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阴才媛王端淑与女性文学传播
——从《伊人思》《名媛诗纬初编》两部辑集比较谈起

2015-04-10周淑舫

关键词:名媛伊人才女

周淑舫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山阴才媛王端淑与女性文学传播
——从《伊人思》《名媛诗纬初编》两部辑集比较谈起

周淑舫

(湖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明末江南吴地名门才媛沈宜修,以典出《诗经·秦风·蒹葭》书名的《伊人思》,开女性为自身辑集作品选本的先例。继之而起的清初江南越地名门才媛王端淑,虽然在鼎革之际南北漂泊,却不放弃“不忍古往今来闺阁之作湮没失传”之志,放眼天下,苦心搜罗,裒集成册,以才华学识终成与《诗经》相媲美的《名媛诗纬初编》。入选作者与作品数量成几何倍数递增,点评精妙独到,既弘扬女性自立开风气之先的进步意义,也彰显出山阴才媛王端淑对女性文学传播的贡献。

沈宜修;伊人思;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女性文学;传播贡献

明清时期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异军突起,自古女性作家之众无逾此时。代替宫苑才女而成为创作主体的闺阁才媛,多涌现在江南,“江南是诞生女性文学的核心地区。”[1]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梳理考证,先秦迄清代光绪年间的女性作家有四千余位。其中汉朝7位,魏晋六朝26位,唐朝21位,宋朝46位,元朝16位,明朝244位,清朝则高达三千六百多位。明朝较之前代(116位)呈倍数递增,清朝又是明朝以前诸代(360位)的十几倍。众多江南才女作家的涌现,是以作品集显现个体创作特色而享誉后世。

才女创作于明清之际走向繁荣,溯其源有商品经济引发阅读群体遽增、日益隆兴出版业与社会鼎革带来新变化等诸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女性文学的传播。女性文学广泛传播是以其选集刻本为标志,这有男性学者的肯定与褒扬,更有才女的自我审视与品评。就前者而言,有张之象的《彤管新编》(1554年)、田艺蘅的《诗女史》(1557年)、郦琥的《彤管遗编(姑苏新刻)》(1567年)、郑文昂的《古今名媛汇诗》(1620年)、钟惺的《名媛诗归》(1624年)等。就后者来说,有明末吴地沈宜修的《伊人思》(1636年),首开才女为自身辑集的先例,有季娴于清顺治九年编选75人的《闺秀集》(1652年),更有王端淑于康熙六年辑撰人数多达八百余位的《名媛诗纬初编》(1667年)。以男性视角整理编辑的女性创作文本,显示出纳入性别意识中才女有着才子一样的文学才华。以女性视角整理编辑的才女创作文本,不但重新发掘长久以来被忽略、被遗忘的女作者,而且展现出倾注全部感情创作的女性原声吟唱的文学审美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女性颠覆传统的开创意义,更形象地显现山阴才媛王端淑对女性文学传播的独特贡献。

一、沈宜修辑集的《伊人思》

明末江南吴江才媛沈宜修,以鲜明性别意识为才女辑纂《伊人思》。张之像为女子整理选本名《彤管新编》,典出《诗经·邶风·静女》诗:“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如果说张之像是专力为女性创作搜寻作品而辑集成卷的重要先行者,那么沈宜修就是开创者。其开创意义在于冲破“内外有别”的传统束缚,以女性身份为才女保存作品。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2]特定历史语境下才女拥有“扫眉才子”之名,既是经典的誉称,也是对传统主流文学中出现以薛涛为代表的女性创作给以赞许,谁能回答大唐诗人王建提出“扫眉才子知多少”的疑问?清代浙江学者袁枚作《二闺秀诗》:“扫眉才子少,吾得二贤难。鹫岭孙云凤,虞山席佩兰。”敢于招收女弟子的袁枚正话反说,举出两位学识才艺不逊色于才子的闺秀才媛。受“内言不出外阃”礼教束缚的才女之作,仅有个别者因机遇载录典籍得以保存,如《左传·闵公二年》载:“许穆夫人赋《驰载》。”[3]班固《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公主刘细君的《黄鹄歌》。魏征《隋书·经籍志》曰:“《汉成帝班婕妤集》一卷”[4],女子文学创作最早有集者虽然由此得知,作品原貌却无从考证。《汉书·外戚传》载:“婕妤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遂有《自悼赋》流传,欧阳询《艺文类聚》题作《自伤赋》,并载《捣素赋》。梁昭明太子《文选》题班婕妤作《怨歌行》,徐陵《玉台新咏》载:“班婕妤《怨诗》一首。”[5]钟嵘《诗品》把这首五言诗列为上品,给予极高评价:“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6]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曰:“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班婕妤作品仅存三篇(首),其中一首诗有争议。宫苑才女创作留存尚且如此,其他女性可想而知。明朝的张之象、田艺蘅等,能够保存出版女性作品选集,显然有着积极意义。又因其所选或为偶录,或惟好事博览,或以德行评判标准来为入选者分类,使之有了局限。

与男性选集者不同,以女性身份来为才女辑集的沈宜修,博通古今,能诗工词,才情本身就是女性文学创作传播与接受的对象,有意识地进行搜罗,取名《伊人思》。其集《小引》曰:“《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故知北斗横参,停云伫霭,芳草因之寄想,幽桂可以相思,山水将归,共陶岁月,琴樽有侣,不负烟霞,领契游深,溯怀神远。”[7]集名典出《诗经》,有“最早”之意。《秦风》之秦国,以“地僻西戎”而建立统一的秦王朝,又有“开创”之意。“伊人”之“思”奉献出的作品,博搜辑集,必为社会广泛传播与接受。后来女性文学发展的传播与接受,不负《伊人思》的企冀与蕴含。

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江苏吴江人。明朝山东副使沈珫长女,与传奇剧作家汤显祖临川派并称的吴江派戏曲家沈璟的侄女,生长一门风雅的文化大家族,“四五龄即过目成诵,瞻对如成人。”稍长,手不释卷,勤奋好学,“得一知十,通诵书史。”对文学的热爱和少有的灵性,为其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明神宗万年历三十三年(1605年),16岁的沈宜修嫁给17岁的叶绍袁。字仲韶的叶绍袁,号天廖,官至明朝工部主事。刘承干《〈天廖道人自撰年谱〉跋》道:“天廖生于华阀,早负才名,有卫洗马、潘散骑之目。”沈宜修育有五子三女,叶氏一门中,母女、父子并有文藻,更相唱和,家风韵雅。

《伊人思》保存在叶绍袁于崇祯九年(1636年)辑刻的《午梦堂集》中,前有叶绍袁小引和沈宜修自序,辑得闺媛已有刻集者18人,未有刻集见藏本者9人,传闻偶得者6人,笔记所载散见诸书者11人,乩仙2人,共46人。诗188首,词13首,文4篇,自选笔记3则,唐宋遗事4则。辑纂的作者朝代不同,严格意义上说虽没有按历史顺序编排,却围绕社会关系与人生际遇进行着载录。辑录的才媛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为亲缘相识相遇而唱和的才女,这在集中占有绝大多数,如表妹张倩倩、儿女亲家周慧贞等,由家族亲缘展开才女唱和的线索,是封建保守环境下为女子搜集更多之作的良机佳径,还有方孟式、方维仪两姐妹,黄媛贞、黄媛介两姐妹,黄凤娴及张引元、张引庆三母女等。第二类为生存际遇不佳的才女,或为早逝的才女,文采卓绝17岁去世的小女,使其身心俱损,对爱女叶小鸾的思念而投注于早夭才女,年16的黄双蕙、年20的屠瑶瑟等;或为命运凄苦的才女,“嫁始逾年,抑郁而死”的董氏妇;“初出平康,终归非匹,郁志而死”的周绮生等。

收录限于江南,保留仅是作者存下来的部分作品。叶绍袁《伊人思小引》曰:“内人沈宛君,遐情慨独,旷性慵孤。闲咏陌桑,效题团扇,所憾典型难迩,轨躅载遥。特于近代名媛,纂摘一二,采其佳句,作我清音,彩映锦囊,香翻绮袖。”收集佳作,陶冶欣赏,获得审美享受与接受,辑集传播,在更广泛的意义为世人所知。沈宜修《伊人思·自序》曰:“世选名媛诗文多矣,大都习于沿古,未广罗今。〈太史公传管晏〉云‘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余窃仿斯意。既登琬琰者,弗更采撷。中朗帐秘,乃称美谭。然或有已行世矣,而日月淹焉,山川阻之,又可叹也。若夫片玉流间,并及他书散见,俱为汇集,无敢弃云。容俟博搜,庶期灿备尔。”虽未能达到通览古今、遍国无遗的设想,但实现了初衷:“‘相彼鸟矣,求其友声。引伊人已,不求友生。’允班荆于缟带,讵投分于罗裙。然嘤鸣犹切求声,畴婉娈无容同好欤?奚必容桂绾钏,榴黛梳钗,碧簟调笙,红幽按舞。芗膏凫翠之旨,梭蹑流黄之机,乃称妇女事哉!”[7]寻求富有才华的伊人,辑录时对其作些许介绍,使接受者尽可能有所了解。沈宜修曾对叶绍袁说:“天下奁香彤管独我女哉?古今湮没不传、寂寥罕纪者,盖亦何限,甚可叹也。”收集不辍,终成第一部女性为女子的辑集《伊人思》。

二、王端淑辑撰的《名媛诗讳初编》

明末江南吴地才媛沈宜修开了女性为自身辑集的先例,清初江南越地才媛王端淑不但使这种风气之先得到进一步弘扬,而且所辑撰的《名媛诗纬初编》有着空前的拓展与创新。在入选才媛、作品数量与文学样式上远远超过《伊人思》,更在《伊人思》仅有入选者几句话或几个字极为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既叙述入选者的人生履历,也以精妙点评的方式突出其独特的文学成就,鲜明地表达着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倾向与审美情感的流向,使之成为文脉具有纵横古今辑撰女性作品的巨著,展现女性作者及其作品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与文化环境下的阅读与接受,更显现出山阴才女王端淑对女性文学传播的巨大贡献。

号映然子的王端淑(1621-1701年?),能够成就辑集《名媛诗纬初编》,既有像沈宜修一样得益于文化家族的陶冶与丈夫支持,更有独特的人生经历。她身处鼎革之际,南北漂泊,为生计行走江湖,视野更为开阔,背负着社会舆论、世俗生存的各种压力,矢志不渝,传承超越,终有大成。出生山阴名门的王端淑,更多领略越文化的灵性与越人坚韧的品格。父亲王思任是著名文学家,官至明朝礼部侍郎。“闺秀能文,终究出于大家。”[8]世代诗书礼仪的积淀,为家族人物成才创造出浓郁文化氛围。天资聪颖的王端淑,幼时显现出对文学的爱好与创作的灵性。大学者孟称舜曾为其作《丁夫人传》:“甫四龄,偕诸昆弟就外传过目辄成诵,属对不凡。”勤奋好学,兴趣广泛,经史老庄及内典稗官之书,无不浏览淹贯,既有仁爱济民的儒者之气,更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志。王思任悉心教导,多方鼓励,曾笑曰:“汝曷不为女状元?”又曰:“身有八男,不易一女。”清初遗民冒襄注曰:“按山阴王家郎俱有凤毛,季翁情钟贤女,遂损誉儿之癖。”[9]常言“凤毛麟角”,以珍贵稀少之物喻人才。王家男儿为“凤毛”,已是难得的人才,王家闺秀更在“凤毛”之上,可见其才华学识的超凡脱俗,更见父辈对才女寄予的厚望与冀盼。才女走不通科举考试的状元之路,走不通吞吐胸中韬略安邦治国的仕途,如何超越性别意识而做出名垂青史的事业?李白的《江上吟》诗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千古传诵名句蕴含的哲理,让童稚的王端淑从心底腾起著书立说的朦胧意念,既不负父辈的期望,也能彰显闺秀的才学。

闺居中的王端淑深受严父的诲导,又深得通晓音律、喜好文墨的慈母姚孺人真传。家族中交流唱和,取长补短,形成切磋创作的家族群体,使这种朦胧意念逐渐清晰──沈宜修《伊人思》收入的才女作品,就是通过家族亲情的途径蒐集得来。丈夫的竭力支持,又是一种巨大的助推。崇祯九年(1636年),及笄的王端淑从山阴远赴帝都。“十六离闺阁,远嫁去燕京。”[10]嫁与丁圣肇(字睿子),丁家书香门第,公爹丁干学与王思任为同僚同乡。越文化这片土地上走出的士大夫,志趣相投而结为儿女亲家。年齿相应的年轻夫妻有着彼此相通的话题,丈夫偕同妻子出入于自己的交际圈,为王端淑在社会名流面前展现才华架起桥梁,也为成名走红与收集才女创作提供了方便。王端淑的出嫁,由家族唱和向外扩展,渐渐走向了社会,有了更大的交往范围。这种交往既打破性别意识,也打破区域局限。

王端淑是才女,以《吟红集》《留箧集》《恒心集》《无才集》《宜楼集》等丰富创作扬名儒林。丁圣肇《吟红集》序曰:“内子性嗜书史,工笔墨,不屑事女红,黛余灯隙,吟咏不绝。雪霁囱岭,云障金台,内子得句不废疾书。”崇祯十四年(1641年),面对岌岌可危的时局,丁圣肇与诸多贤才聚订中秋之盟,欲为社稷效力,嘱王端淑代作序。由才媛唱和而介入才子交往的王端淑,由幼时家族圈,至为人妻的丈夫圈,再至行走江湖的社会圈,虽然明清鼎革时漂泊流离,际遇坎坷,屡遭离难,既陷入父亲绝食荒山以报效朝廷国亡家破的悲痛之中,又顿入衣遮蔽体、无食果腹的困窘之中。却始终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以浸润于越文化精神的灵性与悟性,收集闺秀作者及作品,不仅途径多样,而且不受时空限制,所成的《名媛诗纬初编》有着宏大的容量。《名媛诗纬初编》付梓印刻,对女性文学的传播更为广泛。吴德旋《初月楼续闻见录》载,顺治帝听闻其才名,“欲援曹大家故事,延入禁中教诸妃主,玉映力辞乃止。”不肯奉诏的王端淑,眷念故国,没有辜负父辈的期待与冀望,以丰富创作扬名天下,更以四十二卷为女性辑撰的《名媛诗纬初编》名垂后世。

王端淑的《名媛诗纬初编》,收录女性作者847人,作品2028首(篇)。首卷为“宫闱”,末卷为作者的63首诗,既有谦虚之意,更有压卷自傲之气。女作者的身份,既有宫苑才女、名门才媛,也有青楼方外。涵盖上至汉魏、下及明清易代之际的女作者,堪称囊括古今,卷帙浩繁。辑集名曰《名媛诗纬初编》,虽非沈宜修的《伊人思》典出《诗经》,却媲美《诗经》,有更高的自信与期许。其《自序》说:“客问于予曰:‘《诗》三百,经也,子何独取于《诗》纬也?’予曰:‘日月江河,经天纬地,则天地之诗也。静者为经,动者为纬;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则星野之诗也。不经不纬,昔人拟经则经忘,则宁退处于纬之足以存经也。’”既道出命名之意,也表示辑撰的女性之集完全可以与儒家经典之作《诗经》比肩。

余选《诗纬》而汇《遗集》姓氏,何耶?盖不忍其能诗名媛无传故耳。或曰:“既知其能诗文,知其姓氏,何为而不传其诗也?”曰:“湮没无稽,故不得已而止传其姓氏也。且女子深处闺阁,惟女红酒食为事,内言不达外间,有二三歌咏,秘藏笥箧,外人何能窥其元奥。故有失于丧乱者,有焚于祖龙者,有碍于腐板父兄,有毁于不孝子孙者,种种孽境,不堪枚举。遂使谢庭佳话,变为衰草寒烟,可不增怨惋乎!于是汇遗集姓氏以裒大观。”

这种对自古以来女性文学的热情与创作作品的爱惜,冀望文坛上能够响起“扫眉才子”的女性原声吟唱,这是王端淑持之不懈辑求《名媛诗纬初编》的目的所在,更是女性意识与忧患意识鲜明而集中的彰显。偶露头角的女性文学创作,或失于丧乱,或焚于坑书,或碍于家长制,或毁于封建礼教。正因为有这样明确的目标与深远的意义,《名媛诗纬初编》打破以史为序的习惯排列,以入选者所处时代与所属社会层面为原则,创新着编撰体例,使其成为才媛与天下“共宝”的名作巨著。

三、两部女性辑集比较更现王端淑对女性文学传播的巨大贡献

辑录于《伊人思》作品,投入沈宜修的深厚感情与人生精力,临终前念念不忘此集。惜其去世过早,《伊人思》成为一部未完之稿。主内的女性不能像男性那样走出家门,或游历四海而广交朋友,或科举考试而纵横才思。闺门本身限制了辑纂者的收集,世家才媛尚不能登堂入室载进谱牒,更何况出身民间的普通女子?正因如此,沈宜修《伊人思》所辑录的作者与作品,为其后此举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

沈宜修作为江南文化世家之女,仕途仅为地方官之妻,编辑“以拾遗补阙为目的”的中国第一部女诗人合集《伊人思》,没有先例,也没有较宽泛的收集途径。所辑46人作品,除朱盛藻、方孟式、方维仪等18位有刻集传播选录的123首诗词外,未有刻集而亲见藏本者,收录袁彤芳、黄鸿、张倩倩、吴山、周兰秀、王微、沈蕙端7人53首诗词赋。传闻偶得杨若仙、许氏、王氏、周绮生、童观音与失去姓氏云间闺媛6人10首诗。散见诸书有沈清友、黄嗣真等11人16首诗词。乩仙得王氏、周烈女2人3首诗,一为宋朝,一为元朝。笔记二则与唐宋遗事,载录宋朝徐君宝妻及国初谢氏、李氏、费氏母女5人2首诗与1个残句。十五则唐宋遗事载录张氏、王安石家族三才女及其邓氏女等佚于选集外18人的14首诗及5个残句。正集与附录,共辑作品218首(篇),包括6个残句。

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既将女作者由46人扩大到八百余位,作品由218首(篇)扩展到二千余首,前者递增近二十倍,后者增加近十倍,不但完善着对入选女作者的介绍,而且对女作者的作品有着精典的品评,显现女性独到的文学见解。这种收集量的扩张与辑撰体例质的飞跃,与其朝代更替的人生遭际密切相关。如果说沈宜修曾行走在娘家、婆家距离间的吴地,那么王端淑则是奔波在广阔的南北天地间。王端淑由南向北是充满缔结姻缘的美好,由北折南则是历经鼎革的磨难。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甲申之变,王思任守节绝食,忠贞报国。滞留在衢州的王端淑一家,既因战乱、也因曾出仕明朝而陷入极度的困窘中。迫于生存,开始过着“舌耕暂为生,聊握班生笔”以才媛养家的闺塾师、鬻书画为世俗所诟病的漂泊生活。王端淑文学创作成就斐然,书法绘画同样出色,“楷法二王,画宗倪、米”[11],绘画上“长于花草,疏落苍秀”,有六幅《山水图》藏于故宫博物院。名门闺秀抛头露面,尝尽世间行走江湖的各种酸辛。这使王端淑对饱含真情的才女抒写有着切身的体味,更坚定收集辑存的信念,以成就“立言”“不朽”之大业。

王端淑鉴于自身所陷入的双重困境,为才女突围扬名,女性意识十分鲜明。《名媛诗纬初编》既把所闻知的有才华的女性尽量选入,充分显现其创作风格,也借对其经典的评论来抒发内心的不平。如点评明中叶黄修娟创作,曰:“媚清诗可谓极有体格,若五律,其细处阔处,惟李杜能之。”字媚清的黄修娟,著有《娱墨轩诗存》,官至江西督学的父亲黄汝亨曾抚之曰:“吾家道韫也。”王端淑的评论不仅精妙恰切,而且锋芒毕露,闺秀才媛的才学诗情与才子平起并色,艺术魅力可以追步大唐的“李杜”。卷七的朱素琼条,又曰:“女子薄命自古皆然,天下聪明艳丽之质,与草木同腐者不知凡几。”慨叹自古红颜多薄命,天纵奇才却又妒才,不是人生早逝,就是命途多舛,遂发出对性别际遇不公的控诉:“为世所妒,更为天所妒,故倩倩早夭,珊珊亦未几而亡。”卷十一的吴如如条,庄重发出“天下无人,使女子抱负为可叹也”的呼声,表达渴望像才子一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王端淑行走江湖,与才媛结下深厚友情,其中最能体现才女群体意识的是与同郡文化大族祁氏母女的交往。《名媛诗纬初编》辑录32首诗,分别是商景兰《同皆令游寓山》《送黄皆令往郡城》等9首,其女祁德茝的《赋得纫针脆故丝》《寄修嫣姊》《忆修嫣姊》等11首,祁德渊4首、祁德琼4首,其儿媳张德蕙6首与朱德蓉7首。著有《静好集》的祁德渊,尤为突出,曰:“弢英以绝色绝才,为诗从无艳态,一归大雅。盛唐气格,直接蛾眉。忠敏之家,教使之然也。然历下殊非至境,景陵尽人时蹊。今人须眉如戟,而止拾糟粕,非北面历下,则臣事景陵,甘心奴使,见此自应愧死地下。”[12]既点出祁德渊“二绝”的修身品格与创作风格,更点出形成的动因。在王端淑看来,无论是倡导明代雄伟诗风的前后七子,还是纠结于明末公安派的拟古仿古,其创作都是不尽人意。而才媛祁德渊的创作能做到“为诗从无艳态,一归大雅。盛唐气格,直接蛾眉”,是因“忠敏之家”诲导而传承着优秀民族文化精髓,是高尚品格使之。从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起,陆续有才女的文学之论,如元代郑允端、明代孟淑卿与陆卿子等。女性诗学见解屈指可数,且多为只言片语。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的辑集品评,不但全无避忌地张扬着女子创作之才,而且彰显出女性觉醒自我意识与自成体系的审美倾向。

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不遗余力地为女性作者及作品进行辑集,弥足珍贵之处:就在于不以作者出身来载录。凡是佳作,一并收入,把眼光放在所有具备才情的女子身上。对才女才情的高度重视与见识独到的精妙品评,鼓舞着当时乃至后世才女的文学创作,而收编、辑撰、品评女子诗集的开创之举,对闺阁诗人的创作交流是巨大的推动,为有才者编辑女子作品集树立了典范。完颜恽珠的《国朝闺秀正始集》、沈善宝的《名媛诗话》、冒俊的《林下雅音集》、蔡寿祺的《豫章闺秀诗钞》、蔡殿齐的《国朝闺阁诗钞》、袁枚的《随园女弟子诗》、徐乃昌的《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等大量涌现,或为女性辑撰,或受启发地别开一途,迎来文人学者对女性文学作品编集、支持、评论的高潮。这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尊重和女性才华学识的认可,进一步促使女性文学的积极发展,显现女性意识觉醒高潮与创作高潮的到来。所涌现的各种女性作品辑集、诗话,辑撰原则与评价标准无出其右。《名媛诗纬初编》彰显出的明末清初女性文学在更广泛层面的传播与接受,相对前代高潮迭至成为必然,山阴才媛王端淑对女性文学传播所作的巨大贡献显而易见。

[1]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257.

[2]彭定求.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M]//全唐诗:卷三〇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3430.

[3]杨伯峻.闵公二年[M]//春秋左传注: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1:267.

[4]魏 征.经籍志[M]//隋书:卷三五.北京:中华书局, 1981:1057.

[5]徐 陵.班婕妤怨诗[M]//玉台新咏: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4.

[6]钟 嵘.班婕妤[M]//陈延杰.诗品注:卷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

[7]叶绍袁.伊人思小引[M]//玉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 1998:537.

[8]袁 枚.随园诗话:卷三[M].清乾隆十四年刻本:43.

[9]陈维崧.妇人集[M]//虫天子.香艳丛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06.

[10]王端淑.北去[M]//吟红集:卷二.清刻本.

[11]迂 泉.清画家诗史补编[M].北京:法源寺文楷斋,1938年刻本.

[12]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卷十四[M].清顺治清音堂刻本.

The Contribution of a Talented Shanyin Female Wang Duanshu to Female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by Comparing Two Collections

Zhou Shufang

(School of Literature,Huzhou Teachers'College,Huzhou,Zhejiang,313000)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a talented female compiler,Shen Yixiu from aWu area's gentlefolk in the Jiangnan region,creates a precedent that females collect a collection for themselves by using the allusion from The Book of Songs,Qinfeng,Jianjia to name her own book Women's Thoughts.Later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another talented female Wang Duanshu from a Yue area's gentlefolk in the Jiangnan region never gives up her aspiration to preserve the femaleworks of all ages even if she is undergoing the replacementof dynasties.She hunts for the works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collects them into amasterpiece named Poetry ofDistinguished Women,quite amatch to The Book ofSongs.The number of chosen authors and works in the book increases progressively with a dramatic rate and it coversWang Duanshu's original and brilliant criticism.Themasterpiece does show not only the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of pioneering females,but also her contribution to female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Shen Yixiu;Women's Thoughts;Wang Duanshu;Poetry ofDistinguishedWomen;female literature;contribution to literary dissemination

206.2

A

1008-293X(2015)02-0007-06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2.002

(责任编辑 林东明)

2015-02-03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六朝东山谢氏家族文学生产与‘林下风’影响研究”(12YJA751088)的成果。

周淑舫(1955-),女,吉林长春人,湖州师范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名媛伊人才女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我们班的“四大才女”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名媛
我们班的才女
三面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