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TMS 与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观察*

2015-04-11杨婵娟张若曦方雅秀王丹逢韩海英刘文滔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利培经颅阿尔茨海默

杨婵娟 张若曦 方雅秀 王丹逢 韩海英 刘文滔 谭 燕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脑科医院 510370 E-mail:yangwang2004@126.com △通讯作者 E-mail:ty-2000@163.com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各个阶段约有50%~90%会出现精神行为症状(BPSD)[1-2]。BPSD 给AD 患者的照料带来极大困难,也是AD 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的BPSD,一部分患者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和阿立哌唑等[3-4]。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新型神经电生理技术。已经有较多的研究表明,rTMS 可以改善分裂症、躁郁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在帕金森病及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方面rTMS 也有比较肯定的疗效[5]。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利培酮治疗的AD 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改善,企图寻求一种除抗精神病药外的对AD 患者BPSD 的治疗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轻中度AD 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为“很可能AD”(Probable AD)[6];②病情程度轻、中度的患者,即中学以上:11 分≤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总分≤24 分;小学文化程度:8分≤MMSE 总分≤20 分;文盲:5 分≤MMSE 总分≤16 分;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7]评分为1~2 分;③Hachinski 缺血指数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ore,HIS)评分≤4 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项HAMD 评分≤17 分;④患者均具备头颅MRI 影像学资料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肝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叶酸及维生素B12测定等;⑤本人或其监护人在试验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病痴呆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患如脑肿瘤、多发硬化、脑炎、癫痫、正常颅压脑积水等所致痴呆;代谢及营养缺乏疾病所致痴呆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持续性低血糖、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等;酗酒、药物滥用及其他已知可能导致痴呆的疾病;②1 个月内有新发脑缺血、脑出血或脑外伤等;有新发现肿瘤、肿瘤进展期或晚期;③严重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听力下降、失语、失读等不能配合量表检查的情况;④有严重心脏病及植入心脏起搏器者;⑤磁过敏反应严重者。

共有45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并接受为期6 周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或利培酮治疗,其中研究组有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56~78 岁,平均年龄(66±5.6)岁,病程1~6年,平均(3.35±2.36)年;对照组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5±6.2)岁,病程1~6年,平均(3.23±2.15)年。两组基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每日5mg)治疗,研究组接受rTMS 治疗,TMS治疗仪采用武汉依瑞德公司生产(CCY- IA 型),Y125 型(圆形)刺激线圈,线圈置于距离刺激区域(左侧前额叶)1cm 处,与头皮相贴,刺激频率:5HZ,刺激强度:60% MT,刺激时间:3s,刺激间歇时间:2s,每天串刺激总数1000 串,每次治疗总时间30min,1 次/d,5 次/w,连续2 周后间隔2 周,再继续2 周,共20 次持续6 周。对照组接受每日0.5~2mg的利培酮(西安杨森制药生产,商品名维思通)治疗。

1.2.2 评定方法 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 周和6周后,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神经精神科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8]、MMSE评分等,采用治疗中需要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分和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评估不良反应。每次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测心率、血压。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价痴呆患者12 个方面的精神行为症状(妄想、幻觉、激越、抑郁、焦虑、欣快、淡漠、脱抑制、易激惹、异常的运动行为、睡眠夜间行为和食欲进食障碍),由知情者提供患者最近1 个月的表现,每个症状评分≥1 分则认为有该症状,NPI的评分为频度1~4 分,严重程度1~3 分,总分为频度得分X 严重程度得分。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P <0.05 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 检验,前后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

2 结 果

2.1 NPI 评分比较

统计两组在治疗前、治疗2 周及6 周后的NPI评分,发现研究组与对照组完成6 周治疗后NPI 症状总分下降,两组间对照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内前后比较精神行为症状改善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PI 症状总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PI 症状总分比较(±s)

注:☆为治疗6 周后与治疗前对比,下同

评定时间rTMS组(n=20)利培酮组(n=25)t P治疗前 27.6±4.3 28.3±2.5 0.68 >0.05治疗2 周后 23.2±3.6 22.8±2.8 0.42 >0.05治疗6 周后 16.6±6.4 15.4±5.8 0.66 >0.05 t☆ 12.18 2.29 P☆ <0.05 <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MSE 评分比较(±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MSE 评分比较(±s )

评定时间rTMS组(n=20)利培酮组(n=25)t P治疗前 8.8±6.1 8.5±5.4 0.17 >0.05治疗2 周后 9.1±2.6 9.4±4.3 0.92 >0.05治疗6 周后 13.8±6.8 13.3±6.2 0.26 >0.05 t☆ 2.45 2.92 P☆ <0.05 <0.05

2.2 MMSE 评分比较

统计两组治疗前、治疗2 周和6 周后进行MMSE 评分,两组对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内治疗6 周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安全性

rTMS组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痫性发作,亦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心率、血压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心电图改变无临床意义。rTMS组有2例难以忍受刺激的声音,未经治疗难受症状逐渐消失,并能坚持继续治疗。利培酮组出现头晕头痛、嗜睡各1例,静坐不能2例,均能耐受而未行特殊处理。

3 讨 论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可以表现为:人格改变、抑郁、幻觉、妄想、躁狂、行为问题,攻击敌意以及身份识别错误等。由于BPSD 的出现严重降低了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进一步加重了患者认知功能下降[9-10],因此BPSD 往往是AD 患者被送入医院求治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AD 患者精神行为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病理改变除胆碱能神经元脱失外,去甲肾上腺素减少、5-羟色胺和多巴胺改变可能也参与其中。

已经有较多临床试验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等对AD 患者BPSD 有改善作用,也是国内首选方案[3-4,11]。然而AD 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存在较多禁忌症,患者依从性较差,药物难以起到预想的效果,因此临床上也在寻找非药物治疗的方法[12]。

目前非药物治疗方法有:照料者干预、环境干预、行为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多感官刺激治疗、技能训练、音乐治疗(稳定情绪)、重复经颅磁刺激等[9-10,13]。1985年Barker 等首次将磁刺激技术引入中枢神经系统,开创了神经系统临床神经电生理诊检的新纪元[14]。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在TM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通过改变大脑局部皮质的兴奋性,改变皮质代谢及脑血流来达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通过改善患者脑组织的可塑性促进功能恢复[15]。其优点是在神经元不应期也能够进行刺激,从而加强治疗效果。此外,rTMS 对脑内神经递质及其传递包括5- HT、DA、NMDA 及GABA 等受体及调解神经元兴奋性的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并可持续一段时问,这些也可能是rTMS 调节脑功能状态的机制之一[16-17]。目前的众多研究表明,rTMS 对分裂症患者的幻听、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强迫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均有改善作用[18-20]。

本研究通过对20例接受rTMS 治疗与25例接受利培酮治疗的AD 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经过6 周的治疗,两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有改善,NPI 评分治疗前后对比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比较则没有发现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本研究的数据提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AD 的精神行为症状有改善作用且疗效与利培酮相当,而且副反应并没有增加。提示rTMS 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改善AD 患者行为与精神症状的治疗方式。另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少,治疗时间不长,要说明rTMS 是一种与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相当的治疗方式,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大样本量,探索不同频率、不同刺激点对AD 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作用。

[1]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 Association.Research ethodological issue in evaluating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dementia[J].Int Psychogeriatr,1996,8(3):215-218

[2]Mega M S,Cummings J L,Fiorello T,et al.The spectrum of behavioral changes in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logy,1996,46 (1):130-135

[3]吴斌,吴震卿,钱富强,等.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1):1613-1614

[4]王秀丽,刘俊德,陈力,等.喹硫平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2

[5]王伟.rTMS 技术在精神和神经科临床的应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3):233-236

[6]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7]Morris J C.The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Current version and scoring rules[J].Neurology,1993,43 (11):2412-2414

[8]Jeffrey L,Cummings.The 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Assessing psychopathology in dementia patients[J].Neurology,1997,48(S6):10-16

[9]陶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复发的影响因素[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2):110-112

[10]钟华,李建华,沈鑫华.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和精神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9,51(21):172-175

[11]胡健,吕梅,范思佳.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口服液治疗门诊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4):277-278

[12]张少靓,高之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3):184-186

[13]许洁,郁雯蔚,秦露.综合康复训练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615-1616

[14]吕浩,经颅磁刺激技术的研究和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5):28-32

[15]Miniussi C,Rossini P M.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J].Neuropsychol Rebabil,2011,21(5):579-601

[16]Fitzgerald P B,Benitez J,Oxley T,et al.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lorazepam and dextromethorphan on the response to cortical 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J].Neuroreport,2005,16(13):1525-1528

[17]王晓明,周树舜.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及其治疗性应用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3(5):402-403

[18]王丽娜,潘飞,李玉凤.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544-548

[19]周梦煜,袁海,袁成勇,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3):193-193

[20]赵静,胡卫红,朱峰,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2):103-106

猜你喜欢

利培经颅阿尔茨海默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下)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上)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CYP2D6*10基因多态性对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浓度的影响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60例利培酮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特点分析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