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关系初探

2015-04-10贾文华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黑龙江绥化152061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绥化纲要大学生

贾文华 汪 涛(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关系初探

贾文华 汪 涛
(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校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尝试将个性发展与和谐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障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挖掘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和谐,通过开展多向互动式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和谐教育的统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谐教育;个性发展

一、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和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发展是个体异于他人的表现,是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实践行为。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和谐教育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个性发展是在和谐教育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两者相互促进。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问题有独到见解,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注重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但个性的发展一定是积极的,进取的,要与周围的环境与社会的发展和谐。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在个性发展中,个体发展和实现自身的独特需求和较高层次的需求,必须以发展和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基本需求为基础和前提。[1]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纳要》)课的教学中,和谐教育并不阻碍个性的发展,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与编排,通过双向互动问题的拓展及发散性思维的引导,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和谐的教育理念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潜能。

个性发展是在和谐教育基础上的选择性发展。为实现个性发展的社会需求,《纲要》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真切地贴近社会,展示自身的能力与才华。学生在以个体独特的视角发现问题的同时,结合对中国近现代国史国情的了解,开始用更理性的眼光和审慎的态度分析解决问题。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课堂和谐与个性发展的前提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是要积极地去发现大学生的可爱可信、可贵和可为之处,以赏识的眼光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长,做伯乐、做知己,用欣赏的眼光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灯,放大课堂中的和谐之光。因此,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是关注个性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为前提,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和爱戴,从而让学生接受教师并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的一种‘平等、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怀。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氛围,通过教师的动态主持,师生间、生生间开展交流与探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思想有了提升,自我主体意思增强,思维更为活跃。同时,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意提高强化学生面对环境与自我的勇气,适时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改进求知方法。这样的教学教中有学,学中有教,课堂不再沉闷,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既保障了个性的发展,又顺利实现教学相长。

三、开展多向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个体的需求、动机、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但大学倡导的不是对个体无限放纵的偏曲的个性,而是主流、健康的个性。

在《纲要》课程教学中,通过动态教学模式,张扬个性,挖掘潜能。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以学生发现问题或教师预设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课堂“辩论式”“讨论式”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保持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启了学生分数背后的斑斓世界,让学生自信地展示自身的优长。

《纲要》课程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的过程,是教师观察了解个性差异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发现和主动发展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过程。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参加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做志愿者、义工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与校内外社会实践相结合,引领学生走近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性格、特长等特质,发现学生的才能、闪光点和优势,帮助他们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领域,对个性出格、放任自我的同学予以适当帮助和矫正,并且促其正视自我达成目标,养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在《纲要》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强,辨别能力却相对较弱,社会上负面、消极的报道对他们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不解。针对这些问题,《纲要》课程可采用问卷调查、课后答疑等形式,调查了解学生目前最为困惑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学习和生活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状况及个性差异做到胸中有数。针对调查结果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差异教育,帮助一些学生改变自我认知的倾向性,提高自主行为的调控能力,引导学生摒弃不良的习性,真正做到健康快乐成长。

四、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的统一是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的保障

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和谐和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复杂多样的社会文化思潮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和迅疾,更是给传统道德观念带来严峻的挑战,部分学生的道德水平受到影响。

为实现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基本需求的统一,为使《纲要》课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历史底蕴、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阵地,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纲要》课程优势,结合学生认知需求,以鲜活的史实作为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资源支撑,并将传统优秀文化引入到课堂中来,以先辈们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品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积极促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明确近代历史悲剧不能重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历史的重任。

当然,实现和谐教育与个性发展需要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是开展和谐教育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前提,在教学中,老师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形象明晰地展示教学内容,以此展现良好的学识修养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只有以才立教、以德立身,学生才能以师为楷模,主动地勤学和修德。

个体是多样的,也是独特的,和谐教育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与关爱会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与价值,会为每个学生保持个性、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理想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1]文新华.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1).

[2]朱莉.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

[责任编辑 王占峰]

G40

A

2095-0438(2015)11-0125-02

2015-05-22

贾文华(1973-),女,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东北地方史。

绥化学院校级教学项目(JL201202)。

猜你喜欢

绥化纲要大学生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何藩纪实摄影创作中的主观因素研究
绥化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实施过程的关键点回顾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闻评论应注意在“度”和“点”上着力——《绥化日报》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生之歌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