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5-04-10李红熊丁杨芳

市场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问题对策

◇李红熊 丁杨芳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李红熊丁杨芳

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是上世纪90年代末针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情况而进行的改革,其目的在于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本文在对吉安市吉安县、新干县、永新县三个县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目前“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的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干扰教师队伍建设,影响家庭正常生活,交通安全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应加大对山区学校的教育支出,给学生营造优质的食宿条件,提高农村村小老师待遇,制订关于大学生到农村村小任教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的补助以及学校间发展公共交通;学校应积极响应政府的相关政策,做好专职老师配备的工作;家长应做好与老师和孩子的沟通,以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社会慈善组织应增加对山区农村小学学生的赞助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对策

10.13999/j.cnki.scyj.2015.06.011

农村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是在全国农村学龄人口减少、税费改革和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追求教育公平、规范教育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我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这项工作存在不少必须高度注意和慎重处理的问题,例如如何正确处理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关系、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如何重点支持集中办学又适当照顾分散的校点、如何协调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与边远贫困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等。为此,调研组走访了江西省吉安市辖的吉安县、新干县、永新县在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所小学,通过一系列社会调查手段获取了相关的情况以及数据,本文将从“撤点并校”对学生、教师队伍以及农村家庭带来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这几个部分进行深入阐述。

一、吉安市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取得的成效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原有的“村村办学”格局难以适应新的发展。2001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教学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撤点并校”政策。

“撤点并校”以来,经济较发达地区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使教师队伍质量和教学环境得到提高,并改善了乡镇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及教师资源的匮乏,并校大大增大了孩子上学的负担及家庭的负担,没有达到国家出台“撤点并校”的初衷。

调研组调研了江西省吉安市“撤点并校”的发展状况,通过官方公布的经济发展数据,将吉安市各县大致分为三个类型: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适中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并分别在吉安县、新干县、永新县各选取了5所小学的部分学生、老师、学生家长作为调研对象。调研对象分布相对合理,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吉安市整体“撤点并校”的发展现状。调研主要采取的是访问和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在三个县城分别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分别为79.2%、82.8%和80.4%,共计606份调查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吉安市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集中办学,优化教学资源

吉安市大部分地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之前是一村一小学的办学格局,存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设施不完备及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很多较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通常由当地的一个老师负责全年级的课程,且没有能力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撤点并校”实施以来,当地政府集中教学优势,将偏远地区的小学合并到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得到了加强,教学设备得到了改善,尤其是多媒体设备的添置,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调研显示,当地师生普遍认为“撤点并校”优化了教学资源,赞同率达到了81.67%。

(二)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由于偏远地区小学接触范围较窄,学生的认知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普通话的普及、现代科技发展及一些天文地理知识等方面。“撤点并校”实施以来,偏远地区的学生与城镇的学生相互接触与交流,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使得偏远地区的学生认知程度提升,缩小了城乡差距,某种层面上实现了教育公平。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师生认同“撤点并校”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偏远地区学生与城镇学生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支持率达到了75.34%。

(三)学生的成绩逐步得到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吉安县、新干县、永新县的学生成绩明显提高的比率分别达到66.67%、63.64%和47.51%,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尤其开设音乐、美术、电脑等特色课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提高,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的目的。

二、吉安市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和生活模式

1.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防线变低

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方法探索的重要阶段,这对后续的学习乃至人的整个一生都会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小学教育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调查发现,“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过程并不像预期的那么顺利。

对学生来讲,原本可以就近在家门口的村小就读,村小的撤并导致他们小小年纪就要离开父母到乡镇上的中心小学念书,周一至周五要住宿在镇上。之前孩子们的饮食起居都是由父母照顾,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自立能力尚未达到可以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要求,这样一来在繁杂的学习任务之余还要独自洗衣,感受不到父母、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很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导致其养成孤僻、自卑、不愿与人交往等性格弱点。

调查结果显示,到中心小学初期所产生的不适应导致部分学生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下滑,究其原因:一是上面所提及的心理因素,就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需要漫长的过程,中心小学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村小之间存在的差别让学生一时难以接受。

2.给学生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中心小学一般位于距离学生居住地较远的地方,学生不得不走上很远的路去上学,上下学途中就会存在交通安全问题。交通的不便,甚至会使部分偏远地区农村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3.学生食宿难以达到合理水平

部分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差,食宿条件不好,学生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农村寄宿学校普遍缺乏对寄宿生的管理经验,很可能使学生心理健康受损,进而可能会出现厌学、早恋、打架斗殴等行为。

(二)干扰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1.教师资源失衡,村小教师队伍质量下滑

“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之后,学生转移到中心小学去读书,老师也出现了选择去向的问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些老师为了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通过社会关系寻找到较好的职位,去了发展快、名气较大的学校,有些老师则是服从组织安排,而有些家庭居住在农村而且年纪大的老师就选择留在了农村村小,这样导致了各个学校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匀,同时也使得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例如:新干县巷口小学目前只有包括校长在内的两名年纪较大、普通话不标准的老师,班内没有配备班班通设备。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可以感觉到年纪大的教师在教育理念、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不能紧跟时代发展。

2.村小教师队伍中“新鲜血液”较少

“撤点并校”后农村村小教师队伍几乎没有新成员的加入,首先,撤点并校后村小学生大幅减少,教师编制在总体上趋于饱和。其次,村小处于较偏远地区,收入相对较低,缺乏吸引年轻教师的能力。最后,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安全问题。在村小工作会给住在县城的老师带来多种不便,上下班途中的安全问题也使得高素质的年轻教师不愿意到此工作,以至于留在村小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师。例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县城小学和中心小学的老师不仅多而且都比较年轻,而在村小的老师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这也印证了村小的教师队伍最近几乎没有新鲜血液的输入。

3.任课老师下岗再就业难

“撤点并校”后老师的调动和裁员问题十分突出,一些非在编的代课老师面临着失业问题。这些老师有的代课多年,有着很好的教学经验,如今不得不离开三尺讲台。年轻且能力强的老师可能会很快找到新的工作,年纪较大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代课老师就只有回家。

4.中心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

“撤点并校”后,农村中心小学缺少专职的生活老师和心理老师,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来到中心小学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生活老师来照顾,需要专业的心理老师陪伴成长。然而,很多学校并没有给学生配备这些专业的老师,而是由班主任兼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班主任不仅负责整个班级的管理还肩负着教学任务,根本无力再负责学生生活起居和心理疏导工作,并且还会影响教学质量。我们在和老师的面对面交谈中,听到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班主任的压力太大、责任太重,周一至周五要一直在学校陪着学生,要照顾好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这种任务和责任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质量。

(三)影响了部分家庭的正常生活

1.教育成本增加,经济负担加重

从本次调研来看,有超过30%的人认为“撤点并校”给农村家庭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

(1)交通费用增加

“撤点并校”工作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追求业绩和减轻财政压力,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调研和合理的规划,在开设中心校时忽略了一些地区人口密度小、地势复杂等因素,使许多相对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学路程大大增加。而孩子年龄还小,家长一方面担心其路途安全,一方面又很少能够亲自接送。这样,一些家长就租车送孩子上学,孩子年龄大一点的还要为他们购买交通工具。这些都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2)寄宿制产生的额外费用

一些农村家庭因其居住偏远,家长只能选择让孩子寄宿在学校,为此每学期需要交纳住宿费,每个月还要给孩子一定的生活费。这些花费对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国家已经推行了义务教育免学费和书本费的政策,但是寄宿产生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义务教育政策带来的实惠。这不仅让一些农村家庭难以接受,使得支付不起寄宿费用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只能辍学在家。辍学导致上学人数进一步减少,从而促使学校进行“二次合并”甚至“三次合并”,导致恶性循环。

2.照顾孩子时间增多,劳动负担增加

撤点并校以后,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家长一般会抽出时间亲自接送,或者让家里人帮忙接送、监护孩子,虽然每天接送时间不长,但是长期下去花费的劳动时间也不少,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劳动负担。

另外一些孩子选择寄宿学校以减少交通上带来的不便和安全隐患,但是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较弱,自制力也不强,所以一些家长要隔三差五去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或者孩子一出现状况就得跑去学校。另一方面,一些家长会选择陪同孩子到学校所在地租房子陪孩子读书,这样一来,在家里务工的劳动力就减少了,家里的劳动负担就加重了,经济收入也会受到影响。虽然陪读的家长可以通过找工作来赚取收入补贴家用和教育费用,但是农村家长外出找工作形势并不乐观,能够赚取的收入并不多。

3.学生上学安全问题增多,家长心理负担增加

农村小学撤并之后,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孩子上学路途变远,孩子上学路途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了家长们担心的主要对象。由于孩子年龄小,对社会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容易上当受骗。许多家长每天都要在傍晚的时候早些回家等孩子回来,他们只有看到孩子安全回家才会安心。条件好一些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这样能够减少孩子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并且节省时间学习。但是,寄宿或者借读的学生住在外边,家长同样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吃的好不好,住的好不好,生活起居好不好,他们“看不见,心更乱”。所以,撤点并校给家长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等方面的有形负担,同时还有精神上的无形负担。

三、政策建议

(一)缓解“撤点并校”对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的政策建议

1.地方政府要在准确理解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深入基层,了解撤点并校的具体落实情况和各方反映,对于那些群众密切关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加以解决。农村中心小学师资力量跟不上,那么就应当制订政策,鼓励当地考出去的大学生回到家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薪资水平。对于小学资金匮乏的问题,当地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

2.对于当地中心小学而言,主动发掘所产生的问题的根本所在,积极响应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从自身出发,利用好每一笔资金,努力为教师营造宽松而又有效率的教学环境,从开源和节流两个层面筹集资金,提高教师的待遇,配备专职的生活老师来照顾学生的日常饮食起居,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和疏导。

3.学生家长应当配合政策实施,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家校联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消减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对教师队伍产生消极影响的政策建议

1.在高校中可以采取每年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参与农村支教团,根据大学毕业生在农村任教时间的长短给予免试攻读研究生或者适当降分的优惠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地鼓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入教育事业,也可以鼓励更多优秀的大学生继续深造。

2.对偏远地区村小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金、交通费和伙食费,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进而提高村小教师职位的吸引力。

3.我国公务员考试面向的群体比较广泛,招录的条件也有一定的限制,针对在村小任教的老师,可以适当放宽报考条件,或者根据其任教的长短给予其报考公务员初试加分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人来农村小学任教。

4.加大对农村学校国家财政拨款的力度,以及通过地方政府提供专项资金和组织社会捐款,提高非在编老师的待遇来吸引更多的专职生活和心理老师,从而确保农村中心小学聘请到专业水平过硬的高素质专职生活老师、心理老师。

(三)化解“撤点并校”对农村家庭带来消极影响的政策建议

1.发展公共交通。撤点并校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学校离家远,孩子上学交通不便,增加了家长接送孩子的成本,解决交通问题就成为消解学生和家长负担的重点问题。为了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的安全,各地政府需要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学校专线,配置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支持的校车,建立严格的校车司机选拔管理制度。

(2)将校车管理纳入客运系统内,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和站点,对校车的运行路线做人性化的设计,避开危险地段,既确保学生安全,同时也保证能够村村通车。

(3)教育部门和交通部门要建立严格的校车管理制度,在校车的采购、运营和维护上做到有效监督。

2.加大经济投入,提高对农村贫困家庭的补助。由于学校的撤并,学生上学的很多方面支出都增加了,比如交通成本、伙食成本、寄宿成本和家长陪读产生的隐性成本等,这是因为教育相关部门在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减少了对教育的投入,而这些投入实际上由家庭来承担了。对于经济相对好的家庭来说,这些支出可能能够接受,但是农村家庭因为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经济状况普遍不好,所以成本的增加有可能会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辍学,不利于义务教育实施,不利于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政府需要在教育经费上加大投入,加大对学校建设方面的投入,既要有教室、宿舍和教学设备方面的硬件投入,又要有师资力量方面的软件投入,同时还要提高农村贫困家庭经济补偿标准,对农村地区的贫困中小学生进行资助,给予其伙食补贴、交通补贴等。

3.扩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撤点并校的目的是为了集中优势资源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从而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而事实上撤点并校的实施失当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由于城乡二元格局的影响,政府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忽略了农村教育,而将重点过多放在了城镇。这样势必会使农村教育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落后于城镇教育,“择校”问题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大家都倾向于选择条件更好的城镇学校,农村家庭的教育费用必然增加。所以政府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一体化中,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大发展,让农村儿童能够在自家门口接受到优质教育。

4.因地制宜确定建校规模。如何确定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合理规模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偏远地区和沿海地区不同,农村和城市不同,平原地区和山区的差别更大。在大城市中,一所几百人的小学只是把它附近居民区的孩子收进来,但是在山区,同样规模的小学则要把入学半径扩展到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因此,对于农村中小学的规模,要根据当地的人口密度、师资力量、地理、路途距离、经济、社会等因素来规划,在交通不便或者离中心学校较远的乡村保留或恢复必要的教学点,特别是保留和恢复小学低年级教学点,可采取“高集中,低分散”的模式,即小学高年级集中办学,低年级分散办学,必要的话进行复试教学。

四、结语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十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改善和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保证了每个适龄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农村小学向中心小学的集中很好地利用了规模效应,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使基层小学教育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

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并认真进行分析论证,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对其完善和改进。这就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相互协调,共同努力,利用资金、政策等手段来把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之后产生的问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从而使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这一政策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韦少博,李朋飞,何会会等.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1(12).

[2]何勇刚.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6).

[3]张燕.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J].教育评论,2013 (02).

[4]温长先.秦皇岛市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5]褚卫中,张玉慧.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2(07).

[6]郭清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

[7]王定华.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调查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

[8]孙仕徳.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才智, 2013(14).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