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双赢
2015-04-10柳延德
柳延德
(青海民族大学 政治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7)
试述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双赢
柳延德
(青海民族大学 政治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7)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这次合作,首先是国共双方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所做出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二者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合作中,国民党由过去松散的联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党;由过去总是依赖旧军阀进行革命到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共产党的发展也是令人瞩目的,从一个秘密的小党成长为中国第二大党,而且自己的政策、主张也开始在实践中得到发挥。总的来说,这次合作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 双赢
长久以来,在史学界,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研究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第一,强调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民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第二,强调共产党获得了比国民党更加巨大的发展;第三,共产党在这次合作中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受到的限制远大于发展。如果我们能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重新剖析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在当时推进了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它促成了国民党的改革,使其更具有活力,改组后所进行的工作“可抵以前十倍时间所为者”[1]110。这次合作满足了国共双方在当时最急切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讲,国共两党在这次合作中是双赢的。
一、在合作中“复活”的国民党
(一)国民党从一个“松散的联盟”变为一个有政治影响的政党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的檀香山组织成立了“兴中会”,并且确定其指导方针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它是国民党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前身,同时它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团体。它组织了广州起义、惠州革命,但最后都失败了。该组织于1905年在日本又联结华兴会等几个团体成立了一个新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孙中山出任总理。该组织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三民主义。在该组织的领导下,1911年10月,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武昌起义,以此为导火索,辛亥革命顺势而燃,一发不可收。先是推翻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后又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元年时,同盟会为了争取议会中的多数席位,又整合了几个小的党派组成了国民党,但这时的国民党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只能算是一个为了议会斗争而暂时成立的松散的联盟。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成为通缉的重点对象,无奈之下只好回到了日本。在日本他又重新组建了“中华革命党”,1909年10月,又将其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称呼也随之改变。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在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相助下,又再次进行了改组,这才成为了今天我们口中所说的中国国民党。从国民党的发展沿革来看,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与其说是一个政党,倒不如说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它没有明确的、具体的纲领,同时还缺乏一套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系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民党借助苏联以及中国共产党提供的帮助,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改组,这次改组使国民党完成了从联盟到政党的蜕变。首先,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以及《中国国民党总章》,并对旧三民主义重新做了阐释。这两个文件明确规定了国民党的政纲、党章、组织原则等作为政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其次,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级党组织,从而使国民党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组织体系。据统计,在国共合作之前,国民党的机关仅存在于广东、四川、上海、山东等几个省份以及海外地区。但“到1926年1月,国民党已有正式省党部11个,特别市党部4个,正在筹备的省党部8个,除新疆、云南、贵州等少数省、区,已在全国大多数省、区建立起党部组织”[2]117。随着各地各级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国民党的政治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也不断地扩大起来。再次,国民党党员的成分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以山东为例,“山东省党部的党员,学生占40%,工人占25%,农民占15%,教师占15%,其他占5%”[2]118。改组之后的国民党党员成分中,虽然还残留着地主买办阶级以及封建军阀,但毋庸置疑的是国民党正在演变为一个由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阶级联合性质的组织,而这种组织构成正是建立民主联合统一战线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帮助国民党获得了全国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促进了国民党的发展和进步。
(二)创立了自己的军队
民国初建,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孙中山相继发动了“二次革命” “第一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等一系列的讨袁斗争。深入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孙中山的这几次所谓的革命、运动基本上可以说是利用甲军阀来攻打乙军阀,例如当时被国民党免职的江西都督李烈钧、桂系陆荣廷、滇系唐继尧等等,这些军阀在当时表面上都在孙中山的大旗之下,但是,那时的国民党并没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而这些军阀,也只是在利用孙中山的威望、旗帜,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根本不具备真正的民主革命意识,所以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就曾指出,民国建立至今,图有民国之表,而无民国之实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的革命,只局限于革命党的奋斗,而忽视了革命军的奋斗。军队是保证政党实现其自身意志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军队,起义或许可以侥幸成功,但想实现根本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国民党革命事业的失败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此时的国民党来说,没有什么比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更加重要的事情了。所以,国民党在确定接受合作后,孙中山就正式接受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援助,再加上国民党自身的积极准备,最终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正式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由于学校设在了临近广州的黄埔岛上,所以又被称为“黄埔军校”。
1921年12月,马林作为共产国际代表来华,与孙中山进行了会晤,交谈中建议他尽快创办一所军官学校,进而建立自己的革命军。1923年8月,蒋介石受孙中山委托,率领了一个代表团到苏联进行访问,代表团专门考察了苏联红军,并与领导人进行了交流,交谈了一些军事合作方面的问题。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建立陆军军官学校的决议。同年5月,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学,孙中山被推举为学校总理。同年6月16日,国民党陆军军官军校举办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发言中指出,中国革命屡屡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支靠得住的革命军队。而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就是以黄埔军校的师生为基础组建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
截止到1927年3月改制,黄埔军校总共办了6期,发展到两万多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造就了大批的政治、军事人才。它所培养的大批人才在北伐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是牺牲。1925年4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由廖仲恺主持,讨论并通过了他提出的建立党军案,随后便组建了国民党党军第一旅,而这支部队的基础力量正是黄埔军校的教导一团和二团。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建立的同时设立了军事委员会,同年8月,该机构决议把党军及在粤的各军队统一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共有5个师的编制。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即黄埔军校校军,由黄埔军校培训的军官组成,蒋中正任军长。这支军队成为当时北伐的主要力量,也是国民党在后来能统治中国20余载的重要力量保证。
二、走向成熟的共产党
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三年,还是一个年轻的政党,而且还不具备“合法”身份,一直以秘密的地下组织的形式存在着。第一次国共合作,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一个可以公开活动、发展的平台,不仅促进了组织的发展,而且造成了“公开组织无产阶级的可能性”;其次,利用这个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了党自身的政策、主张,扩大了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影响。中共的一些方针、政策也开始在实践中得到了实现和发挥。
(一)从一个秘密的小党发展为中国第二大党
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范围内的党员仅有50余人,到中共二大召开的时候,增加到了200多人,三大时,党员达到400余人。由此可见,在秘密的状态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对此时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非常需要一个“合法”的身份,来加快党的组织的发展。国共合作,正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这样一个身份。国共合作之后,在国民党控制区域,中国共产党可以自由公开活动。借此机会,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大力发展党组织,迅速增加党员数量。据统计,中国共产党在合作之前的人数只有500多人,截止到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开时,就发展到了5万多人,增长了近100倍。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政治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从理论上来讲,两党合作,合作方式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第一次国共合作也是如此,孙中山发展了原来的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史称“新三民主义”,这一思想与中共二大确立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不谋而合,成为国共合作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方便了共产党政策的宣传。合作后,共产党利用相对公开的平台,深入工农群众之中,大力宣传中共“二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让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党的宗旨、原则、性质,让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国共合作初期,有相当一部分共产党员在国民党的组织机构中担任了一定的职务,相应的也控制了部分的实权,在这个便利条件下,共产党人创办了《向导》《妇女周报》以及秘密发行的党内刊物《党刊》等刊物,加强了在党内外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党的一些相关政策的宣传,扩大了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开始在实践中得到发挥
首先是在工人运动方面。从香港海员大罢工开始,到京汉铁路罢工中“二七惨案”的发生为止,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工人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一个高峰期。但“二七惨案”发生后,中国的工人运动也随之进入低谷。国共合作,为共产党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来恢复和发展工人运动,尤其是在广东省,共产党可以公开地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在广东省沙面租界,英法列强公布了一个“新警律”,对中国人民自由进出租界的权利进行了限制。1924年7月,工人为抗议这一不合理的“新警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政治大罢工,斗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取得了胜利。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还组织成立了广东工人团军,由共产党员施卜任团长。邓中夏曾评价说:“自‘二七’失败后,消沉状态直到一九二四年上半年还未改变,七月广州沙面发生的大罢工,才表示着这种消沉的状态应该终止了”[3]526。沙面罢工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其次,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和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协会是两个以共产党员占绝大多数的机构,1924年3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在这两个机构的推动下,初步通过了建立农民协会和组织农民自卫军的决定。同年7月,农民部正式颁布了《农民协会章程》,随后,广东省诸县陆续成立农民协会、组建农民自卫军与地主土豪开展坚决斗争。与此同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受共产党人的积极影响,决定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习所地点设在广州。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农讲所在彭湃、潭植堂、毛泽东等人的主持下,连续开办了6届,培训了农运干部700多名,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范围内农民运动的发展。
三、结语
国民党通过合作,获得了苏联的大量援助,进而促进了自己组织的迅速发展,建立了自己的军队,为其后在中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打下了巩固的根底;共产党借助合作所提供的平台,深入工农群众,加强党的政策、纲领的宣传和落实,扩大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力,使之具有更为广厚的群众基础,为后来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奠定了良好的根基。国共两党在这次合作中各自都获得了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无论双方获得了怎样的发展,都足以说明这次合作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1] 林百亮.孙逸仙传记[M]//孙中山全集:第4集.上海:上海三民公司,1929.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3] 邓中夏.邓中夏文集[M].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郜春霞]
2015-04-19
柳延德(1989- ),男,山东昌邑人,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2014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K261
A
1671-8127(2015)04-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