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富有”实现路径的思考
——以浙江省为例
2015-04-10余德华
余德华 张 龙
(1.丽水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浙江 丽水323000;2.丽水学院 团委,浙江 丽水323000)
“精神富有”实现路径的思考
——以浙江省为例
余德华 张 龙
(1.丽水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浙江 丽水323000;2.丽水学院 团委,浙江 丽水323000)
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途径,精神富有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文化建设与精神富有社会在价值导向上是一致的,在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发挥文化的特殊功能与作用,通过文化建设,达到精神富有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文化建设的新跨越力推精神富有宏伟目标的实现。从浙江的实际情况来看,浙江建设精神富有社会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提出精神富有的建设目标,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热切期盼;浙江实现精神富有的路径应该从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和打造文化精品项目等三方面进行努力。
精神富有;文化体系;路径;构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可见,精神富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精神富有是指在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物质富裕的过程中,人们的主观世界得到改造,精神文化需求层次与水平不断提高并得到满足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富有是建立在物质富裕基础之上,人民群众受到良好教育,具备了较高的精神素养和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社会文化实力较强,文化体系较为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较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治理,有成就感、安全感、幸福感。文化建设与精神富有社会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重要基础条件、内在支撑和根本途径,精神富有的社会不仅是一个物质富裕的社会,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因此,在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注重发挥文化的特殊功能与作用,通过文化建设,实现精神富有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文化建设的跨越发展推动精神富有目标实现。
一、文化繁荣与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现象,是深耕于一个地域、一个群体某种生活方式下的知识、信仰与共同价值观的综合概念,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作为“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任务,不仅体现了浙江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也是对“精神富有”建设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事实上,文化繁荣发展与精神富有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无一不是我们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具象化表现。因此,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美好蓝图,对文化强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而构建现代文化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文化强省,也是实现精神共同富有的重要路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载体。
文化繁荣发展在建设“精神富有”社会中的特殊功能。文化的功能也被称为文化的价值,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就个人而言,文化塑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和人格,形成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某个团体而言,文化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中介,有效凝聚了共识,整合了思想和行为;就社会而言,文化发挥了指导和引领作用,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式、方向与命运。而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核心是构建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其内容包括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这些都应该属于人文建设与发展的范畴,都属于文化繁荣发展的范畴。那么,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建设“精神富有”的社会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功能与作用呢?一方面,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将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拓展素质和创新思维,提高人的文化水平,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心智,提高社会生活品质,这是“精神富有”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一种文化观念体系的构筑,就意味着一种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形成。文化可以在群体和社会中发挥养成规范功能和继承维系功能,引领社会群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文化在建设精神富有的社会中将发挥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当然,精神富有社会的建设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平台,不仅丰富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更为文化发展提供鲜活的素材和历史经验。
文化繁荣发展是通往精神富有社会的桥梁和纽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凸显,例如信仰危机、价值多元、心态浮躁、精神焦虑、道德滑坡等问题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幸福指数和社会的安全稳定。虽然,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但也要认真对待、认真解决。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的产生和滋长,应该是物质条件的快速改善和提升后,文化建设“慢”了节拍,精神文化生活的价值体系没能随之建立而导致的结果,是精神和物质发展不协调、不同步的“不良产物”。因此,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目标是切合时代主题的发展战略,是文化强国背景下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文化强国战略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国家战略的一种新的境界,是通过各层面文化建设提升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人民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事实上,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精神富有的概念是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它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综合体系,其主要内容可以从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强大的文化实力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和认识。由此可见,文化建设与精神富有的主要价值指向是相同的,文化建设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根本实践路径。社会成员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完善的基础文化设施、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基础条件和底线要求,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撑,精神富有社会建设就失去了最本质的内容,更不能与时代的发展、人民的需求产生共鸣。
二、浙江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文化基础
浙江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基于两个背景:一个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背景,另一个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背景。“文化强国”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战略决策,它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是浙江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当然,浙江精神富有社会概念和目标的提出,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是分不开的。因为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精神富有的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物质富裕的社会,没有物质条件的支撑,精神富有的社会犹如空中楼阁,缺乏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浙江是“经济大省”,物质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人均GDP已经提前进入了1万美元到2万美元的发展新阶段,这为实现精神富有提供了保障、创造了条件。事实上,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一方面,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人们基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人们才会有更多的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当然,人们在物质匮乏的时候,也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但这在渴望程度上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提升,对精神文化的关注和投入也会越来越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投入方面得到保障,还可以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从这个逻辑关系看,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浙江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而浙江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的基础又为精神富有社会建设提供支撑。由此可见,浙江精神富有社会的建设不是心血来潮,不是临时动议,而是具有良好基础、成熟条件、顺应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的一项科学决策。
浙江自古就有“文化之邦”的美誉,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建设。1999年,省委率先提出了“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并于次年颁布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第一次对文化大省建设提出明确目标,做出具体部署,落实具体任务,为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基础。2003年,浙江成为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这为新时期浙江文化的体制改革插上翅膀。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描绘了“四个强省”和“八大工程”的美好蓝图,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推动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与浙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2007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继续强调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提出了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战略决策。2011年,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上通过的《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浙江文化建设的新谋划、新部署,在浙江文化建设的征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十几年来,浙江在文化发展战略决策、文化研究、文化惠民、精神文明建设、各类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文化发展的理念得到提升,文化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文化政策体系逐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已经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富有浙江特色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特别是近年来,浙江大地英雄楷模人物更是频繁涌现,如先后涌现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消防战士”尹智慧等让全国人民为之称赞的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发生、诞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浙江省文化建设的缩影和写照。以上所综合的浙江文化建设的成就,无不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密切联系,无不是实现精神富有的具体体现,它从物质生活的不同层面和方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提升加快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步伐。因此,我们认为,浙江文化发展的优势和现状是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基础,离开了这个“文化的土壤”,精神富有社会的建设就失去了它本应有的生命力。
三、建设现代文化体系,推动浙江“精神富有”社会建设
精神富有语境中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层面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文化活动的开展等;二是针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修养、文化享受、精神世界的充盈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在讨论文化助推精神富有社会建设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人为本”的问题。要知道,文化建设也好,精神富有社会建设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把人的需求和发展作为主体,强调人的生活水平和发展质量,真正把满足人的不同需求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结合起来,使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浙江人民。事实上,随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文化消费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各方面需求越来越迫切,具有内在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文化已经成为一项特殊的民生工程。因此,构建现代文化体系作为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其实施过程中更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导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精神富有社会建设具有坚实的文化支撑。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权利的主要途径,也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群众关注非常高的话题。在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征程中,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多样文化需求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事。要注重统筹城乡之间的平衡,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争取建成“覆盖城乡、差异发展、平等享受”的公共文化事业服务平台。首先,政府应该继续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继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各项投入。浙江年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这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所决定的,是个有利条件。但是,政府的投入要更加重视和关心人民群众确实需要的、却又是当前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或领域,对这些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投入,保证政府的投入向基层一线和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倾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其次,要积极引导企业或个人等社会资金投资公益性、社会化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设施、文化项目、文化创作和文化活动,进一步支持社会性、群众性的文化消费。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再向员工发放“物质福利”的同时,也考虑发放“精神文化福利”。第三,要切实转变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切实按照现代文化体系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机制,履行监管、管理、服务等各项职能。
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是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是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的力度,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同时,报告还从文化体系构建、文化产业格局构建、文化综合体建设、文化企业培育、现代文化流通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新的全面部署。这些都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理论依据。事实上,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浙江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一直高居全国各省榜首,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应运而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年增高。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广东,其中浙江省的影视服务行业、新闻出版行业和数字动漫行业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这个基础上,如何为发展文化产业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命题。首先,要进一步重视发挥文化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与影响,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文化市场的退出机制,打破原有的各种障碍和壁垒,鼓励各类文化市场的主体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促进资源流动,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其次,要注重文化发展与科技产业、创业产业的有机融合,不断激活文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的新载体、新方向。第三,要继续发挥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行业集团化建设的初步成效和优势,在已有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电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引领下,逐步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市场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快民营影视业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浙江民营经济大省的优势,加强影视基地建设、影视作品制作等综合产业链建设。
努力打造文化精品项目。目前,面对国内群众的文化产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但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作品却相对缺乏,这与文化产品发展“量”的扩张严重不对称。因此,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和品牌活动,是新一轮文化繁荣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文化精品项目,要立足优秀民族文化,贴近群众生活,反映时代特征,以内容为生命线,不断打造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精品力作,形成一批群众反响好、竞争能力强、市场前景佳、延伸效应大的品牌项目。与此同时,要突出浙江的地域特色,结合浙江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打造山水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品牌,紧紧围绕文化产品的创作、技术和传播渠道,遵循文化产品的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推出一批体现当代精神、具有浙江特色、受到当地群众欢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标志性文化精品。首先,在导向方面要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并提炼现代社会精神,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与时俱进的开展创作和宣传,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其次,内容方面,必须要提倡“内容原创”,真正创造出浙江人民喜闻乐见的,具有思想、艺术、观赏性的文化精品力作。第三,要精心打造融入生活、源自生活、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文化作品,使文化作品能“走进”群众的心里,受到群众的欢迎,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发展繁荣是通往精神富有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的迫切需求。建设精神富有的浙江离不开文化建设,实现精神富有的目标需要文化的支撑。因此,要从战略的眼光和高度审视构建现代文化体系在精神富有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要以实施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步伐,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建设精神富有的社会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
[1]张伟斌等.精神富有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64 -192.
[2]陈野.精神富有的社会是一个文化繁荣的社会[J].观察与思考,2012(11):12-15.
[3]葛慧君.建设文化强省,实现精神富有[J].今日浙江,2012 (18):8-9.
[4]张伟斌.陈华兴.试论精神富有和精神富有的社会[J].浙江学刊,2012(6):129-139.
[5]胡坚.在十八大精神指导下思考精神富有问题[EB/OL]. (2012-11-12)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 zhonggong18da/content-3/detail_2012_11/12/19045614_0.shtml.
(责任编辑 林东明)
G127.55
A
1008-293X(2015)02-0032-04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2.007
2015-03-04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课题(13JDZT01YB)成果。
余德华(1963-),男,浙江遂昌人,丽水学院党委宣传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