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注重《弟子规》教学的意义与对策初探

2015-04-10于春波肇东师范学校黑龙江肇东152000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学文弟子规中职

于春波(肇东师范学校 黑龙江肇东 152000)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注重《弟子规》教学的意义与对策初探

于春波
(肇东师范学校 黑龙江肇东 152000)

清代康熙年间李毓秀编写《弟子规》是一部传统蒙学教材。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把《弟子规》纳入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中,无疑是有益的尝试。这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以爱为本”的良好师德,塑造教师健康向上的形象,而且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而注重《弟子规》教学的对策则有提高认识、结合实践、注重方法、创设情境等。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弟子规》;意义;对策

《弟子规》是清代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1662~1722)编写的一本蒙学教材。李毓秀,字子潜,平生以为人做馆教书为生。《弟子规》即其教书启蒙儿童的教材,原名《训蒙文》,全文仅1080个字,360句。《弟子规》虽然比《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教材晚出,但在清后期就已经广为流传,成为一些家塾和蒙学馆的必备教材。建国后,曾经历一段时间沉寂,不过在现在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大有超越其他蒙学教材的趋势。

其实,《弟子规》是以《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P5337)的一段话为纲编写的,分为八目,即八个部分:总序、孝、悌、谨、信、爱、亲仁、学文等,基本上是围绕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的待人接物应遵守的礼仪和规范来讲的,其本质属于儒家做人做事的伦理范畴。因此,我们拿来用作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选修教材,是能够对学生的做人准则、高尚人格与师德师风等方面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的。

一、注重《弟子规》教学的基本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以爱为本”的师德。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育思想的精华,这是带有普遍性价值的,值得我们这一代大力弘扬与传承。而《弟子规》本身所承载的恰恰就是儒家文化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因而通过多种途径弘扬《弟子规》,不仅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儒家伦理意识,更重要的是会使得这种伦理道德观念进一步走向实践。

《弟子规》的总序是中心,不仅内容说得明白透彻,而且表现出一种德育思维过程。其文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P454)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儒家德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即讲究做人做事在先,而做学问在后的顺序,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教育也是注重知识的,但那是排在道德教育的后面的。这就是道德思维,或曰德性思维。同时,还应该看到与之相关联的是生活教育,它高度概括了为人子弟立身处世的规范与要求,使儒家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3]对生活之中的小事的规范会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处世及基本的生活礼仪;如何结交朋友等。这样的生活教育,生动形象、可操作性强。

作为幼儿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就是幼儿教师首要的职业道德修养。[3]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的幼儿园老师负面报导,尤其是虐童事件,就已经提示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幼儿教师的爱心匮乏正成为行业所面临的危机。目前,学前教育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娇贯,甚至是溺爱中长大。传统的家庭美德教育和生活教育长期缺乏,使得这一代孩子很少从事具体的生活劳动,如家务。而更严重的是,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子女,对于他们来讲是模糊不清的。那就更不用说如何为人师、如何爱学生了。现在的中职幼儿教育,其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期满后,一旦从事幼儿工作,那就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别人需要什么,从而满足对方需求,尽量把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无论每一个学生出生于什么家庭,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地践行扮演好、承担起母亲、朋友与知已、游戏伙伴等角色的理念。关于这一点,《弟子规》中“泛爱众”一章,就讲述了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其文云:“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2]也就是讲每一个生活在这片蓝天下的人,都应该讲仁爱,倡导平等、亲爱和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我们还要讲究公正无私,做到“人所能,勿轻訾”[2],而“人有短,切莫揭”[2]。其实,我们应当明白,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这就是一个人在讲仁爱的精神。又,如何与人相处,的确是能表现人的美德和良知的,比如要“道人善”、要“善相劝”,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他人的长处、好处,尽量做到劝善、劝德。只有这样,彼此才能和谐相处、相互提升,共同进步。

总之,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是一项社会、学校及家庭共同参与的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4]而《弟子规》因其道德伦理与生活教育的特色,无疑是一个会起到重大作用的教育载体。

(二)有利于塑造健康向上的形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当前,一些学生的言语、行为与思想观念并不令人乐观。他们有时把无知、离经叛道当成个性张扬,把不合时宜、行为放任当成标新立异。有的学生痴迷于上网聊天、玩游戏;有的学生追求奢华名牌,把服装的华丽和所谓的时髦怪异当成自己的人生追求,甚至有的学生不顾及经济能力,盲目攀比,以至债台高筑;有的学生以讲脏话、生活不修边幅为荣,等等。幼儿教师是以培养人为工作目标的,因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等核心价值观,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要衣着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而这基本还是一个教师个人形象和教师形象的基础。大家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成是有秩序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也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而《弟子规》恰好就讲了如何养成习惯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珍惜时间,做有时间观念的人。比如《弟子规》讲如何“朝起早,夜眠迟”[2],强调每一人都要养成勤勉学习的习惯,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自然规律。

第二,要注重卫生,做到衣着干净整齐。比如《弟子规》讲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强调要“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2]。再比如,《弟子规》规劝为人子弟者不要饮酒,强调“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2]可见,《弟子规》注重培养个人的卫生习惯、穿衣习惯、饮食习惯,强调的都是衣、食、行等方面。学了《弟子规》就会明白,穿衣的关键不在于它是不是名牌、是不是很昂贵,而是要看它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经济能力。作为幼儿教师,穿着整洁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要注重坐立行走,做到出入进退符合规范。关于这一点,《弟子规》提出的要求是比较具体细微的,其文云:“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2]也就是说,站立、行走、坐下,都要注意体态姿势,从每一个细节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的姿势。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建构良好的形象气质,这就要求我们从《弟子规》中浅显细致的生活细节教育入手,从个人的文明礼仪抓起,逐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最终形成文明、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规范与人生态度。

(三)有利于提升专业能力和技术小平。

1.提升沟通交往能力。通过学习《弟子规》,学生可以学会把握人际交往原则,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平等的相处原则。“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2]人际之间的交往应该以平等为相处的原则,只有做到平等,才能相互尊重。也就是说,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觉得低人一等,也不能高高在上。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是相貌与言语,这也是表面的事情,本质还在于品德和才学的差异。真正让他人信服的还是品德和才学,不是张扬外貌与夸夸其谈。与人交往,还要做到以理服人,不能要以势压人。

第二,友好合作原则。关于这一原则,《弟子规》也有深刻的论述。比如《弟子规》讲:“人所能,勿轻訾。”[2]“人有短,切莫揭。”[2]这说的是待人要友好,不能随意诋毁他人,也不能揭短;相反,与人相处,要学会发现优点,传扬长处,即“道人善”“善相劝”。[2]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和谐相处,并互相提升境界、升华人格。因为,人与人之间热诚地赞许与诚恳地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每一个学生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才是成就事情的基本条件。比如,别人午睡时,我们要尽量放轻动作;听音乐要戴上耳塞;同宿舍朋友、亲友来访,要做到礼貌热情。只有当你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机会也就来临了。其实,在与他人竞争中,友好合作的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利他的无私原则。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想着自己,总是想自己会获得什么好处,单纯地强调自己的感受。其实这是一个很坏的习惯,因为这里透露出的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其本质是把他人当作工具,而没有当人。相反,《弟子规》则告诫我们每一个人,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依靠“立人”的利他精神。比如说“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2]。这里面讲的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贯彻的也是己欲立而立人的法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职学前教育生的行动准则和指南。

2.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学习《弟子规》,可以增强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从而做到心态平和。

第一,正确对待竞争,不盲目攀比。竞争是人的天性,但不切实际的比较会让人的心态失衡,甚至失去工作的热情,影响正常生活。《弟子规》则讲:“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见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2]这是讲要学会欣赏别人,即使相距甚远也努力追赶;用反省的心态去看别人的缺点,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正确态度。《弟子规》也不是不要比较和竞争,而是倡导学问、道德的竞争。比如它讲:“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2]注重的是品德学问和才艺技能,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光彩。自卑嫉妒、虚荣都影响人心态平和,要尽量克服,才可乐观向上,心态平和。

第二,做到心胸豁达,忘怨报恩。《弟子规》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2]自己有怨恨,或与领导、老师、同学产生冲突,不快乐、有误会、委屈的时候,要像清理垃圾一样,及时忘掉,让自己的身心安适。而对别人的恩惠却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第三,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学习工作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批评和对自己这样那样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弟子规》讲:“闻过怒,闻誉乐。”[2]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损友来,益友却”[2]。相反,如果做到“闻誉恐,闻过欣”[2],那么就会达到“直谅士,渐相亲”[2]理想效果。最后,面对过错,要坚持“过能改,归于无”[2],而不能“倘掩饰,增一辜”[2]。

二、注重《弟子规》教学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认识。《弟子规》整本书所倡导的学习思维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这里面包含一种教育理念,就是强调良好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基础。可以说这种学习思维与理念恰好能够构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并为中职学前教育生的“终身学习”理念提供了思想依据和具体指导。[5]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弟子规》的课程,它不仅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改革当前教学教法教材的需要。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国学课已经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弟子规》,目的就是达到“会学、会教”,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国学功底和素养。

(二)结合实践。《弟子规》如何讲学习实践呢?首先它强调力行与学文辨证统一。其文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2]采用对比的方式,指出“学”与“习”这一组关系常见的两种错误,告诉学生注意“想”与“做”相结合的重要性。第一种错误是只强调了“学”,忽略了“习”,即所谓“不力行,但学文”,就会“长浮华,成何人”,到头来只是徒增浮华,成为空有理论没有实质的人;第二种错误正好相反,做的是“但力行,不学文”,结果也只能是“任己见,昧理真”,仅仅依靠经验做事,远离实际的需要,甚至于固执己见而做错事。

《弟子规》的学习观念非常强调要选择经典作为学习内容,认为“非圣书,屏勿视”[2],否则要“蔽聪明,坏心志”[2]。显然,这句话是包含一定的合理的成分的。至于有人说这种观点太绝对了,有失片面,这也没有错,但那是另外一回事儿,在这里不作讨论。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是在学成人,是要立规矩,所以崇尚正学,是没有问题的。

(三)注意方法。《弟子规》讲:“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2]也就是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放在第一位,就是强调只有聚精会神,才能进入真正学习的境界。培养学习中的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态度,就不能见异思迁,一定要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下去,一直到读透吃透,坚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未起”。[2]这样一个原则。还要培养做读书笔记、多提问请教的习惯,即“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2]。也要培养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习惯,做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2]等。最后要有一个良好学习心态。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不要退缩,轻易否定自己。《弟子规》告诫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2]也就是,只要坚定目标,勤奋努力,循序渐进,就会取得成功。

教读《弟子规》,要按照“平高仄低,平长仄短”的要求诵读,重点纠正唱读、喊读等常见问题,读出音韵美。学生与教师总结的“关键词背诵法”就是不错的方法,表现了一种创新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弟子规》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在教学中,要以“游戏”为主要形式,逐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教学能力。结合3~6岁儿童的年龄和学习特点,适当选择多种“游戏”的方式,无疑会增强学习效果。比如,讲故事学习,配乐演唱学习,边诵边舞学习,情境体验学习等方法,将《弟子规》文本枯燥的文字变得有声、有形、有情,可舞、可唱、可演,多器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弟子规》的学习效果。

(四)创设情境。学习诵读《弟子规》,还要注重学习环境的培育,那就是要把教读《弟子规》与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比如,将相关语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张贴上墙,在食堂餐桌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2]等,就可提示大家按照要求去做,做到知行合一。除此以外,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调动其它学科与国学课的互动与交叉,形成学国学、用国学的联动机制。

总之,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思想指引下,运用多种手段与形式,开展《弟子规》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中职学前教育生的思想道德、教师形象及教育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为传统文化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李毓秀.弟子规[A].中国传统蒙学全书[C].李少林主编,北京:中国书店,2007.

[3]文凤丽.浅谈中职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及方法[J].中国新技术与新产品,2010(9).

[4]杨春潮.试论《弟子规》与中职学生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5]李微光.学习观视角下的《弟子规》解读及启示[J].运城学院学报,2010(6).

[责任编辑 王占峰]

G61

A

2095-0438(2015)11-0132-03

2015-07-10

于春波(1974-),女,黑龙江望奎人,肇东师范学校中文高级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学文弟子规中职
包学文
包学文
弟子规
弟子规
奔跑的月光
弟子规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