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及传承

2015-04-10田建华

关键词:蒙古族民族家庭

田建华,张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

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及传承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

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是蒙古族璀璨多样的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今昔对比,有助于更好发掘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底蕴,着力于自觉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建构,着力于现实实践的价值检讨,着力于面向未来,力求从丰富多彩的历史偶然性中探寻蒙古族独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样式,形成具有特质的民族文化,更好地积淀本民族的文化精华。

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传承

文化研究与发展,需要回到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重新激发思想本身的反思精神与原创性,从现实生活与文化现象的细微处,发掘可阐释的话语与思想,使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独特而丰盈的文化存在。因此,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再认识并不意味着要导向自我孤立。

一、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表现形式

一个民族的最大光荣就是在全球价值的形成中增大自己的份额,全球化的未来将是全球价值形成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局面。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站在传统的根基上胸怀大志、谈论理想,需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卧薪尝胆、奋发有为,需要在沉落起伏中傲世独立、纵横捭阖,更要魄力与使命感并存、坚毅与睿智兼具。在我国这样一个封建传统浓厚的国家,由于受到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古人对子女们的教育总是先成人再成才,以至于其教育就形成了以道德规范和伦理纲常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而说到传统教育就不得不提到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有着发展和丰富的作用。二者密不可分,而蒙古族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也是休戚相关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教育的理念、形式、内容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蒙古族的逐水草而居的流动式生活方式决定他们与自然有着特殊的亲近感,他们尤其注重教育孩子热爱大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就形成了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的传统并世代延续。

首先,蒙古族人民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由于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草原是蒙古人民进行一切生产生活的基地,他们是草原的儿女,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以放牧为生,对于草原、牲畜的保护意识自然强。他们重视草场的重复利用,因此生活总是飘移不固定,一段时间就会迁徙,给草场以充分的恢复生长的时间。对待牲畜同样,当牲畜产下幼崽,蒙古人最先想到的不是杀之食肉,而是繁殖下一代。蒙古民族的这一想法对于保护大自然和维持生态平衡有着积极影响。因为有这种保护意识,野生动物也受到了蒙古民族的重视,他们常说“地有禁,取有时”“怀卵时节勿捕”,给野生动物充足的繁殖生息的时间。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无疑也是对大自然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处理也是一种有利举措,“敬畏自然,崇尚和谐,是至高境界,唯有这样才能生活的更好”是蒙古民族的一直的信仰。

其次,蒙古族人民重视家庭传统道德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一方面,蒙古民族在家庭传统道德教育上,非常看重父母的形象。蒙古人常说的“六畜的前两只脚踩过的地方,其后两脚一定能够踩到”,意思就是将作为教育者的父母看成是六畜的前两只脚,将作为受教育者的子女比作后两只脚,前后四只脚是协调一致的,前两只脚迈错了步,后两只脚也一定找不到方向随之迈错步。因此,父母本身的道德行为对孩子的行为影响作用巨大,孩子都应该首先学会热爱父母。蒙古民族不仅重视父母自身的身教,而且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比如在饭桌上,父母及长辈不入席,孩子们决不能先入席。开饭的顺序也必须是父母或长者先动筷,孩子才能开动。孝子才有立足之地,不孝之子只会让人唾弃。同时,蒙古人讨厌华而不实、净耍嘴皮子的人,他们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勤奋务实的精神。他们看重的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培养孩子务实的精神方面,蒙古人采取从小事做起,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就像在吃最有蒙古特色的手把肉时,肉吃干净后还要把骨髓吸净。同理,吃饭从不丢米粒、不剩米。在通过父母自身道德规范教育、勤奋务实精神的培养以及热爱父母的引导和受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大家行为习惯和待人接物的习惯。另一方面,蒙古族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重德轻育,认为知识可以学不会,但礼貌和技艺必须有。他们认为孩子理应具备一定的技能才能谋求生存,男孩要学习骑马、射箭等基本的生存之技,从小培养一种英勇果断、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特征,为将来在社会上打拼奠定生存基础;而女孩就要学会料理家务,礼貌待客,掌握做饭的技艺和针线活的技巧,要时刻审视自己,切忌失态。总之,对于技能的习得,男女有别。男孩主要是生存之技的培养,自古就是男子撑起一片天,女孩则主要受道德教育的影响至深,学习生活之技,努力做好男子的大后方、支援团,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其中不乏看出一定程度上带有重男轻女的色彩,但也是男女自身体质决定了他们的分工必然不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绝非都是主观因素的影响。

最后,蒙古族人民恪守传统禁忌。纵观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各自拥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同样的道理,也就会有各自不同的禁忌。再看世界,英国等西方国家也有避免谈论男性的工资和女性的芳龄等禁忌。因此,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产生了众多的风俗习惯以外也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禁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他们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性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在节日聚餐中,蒙古人讲究的是男女老幼、老少三辈共同吃,围坐在一起,整个家族共享文化的传统,重温传统的伦理,建立家庭之间的和谐。又如在人际交往上,蒙古族忌讳嚼舌头,对于知道的秘密要做到守口如瓶,以忠诚信义为做人的重要标准。蒙古家庭常常用“从酒壶里倒出来的酒热乎,打心眼里说出来的话真实”“宁失肥牛,勿失己言”“炒米不能种,谎话不能说”这种俗语来教育后代并告诫代代相传。作为蒙古人必须遵从这些不成文但又很传统的规定,不然会被耻笑,还会连累父母,大家都会认为是父母没有教育好。蒙古民族家庭传统教育归结一起时,不难发现都属于道德教育,先从培养人开始并以此为基础,再对人进行一系列的培养,如技术的习得、知识的传授、礼仪性格的培养等,进而成为有用之才。

二、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能够传承至今,在这其中必然有我们不可否认的先进理念,它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但在继承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应客观地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才能更好地传承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

(一)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现状

通过问卷设计了几个问题来了解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几个现象:

第一,在保护自然方面,蒙古民族仍旧坚持和传承着前人珍爱牲畜和草场的优秀理念,时刻告诫子女要遵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理念。由此,蒙古孩子对于自然的敬畏心依然浓厚,不破坏草原,希望草原永存而不开垦种田,但也有一部分人对草原开垦表示赞同,之所以产生此类想法,追溯其根源,应该是与时代变化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而在对待粮食和传统道德方面,蒙古族人民依旧继承着前人节俭的好品质,尊老的传统美德弘扬到了实处,让孩子们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但在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却不及从前,愈来愈被西方节日取而代之。

第二,蒙古族家庭开始同等看待道德教育和知识掌握。在保持道德规范教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孩子的文化程度,并开始培养孩子学双语、说双语,进行双语教育。随着蒙古族父母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其对文化知识的关注程度也日趋重视。同时传统技能的掌握也逐渐削弱,蒙古族孩子不再必须要学习骑马射箭等基本技能,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高新科技的掌握和运用。

第三,蒙古人的性格依然秉承着以“真诚”“开朗”为主的豪爽性格,但遇事也学会了三思而后行,说话前会稍作斟酌,不过做事仍求务实、不浮夸,必要情况下也会说些善意的谎言来应对各种关系。在民族禁忌方面,对于如禁忌活动等重要仪式,蒙古族人对祖先的崇敬绝不减半分,他们一直信仰做人不能忘本,仍旧重视祖先的祭拜,而在生活细节上,如饭前的顺序也不太死守规矩了,笔者本人比较认同这一改变,有时候只要在思想上和日常行为上尊重父母和长辈,那么在这种琐碎的小事上其实是可以不忌讳的。

(二)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古今对比,可以发现今天的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变化,上述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采苓菜,采苓菜,在首阳山之巅。 人们所传的话,暂且不要相信。 抛开吧,抛开吧,暂且不要附和它。 那么人们传的话,怎么能产生作用呢?

1.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深远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传统和特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性,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1]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一的民族文化,拥有着浓郁的民族性和独特性,成为蒙古族家庭教育特有的文化资源。一方面,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力实施,不仅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品质、伦理道德、民族心理等方面具有教育价值,同时也对受教育者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性的发展意义;另一方面,蒙古族文化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民族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其中蕴含了取之不尽的价值,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全面提高[2]。

2.民族经济模式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丰富的物质生产不仅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也对教育的延承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社会动力。纵观蒙古族社会的发展进程,在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原始社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主要以狩猎来维持生存,因此蒙古民族的壮士们必须要掌握骑马射箭等生活技能,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蒙古族游牧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半农半牧的经济模式,因此,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提高,骑射等传统的生活技能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当然也就不会成为现代蒙古族人民非学不可的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其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多地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支柱,如尊敬老人、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诚信性格的培养及热爱民族的教育传统是需要也是必须要传承和保护的。当然,随着经济的向前发展,时代文明在进步,有些不必要的讲究是可以随之淡掉的。经济的发展水平需要有相应水平的上层建筑,否则会阻碍经济的向前发展,反过来上层建筑的水平也不会得到及时的革新。

3.父母的科学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终身环境。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不再拘束于学校书本上的文化知识,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养成,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在教育方式上,不仅只重视言传身教,而是将视野、将希望寄托于学校和社会教育,使家庭、学校和社会间相互配合,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为踏入社会做充分的准备,同时,道德教育的传统也并未摒弃,但社会的发展,蒙古族人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教育同样非常重要。

4.民族间的日常交流日益加深

三、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传承及创新

保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性,其意义不仅在于形式感上的装饰因素,而更是精神底蕴的支撑与基础。最富启发性的探索方式也一定是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和潜心探索的精神所致。通过对上述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分析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自由潇洒是蒙古族人独具魅力的内在精神,然而这种自由的精神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要求有相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时发展、创新来适应经济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

首先,我们在对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传承创新时必须要坚持一个前提——尊重蒙古族传统文化。离开文化的传统教育就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优秀的民族精神需要以璀璨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加强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扩大传统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机会,使蒙古族传统文化在蒙古族家庭教育的熏陶下能够世代延续,生生不息。蒙古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由、顽强、务实的精神,讲求诚信、懂得感恩的伦理道德和提倡民族团结的爱国情怀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有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但我们也应注意在现代化的民族传统家庭的教育中不仅要做到保持民族特色,更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其次,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对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思想观念作为行动的先导,直接影响着民族教育改革的力度和速度。蒙古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契机,多方面地争取资金,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往来,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以经济为基础,对传统教育进行不断完善,如投入教育资金,发展多样化教育,融入民族特色办学,吸收和借鉴外来的优秀育人理念,如素质教育的推崇,通过发展民族教育使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得到确实而普遍的提高,使他们能主动掌握现代化。

最后,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创新内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生活由闭塞到开放。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蒙古族首先从思想上变得开放,他们对于新科技产品的认识和使用的程度普遍提高,开始运用手机、电脑、卫星定位等电子设备,通过实际应用让他们意识到其重要性,于是越来越喜欢新事物,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这说明时代在进步,思想在开放。

2.地位由尊卑有别到人人平等。现在蒙古族人的科学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地位的认识也不局限于那种森严的等级,逐渐认同人生来平等。现在住的是高楼大厦,进门的次序和吃饭时的座位不再是那种长者必须当先的传统,但尊老的传统并没有消失,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这体现出时代文明,人在进步。

3.在儿童游戏中培养教育孩子。在蒙古族悠久的教育发展史上,儿童游戏作为蒙古族人民群众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手段,不但反映了蒙古族教育史的传统内容及其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独到见解,而且对蒙古族文化的发展史起到反思和继承的重要作用[2]。古老的蒙古族传统游戏,如“射萨克”射击游戏、“蒙古象棋”智力游戏、“猎人抓旱懒”“踢毽子”的体育游戏、“堆雪人”的结构游戏等,都反映了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并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不断加工和发展,逐步演变完善,时至今日,使其内容愈发丰富多姿。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神奇的想象力,同时也使得孩子们在游戏中得以启发,对增智、激发兴趣、培养情操等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4.生命——草原——生态旅游一线牵。蒙古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草场保护和牲畜的繁殖,这无疑是对生命的珍视,蒙古民族用这种传统对下一代进行教育,让孩子们重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3]。对于草场的保护也为时下最流行的回归原始的旅游体验生活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不仅满足人的需求,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可以更环保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地发展地区经济,这样教育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草原也得到了多种利用,发挥出其潜在价值,更充分、更好地造福人类。这就体现出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创新意识,与时代需求相适应。

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继承蒙古族的传统教育的精髓,保留民族之魂,增强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坚持大的发展方向不改变,创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其全面发展,为蒙古族繁荣奠定基础。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蒙古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一脉,它的发展前景对于整个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对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的传承上,我们要时刻谨记:转化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整理并重塑转型后的文化精神,重新倡导具有当下意义和指向的价值认同,用与时俱进的主体性代替守成单一的主体性,在防止传统文化孤立的自觉意识中寻找价值共识。[4]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主要集中在道德教育上,由于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传统的大门,融入了先进的成分,在分析蒙古族家庭传统教育变化的原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几点创新来传承、发展壮大蒙古族教育事业,反过来再促进经济的发展,使教育和经济成为互相帮助的亲密合作伙伴,互相促进其发展,进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综合实力。

[1]鲍晓艳,盖志毅.再论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J].内蒙农业大学学报,2007(3):212-214.

[2]苏德.内蒙古传统家庭教育与文化传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18-26.

[3]金志远.弘扬草原文化是蒙古族教育的时代使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5):74-77.

[4]田建华.中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向度和意蕴[J].创新,2014(6):98-102.

【责任编辑李菁】

G78

A

1674-5450(2015)04-0019-04

2015-02-25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ZX097)

田建华,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蒙古族民族家庭
我们的民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家庭“煮”夫
多元民族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恋练有词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