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局:京津冀区域谋变

2015-04-10郝杰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大代表京津冀天津

郝杰

“2015年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彼时距离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已有一年时间。2014年,也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迈出实质步伐的一年。尽管步履艰难,却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坚定。

一年多来,三地政府在协同发展中迈出的坚实步伐,为“京津冀”新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开局。

北京市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在2014年部署了重点推进的9大类58项工作任务,将在交通一体化、大气治理、产业合作三方面实现突破。2014年8月,京冀双方签署了七项协议,同月,北京和天津又签署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

2014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三大区域经济带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

三大战略基本涵盖了中国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几个地区。中国的区域战略逐步走向全局性和整体性。通过这三个地区的支撑,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走向深入,并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金融航运、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中央和地方都会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仅中央层面的就有《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多个重大纲领性文件要出台。中国政府正在稳步推进“三大战略”政策的落地。

新定位:1+1>2

2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指出,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全国“两会”期间,京津冀三地多位人大代表称,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即将出台。在即将颁布的《纲要》中,原来京津冀三地上报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的定位发生了较大调整,并将对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对象进一步明晰。

北京的定位,仍保持2014年2月中央确定北京的新定位,即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4大中心。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表示,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而河北的定位迄今仍未公布。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介绍,目前,国家有专门的领导小组做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但不妨碍三地加强合作。他强调,在三地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不能当老大哥。“三地是平起平坐的,北京最主要是解决人口规模过快增长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京津冀三省市中,河北是洼地,属于不发达地区,但是河北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基础设施、资源禀赋、文化底蕴在全国都是最好的省份之一,河北也是全国发展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地方之一。 “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年河北将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打造河北经济升级版。”

交通先行 初现雏形

作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一大基础,交通领域协同发展在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等方面无疑都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规划局副局长霍兵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介绍,交通方面,今年天津市计划把从北京南站发车的高铁延伸至天津滨海新区的一个商务区,未来从北京南站到滨海新区只要45分钟;还会开通天津到保定的高铁。此外,北京到滨海新区的第二条高铁、天津到石家庄的铁路,目前都正在规划中。去年,从天津到秦皇岛的津秦客专正式通车,东北到华东地区不必非要经过北京中转,极大减轻了首都的交通压力。

目前河北省已谋划了“二环八通四联八港八枢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而北京、天津也都在规划国道、省道、铁路和港口、机场的交通布局,研究高铁、城际、市郊和地铁的互联互通,“京津第二高铁”已经启动,目前正在前期工作阶段。

全国人大代表、交通部部长杨传堂表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国道、省道、铁路及港口机场等有关设施的建设上。他表示,采用的第一批启动的项目共99项,有些正在启动中,有些正在建设中。“总体讲,实现交通一体化需要政策衔接,而且一定要主要使北京的中心功能得到疏解。”

据了解,北京市还提出,力争到2020年构建一体化的区域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形成以北京为中心5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1小时交通圈”。实现中心城小客车(含出租车)出行比例在25%以内,绿色出行比例达75%。而要实现上述目标,主要依靠“轨道上的京津冀”来强化城市群之间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

“交通要为未来京津冀产业布局调整提供基础设施的保证。”有专家透露,北京正深入研究京津冀区域国家干线网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的合理分配和有效衔接,形成连接周边城市和首都功能疏解区的重要通道。

产业对接:以互补的名义

产业转移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去的一年以来已得到了较大突破。这其中尤以北京“动批”、大红门的专业市场搬迁最受关注。2015年开始,“大红门”将每年削减10%的商户,5年内完成该地区的升级转型。预计到2015年年底,“动批”原有商户将迁走1/5。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核心问题便是产业对接。“京津冀本身就具有互补性,北京的创新资源丰富,天津是老的工业基地,产业链条比较完备。河北地大物博,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当今的产业发展,一定是向完备迈进。要找到各自的定位,往两端延伸。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进行配置。”李朝兴认为,站在更高层次上规划产业,使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才是理想状态。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大代表京津冀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天津卷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
《天津之眼》
天津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