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战略
2015-04-10刘玲灵李昱材
刘玲灵,李昱材
(沈阳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沈阳110102;沈阳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文化学与传播学】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战略
刘玲灵1,李昱材2
(沈阳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沈阳110102;沈阳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严峻挑战:本土文化认同感迷失、对自身文化输出的重视度不够、文化安全不容乐观。因此,中国需要明确文化战略,积极应对各种文化的挑战,注重文化输出和文化创新是主要的文化战略手段。
多元文化;文化战略
回顾中西方文化的交锋,我们会发现,在争夺文化主导权的战争中,中国面临着多重危机。因此,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战略的内涵解读
关于文化,按照泰勒《原始文化》的说法,文化是一种包含智识、信仰、艺术、道德、发展、风俗等人类社会上一切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总体。而荷兰学者C·A·冯·皮尔森赋予了文化内涵以动态性的阐释。他认为文化是与人生活相关的各种行为模式。文化是所有物和规则的传递,这种传递包含于人的活动变化以及现有文化形式的无数变化和发展的可能性中。战略一词具有军事和战争色彩,单用时有策略和政策之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战略一词已经从军事延伸到经济、文化、商业、艺术等不同领域之中,它特指全局性、整体性的策略。
文化战略是指文化自身为了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所采取的策略。全球化时代,文化战略更多强调的是文化之间的竞争策略,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高级文化向低级文化的传播关系,而是文化有机体之间的不断竞争博弈的关系,涉及到的是自身文化如何能在未来文化竞争中保持自身的活力、生命力、延续力的长远性问题。中国要把握自己的文化命运,需要明确文化战略,明确本国文化战略不是为了改造其他文化,而是为了绵延中华几千年文化,为了构建世界和谐的文化体系提供自己的智慧。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
文化的多元性呼吁保护世界文化生态平衡,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同时我们的文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一,本土文化认同感迷失。毋庸置疑,美国已经成了全球文化的“表率”,美国的大片冲击了中国的影视剧,美国的薯片把中国的米粥、包子、油条、豆浆打得落花流水,美国的芯片使得全世界都在使用它的CPU。此外美国消费主义文化、肉感文化、裸体文化袭击全球,波及中国,一些人放弃了中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文化传统,开始崇尚奢饰品消费。性解放带了艾滋病的高发,中国国民也深受其害。德国、法国等国家也不断地进行文化扩张和侵略。东亚文化圈内的争夺也很激烈,日本的动漫文化、饮食文化;韩国的饮食文化、发艺文化、化妆文化、服饰文化、影视文化在中国盛行,中国出现了“哈日派”“哈韩派”。中国的一些国民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大攻势,毫无抵抗力,本土文化认同感逐渐迷失,开始欣赏外来文化,成为外来文化的附庸。
第二,对自身文化输出的重视度不够。中国的文化界、文论界、学术界、思想界对自身文化形象的输出明显不够重视。例如影视界对红色经典的痴迷有逃避现实的味道;学术界则缺乏介绍中国先秦、清末学者学术、思想的海外译著。20世纪中国翻译了西方约计106 800册图书,而西方翻译中国的著作仅几百册,到了21世纪,这种状况并未改观,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图书馆里看到最多的是关于中国“风水”“易经”“八卦”“菜谱”之类的书籍。此外国外还缺乏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语言学校,缺乏关于宣传中国的文化纪录片。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来,在他们的印象中日韩文化更具有“东方”特点。例如,韩剧《大长今》使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全新体验。自从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化,中国应该积极回应,回归经典、创意经典、固本创新,向世界宣传中国的“美善共存”的大雅之声。
第三,文化安全不容乐观。“文化安全是指一国人民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价值挂念、文化制度,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1]167中国现在的文化安全问题不容乐观,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崛起,有些人打起了“文化战争”的主意,西方的“西化”战略明显,他们凭借全球性传媒、文化产品输出、跨国公司活动、人员交流等手段,大肆向中国传播西方的思潮、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西方的价值观念绝对不是美好的事物,它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传播和渗透,使中国的一些国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道德滑坡、价值观错位、人文精神迷失,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非观、荣辱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西方这种意识形态的扩张与侵略严重威胁了我国的文化安全。
此外,中国的台湾问题悬而未决,成为中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李登辉曾出版了《台湾的主张》一书,在书中,他明确表示,希望中国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七个区域都拥有充分的主权。李登辉的“七国论”实际上是反华势力的一次强烈显现。这本书在海外颇受欢迎,一些人在文化上大做文章纷纷大谈中国的“七国论”,给中国造以舆论攻势。综上所述,文化领域的入侵不容忽视,中国应明确自身的文化战略,积极应对各种不良文化的侵略与扩张。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战略
“中国文化的创新和文化输出将构成未来中国的两大文化战略,其中文化创新是前提和基础,文化输出实践则是深入和保障。”[2]28早在17、18世纪,中国就已经向世人展示了我中国民族的强大文化实力,西方掀起了“中国热”,纷纷学习中国。之后西方文化发展迅猛,远远超过了我们。其原因何在?答案是,西方在吸收、改造、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从未放弃过文化输出。这为我国明确自身的文化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固然有突破现状之意,但是认为所谓的创新就是彻底的推翻旧的、从头开始,这叫做颠覆性破坏,而不叫创新。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更高、更远、更深的方向延伸与发展。当今中国军事、科技、经济发展迅猛,但是文化创新还处于亟需反思、亟需整顿、亟需崛起阶段。我国文化的现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已不相适应,因此进行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首先是进行文化制度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而文化的发展却有些不尽人意,尤其是文化市场的规则远远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因此,只有改革旧的文化体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规律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才能冲破文化生产力的束缚,才能真正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走健康发展之路。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要建设一支能够担起重任、经受住考验、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这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应该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水平,能够在大风大浪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及时地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文化制度创新还应该健全工作机制,即引导人们在思想上重视文化生产工作;建立健全协调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信息系统;抓好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建设;为发展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此外,思想道德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和科技制度创新都是文化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进行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作为未来世界发展中,速度最为迅猛、利润最为可观的产业,将成为各国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3]177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文艺演出、音像、网络传媒、广播影视、艺术品经营、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日、韩。因此,我们必须思索文化产业的创新之路,我们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要改进经营理念和技术,实现文化产品创新;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人才,优化资源配置;要建立充满活力的文化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行“走出去”的策略。
(二)积极推行文化输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文化注重对茶、瓷器、丝织品、工艺品、武术、中医理疗等物质形态的输出,而物质形态的输出,仅仅是一般层面上的文化交流,只有思想层面上的交流才能真正地触及到他们的神经。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向海外进行的文化输出中,最为缺乏的就是高层次的思想文化输出。
中国文化输出的目的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中国的文化,接受中国的文化,为了增强中国文化的说服力,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输出中国的优秀人物思想。中国先秦就有十三位大思想家,管子、老子、晏子、孔子、孙子、曾子、墨子、列子、申子、孟子、庄子、荀子、韩子,将这十三位大思想家的治世思想译成外文,再选择些中国近现代、当代优秀大思想家的学术思想译成外文,一并输出,以改变他们只记住毛泽东、周恩来的品格,只注重章子怡、姚明等球星和影视明星的不良现状。
第二,输出中国大型文化宣传片。中华民族拥有长达5000年的灿烂文明,西方虽已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但只是水墨、建筑、瓷器等方面,对中国的国画文化、乐器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风俗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将中国的这些优秀文化拍成长达几百集的大型文化宣传片,并配以中英文解说词,向海外输出,以展示中国的文化形象。
第三,兴办中国文化艺术学院。中国的孔子学院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而在国外设立的非营利性教学机构,孔子学院实质上更多的是在承担汉语教学的任务,可是我们的任务不只是为了让他们学会汉语,我们其实是想让他们通过了解中国的语言,进而了解中国文化的意蕴。因此,在国外开办中国文化艺术学院,使其了解中国的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文化艺术的精髓,至关重要。
[1]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叶启绩,杨菲蓉,万欣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曹萌】
G112
A
1674-5450(2015)04-0150-02
2015-04-02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BZZ040)
刘玲灵,女,辽宁丹东人,沈阳体育学院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