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2015-04-10王蕊
王蕊
(渤海大学教学改革评估中心,辽宁锦州12101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王蕊
(渤海大学教学改革评估中心,辽宁锦州121013)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以及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多元化思潮的冲击,造成大学生价值认同感的缺失。提高高校理论教学的教育实效性,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搭建网络媒体正向传播平台,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认同感、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进而落实到行动上能够自觉践行,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出发,立足当代大学生所处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与理想诉求,进而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研究产生现实困境的成因,对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并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认识不足
大学生是富于创新和思维活跃的高智力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都处于始发阶段,自我践行能力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大学生在遇到一些重大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时比较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当今社会的深刻变化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分化。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思想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的,主体抱有支持与肯定的态度,但也存在认识不够深入、价值认同缺失等问题,还有少数大学生持有淡漠、无所谓的消极态度。
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关心党和国家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有一定了解,但在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方面缺乏兴趣,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之外的政治知识表现冷漠。这使得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储备方面不求甚解,往往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获取相关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多为老师课堂讲授与新闻媒体,在知识的获取上具有被动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印象模糊,对其深层次内涵及其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认识不够。
(二)多元化思潮冲击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当今社会上多元化思潮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向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扩散,并渗透到高校校园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与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面对的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等问题相碰撞,考验着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和价值判断能力。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体生存状况、个人利益与发展前景。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不仅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威信,也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产生了巨大冲击。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困惑,对个人成长失去信心、迷失方向,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质疑。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庸俗、浮躁、功利的不良风气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高校校园文化未能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内容。高校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人文修养、克服狭隘功利主义、坚定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受到来自社会外部环境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受到社会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呈现出日渐流行趋势,对传统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的作用不够充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泛娱乐化”明显,投其所好地倾向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快餐文化和娱乐活动。同时还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培育的现象,搞景观工程,忽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思想培育和品格塑造,影响了良好育人氛围的形成。
(四)新媒体兴起带来的挑战
与杂志、广播与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信息交流平台。博客、微博、微信的兴起,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和信息发布者。传统媒体环境下,党和国家控制着媒体,广播、报纸等所发表的言论都经过严格审查的,这就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信息和言论难以进入大学生视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传播无处不在,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信息难以防护地进入学生视野。网络新闻追逐观众眼球和高点击率的特点,往往使用喧嚣、浅表的表达方式和话题,与大学生个性张扬的特点又具有契合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形成鲜明对比,难免挤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阵地,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1]。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效性的制约因素
(一)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目标和方式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浅表性和片面性现实,提醒业界学者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同的理论根基不牢,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的缺失,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信仰的基础,在实践上也处于滞后状态。高校的思政课堂是面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育的现实问题是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与创新性,教育过程偏于政治化,教育内容抽象空洞,定位目标偏离学生生活实际,教育手段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品质情感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之外,高校在实际的专业教学和生活中又缺乏对大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有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导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面临巨大的阻力。
(二)高校人文教育作用不足
受到社会人才评价功利化及市场化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难免更加重视学生学科知识和专业性技能的培养,而对养成学生人文素质十分重要的人文学科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重视不够。人文教育的缺失,让学生同时也欠缺追求先进文化的动机和学习能力,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和非主流思潮缺乏判断力和免疫力。高校理论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与方法呈现功利化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停留在了解概念、应付考试的层面上。高校校园文化软环境作用发挥不足,也影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和理论素养的形成,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养[2]。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理论教学主渠道作用
1.改进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有深入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相结合,还要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现实与时代发展需要,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不同层面让大学生去理解和把握核心价值观。运用大量的实际案例,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激发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问题。
2.变革教学模式
要建设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优质课程体系,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把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体现价值观教育的思想精髓。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仅向学生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要不断探索创新,变单向传输式的传统教学为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注意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分析、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在时代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3.建设教师队伍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使命感和理论功底,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干的专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骨干力量,既是理论的传播者,也是践行者。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都在潜移默化地用自己的行为规范与高尚人格感召学生,使学生不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
(二)营造良好育人文化环境
1.明确人文环境建设目标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教育大学生,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体现。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坚持与时俱进,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与时代要求向结合,把继承、弘扬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相结合,把历史文化传承的宝贵成果与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文化认同感。让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深深植根于大学生内心,使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成为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2.创新文化培育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教学形成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对课堂理论传授形成良好的补充和支撑。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专题讲座、文化艺术展览、舞台表演等形式把我国的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生动、科学地展现给学生们。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校报校刊等宣传窗口,营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精彩纷呈的主题团日、科学实验、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彰显校园文化育人的整体效能,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思想品质。
(三)强化大众媒体的正向传播作用
1.营造健康传媒环境
网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应该注重自身建设,主动掌握社会舆情,合理引导舆论。要坚持正面宣传,在日常形式宣传、典型主题报道和舆论监督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而发挥网络媒体的正面影响力,仅靠媒体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要提升政府监管能力。政府在进行舆情处理时,应避免“删帖”等简单粗暴的形式,这样的做法长期使用势必引起大学生的抵触心理。正面宣传、解释疏导的方式比“堵截”要效果好得多。对媒体传播的错误、有害信息,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进行更正,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新闻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制约网络媒体的行为,对发布和传播负面信息应建立追责机制,这样才能营造出相对健康的网络传媒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4]。
2.转变主流媒体宣传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传媒信息的发布,以往传统主流媒体对信息进行垄断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传统媒体进行过滤性的报道信息,只发布与自身需求相关的报道,只会引起受众的怀疑与否定。广大青年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更不能接受这种传媒的信息垄断。因此,传统主流媒体必须转变宣传方式,不仅要进行理论和相关政策的正面宣传,同时还要关注和如实报道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反映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信息的客观和公开,既能避免错误信息和谣言的流传,又能增强广大民众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接受程度[5]。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适应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要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现有效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教育的平台,了解网络新媒体的特点,主动占领这一新的信息传播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学习,熟练运用新媒体的各种新功能,通过建立专题网站、注册个人主页、开通博客、微博、微信等,与大学生进行线上交流。此外,还要了解大学生喜欢使用的、网络上流行的专用语言和热门话题,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过程,是一项需要集国家、社会、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个人之力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引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召下,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使其成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品格修养和行为习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探索总结适合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教育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1]暴秋菊,张艳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12):60-62.
[2]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83-84.
[3]姚志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优化教育研究[J].江南论坛,2008(10):49-50.
[4]任艳妮,秦燕.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7-98.
[5]孙六平.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知识,2012(11):80-81.
【责任编辑赵颖】
G641
A
1674-5450(2015)04-0127-03
2015-03-20
辽宁省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党建理论资助课题(GXDJ2014-C040)
王蕊,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