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性质

2015-04-10李凯

关键词:外化手稿起源

李凯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性质

李凯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私有财产的完成形式,异化劳动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的说明,亦是对私有财产的一般本质的说明。把异化劳动理论看成是对私有财产的起源的说明不符合《手稿》的内在逻辑。异化劳动理论的思辨性和形而上学性不适合作为解读私有财产起源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本质;私有财产的起源

马克思很早就开始关注私有财产问题,在《莱茵报》时期,他就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触及了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之后,马克思从社会退回书房,为了解决自己的苦恼,他开始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在黑格尔看来,国家支配私有财产,长子继承制就是证明。马克思却指出,政治国家是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的,不是国家支配私有财产,而是私有财产支配国家,长子继承制是土地私有制本身的结果;在与鲍威尔争论犹太人解放的问题时,马克思提出,宗教其实是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因此犹太人的解放不在于简单地摆脱宗教,而是在于消灭宗教的现实生活基础;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研究了斯密和萨伊的经济学著作,并且读到了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称赞它是内容丰富的独创性著作。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的探讨重在指出国民经济学的内在矛盾,指明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私有制,而“经济学没有想去过问私有制的合理性的问题”[1]57。可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对私有财产的研究是此前理论思考和探索的继续。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研究的特点是,把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结合在一起讨论。这样,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成了《手稿》中重要的理论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众多的解释,莫衷一是。

一、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争论

第一类理解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说明是起源性说明,即异化劳动理论解说了私有财产的历史起源。这类理解有以下几种变体。第一种解释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私有财产的原因,理由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说:“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1]167第二种解释与第一种相反,认为私有财产导致了异化劳动的产生,是异化劳动的原因,因为私有制造成了劳动和劳动条件的分离,才使劳动成为异化劳动。这样才能合乎逻辑地推出随着私有财产的消失,异化劳动也将消失的结论。如果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那么随着私有财产的消失,作为原因的异化劳动并不能相应地消亡[2]47。第三种解释试图调节以上两种对立观点。很多学者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但是一旦私有财产产生,它与异化劳动的关系就成了辩证的因果关系,亦即互为因果的关系[3]123。

可是辩证的因果解释并不能令所有人满意。一些日本学者认为,《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一节是循环论证。近来国内一些学者以文献考证和文本解读为基础,对循环论证说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破解循环论证的新的理论说明。有学者区分了两种异化劳动和两种私人所有,马克思的论证思路是“异化劳动I→私人所有I→异化劳动II→私人所有II”。其含义是“一般的人类劳动带来了基于自我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这种私人所有又带来了属于他人的异化劳动,而这种异化劳动最终产生出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4]64有学者提出通过区分异化劳动和外化劳动来说明私有财产的起源,认为《手稿》笔记本I中的异化劳动和外化劳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私有财产源于外化劳动,即劳动过程本身。在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统治下,劳动外化表现为异化[5]69-75。

第二类理解认为,在《手稿》中,马克思不是用异化劳动说明私有财产的历史起源,而是说明私有财产的本质。有学者认为,提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谁在先的问题是不正确的,在青年马克思那里,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同等的[6]62。还有的学者则明确地提出,马克思在《手稿》中要讨论的问题不是私有制的历史起源问题,而是它的本质和内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上下文看,当马克思说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根据时,并非指两者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而是就私有财产的本质属性及其存在内容而言的[7]5。

第三类理解试图结合前两种观点。如有学者区分了“现实层面”和“本质层面”,认为在前一个层面上,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互为因果关系,在后一个层面上,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外在表现。这是一种解释学意义上的解释与被解释的“逻辑”关系,不是发生学意义上的引起与被引起、产生与被产生的“时间”关系,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不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8]54。

这三类解读对于我们理解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可是它们对如下三个关键问题都未能给予充分地论证、反思:第一,马克思在《手稿》笔记本I中所讨论问题到底是什么,是私有财产的起源,还是私有财产的本质。第二,如果马克思的问题是私有财产的本质,那么他是如何建立起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内在的本质性的关联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是否适合作为私有财产起源的理论说明。下面我们将回答这三个问题。

二、在《手稿》笔记本里,马克思的问题是私有财产的本质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试图从私有财产说明经济规律,可是国民经济学没能对其理论前提,即私有财产做出合理的解释。一方面,国民经济学把财富的本质设定在人自身中;另一方面,它又把抽象的劳动看成人的本质。这样,一般性的、抽象的劳动就成了财富的本质。在理论上,劳动是财富的本质,而在现实中,劳动者没有财富,非劳动者却拥有财富。马克思评论道,国民经济学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这样,国民经济学未能合理地说明私有财产的本质,而只是把应该加以说明的私有财产假定为事实,进而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而这种虚构的原始状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那么,对私有财产的历史起源进行说明是否就能够改正国民经济学的错误了呢?不是这样的。马克思关注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私有财产的历史起源与这个问题的关联不大。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把握了私有财产的本质,才能说明这些经济规律是如何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的,才能合理地说明经济规律的必然性。

其次,在《手稿》笔记本I里讨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时,马克思没有必要提出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因为,此时的马克思已经对私有财产的不同历史形式及其发展历史有了相当程度的理论认知。在写作《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前,马克思论述了封建地产向工业资本过渡的历史过程,这是旧贵族没落,新贵族形成的过程,是封建地产褪去神学的、政治的、人格的外观成为单纯的资本的过程,是封建的人与人的关系简单化、透明化为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的过程。因此,在讨论异化劳动理论时,马克思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私有财产的起源,而是其本质。

最后,假设《手稿》里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私有财产起源的说明,那么在理解《手稿》的相关论述时会出现困难。在论述异化劳动理论之前,马克思说明过地产向工业资本的过渡。在讨论过异化劳动理论之后马克思重复并充实了这一理论观点。例如,在《手稿》笔记本III,马克思论述道,地产是私有财产的第一个历史形式,工业资本是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客观形式,这时私有财产才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了世界历史性的力量。如果马克思认可了异化劳动理论是从新角度对私有财产起源的新的理论说明,那么如何解释在《手稿》笔记本II和笔记本III讨论私有财产发展历史时,马克思没有使用异化劳动理论,而是仍然延续了之前的观点?可见,马思本人并未把异化劳动理论作为对私有财产的历史起源问题的回答。

《李仲文女》《冯孝将子》两篇小说,一以悲剧结束,一以喜剧告终。推其原因,都不在当事人,而实取决于双方的家长,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家长对男女婚姻的支配决定权。汤显祖则汲取这二个故事的精神,推陈出新,创作了《牡丹亭》传奇,塑造出杜丽娘这个带有悲剧与喜剧两重性的形象。汤显祖所谓“予稍为更而演之”,显然是自谦之词。他所说的“仿佛”,正表明不是机械地照搬原来的传说故事。

三、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本质性关联的构建

如何把握私有财产的本质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形式是历史上私有财产的完成形式,此时,私有财产的秘密、本质才会暴露出来。因此,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的揭示,就是对私有财产一般本质的说明。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出发说明私有财产的本质。

1.工人与其产品异化

马克思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的,他这样描述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156可见,工人的劳动产品成了在工人之外,不依赖于工人的独立力量,并且是与工人相对立的存在。马克思从这种现象得到了第一个规定:工人与其产品的异化。

2.工人与其劳动异化

异化不仅仅表现在产品的异化中,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对现实劳动状况的概括得出这一规定,而且我们也可以从第一个规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异化——中推论出劳动的异化。因为,产品不过是生产的总结,如果产品是异化的,那么生产活动必然是异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不过是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前一个规定谈的是物的异化,这个规定说的是工人和自己活动的异化,是自我异化。

3.人的类本质

4.工人与人的类本质异化

异化劳动,如前所述,夺去了工人的无机身体,夺去了自然界,把生命活动变成了维持生命存在的手段,从而也夺去了工人的类生活。总之,异化劳动破坏了工人与自然、自身的统一关系,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异化了。

5.工人与非工人异化

马克思继续分析到,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产活动的关系,也体现了他人对他的产品、生产活动的关系,以及他与这个他人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是外在的、异化关系,那么这意味着他人是这一产品的主人;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生产活动看成是不自由的、异化的活动,那么这意味着他人在支配他、压制他、强制他进行生产活动;如果一个人与自己的产品、劳动的关系是异化的,那么这意味着他与占有、支配他的产品、劳动的人也是异化的关系。

6.非工人(资本家)与产品、劳动和工人的异化

那么,在现实中这种人与人相异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样子呢?工人的产品、生产活动不属于工人,当然也不会属于神和自然界,按照上面的分析,工人的产品和活动属于与工人相异化的他人、非工人,这个非工人就是资本家,他占有、支配工人的产品和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异化的关系。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异化活动的东西,在资本家那里都表现为异化的状态;工人在生产中的实践态度,在资本家那里表现为理论态度;资本家做的对工人不利的事情,他对自身却不做。

7.私有财产是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关系,是异化劳动的物质概括和表现

马克思从工人的角度出发,以产品异化为起点,得到了异化劳动的规定,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一方面是工人对产品、劳动、非工人的异化关系;另一方面是资本家对工人、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的劳动的占有、支配关系。可见,异化劳动理论阐明的是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马克思说,这样,“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1]166。也就是说,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物质的、概括的表现。马克思认为,只有把私有财产理解为“作为对财产的排除的劳动,即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作为对劳动的排除的资本,即客体化的劳动”[1]182之间的矛盾关系,才真正地理解了私有财产。因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就是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这亦是私有财产的一般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关系就是“工人对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非工人的关系,以及非工人对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1]168

总之,在《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异化劳动阐明了私有财产包含的人与物、人与自身,以及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私有财产是这些内容的外在的、物质的表现形式。

四、异化劳动理论不适合作为说明私有财产起源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首先,把异化劳动理论作为对私有财产起源的说明,受到了通常的因果观念的影响。一般讲来,原因和结果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是起引起作用的,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并且原因往往是在结果的前面。因此,这种因果概念隐含着对事物存在时间的先后顺序的判断。所以,当我们以通常的“原因”与“结果”关系去理解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时,就会不自觉地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上去理解两者的关系。这样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问题,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起源性解读就陷入了这种困境。从对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判读中,从对马克思的实际论说过程的辨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讨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回答都不是从时间上、起源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

其次,通过区分外化和异化、异化劳动的不同形式来说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起源性关系是不合适的。异化和外化的差别是学者们区分原始的异化劳动和后来的异化劳动,区分外化劳动与异化劳动的依据。在《手稿》中,马克思往往并列地使用异化和外化这两个概念,有时他赋予外化概念另一种意义,“用于表示交换活动,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就是说,用于表示那些并不意味着敌对性和异己性的关系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1]784。当然,外化和异化概念确实有着这种区别,严格讲来,异化劳动与外化劳动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形式。但是,在《手稿》讨论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语境中,异化劳动与外化劳动并非像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分别指称着历史上先后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劳动形式。我们通过阅读马克思的论述就能认识到这一点。例如,马克思说:“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1]166在这里,异化劳动和外化劳动通指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形式。如果我们做出区分,认为外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原始的异化劳动和后来的异化劳动是历史上先后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劳动形式,那么,这种区分实际上是肯定了一种原始的劳动形式,而这种劳动形式是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是一种理论的构建,不是历史事实。所以,通过区分异化劳动的不同历史形式来说明其与私有财产历史关系是不合理的。

最后,异化劳动理论作为观察、解释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具有思辨色彩和形而上学性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它并不适合说明私有财产起源这个现实的历史问题。在从异化劳动概念分析出私有财产概念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类本质概念,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个概念显然是对人的本质的理想化理解,是一种理论悬设,并没有现实与之对应,它仍然带有抽象的、理想化的性质。异化劳动理论也没有摆脱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异化劳动理论固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在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是它毕竟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式有着质的区别。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已经自觉地与这种以思辨哲学回答现实历史问题的方式划清了界线。马克思把思辨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形象地描述为从天国降到人间,而合理的方式恰恰相反,应该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线路,前者是从超验的规定下降到经验的具体,后者是在经验中进行提炼、概括和理论说明。如果把异化劳动理论作为理解私有财产的起源的理论框架,那么它可以表明私有财产起源的非人道性,但是对于我们真正地理解、把握私有财产起源的实际情况没有过多的帮助。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魏小萍.私有财产与异化现象的关系——对马克思早期关注问题的辨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5).

[3]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M].方钢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

[4]韩立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J].学术月刊,2012(3).

[5]姜海波.私有财产的起源与外化劳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6]纳尔斯基.异化与劳动[M].冯申,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7]郭国勋,魏中军.对马克思异化思想发展的考察——《手稿》、《形态》和《资本论》中异化思想的内在联系[J].社会科学辑刊,1982(4).

[8]王峰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试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理论难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

【责任编辑曹萌】

B223

A

1674-5450(2015)04-0030-04

2015-01-11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ZD101);2014年辽宁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k505600545)

李凯,男,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讲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外化手稿起源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圣诞节的起源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丢失的手稿
奥运会的起源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