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体育文化传播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5-04-10段绍斌湖南工学院体育部南华大学文法学院湖南衡阳400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群众思想

段绍斌 陈 娟(.湖南工学院体育部;.南华大学文法学院 湖南衡阳 400)

毛泽东体育文化传播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段绍斌1陈 娟2
(1.湖南工学院体育部;2.南华大学文法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毛泽东体育文化传播思想是其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对此进行探讨,认为毛泽东体育文化传播思想的出发点是强身健体,支撑点是人民群众,结合点是报刊宣传,着眼点是多样形式,关键点是青少年。毛泽东体育文化传播思想对当今的体育文化传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体育文化传播;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体育文化传播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体育文化传播的出发点是强身健体。早在1914年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认识到体育对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1917年4月1日他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更是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健身强国”体育思想。在此文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1](P105)此外,毛泽东对体育的作用还进行了归纳,认为体育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并完”,体育的目的是保卫和建设祖国。可以说,毛泽东是从健身强国的战略地位出发,指出体育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加强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二)体育文化传播的支撑点是人民群众。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毛泽东广泛而深刻地论证了文化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2]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坚持群众路线是题中应有之意,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办好事。在实践工作中,毛泽东也是群众路线的身体力行者,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的题词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毛泽东坚持将体育文化传播的支撑点落到人民群众的鲜明体现,从中我们也明确体悟到了中国社会主义体育必须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属性。

(三)体育文化传播的结合点是报刊宣传。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篇首,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群众知道。有关政策问题,一般地应当在党的报纸上或者刊物上进行宣传。”[3]可以说,毛泽东非常重视报刊宣传在普及推广党的方针政策中的重要作用,早在参加革命初期,就创办了《湘平评论》等刊物,并在《湘江评论》上发表诸多文章,这在当时的革命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体育文化传播要落到实处,要为群众所熟知,报刊媒介的宣传功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把墙报当着自己组织工作,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性的武器”。[4](P114)1915年,毛泽东在担任一师学友会总务时,主要倡导两件事,即学术研究和体育锻炼。他主持开展了很多体育活动,并重视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在此期间,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也焕发蓬勃生机。

(四)体育文化传播的着眼点是多样形式。毛泽东一生非常喜爱体育运动,特别是游泳。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张借助自然力锻炼身体,如经常冷水浴以及参加各种体育活动。1960年在《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草稿中加了这样一段文字:“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既有利于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也有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情志体能得到提升,并增强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五)体育文化传播的关键点是青少年。青少年作为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毛泽东曾多次明确而具体地提出要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950年,毛泽东在给当时教育部长马叙伦先生的信中,提出学生“健康第一,学习第二”。[5]1953年,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说:“我给青年们讲几句话:一、祝贺他们身体好;二、祝贺他们学习好;三、祝贺他们工作好。”青少年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继往开来的重要使命,也是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主体,只有造就一代体魄健壮的青少年,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为增强国力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二、毛泽东体育文化传播思想的现实启示

2013年8月31日,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沈阳会见了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习总书记将毛泽东1952年6 月10日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仍然视为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可见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毛泽东体育文化传播思想对于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着力制度建设,践行体育强国的战略思想。国运盛,体育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方针,充分体现了体育的目的、目标和本质功能。中国体育发展近几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体魄,践行体育强国的战略思想,从制度层面努力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也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奋发图强和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着眼人民群众,强化体育的人民性和广泛性。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这样说到:“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体育运动……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6]1952年,为西南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题词:“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党和政府力量的源泉,通过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民众身体素质,同时通过这种“体育惠民”活动,将体育与发展民众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可以不断增强民众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表现。

(三)着手学校教育,明确德智体三育并重的培育方向。毛泽东非常关心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倡导学校“宜三育并重”,并强调“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P65)。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也曾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7]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忽视了学生身体健康与体育锻炼,势必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将体育纳入学校的培育目标,在认真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和竞赛的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加强课外体育锻炼,不断提高体能素质及身体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从中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和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精神。

(四)着意宣传监督,构建政策与群众监督体系。毛泽东非常重视宣传工作,1944年3月22日提出,报纸是“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4](P156)。体育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要想为群众所熟知并参与其中,都离不开报刊媒介的宣传监督。只有通过采取丰富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才能取得工作实效。同时,也只有不断增强执行力,构建政策与群众监督体系,才能争取民心,凝聚力量,也才能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接受,为群众谋福祉。

结语

总之,毛泽东体育文化传播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体育文化传播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传播思想。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毛泽东的体育文化传播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5]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M].北京:中国人民解除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责任编辑 刘金荣]

G80

A

2095-0438(2015)11-0015-02

2015-04-28

段绍斌(1976-),男,湖南冷水江人,湖南工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传播;陈娟(1980-),女,湖南常宁人,南华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法学。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体育运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