谷物堆,就加速行驶。驶近铺着农作物的路段时,我就踩下油门——噼啪!咔嚓!从后视镜里,我看见人们拿着耙子扫帚,冲上公路。那就是我在秋收时节作出的贡献——开着车子帮忙脱粒。

以上这个汽车故事,出自《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彼得·海斯勒所著的《寻路中国》一书。2001年夏天,彼得·海斯勒考取了中国驾照。此后的7年中,他一个人驾车从东海至甘肃,行程上千公里,深入北方的偏远地区、农舍村落,他一边采访一边给路人提供便车。《寻路中国》一书便是彼得·海斯勒讲述他自己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这些对中国中小城镇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关注,也勾勒了《寻路中国》的雏形——高速公路对于中国城镇发展的影响。

我想彼得·海斯勒上面所说的“开着车子忙脱粒”的汽车故事,对中国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了,所以农民们才急不可耐地大声喊道:“开,开,开!”书中还写到在西部荒凉无尽头的内蒙古公路上,放着一个纸板塑料片制作的“木偶警察”;开着一辆破车,游离城乡之间的山寨马戏团,他们的车上贴着“杂技传四海,五湖结宾朋”字样的车贴,还有各种明星照,等等。这些有关车子的景物和故事,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根本就没什么稀奇的,简直就是很正常的一种常态。但是,这种常态,经过异国人眼睛的窥视,却呈现出不一样的质地与色彩。所以,我这个中国人看美国人彼得·海斯勒写的《寻路中国》这部书,就忍不住总是想到自己游走国外时曾经产生的那种对汽车的奇怪感觉。

比如说,在俄罗斯,看到满街跑的都是破车,除了屁股上的牌还算看得清楚,很多的破车你根本就分不清楚是什么颜色的,反正就是一个灰蒙蒙的,真不知道车主人有多少年没洗过车了?据导游说,俄罗斯的破车破得如此“理直气壮”,一是因为俄罗斯没有车的报废制度,二是与俄罗斯洗车定价过高有关,洗车行的收费标准是每洗一部小车收费相当于人民币100元左右。这高价洗车,对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就成为了一种奢侈。但如果想自己动手洗车,政府又说,污水流满地会影响城市形象,要重罚。既然这样,很多俄罗斯人就干脆让车邋遢下去。但是,对于很多爱私家车爱得像“情人”般的中国人来说,这俄罗斯人真是太糟蹋了我们的“美人”情结了!

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在印度。那是在亚格拉的城市宫殿博物馆门前的大停车场,看见有很多牛优哉游哉地晃荡,有一部小轿车竟然还被三头大黑水牛围了起来,其中有一头牛的身子正顶住车门,当时一印度男子正坐在驾驶位上,根本没办法打开车门。但他只是轻轻地对水牛们指手画脚,但黑水牛却报之以“哞哞哞”的欢叫。我们看得惊奇极了,赶紧“咔嚓咔嚓”地抢拍了。等我们抢拍了一会儿后,黑水牛也许玩够了,才离开车门边,那男子也终于可以打开车门了。男子一下车,就赶紧跑过来,笑眯眯地问我们:“哈罗,你们为什么喜欢拍这种照片呀?”我们说:“有那么多牛围住你的小轿车,这很奇特呀!”男子摸摸脑袋说:“不明白呢!牛在我们印度人心目中很神圣,所以我们从来都为牛让道呢!这有什么奇特的,这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常态呀!”我们乐了:“你们眼里的常态,就是我们眼里的非常态呀!”男子一听,摸摸脑袋,也乐呵呵地笑了。

“你们眼里的常态,就是我们眼里的非常态呀!”——从这点上来说,也许这正是很多人爱看旅行书的起因。毕竟,异国人看我们自己早已司空见惯的风景,因为不同的文化触觉,多少会带有一种自己从来也不曾看到的文化有趣的一面,显出另一种独特的风情美韵。我觉得这便是阅读旅游书籍最好玩的一面。

其实,可以这么说吧,如果说,国家(城市)是一个湖面,那么,那些出自与这个国家(城市)枝脉相连的人的眼里的感官文字,就是蕴藏在湖面下沉甸甸的关乎民族主义和遵循规范的历史记忆;而在短暂停留的人的眼里,就是湖面上泛起了细碎浪花,关乎的是美景与情调。正是这两种不同眼界与层面的审美向度,更能真正地体现出一个国家(城市)的喜怒哀乐。而彼得·海斯勒既是美国人,又是《纽约客》驻京记者,他既是旁观者,又是当事人,因而更能把两种审美向度结合在一起,《寻路中国》也总能生发出让人惊奇的故事与思考,时不时就把你的阅读神经刺激得一蹦一跳的。(责任编辑/卢勇军 设计/王静)

异国人看我们自己早已司空见惯的风景,因为不同的文化触觉,多少会带有一种自己从来也不曾看到的文化有趣的一面,显出另一种独特的风情美韵,这便是阅读旅游书籍最好玩的一面。

猜你喜欢

海斯洗车水牛
赛水牛
三明市海斯福化工责任有限公司
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
德国最成功的洗车门店——Mr.Wash
水牛喜欢水里钻
洗车
小水牛
贾哈娜·海斯:激励“处于危险”的学生改变人生
APP看世界之让手机帮你洗车吧!
水牛救了我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