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2015-04-10孟祥宾魏泽
孟祥宾,魏泽
(1.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孟祥宾1,魏泽2
(1.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的诚信问题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作为当代大学生——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亦是如此。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是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而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应该说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诚信缺失;诚信价值观
一、诚信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高度,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倡导、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既是我党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失信现象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通过社会伦理范畴对接主流价值体系最终实现凝聚社会共识的一次积极尝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诚信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前提。
从社会层面来看,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要建设和谐社会,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及稳定的民生,始终离不开诚信这个基础。失去了诚信,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充满猜忌、仇视,大到政府失去公信力,政策、法令、法规得不到贯彻执行。诚信的缺失,将导致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面临沦丧的危险,也会导致整个社会被世情冷漠、腐败横行、犯罪频发等消极因素所充斥。
从个人层面来看,法国文学巨匠亚历山大·仲马曾说,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也就没有了生命!一个人连生命都不存在了,即便拥有再好的才华也不会被人尊重。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为。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品格。如果一个人缺乏诚信的品质,不仅难以完备自我,而且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一)学术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行为
作为现阶段相对较公平、公正的考察方式,考试及其成绩仍旧是衡量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考试的公平,严肃考风考纪,严惩作弊行为。但即便这样,部分学生为了某一方面的利益驱动,仍旧铤而走险去利用各种工具,采用各种方式作弊。大到公务员考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这样的国考,小到期中、期末考试这样的普通考试,这一违背学术诚信的作弊行为层出不穷,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仅破坏了高校这一学术净土的公平环境,更是严重腐蚀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2.学术造假行为
就大学生而言,学术作假逐渐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论文抄袭剽窃,不尊重他人成果。即未经著作权人允许,直接抄袭、剽窃他人的作品或学术观点,将“写论文”变成了“粘论文”,把别人的学术成果直接或间接地转化成自己的学术成果并公开发表。二是数据弄虚作假,不尊重科学事实。即为了得到某种结论,随意伪造实验数据。主要表现为篡改研究成果或实验数据或引用的资料、杜撰参考文献、伪造注释等行为。学术造假行为,一方面严重侵犯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严重违背了科学规律,造成科学的不严谨。
(二)经济诚信缺失
1.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低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提升国民素质,特别是使经济较困难优秀青年得以继续深造的重大决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于1999年6月出台,2000年正式在全国实施。这一民生工程使成千上万的贫困家庭受益,也圆了无数贫困学生的大学梦。但这一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却因为部分学生的失信行为而难以为继。恶意拖欠贷款不还、毕业后玩“消失”等行为都导致银行无法有效、及时回收贷款。近些年来,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没有按时偿还贷款而被银行列入“黑名单”,甚至是银行和学生对簿公堂。大学生的这一失信行为,不仅会使银行受损,还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前程,更会导致国家对于这一政策的深入、有效的开展。
2.恶意拖欠学费
部分大学生获得学费后,并没有按时上缴学校。而是挪为他用。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购买名牌服装、化妆品、手机等物品;有的是沉迷于网络,将费用全部挥霍其中;有的则是因处对象、交朋友而将其花费。在面对家长和学校的质问时,编造各种理由搪塞。导致学生由于无法缴纳学费而影响毕业甚至是被学校勒令退学的事件屡有发生。
(三)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诚信缺失
1.恋爱观不正确,谈恋爱不真诚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总体而言,多数学生在对待恋爱问题上还是认真的,能够做到“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本着“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心态对待恋爱,视恋爱为儿戏,甚至有少数大学生存在欺骗、玩弄对方感情的行为。这不仅伤害了双方感情,甚至导致伤人事件的发生。
2.求职简历造假,找工作毁约
部分应届毕业生,为了增加求职竞争力,在制作求职简历时,填报虚假信息,滥用学生干部履历。这样的失信行为不仅模糊了用人单位的视线,也会为自己将来的前程带来”隐患“。而部分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在遇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后,不经协商擅自毁约,选择跳槽,使用人单位陷入了尴尬境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是如此,使得一些人的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开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伴生了一些诚信缺失现象。而这些因素和思潮同样冲击和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使大学生在面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容易凸显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为大。
2.现代媒介中不良文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被QQ群、微信、微博等各种传媒所充斥,整个社会变得十分“透明”,而这些媒介传播的内容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健康发展。有些媒体为了抢头条,增加吸引力,传播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媚俗化,价值取向不健康、舆论导向不正确、文化底蕴不浓厚、品位格调不高雅,直接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模糊,以至于在强烈的虚荣心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去做一些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情,甚至是犯罪。
(二)学校因素
1.对诚信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高校间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高校也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学科、科研以及教学工作上,而将本该受到重视的德育工作尤其是诚信教育作为软指标置之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这一做法忽视了教育管理者对学生失信行为的矫正和惩治,淡化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作用,导致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理念越来越淡薄。
2.诚信教育方法单一
对诚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也将直接导致部分高校的诚信教育方式仍旧停留在课堂传统的说教上,很少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当今社会的正反事例进行案例教学、心理引导,这也使得诚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三)家庭因素
1.家长重成绩,轻品德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都非常看重子女的成绩。尤其是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家长片面认为子女没有高学历就很难有好的前途。这种心理直接导致成绩基本上是家长眼中的惟一标准。父母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也是只要成绩好、考上了大学就行,而对于家庭环境起至关重要的诚信道德的培养却往往随之漠视。
2.家长重利益、轻道义
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形势下,价值观多元化日益明显,多元的价值观使得许多家庭看重利益的气氛比较浓厚,这种气氛将直接影响子女对待利益的价值取向。许多家长向子女灌输如何追求个人地位、权利、利益等功利思想,引导孩子如何“有效地适应”社会,甚至教育孩子“如何取巧、如何钻营”。在这样家庭德育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极有可能也会成为重利轻义之人,道义与利益一旦发生冲突,失信也就成为部分大学生“合理”的选择。
(四)自身因素
1.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完善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是家中的“小皇帝”,就是长辈眼中的“掌上明珠”。家长在管理和教育孩子上始终是溺爱大于关爱,导致孩子即使步入大学,心理素质方面显得还不够完善,缺乏理性思维和是非判断能力。一旦面对诚信抉择,极易产生失信行为。
2.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保护,导致当代大学生过分的注重自我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而淡薄了责任意识。大学生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社会所承担的多重社会角色,漠视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操守,忽视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淡忘作为大学生的担当所在,做事随性而为,不考虑后果,一旦做出失信等不当行为,不能正确面对,不愿意承担后果,想方设法逃避、隐瞒和推卸。
四、如何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
(一)重视诚信制度建构
培育和践行大学生诚信价值观一定要有科学的制度建设作保障。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失信现象的高度重视。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栋梁之才的高校同样应该如此,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关于大学生诚实守信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形成规范的、系统的诚信供给机制和约束机制,从制度上消除失信行为发生的隐患。通过制度约束,努力促进大学生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有效推动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自我养成。
(二)营造诚信氛围
1.树立典范,关注典型
第一,学校自身要树立良好的诚信典范。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平时的行政管理工作,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一定要遵循诚信原则,秉章办事,不弄虚作假、夸大事实。第二,要在教师队伍中树立诚信典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第三,在学生队伍中树立诚信典范。通过寻找学生的诚信事迹,来进一步鼓励、感化学生。第四,要格外关注学生中失信的典型。对诚信品质认识不够到位、失信行为较多的同学,要进行必要的个别化教育,通过交流、惩戒等措施来帮助失信学生正视自身行为的错误,促进其诚信品质的进一步完善。
2.重宣传,抓落实
结合本校实际,强化宣传机构在渲染诚信氛围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以组织和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相关教育活动为切入点,积极树立和宣传诚信榜样。第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精髓,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求真力鉴别力;
3.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作为高校,要格外重视大学生在考试中的诚信表现,要适时开设诚信考场,以此来考验学生的诚信力。同时,以诚信考场的开设为有利契机,要积极创新诚信活动载体,组织开展诸如诚信讲座、诚信就业、诚信座谈等多形式、多主题的诚信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造诚信宣传舆论,大兴诚信教育之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诚信教育活动中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诚信、信仰诚信、践行诚信。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诚信规范管理机制
1.建立大学生诚信测评制度,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
学校可借鉴、参考国内外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测评机构及指标体系,也可依据实际就大学生学术诚信、经济诚信、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诚信等行为,并结合综合民主评议结果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测评。同时,以此测评结果为依据和标准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档案中要详实描述学生的诚信状况。通过此途径来有效助推大学生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他律能力,最终推动整个校园乃至社会诚信品质的提升。
2.强化道德监督力度
建立健全以“社会、学校、家庭、媒体”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化的科学的监督保障系统,保证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活动时刻受到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社会媒介的监督,一旦有不诚信现象出现会立即受到他人的关注、指正或受到应有的惩罚,以此来有效督促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
在目前大学生失信行为趋于“普遍化”的大背景下,青年人能否担负起未来之希望的确让人担忧。高校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改变和矫正社会失信行为问题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高校教师,要在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诚信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大学生从自身做起,尊重事实,信守承诺,反对虚妄和欺骗。只有国家、社会和个人都信守诚信,人人都以诚信为基本原则要求和约束自己,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
[1]刘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审视大学生诚信品质[J].教育与职业,2011(24):58-59.
[2]徐艳丽.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
[3]李力.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N].河南日报,2014-05-11(5).
[4]王娟,隋雪.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及引导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9-61.
[5]王涛.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道德支撑[N].安阳日报,2013-09-27(11).
【责任编辑赵伟】
G641
A
1674-5450(2015)04-0130-03
2015-03-15
孟祥宾,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课程与教学论硕士;魏泽,女,辽宁营口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应用心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